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牵风记》有感(精选9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读《牵风记》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前段时间,趁着暑假读完了徐怀中的《牵风记》。这本书获得了第十届矛盾文学奖,封皮一行字就准确、简洁的传达了这本书的要旨:烽火硝烟的宏大背景,凄美动人的战地传奇。其实刚开始这本书并不是很吸引我,我纯粹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才翻开了这本购买已久的书,所以在刚开始读第一章的时候并不是很进入情境。故事的开头讲述的便是由一张照片而引发的倒叙和追忆,接下来的紧凑内容便是男女主人公在当时大社会背景下的相遇、相识、赏识、动心、摩擦、误解、矛盾、永别、遗憾终生。一旦进入情境,你就会被作者的语言文字带入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深刻感知到女主人公那聪明灵动、多才多艺、冰清玉洁的神韵以及男主人公那文武双全、睿智儒雅的英气。他们的彼此赏识以及很有默契的爱意在升腾中慢慢被当时的外界环境所消磨、误解直至升起彼此心中的怨念,男女主人公迫不得已分离,你会替他们惋惜、跟他们一样感到心痛到难以呼吸。最后女主人公汪可逾的牺牲,让我泪流满面,她的灵动、勇敢、智慧、坚毅让人难以忘怀,是时代常人难能可贵的,她拥有的内在的美一直会抓着你。战争结束后,男主人公齐竞,这个很荣耀的战争英雄,内心却始终如一的孤独寂寞可怜,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去天堂找他的小汪,汪可逾。终于在很平常的一个夜晚,从容的按照他自己设想的方式安逸的走了,如愿所偿的到另外一个世界找他的小汪去了,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们和平友爱相敬如宾的安逸的在一起,希望在那个世界里他可以经常听到小汪为他弹奏的《高山流水》,他们俩的爱情故事是一个永垂不朽的句号。在齐竞给小汪的墓碑文上,小汪那高贵圣洁的短暂一生,短短几百字的内容,却包含了齐竞千言万语想要述说的。
遗憾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果遗憾避免不了,就要学会珍惜、活得认真。
写这本书的读后感,也让我重温了这本书,打字过程中亦是泪流满面,模糊了双眼。但是内心是丰富充足的,希望有机会看到这篇读后感的你在看过这本书之后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受。
何谓“牵风“?作者自己解释:在总体力量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突破战争史局限,牵引战略进攻之风;我想不仅如此,可能也包含牵挂着汪可逾随风而逝的灵魂吧。
本书作者是徐怀中,一位九旬高龄的著名军旅作家。本书以1947年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背景,通过传奇的笔法描写了一段浪漫而又悲怆的战地爱情故事。本书女主人公汪可逾,北平古琴女,文化教员;男主人公齐竞,一旅之长,军事指挥官;另一个男主人公曹水儿,骑兵通信员,战斗英雄;还有一匹叫“滩枣”的战马和一张宋代古琴。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结局,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说汪可逾,将青春定格在大别山主峰下的十九岁妙龄少女,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她跟随队伍写标语、编草鞋和慰问演出,默默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事业;她不屈不挠,效仿“狼牙山五壮士“奋勇跳崖,但是依旧受伤被俘。在回到部队后,她受到齐竞的怀疑,为维护自身的纯真,毅然地在一个天然溶洞”干干净净“死去。
