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特等奖教案

更新时间:2022-12-18 23:00:00 阅读: 评论: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6、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 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 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 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在预习中通过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经归类整理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回答(或布置为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通过阅读指导教会学生怎样提出恰当的问题从而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2、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力:通过揣摩语句、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学以致用,不为学习而学习。教学要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认识为终极目标,对于课文既要让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揣摩和研读,又要让他们远离文本本身做客观的审视(从形式到内容)从而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训诫、耸立、蓬乱、攀、颤抖、瘦骨嶙峋、蹲、心惊肉跳、凝视、嘲笑、头晕目眩、啜泣、纳罕、疲乏、小心翼翼、屡次等字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情感、态度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从而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它就如同一座座高山挡在我们的面前,面对它,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海,也正因为这样,世界上才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然而,弱者和强者并没有天然的不同,只是他们面对“高山”时,眼中所见到的景物不同而已。今天就让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领着我们回到他的童年,和他一同回味那次让他终生受益的际遇,来领悟他面对大山时眼中看到了什么。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4分钟,教师投影学生预习时所提问题并提醒学生在默读时对问题加以注意。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孩子为什么要爬悬崖?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我眼中的悬崖有多高?

孩子们是否爬上了悬崖?情况如何?“我”的情况如何?

故事的结局如何?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

2、教师组织学生抢答

(可以采取男女生分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复述并由教师指导总结

叙事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要根据抢答阶段的内容加以总结并投影六个要素,引导学生全面复述)

(1)、起因 玩厌游戏 别出花样

(2)、经过 其他孩子:顺利攀越,安全返回;我: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3)、结果 朋友求援 父亲解困

(4)、蕴涵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自主探究:

1、写攀越悬崖的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由学生评价同学复述的情况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介绍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是略写,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父亲的指导则略写。

2、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材料?

(学生讨论,回答)

文章通过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揭示了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我”攀爬悬崖的过程和心理是叙事的重心,因而详写,其他则略写,这样安排,文章才能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从表达手段看,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从表达手段看,本文前面主要侧重记叙(叙事),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来揭示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体验反思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读文章中记叙攀爬悬崖经过的部分并划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让自己难以忘怀的事情,它给了自己什么启发?将之写成一段话。

3、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足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性,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也能写出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研读与赏析

1.出示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2.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2、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4、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5、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探究文中“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仔细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2、难点: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之后,从友情、亲情等多角度引导,让学生得到新的启示

三、教法、学法:

1、教法:研讨式、启发式、情感式教学

2、学法:多角度探究、创造性阅读

四、教具:

电脑、电视、课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6分钟看完。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天)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六个;内德、杰利)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二十米高;二十的三分之一米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检查默读的效果。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P10)。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一步一步从山下走下来;面对困难,敢于跨出第一步。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那样只会增加你的恐惧丧失信心使你不敢跨出战胜困难的第一步。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P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6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字词和注释。

2、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三、复习过程

1、字词和注释:

a、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b、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2、整体感知: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再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重点研读

小组合作研讨,多角度探究文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请你用10个字左右说出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2、当“我”迈第一步时,那种恐惧心理克服了没有?请你仔细阅读第七段,从文中找几个关键词语来证明白己的看法。

3、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识字、写字,要整段、整篇地背诵文章,你有没有背不过、写不完的感觉?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有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想法?

6、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7、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8、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9、课文中的“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10、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5、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作业:

1、把本课的字词掌握熟练。

2、认真复习本导学案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⑵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⑵ 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⑷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

(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耸立()、颤抖()、嶙峋()、凝视()

2、解释下列词语。

迂回:灰心丧气:

应付:告诫:

瘦骨嶙峋:纳罕:

3、读课文2—3遍,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学习研讨

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复述时讲清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复述。交流复述得失,记录经验。

2、教师指导,进行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语气语调合适、情感把握准确)

3、合作探究:(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把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走”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读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4、指导多角度阅读。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讨论: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2)评论杰利

(3)评论四个孩子

三、拓展延伸

面对考试失利,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举例说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的方式,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词语

2、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3、结合语境、理解感悟

重点:

1、抓住要点、复述课文

2、探究性、多角度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的旅途,总难免有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那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困难哪?或许你会感到困惑、感到迷茫、抱怨上天,其实,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中,我们能获得一些启示。

二、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的表达出语气

2、学生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疏通字词,把握要点,特别要注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把握好阅读的速度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的一个闷热的天气)

c、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5个、内德和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高20米,约7米)

3、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参考:

1、无论怎样的危险和苦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你只要想着你是再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苦难,当然,重要的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4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得到的一种经验,更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人生整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 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4)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5)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6)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8)“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9)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尽量用自己的话。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字词,解释词语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 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 材料分析:

(1) 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 初步理解课文。

1、 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 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 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四、 情感渗透:体会感人之处。

读了本文,你全面了解了邓稼先,请你对照插图,阅读有关邓稼先的资料,以“我心目中的邓稼先”为话题,举一个典型事例,说说你对邓稼先的评价。

五、 内容迁引: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 成语。

2、 名人名言。

3、 相仿事例。

4、 一首歌。

5、 一首诗。

6、 用一组排比句。

六、 小练笔: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向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王畈中学争光,为二(4)班争光。先前,那些同学可以说就是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邓稼先”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学法指导:

⑴ 默读要求:

时间、内容。

⑵ 复述要求: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抢答:

⑴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⑵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⑶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⑷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3、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2、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2、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

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旨在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多角度、探究性、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获得感悟与教益。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2至3遍。

【教学策略】

读说与访谈相结合。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体悟。

3、让学生多说,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直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并揭示课题。

二、访谈准备

1、默读文章: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提出默读要求)

默读完课文,请学生思考问题。

2、问题思考:

⑴ 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 “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⑶ “我”是怎样脱险的?

