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情况

更新时间:2022-12-19 17:58:00 阅读: 评论:0

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属,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列入“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的毕业生都去哪了?就业情况如何?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学校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

从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可以看出,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55%,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本科生就业率为97.17%,硕士毕业生为99.59%,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82%。

1.毕业生去向

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工作占比63.77%,居第一位;升学19.24%,居第二位;出国15.54%,居第三位。暂不就业、拟升学、拟出国、有就业意向未就业合计占比1.45%。

2.毕业生专业就业率

在63个本科专业中,财政学、传播学、德育、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新闻学等28个专业就业率达100%;171个硕士专业中,财政学、传播学、国际政治、国学、金融工程、伦理学等162个专业就业率达100%;104个博士专业中,社会学、统计学、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103个专业就业率达100%。

3.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2016届毕业生在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三大行业的就业人数较多,分别占24.28%、21.95%、15.82%。

4.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毕业生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单位、其让他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就业占比分别为32.80%、23.99%、13.75%。

5.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毕业生京内、京外就业分别比较均衡,京内就业占比为53.34%,京外地区就业占比为46.66%;在上海、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就业占比达12.97%;西部地区就业占比为9.87%。

童鞋们,如果想要报考这所心仪的大学,不妨先到百年英才高考管家APP中的“挑大学”版块中,详细了解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年来,你所在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

高校就业服务升级 促进毕业生就业

“从目前的招聘情况来看,需求量比去年有所减少。”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坦言,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这三大行业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今年确实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在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当如何作为?近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201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打造就业创业服务升级版,实现从简单关注就业率向提高就业质量转变,从过去重视推荐毕业生向关心学生成长转变,从就业部门向***门简单反馈向协同育人转变,成为不少与会者的共识。

1.增加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的匹配度

“从整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效需求在减少,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也许不仅今年如此,以后还会持续。我们从去年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不再仅仅注重就业率是多少,在统计的时候,更看重就业质量。”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曹敏表示,他们将就业岗位与学生期望值的匹配度,作为就业质量重要指标。

选择大城市、稳定性的单位去工作,曾一直受毕业生“追捧”。曹敏说,近年来,湖南省内的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学生就业满意度逐年提高,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不论在北京还是在湖南,去西部,还是下基层,只要能发挥特长,生活与工作平衡,幸福指数很高,就体现了质量”。

“除了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们工作的重要抓手。”曹敏说,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82%的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达到300余万人次。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就业“自助餐”

“学校每天有一二十场招聘,即使受经济形势影响,像我们这样‘211’工程院校,应该不愁就业岗位问题。现在,我们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而是放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多个职位信息中,进行定位和选择。”赵北平说,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分类培养和指导很重要。

对学生进行就业分类指导成为不少高校的通行做法。山东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建介绍说,近年来,围绕学生发展,学校努力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就业“自助餐”,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

3.别让***门孤军奋战

就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而言,重在建立就业工作衔接机制,***门、人社部门等接力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就业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应当说,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着力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服务,既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此次***推出多项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升级版”,既是高等教育自我革新之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社会关切的主动作为,值得点赞和期许。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政府认可的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持怀疑态度。据了解,自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就业统计造假就不曾缺席过。一些高校把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就业统计上,而不是放在推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渠道的开拓上,造成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的误判,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主导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倘若没有更为妥善的实施细则和保障措施,仅凭***门一家之力,很难就业统计数据的及时、真实、有效,也难以实现“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预期。

2004年,国家建立了由***、人事部等10个部门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牵头单位。2008年,***制定的部门“三定”方案,对***与人社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的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由人社部为牵头单位。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然而囿于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陷入了“看似谁都管,其实没人管;谁都想管,谁都管不了”的尴尬。

其实,早在2013年,人社部便印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明确“开展实名登记”,要求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摸清就业服务需求。自2013年开始,***更是连续三年印发关于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专项通知,明确“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及时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使就业服务能够无缝接续。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囿于主客观因素限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统计工作依然壁垒重重,政策效应并未如期实现。可以设想,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的落实难度之大,仅靠***门单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

长远来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多部门合作,不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责任过多地局限在***门。就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而言,重在建立就业工作衔接机制,***门、人社部门等接力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进行顶层设计,***门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指导服务水平,重点解决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引导工作;人社部门积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帮扶,重点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指导服务工作;多部门协同配合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简而言之,就是要树立大就业观,政府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高校想方设法培养适销对路的优秀毕业生,社会要通力合作来营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毕业生自身积极主动就业,综合施策方能化解就业难题。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假使让毕业生的选择束缚在就业统计的框框里,让毕业生的青春耗费在实名登记的本本上,如何让青春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又如何让莘莘学子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人生?高校毕业生绽放的青春,不能只有冷冰冰的统计,而是应有更多样的选择。关键是如何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确保政令畅通,真正把中央的关怀及时送到毕业生的心坎上。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17: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1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