再谈一谈齐竞,他对待爱情吞吞吐吐、缺少敢爱敢恨的热烈,特别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那一套封建礼教,为这一段爱情画上了休止符,汪可逾只能对他报以“零体温握手”。对于曹水儿,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真实、自然和生动,他随心所欲、所作所为入情入理水到渠成,是一个典型的穿上了军装的农民形象。
最后,再说一说那匹老军马“滩枣“,它似乎与人达成了某种共识,救人、引路等看似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它喜欢听汪可逾弹《关山月》,尽管”空弦“,它也会狂奔过来,细细聆听。对于它,最传奇的一幕,莫过于它将汪可逾的遗体从溶洞中托出,使其依靠在银杏树下,而后,它也倒地身亡。
本书写法文艺、空灵、浪漫、青春、唯美、诗意,从每章的标题即可看出:《让春天随后赶来好了》《野有蔓草》《我听到了此兴彼落的历史足音》《黄河七月桃花汛》《一匹马等于一幅五万分之一地图》《零体温握手》《现代人的听觉依然处在休眠期》……这些章节的题目已然把作品先期镀上了一层诗意。标题下的文章,笔法诙谐幽默,让我读起来有种爱不释手之感。
全书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处处无不可嗅到战争的烟火。整部作品,徐老写出了人情世态的时代感,写出艺术情趣、灵性和味道。
一直不解书中一句话:“被揉皱的纸团儿,浸泡在清水中,会逐渐逐渐平展开来,直至回复为本来的一张纸。人,一生一世的全过程,亦应作如是观“。
这是一篇战争背景下的情感故事。故事集中在了3个人的情感纠葛。女主角汪可逾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修养素质以及本人的性格特点融合而成,更何况她未经世事的渲染,却在一个花朵开放最盛的年龄悄然逝去。这种特殊的经历给读者呈现出了这么一位空灵、唯美、单纯、率性的完美女性。
汪可逾的登场亮相,感染到的不仅仅是一号齐竞,其实我认为更出彩的表现反而要送给警卫员曹水儿。一个典型的具有男性魅力的角色,沾花惹草却成了他的一大特点。尽管战事艰巨,然而他总能找到空隙满足他的欲望,从这点可以看出这个人聪明且有能力,这也为他后面能徒手杀掉四个敌军正规兵以及溶洞照顾汪可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而也可以说成也萧何败萧何,也正是这种聪明能干,既然能成全他的风流,也断送了他的性命。其实在曹水儿身上,最惊奇的是他对汪可逾的态度,敬仰并且尊重,没有一丝亵渎的想法,他像供神一般供着汪可逾,曾经落在他身上风流成性在汪可逾这里完全找不到任何的影子,反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男人肩负起责任的标杆作用。
齐竞,一个知识分子海归派的军事领导人,尽管自身优异的条件和双方的对味能让他和汪可逾迅速走到一起,但是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加上他那浓重的处女情结。最终使得汪可逾憎恨于他,并离他远去。然而我认为他是深情的,可以想象,自从得知了汪可逾去世的消息后,他的内心被挖了一个巨大而深不见底的洞。在他最后的生命阶段,写完了汪可逾的墓志铭,他的生命就像一场戏剧一般快速的谢幕,完成使命般的匆匆退出自己人生的舞台。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类似一种殉情。
小说开篇采用倒叙的手法给人很强的电影镜头感。一路读下来情节的推动也很能抓住人心。但是总感觉不太深刻。人物编织的比较简单,内心描写感觉很少,汪可逾过于仙女化了,到让我总归恍惚有刘亦菲演小龙女的既视感。曹水儿和齐竞的想法描写也比较少,感觉人性突出的不够,说白了就是有点单薄,厚重感不强。而随着情节的持续发展、高潮后,剧情又有些玄幻化。同是茅奖作品,且不说《白鹿原》等名作,就是《湖光山色》我记得也比这篇小说要略好一些。
尽管我有些想法,不过全篇读下来还算不错。照理我也没资格说这些,只不过是既然是书评我觉得也应该畅所欲言,只是自己读书不多,随便说说罢了,切勿当真。
看解放战争史,知悉后方老百姓对部队的支持;刘邓挺近大别山之后,知悉部队面临诸多困难。但应大都是经过正面宣传过滤的。
此书于我最大吸引在于描述了,普通士兵,指战员,军队,老百姓是如何互动的。有人的地方,都有情和悲,都有个人的情感。
从不同侧面看,几位主角都被“遗弃了”,但离开的姿态不同。无论在什么时候,强大的理念和献身精神,都是吹尽纷繁之后的金锭。