⑷ 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3、访谈对象的确定:小亨特(“我”)、亨特父亲、小杰利(选出同学扮演)

三、访谈过程

情境采访──屏显提示:(跨越时空,教师把学生带到七十多年前的美国费城。)

各位观众,这里是美国费城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话节目专栏,我是主持人乔治。就在昨天,我们市西郊的一座小山崖上发生了一件儿童历险故事。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重要的当事人邀请到了现场。他们在哪里呢?就坐在同学们中间。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第一轮访谈:复述故事情节,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1、采访小亨特:

⑴ 能把你童年时的一件难忘的事讲给在座观众吗?

⑵ 请问小亨特,你当时被困在悬崖,进退两难时是怎样想的?

⑶ 如果不是父亲的帮助,你能顺利脱险吗?

⑷ 这次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有何影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个“经验”包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⑵ 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3、采访莫顿亨特:

你为什么不用《童年往事》或《难忘的一件事》作为文章的标题,而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呢?

4、采访观众:

请你给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

第二轮访谈:探究“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1、采访亨特父亲:

你是怎样把儿子救下来的?

2、采访观众:

⑴ 分角色朗读“脱险”部分。

⑵ 假如你面对这种情况,根据你父母平时的做法,推测一下他们可能会怎么做?

3、采访亨特父亲:

⑴ 请问,当你得知孩子被困在悬崖时,你心疼吗?

⑵ 对于大人来说,这悬崖并不高,你为什么不直接上去把孩子抱下来?

4、采访小亨特:

如果是你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5、采访观众:

你觉得老亨特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请用一句话表述。

第三轮访谈:探究“当朋友有难应如何做”。

1、采访小杰利:

⑴ 你是亨特最要好的伙伴,当他困在悬崖,而其他伙伴都离开时,你为什么不留下来?

⑵ 你回去之后做了些什么?

2、采访观众:

⑴ 杰利的几个小伙伴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

⑵ 如果你是亨特的同伴,你会怎么做?

(主持人提问完之后,由观众自由向当事人提问,最后主持人总结。)

第四轮访谈:采访嘉宾。

嘉宾赠言:要离开我们的节目现场前,想跟观众说句话吗?

第五轮访谈: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与迁移。

采访观众:

1、通过我们今天的访谈,能给你哪些启示?

2、你能把自己的平凡经历和不平凡的人生启示告诉大家吗?

四、访谈结束

主持人(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通过刚才的访谈,相信在座每一位同学都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刚刚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大家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走到山的那一边,欣赏到灿烂的紫藤萝花,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音乐声中结束访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常用词语。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

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

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

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

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

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

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3.总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结构特点,体会本文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2、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既有形象化的描写,又有哲理性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比较适合朗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人的童年,想一想,你有哪些经历让你至今依然不忘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感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带给我们的宝贵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检查预习。找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三、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找学生范读,边读边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读完后,你最想说得是什么?

2、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3、“走一下”和“再走一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4、家长怎么样来教育学生?请小组讨论完成。

四、质疑问难:讨论明确以后,集体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适当指导点拔。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2、研讨与练习二。

3、研讨与练习三。以上由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完成。

六、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

2、布置作业:

A类: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理解词语含义。

B类:根据“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写一段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七、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7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启示读者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作者回忆的是童年生活,足以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它所具有的普遍指导意义,这就是一笔精神财富,这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作者从具体事情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同时弄清作者悟出人生道理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精读课文,揣摩、赏析精彩的字、词、句、段,体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对文中有关人物作评价,多角度思考课文与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悟文中所传达的事与理,提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人生。

2、教学难点:

⑴ 理解作者具体细腻地描述独特体验的意义与作用。

⑵ 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的表现力,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 认真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

⑵ 熟读课文,揣摩精彩的字、词、句、段,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⑶ 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或利用图书馆查找、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字材料、图片文案材料。

2、教师: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电子幻灯。

【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应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新课程、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方法指导。课前指导学生任务型预习;课上充分引导学生朗读、体悟、赏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善学;课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拓展、探究,力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如何战胜一切困难,也许《走一步,再走一步》将给你许多启示。

二、整体默读,概括要点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教师计时,要求学生用简短而明确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弄清叙事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采用抢答形式,弄清叙事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8岁那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费城一座大约只有二十米高的悬崖上。故事中的人物──一起爬悬崖的6个小男孩(我、内德、杰利等)以及我的父亲。故事发生的原因──天气闷热,内德提议爬悬崖。在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的别做胆小鬼的鼓动下,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也去爬悬崖。故事的主要情节──分为两部分:冒险、脱险。放声朗读课文,注意有关表示时间推移、事情发展的词语和描述当时自然环境以及我的真切体验的词句,边读边划出来,进一步为复述作准备。

(以上设计,重在进行学法指导,意在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脱险过程,复述时要注意描述的细腻性、情感的丰富性和语言的感染力)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采用小组讨论、交流,推荐大班展示,师生互评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假设情境,交流想法

假如 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除了我、杰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个,你能尝试着评价一下我、杰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吗?

五、布置作业

笔头完成 假设情境,交流想法中的第三题。

本文发布于:2022-12-18 23: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64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特等奖   再走   教案   走一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