《秦州杂诗其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组诗手法富于变化,比兴含意深婉,语言精警准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下是整理的《秦州杂诗其八》唐诗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秦州杂诗其八
杜甫
闻道寻源使,
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
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
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
羌笛暮吹哀。
其八译文
听说汉代的寻源使者张骞,正是从秦州之路自天上归来。
他见到的那个牵牛人与我们相距有多远?他开通了中西道路大宛国马至今还能输送过来。
远望幽燕之地仍为叛军阻隔,郡国的道路何时才能打开?
东征平叛的健儿已经凋尽,傍晚的羌笛吹出曲曲悲哀。
诗鉴赏
这也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前四句写汉代的历史。寻源使:汉武帝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因此后人称张骞等人为“ 寻源使”。牵牛:晋朝人张华著《博物志》中记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他登了上去。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这是何处,那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严君平就可知道。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意思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古人认为海与天相通,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认识。后来,人们又把这个传说同张骞寻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这首诗中第二句说“从天此路回”。正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地。作者借用了传说,讴歌了张骞与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的伟大功绩,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第二句中的“此路回”, 还透露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诗中屡用“寻河源”故事的原因。
句写唐朝的现实。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军队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
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
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前四句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拓展】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全文赏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组以诗代简的纪行诗,诗作从诗人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生动地描绘了秦州的山川城郭自然风光之异,抒发了忧郁孤愤之情,表现出一种壮美伟大的悲愁美。二十首诗或记秦州风物,或叙游踪观感,或写边塞事,或描容居苦情,或发忧国议论,多侧面地反映了作为边关重镇的秦州的景物与人物的特征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色彩。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相呼应,写出容居秦州的两大原因:一是“满目悲生事”,华州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二是“唐尧真自圣”,唐肃宗实在无须辅佐了。而后者当为杜甫离职的主要原因,他已对肃宗心灰意冷。这组诗或叙游踪,或抒感触,或发议论,是研究杜甫在秦州时的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这组诗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是“杂诗”的特点,也是联章体组诗的特点。借景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这是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秦州杂诗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写秦州驿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兴奋。“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丛生的竹林让低地一片碧绿,高耸的柳树使天空半边靑蓝。远近高低,互相映衬,描写生动,真实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体原因,更抒发了作者的称颂赞美之情。正因为有如此美景,这才引起诗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感叹,从而抒写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怀,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写雨中之景,抒发雨后寂寥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比兴寄托,含意深婉,也是杜诗常用的`艺术手法。诗贵含蓄,不宜直说,故比兴寄托,能使诗意深婉,令人回味无穷。如第五首咏马诗,由悲马进而悲事、悲人。邺城之战,官军惨败,究其原因,在于朝廷用人不当、未能把指挥权授与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将领。此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悲怆之情,寓意深婉而韵味悠长。诚如仇兆鳌所说:“借天马以喻意。良马阵没,秋草徒长,伤邺城军溃。今者龙种在军,而空老,其哀鸣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后效耶。”王嗣奭则云:“‘老骕’必有所指,按史:是年郭汾阳(子仪)因相州之败,鱼朝恩短之,七月召还京师,当指此。”全诗的比兴寄托,显而易见。最后一联“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喻军中战士虽老残而思为国戮力,士气犹振,战事国事非不可为,最为悲壮,读之英风飒然,令人振奋。再如第十二首“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两句,仇注云“花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老,故下有俛仰身世之感。”亦寓意深婉,含诸有味。
怀古伤今,借史慨时,抒写自己的怀抱,这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的艺术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汉使以慨时事。仇兆鳌注引赵汸云“因桑州为西域驿道,叹汉以一使穷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勘定幽燕,至令壮士几尽,一何难耶。是可哀也。”就“借汉使以慨时事”,昔易今难,今不如昔,古今对比,借古伤今,突出了此诗批判时政的鲜明主冒,感情强烈。再如第二首上四记叙古迹,下四对景仿情,“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写出隗器旧宫的荒颓景象,抒写作者旅异地的孤独之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此时的心境与情思,虽咏城北寺,却借古伤今,亦包含时事之慨。此外如第十四首咏仇池穴,第十二首咏秦州南郭寺,第十一首对雨而伤寇乱皆借古伤今,感慨时事,语短而情长。
叙事描写,议论深刻,亦是杜诗的常用手法。杜诗多议论,但杜诗的议论往往结合叙事描写,使议之有理,论之有据意义深厚,颇有情韵。如第六首,前六句叙事,写征兵赴防,突出士兵转战的劳苦哀伤。后二句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情:士兵们哪里禁受得住跑来跑去的戍守,只恨国困邺城的军队被叛军击溃。既有对统治者的指责批判,也有对士兵的感伤同情。仇注引顾宸曰“少陵‘恨解邺域围’一语,实有慨于唐之兴亡成败与。”就以事实为基础,认识深刻,议论合理。再如第十八首“客秦而忧吐蕃”,前四句记边秋苦景;后四句“言边可危”。“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就以反问的议论语气,表达了诗人对于和亲政策的怀疑,识见不凡,颇有说服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警准确,《秦州杂诗二十首》堪称典范。首先是用字的精练准确,其次是造句的奇妙精巧,还有语意正话反说,韵味委婉曲折。二十首全用五律体裁,互相之间又紧密联系,显然这是对长安十年时期联章体组诗的进一步改造与发展,不愧是杜诗中的精华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22: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3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