这是一个简单人物关系、情节简单、带有遗憾的故事。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夜船授琴》
这是一张古琴,一匹老马和三个人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代,十六岁的北平女学生汪可逾带着她那张宋琴来到前线做文艺兵的时候,或许真的不知道她的人生会在这里转折。那时的她单纯而空灵,一如那宋琴的空弦音。
很难说遇到齐竞是悲是喜,至少他们有过快乐的日子,直到汪可逾在八里畈区的'山中被俘。一同被俘的六名女兵都遭到了***,而汪可逾跳崖后一直昏迷不醒,齐竞想通过汪可逾亲口说出真相,却对重伤后的汪可逾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打击,从此陌路。最终在大别山的溶洞里,走完了自己短暂却又无比充实的一生。
至于通信员曹水儿,感觉上算是为王齐二人增添的磨合剂,和那匹被烙上火印上缴的老战马一起,见证着战争时代的悲欢离合。
银杏落,琴弦断,从此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老去的齐竞心里,依旧有着当年的愧疚,世间却没有人知道那段往事。平实语言,血色浪漫。
因为茅盾文学奖而读了人生第一本军旅题材的小说,没有惊艳的感觉,也许它的获奖只是由于其他军旅小说太差劲了。
这本书没有描写枪林弹雨和出生入死,主要围绕三个人一匹马展开故事。一个从娘胎里出来就具备某种纯洁属性的女孩儿,不但有惊人的美丽,也有惊人的单纯。如果不是那个心里有点儿脏的首长一直护着她,估计她在行军路上已经牺牲一百遍了。还有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马仔,四处采摘肉体,却从精神上拜倒在女主脚下。而他服侍的一匹军马,简直就是妖精,能听得懂女主的古琴演奏,甚至听到了没有琴弦的古琴引起的空气震动。
汪和滩枣(这匹马不知道是不是母马)都是仙儿一样的存在,他们独特性来自于远古基因的随机降临,有卓于凡世的美,他们互相陪伴走完各自生命的最后一程,羽化成仙了。不喜欢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角色。艺术要高于生活,但是不能离太远,太远就成了神话传说。特别讨厌那种看上去完美无缺的角色,尤其是那种内外都惊人美丽的主儿。遇到这样的角色,我通常会想把它的外表换作丑陋不堪,而仅仅保留完美的内在,试想这样的角色放到同样的故事里,会发生怎么样的魔幻悲剧。
所有女人挤满一条船北渡黄河那一段,不知道是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史实。但是有一点可疑的地方,大姑娘小媳妇儿在脱光光之前,没有考虑一下自己是站在人群外围还是人群中间吗?很明显这种时候船上会出现两种意见,因为屁股决定脑袋。但是书中竟然让整船的女人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脱的无怨无悔不说,还找到了某种解放自己的快感。
最后,很多语句和文字感觉很不流畅,读起来别别扭扭。也许是我无法理解一个耄耋老人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美感吧。
这段书评是我想要的《牵风记》应该呈现的情感。 当一匹浅墨勾勒、疾奔的骏马在通体朱丹红苎麻质地的封面正上中,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即预知,书中文字将引我进入的是一段血泪交迫的峥嵘岁月!
———初见《牵风记》的“面部”,它就直观的冲击了我的情感:震撼、激昂、亢奋。
古今好文皆须血泪所书,方可留存人心、留存于世。
《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这个决定着中华历史如何书写的里程碑事件为创作背景,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文中诙谐幽默的语言,“金庸式”笔墨的“武林”搏击场景描述等等,都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时穿插在其中的歌词诗赋,以及对古琴、书法的文字描写,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在古典文化方面根基的深厚,知识的渊博!让人耳目一新!
