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宣城的真实感受

更新时间:2022-12-19 13:39:00 阅读: 评论:0

韩愈描写宣城的诗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下面是为您整理的韩愈描写宣城的诗句,欢迎阅读!

韩愈描写宣城的诗句

我们知道,韩愈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宣城度过的。他三岁丧父,由哥哥韩会抚养。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元载案”受牵连,被贬广东韶州病逝。建中二年(781年),韩愈13岁时随大嫂郑氏来到宣城避乱,从此在宣城生活了7年。直到贞元二年(786年)19岁时,他才离开宣城去长安参加进士第。这7年,韩愈就在宣城就读、生活、郊游。

唐德宗建中八年(787年)的一个春日,韩愈与李观、欧阳詹、窦年等在一起游玩,共修禊事。他们列坐其次,流觞曲水,其间韩愈得觞,便咏《芍药歌》,这是韩愈写宣城的第一首诗作。

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全诗共16句,分四组写芍药是不同于凡俗芍药花的本质特点,写了此花独自开放、不与世俗争俏的品质,作者借此表现出自己不羁于世俗的眼光与特立独行的狂放姿态,来借花咏志。

《晚笑堂竹庄画传》韩愈像

韩愈在宣城到处郊游,尤其是宣城城南,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城南,他踏春、折花枝、游宾客庄,写下了《游城南》(十六首):“草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风折花枝》)“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题于宾客庄》)。

特别是《赛神》一诗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参加宣城城南古代赛神的情况。

韩愈在《赛神》一诗中写道:“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麦苗含遂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这首诗写出了城南赛神民俗活动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及装饰、赛神活动的情况及欢乐场面等等。

“亲交既许来,子侄亦可从。盘蔬参春杂,尊酒清浊共。”(《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参加赛神活动,不止是他一人,又他的侄子老成。他还游峡石,上北楼,“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峡石西泉》)“郡楼乘晚上,尽日不能回。”《北楼》)。韩愈写的这些风物、景物以及生活场面,把宣城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提升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提升了宣城的知名度。

可以说,宣城是韩愈人生的成长期,是他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期。他来到宣州,宣州为他系统地“就读为学”准备了条件。韩愈在《复志赋》中回忆说:“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朱熹在《昌黎先生集考异》中也说:“公之为学,正在就食江南时也。”韩愈由于幼孤,他觉得自己已无依靠,学习非常刻苦,且自觉。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韩家历代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如饥似渴,饱览群书。他在《出门》一诗记下此种情况:“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这为他一生致力于倡导古文运动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基础。

而最使韩愈不能忘的是青少年时形影不离侄子老成突然在宣城的去世,韩愈即为侄儿韩十二郎写了祭文《祭十二郎文》。但这篇祭文中虽然不在宣城写的,而文中提到的许多事与宣城关。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韩愈对家人及宣城的深厚情感。

拓展

韩愈师说论语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所在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要人没有疑惑也难!古代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原因,愚人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那些儿童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文句,并不是我所说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方面倒要学习,大方面却放弃。我没有看到他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道理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孩子叫蟠,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指“句读之不知”这样小事)请教老师,有(指“惑之不解”这样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人,一是指品德高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不良风气。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为发语词

[42]知:管,过问

[43]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44]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45]常(圣人无常师):固定

[46]之徒:这些人

[47]通(习之):普遍

[48]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49]所以:是用来......

[50]嘉:赞许

[51]贻:赠送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13:3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701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宣城   韩愈   真实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