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周朴园是曹禺所著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特征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以下是整理的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繁漪认为自己没病,不愿吃药,他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强制性地命令繁漪把药喝下去,他冷峻地对繁漪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直到繁漪含泪喝下才肯罢休。应该说,此时此刻,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病,他注重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他的话语就是法律,要繁漪吃药的目的是要她给两个儿子做出服从的榜样,他竭力要维持自己家庭的表面平静,让家庭成为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这是一个封建顽固的伪善家长,一个专制蛮横的丈夫,也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更是一个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梅侍萍爱得刻骨铭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梅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梅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剧中有几回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为什么?老爷说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啊。可以想象,周朴园把梅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由此可见,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家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他无法选择,使他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使得侍萍雪夜出走。而且剧目的四幕,都透露出他不断地对侍萍进行忏悔。所以他仍是有人性的,是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跟侍萍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当然,这种怀念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那就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以侍萍不再对他的名誉地位妨碍为条件。30年后的一天,当侍萍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
周朴园:是封建家庭出身的资本家,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各种恶劣品质于一身,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的坏到家的人。
他与侍萍对话的这场戏,从私生活角度揭露了他的冷酷、自私、伪善;他跟鲁大海对话这场戏,则是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的残忍和狡诈本性。
一个封建家庭里的少爷,周的婚姻、爱情不是自由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扼杀了他和鲁之间纯真的感情。三十多年来,他始终惦念着鲁,保留着鲁的习惯,记录着鲁的生日。
三十年上海的尔虞我诈也许泯灭了他的大部分人性,但年少时轰轰烈烈的爱情却让他刻骨铭心。但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名利,不惜牺牲上千工人的性命,这就是他的人性的缺失。
而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他的行为。为了维持整个家族的生存,他变得冷血,凶狠,但我始终欣赏那个曾经深爱着鲁侍萍的周朴园。
作为一个地位的底层女子,他存在的全部意义都是平淡的生活,然后悄无声息的死去。
但他,又偏偏与周家少爷相爱,纵使她知道这注定是一场不会有美好结局的婚姻,但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勇气。
她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丝希望:能与周再续美好的感情,但在严格的掌级制度面前,以及周朴园在这三十多年中已被岁月打磨成狡诈的冷血动物,使他彻底丧失了信心。
封建礼教害过多少人啊,但她什么也无法改变,只有控诉着罪恶的社会。她撕了支票,也撕掉了同周朴园的感情。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世界上没有成功开花结果的初恋,但是年幼无知的我一直都不愿意相信:为什么就能不让奇迹出现?所以我大胆地去尝试。结果我却带着满身伤回到妈妈怀里,向妈妈诉说:原来爱真的不能完全奉献给初恋。一定要等到爱过以后才知道:原来初恋的结局总是悲剧。”这歌应验了一句“冲动是魔鬼”,冲动的爱情是要受到惩罚的话。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在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曹禺的作品《雷雨》剧本的分析讨论中,无论从过去阶级立场的划分,还是到现在撇开阶级立场来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的真伪,都只是停留在“感情”两个字上,而很少有人把“爱情”二个字拿出来给周鲁二人的。似乎周朴园与鲁侍萍只是情感的纠葛,而不是一场真真切切的爱情。
纵然周朴园下流、卑鄙、无耻、残忍、禽兽不如,但别忘了,他还是一个人,他的基因和我们相差不过万分之一,他也有爱的权利。他确确实实与鲁侍萍发生了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风花雪月。
首先从教材的文本内容来看,尽管只是全剧的第二幕,但已有足够的信息告诉我们,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鲁侍萍为这场爱情“气死”了自己的母亲(“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周朴园呢?尽管周朴园没有像鲁侍萍这样明说,但在那个婚姻大事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周朴园与自己的婢女谈恋爱,周的父母是绝对不可能同意的'。我们想像得出,当时为了这场爱情,周朴园与自己的父母一定有过激烈的抗争。
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像他后来的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鲁侍萍当时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侍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很周到,于是,对鲁侍萍产生了感情,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我们相信,这段时光无论对周朴园还是鲁侍萍来说,都是极其美好的,都认为自己获得了相当高的幸福指数的。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虽然作者在剧本中没有这段风花雪月的描写,但是从30年前鲁侍萍给周朴园的一件衬衣烧破的窟窿上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再在旁边绣上一个“萍”字来看,周鲁俩人在那段热恋时期是多么的恩爱和浪漫,这是一段多么真真切切的爱情。甚至可以说这场爱情对于周朴园来说,是刻骨铭心的,30年来他一直保留着鲁侍萍的照片,牢记着4月18日鲁侍萍的生辰,客厅的摆设仍保持着30年前的老样子,连鲁侍萍生第一个儿子时因为得病要关着窗户这一习惯周朴园都保留着。这绝对可以看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诚的怀念。如果说,他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那装给谁看呢?谁知道他三十年前的过去呢?退一万步而言,就算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空虚的生活中泊靠一丝精神寄托,也恰恰证明着周朴园是爱着侍萍的。