在书中,作者用“国军”称呼***军队,没有抹杀掉“国军”在与我方交战时的正面形象。虽然笔墨轻描淡写一两句,但将这种客观、真实的文字呈现给读者,以作者的特殊身份已是具有过人的品质。
整部书围绕着三个人和一匹战马,通过他们之间的情感故事来探索战争下的特殊“情爱”、人性的走向。人物性格鲜明、独特,高尚与鄙俗、高瞻与狭隘的多重人格交织在一个人身上,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出其不意、扣人心弦!
女主角汪可逾:天真烂漫,无私无畏,纯洁善良。19年的短暂人生经历,很好的诠释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如玉般晶亮剔透的生命。文中将汪可逾最终的归属地安排在银杏树洞里,是作者借“银杏”这个在地球上历经两亿五千万年,却依然蓬勃生机,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物种来隐喻她的精神将与世间万物永存。
“滩枣”:一匹不会人类语言的战马,但能读懂人类的一切真挚情感,与人无需言语的心灵合一,最终完美的交付了“忠诚”。
一个单纯、高洁的女人;两个性格多重、迥异、情感充沛的男人;一匹通人性的战马,作者将他们放在了一起。这些人将以何种方式来演绎战争中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最终命运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这些都只有读者亲自去感受,方可酣畅淋漓!
最难忘的是女学生,空灵、唯美、单纯、率性,带着一缕仙气,她善弹古琴,伴着一曲“高山流水”出场,她对旅长也不乏好感,但得知旅长意识里的“大男子思想”,就毫不犹豫“拜拜”。她牺牲后,肉身不腐,站立一棵银杏树洞,保持着前进的姿态,让我想起了“化蝶”的情节。
旅长早先留日学习导演和摄影,参加***后一仗一仗打出了自己的地位。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虎将,作报告激情四射、文采斐然,捕获了女学生的芳心,也征服了听众和我们这样的读者。当他得知女学生被俘又获释后,首先想到的是她有没有被污辱,又不敢光明磊落地问,反映了他世俗一面,乃至女学生说“我看不起你”。
警卫员最有特点,他外貌俊朗、机灵、勇敢,人见人爱,尤为青年女子偏爱,可以说是所谓的“采花大盗”。后来中了地主的美人计,被判死刑。他敢作敢当,宁愿站着死,决不下跪,显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英雄气概。
看《牵风记》,我最大的感慨不是小说本身,而是作者的年龄。徐先生90高龄了,且不说写了一部那么好的小说,就是写一本书、一篇文章也是很不简单了。他把一辈子的体验、一辈子最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成绩上面,而是让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冲击、提升,达到了新的高度。看着他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一位高龄老人的深邃而辽阔的内心世界,心向往之!
现在常用“冻龄女神”来形容那些虽老还美的女士,说年龄在她们哪里似乎被冷冻起来了。我想徐怀中先生称得上是一位“冻龄男神”了,不是说他有多么俊朗(虽然也是“帅老”),而是他的激情、他内心的火一直冲破年龄的桎梏熊熊燃烧。年轻时播种爱情,高龄了散发激情,没有爱,缺乏情的生命在他看来是无法想象的。
“冻龄不是梦”——徐先生笑盈盈地对我们说。
《牵风记》是徐怀中老先生在九十多岁高龄获茅奖的小说,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也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记叙了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一段暧昧的爱情关系,而人物也并不复杂,领导干部齐竞、参谋汪可逾、警卫员曹水儿、以及一匹久经战场的老马“滩枣”,四个人物也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命运。
把这几段关系串联起来的一个关键角色,就是参谋汪可逾,而这也是众多作家们惯用的手法,徐老也不例外,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就这样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说她是完美的,其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她有着诸多的小毛病,也可以说是强迫症或洁癖。
开门从来不用手,而是用隔着衣物的臂膀;床铺简直是皇家禁地,客人只允许坐在她加铺在床边的一条白布上,几天便会换洗一下;交团费时,用手帕包裹着纸币,托着钱上交,完了还要将手帕狠洗几次;还有什么鞋子要摆的端端正正,对联的顺序一点都不允许出错,等等,在那样一个战争的年代,这些行为势必是会遭到嘲笑的,而从另一个方面看,集体主义的理念像淋浴喷洒出来的水一样,从头顶浇灌到了脚底,像汪可逾这样的特立独行的个体,很容易就脱颖而出了。
