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阅读及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以下是收集整理了都江堰阅读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都江堰
余秋雨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继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第三段浓墨重彩,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13.联系上文,说说你对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这句话的理解。(4分)
14.本文写了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请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
都江堰阅读答案由整理,仅供参考:
11.首段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或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比),(2分)既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2分)又使文章波澜起伏。(1分)
12.表现水的魅力,赞美水的强悍生命力,(2分)显示出都江堰水坝工程的神奇功效,肯定了都江堰的游观价值,(2分,写出都江堰的价值即可),为下文写李冰精神作铺垫。(1分)
13.都江堰这个古代水利工程体现的治水理念和经验(2分),以及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身上体现的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2分)
14.①歌颂都江堰,高度评价李冰从实践中总结治水经验的巨大作用,歌颂了古代水利科学的伟大成就;②赞美李冰为民做实事的献身精神,充分肯定李冰为利民、富民,既做官又做水利专家的政治道路;③称颂李冰父子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永世长存,并代代相传。(每点2分,共6分)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2分)
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什么?(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2分)
(2)本文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共3分)
3、 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3分)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4分)
(各不超过15个字)
5、 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都江堰》答案
1、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1)留下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2)、从今天看历史;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深厚感觉。
3、规模、时间、 功用(社会功用)
4、长城:突兀在外,讲究排场,缺乏活力。
而都江堰:润浸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5、B、D
一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是都江堰。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他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林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6. 第二节第三段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
17.第二节作者主要写游览都江堰,但开头为什么却说自己“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5分)
18. 从全文看,都江堰有哪些方面的功用或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答案:
16. 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是因为人们收伏了都江堰的水,使它不能任性乱串乱撞。说“出尽了风头”都江堰水流展现了水性狂野的一面。(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 因为作者开始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这样写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为下面赞叹“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做铺垫,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18. (1) 它有社会功用,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四川平原旱涝保收。(2)它有历史价值,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3)它有生活的价值(文明的功用),它提醒人们追求一种灵动的生活
(4)它有只知贡献的精神价值,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5)它有旅游价值,它让人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06: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67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