爱不是挂在嘴上的那么种“天荒地老”的山盟海誓,也不是“死了都要爱”的口头表白,而是那种爱的行动,爱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周朴园做到了,周朴园才是真正懂得爱的男人。
那么鲁侍萍呢?鲁侍萍对周朴园的爱同样是刻骨铭心的。30年的苦难生活,尽管鲁侍萍口口声声说“我的眼泪早哭,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但当她零距离站在周朴园面前的时候,她内心那隐藏了30年的情感复燃了。都说初恋是最美好的,初恋是最让人难忘的,鲁侍萍也走不出这个因果。30年的苦难根本没有磨砺掉她心中这份美好的初恋。当她来接自己的女儿四凤回家的过程中,无意间走进了周朴园的房间,而且认出了眼前之人就是周朴园时,鲁侍萍内心的情感终于暴露了。她迟迟不肯离开,习惯地听从周朴园的指使,自觉地去关窗门,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周朴园的注意,让周朴园认出自己,也有人评价说是“鲁侍萍想知道自己在周朴园心中的地位”。所以当周朴园说:“好,你先下去吧”让她走的时候,鲁侍萍会问“(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老爷,没有事了?”这里要涌出的不仅仅是泪,而是鲁侍萍对周朴园那段美好情感的真切怀念。
所以无论当周朴园认出她,她在愤怒地责问周朴园的时候,一听到周朴园说出30年保留她原来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时,鲁侍萍心动了,心软了,气消了。她先是低下了头,轻轻一声“哦”,接着是“叹了一口气”安慰起周朴园来:“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也不必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年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是多么的真真切切,是爱得多么的深。无奈是造化作弄人,冲动的爱情潜伏着危机。最后的结果还是逃脱不了世俗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周鲁二人的爱情是不符合当时的礼法道德规范的。在封建社会,子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更不要说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周鲁二人的爱情是自然萌生,显然为世俗所不容,更谈不上为家庭的许可。所以周鲁俩人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如“世上没有成功开花结果的初恋”一样。生活就是这样残忍,这其实作者曹禺在《雷雨·序》中也坦率地承认,他创作《雷雨》并没有明确的思想要对社会有所“匡正”或“讽刺”。他只是感觉到生活太“残忍”了,一种强烈的感情驱动,要把这残忍表现出来。他说,人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因此,他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并请观众也“怜悯地”观看剧中的人物。从这些话中我们可领悟到:剧中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情感的旋涡,都在极力挣扎企图跳出旋涡,结果适得其反,越挣扎,陷得越深。
人们只看到鲁侍萍嫁过二次人,做过老妈子,讨过饭,生活艰辛,历尽苦难,人们悲悯她的遭遇。其实周朴园也好不到哪里去。尽管他拥有万贯家财,先后也娶过二次老婆,但周的情感世界里一直是鲁侍萍占着重要的位置,他从后二任夫人那里再也感受不到鲁侍萍那种温柔体贴,乖巧、善解人意的女人味。
所以30年来卧室里一切摆设与那张照片,那几件旧衬衣都成了他的“回忆和思念”,成了他精神上唯一的寄托。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事事休,周朴园的精神生活不像他的外表那样风光,有地位,有名气,而是空虚的,苍白的。
这一切都归结于周鲁二人的冲动爱情观,周朴园与鲁侍萍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上的人”,在门户观念如此深重的年代里,二人都为爱情所惑,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坠入爱河,只有自食苦果。实际上这样的爱情悲剧何止是他们俩人,梁祝爱情的千古绝唱早就敲响了警钟。
“富家女与穷书生或者王孙公子与婢女”这样的浪漫的爱情要成为美谈,那就要像司马相如、张君瑞那样去获得功名与地位,才能与卓文君、崔莺莺的爱情进行到底,否则,一切是空谈,一定是爱情悲剧。
周朴园与鲁侍萍这样的结局虽然遗憾,但也的确在情理之中。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去争论二人的感情孰真孰假,在这场爱情悲剧中谁对谁错。因为其中每个人都犯下了错误,每个都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今天的时代早已不同于《雷雨》成书的年代,我们只要体会到那些古今相通的东西,从中有感想就好了。
我眼中的周朴园 那是一个有些久远的历史时代,里面充满了爱恨情仇。为感情所困,为仕途所扰,为儿女所忧,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於生使人难得头绪,曾应有过一人,便是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他身处与大宅中的最高处,受着别人的憎恶、欺骗与畏惧,演绎着雷雨之前的沉闷阴冷,却也是无奈悲哀。
他丢了一段可以爱的年华以及一位可以爱的人。那时他年轻从没有忘记的人被迫离开他的身边,离他远在海角天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常理。而人生何处不相逢,也可能是无巧不成书,他曾经爱过的女人因偶然找到了他。他早已被钱财所依赖,害怕就那时成了唯一所能表达的感情。我难以相信爱情可以因为钱与仕途而成为伤人的工具,而周朴园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以命令的口气怒斥,希望求得自己生活波澜的平息。那里满是他的势力、懦弱以及不敢负担的性格。
而他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屋里的旧样式,只为纪念他曾经爱过,现在并也会思念着的女人,这也是他所体现的柔情。如果他没有接受带有利益的婚姻,他可以和喜欢的人一起白头偕老,他心里的无奈实在也无法言尽。在那个屋子之内,两位阔别多年的人在相逢,双目对视,无限感慨也应藏匿在心中,只是利益与他如此之大的家庭使他没有涌出感情,所以无奈之前不可避免,而没有别的话语,他只有安于现状,接受命运捉弄的安排并生活下去。
他是恶毒的,所经营的企业里他使用手段去获得利益,不把劳动人民放在眼里,这点看来,他也是必然受人憎恶的。
当然他也有可怜的一面。面对着自己家中一些琐碎复杂的关系,他没有察觉,不知道里面的不堪。他只在工厂里谋取着赚不完的钱。无心理会现任妻子,以至她寂寞得与他的大儿子有不正当的往来。而他儿女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最终落得那些儿女全部死去,欲哭无泪。
恨是他,怜是他,这其中无一不都是他所种下的恶果,对周朴园的一生,也许有诉不尽的憎恶之情,也许有想不完的无奈之言,这一切也或是那个旧时代下人人必须面对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11: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69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