为什么说她有着超越那个时代的***女性观呢?最主要的就是她并没有被男尊女卑的世俗观所禁锢,虽然身体被时代束缚,但精神却超脱物外,她弹了一手好琴,打招呼的方式也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她丝毫不避讳“在男性面前裸露身体意味着罪恶与不贞”这样的教条,她能够感知老马“滩枣”的内心,以及自然的力量,面对周围人谣言般的诋毁,她从容大度,一笑了之。再加上她那标志性醉人的微笑,无可挑剔的细长的手指,完全一个美人胚子,于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轻松的就被偶像化了,在警卫员曹水儿眼中,这是一个连指头尖都不能触碰的完美存在。由于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光照下,她所有的缺点也就不成其为缺点了,仿佛每一处在她人眼中都能光耀万分。
故事的激烈交锋之处在于她和齐竞的决裂,作者用“零体温握手”来概述这一情节。当女主喜欢的人用近乎恶俗的沉旧观念旁敲侧击的问她“是不是处子之身”的时候,她的内心是无比失落的,因为她曾经觉得这个男人是和她价值观最为接近的一个人,但他却问出了这样的话,就像是狠狠地抽她的耳光,对她赤裸裸的侮辱,于是她心灰意冷的说了句“我从内心看不起你”。这段暧昧的关系就此无果而终。
关于***女性牵引整个故事情节的小说,我最先想到的是,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苏童,他的《黄雀记》,女孩白蓁搅动着保润与柳生的情感,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这样的女主通常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甚至凄惨是常有之事,是因为她们的美貌吗?是因为她们的特立独行吗?亦或是时代根本就容不下她们。是她们生错了时代吗?那如果把她们放在一个适合的年代,她们是不是就会幸福呢?往狭隘里看,或许她们没有生错时代,只有在这里,她们的价值与可贵才会真正彰显。
向外国文学瞧去,这样的形象也比比鲜活,泛滥成灾,“***女性”不经意间成了文学化的标杆。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塑造的詹弗妮塔格特,处处受到包括哥哥在内的周围人的刁难,连进行一段爱情都会受到诋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什么“拜金”、“虚荣”、“欲望的奴隶”等等侮辱性的标签都贴到了她的身上,可她分明也是个受害者啊,她对爱情那种奋不顾身的勇气,在那个女性受束缚、地位地下的年代,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难得可贵啊,为什么要选择视而不见呢?
***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她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受到众多眼睛的关注,她们成了一个先锋性群体。她们属于女性群体吗?属于,因为她们正在践行的是很多普通女性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她们充当了很多女性美梦的气球,正一展华丽的姿态,向高空中游弋,试图释放色彩,指引周围人前行;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她们又不属于女性群体,因为她们并不是轻装上阵,她们背负了太多的东西,不仅有物质上的压力,还有精神上的压抑,甚至身边还游荡着很多讥讽的眼光,诸多人,包括女性在内,都抗拒着她们,都希望她们最后以失败收场,让她们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回归到普通人眼中所谓的主流行列。
很多人抗拒她们,不仅仅因为在大家心中她不像个女人,更因为她们太像“人”了,一个不受约束,自由的人。于是大家就会生着闷气,嘟囔着,凭什么她们要和大家不一样,凭什么她们不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价值准则,而活的却这么洒脱,凭什么……,所以她们一定会失败的,她们注定不会有好下场,这里面包含着嫉妒,也包含着怨恨,以及失败后的落井下石,还有假惺惺的去摧毁对方的自信心。
说了这么多,关于女性的思考可能就是《牵风记》带给我们的价值之一,像汪可逾这样一个完美女性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也就清晰可见了,故事虽然结束了,而关于“女性的思考”这一主题在未来的作品中仍会继续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19: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22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