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简称“淮南师院”、“淮师”,坐落于国家重要能源城市安徽省淮南市,是安徽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以下是整理的淮南师范学院,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经国家***批准升格为淮南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师范类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八公山下、淮河之滨的国家重要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学校山水相映、绿树成荫、功能齐全,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淮南市“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
学校现占地面积1216亩,建筑总面积32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元以上,馆藏图书125万册。拥有语言训练中心、微格教室、艺术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基地和80多个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政法系、中文与传媒系、经济与管理系、外语系、教育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化学与化工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等14个系及一个继续教育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会计学、园林、数学及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广告学等覆盖八大学科门类的45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化学、发展与应用心理学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在职教职工867人,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近2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近500人;长期外国文教人员3人,短期外国文教人员10名。
学校200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开始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实验室。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教学团队,10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基础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156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80余部。承担包括国家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6项;获省级科技奖7项,省级人文社科奖8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学校设有“台港澳暨海外华文诗歌研究所”、“思维科学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少儿艺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心理科学研究所”、“书画研究所”、“推剧研究所”等8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先后与英、美、德、韩、澳、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澳合作办学和高水平运动员已面向社会招生。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未来教师大奖赛”、“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学校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3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全国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外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个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50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5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别是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以思想素质过硬、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各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光荣称号。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改革、保稳定、促发展,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等。连续四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光荣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先后宣传报导过我校。
今日的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大力指导下,正沿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淮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全国同类院校有一定影响,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的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5月,学校下设有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开设56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128人,专任教师981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 806人。学校***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领才2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4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教坛新秀34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
省级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校级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中外政治制度、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材料学、生态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校共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10个“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专业,4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教学团队,3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文案公开课程,40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近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小学教育
省级特色专业(7个):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科学、化学、自动化、会计学、体育教育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英语、文化产业管理、社会工作
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4个):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应用生物技术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艺术实训中心、生命科学实验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生物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4个):法学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应用生物技术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动画设计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淮南师范学院—亚鹏盛农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教学团队(6个):材料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政治学专业教学团队、中外文学教学团队、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气信息学科平台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管理学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10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号与系统、中国文化概论、政治学原理、行政法学、中国文化概论、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公共体育课、文学概论。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大学物理实验、有机化学、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高等数学、逻辑学、结构化学、文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大学化学实验、中国画、数学分析
省级精品视频文案公开课程(2门):中国文化概论、有机化学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4个):省级卓越营销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卓越环境设计师培养计划、省级卓越中小学教师计划、省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化学生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7月,学校设有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高校智库;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5个校级创新平台,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7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设有“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学合成重点实验室”、“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与淮南市合作挂牌成立了淮南市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淮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淮南市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淮南低温共烧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高校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安徽省高校智库:安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获奖成果
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公布资料显示,学校近五年共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754篇,出版专著、教材共49部,获批授权专利529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项目23项,获批省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项目5项。获批各类专利242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两次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单位”。学校先后获政府部门各类奖项17项,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奖4项,安徽省社会科学奖4项,淮南市科技进步奖2项。
学校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全国金奖、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总决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音乐超级联赛总决赛全国季军等荣誉。学校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未来教师大奖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等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数十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底,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131万余册,电子图书近83万种,现刊426种,报纸21种;建有30余个网络教学资源数据库,5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建设有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汇文查询系统和非书管理系统。纸本书刊与电子文献形成了学科性互补的资源结构体系。图书馆开放社会科学书库、自然科学书库、文学书库、新书借阅室、工具书与样本书库、报刊阅览、院系资料、经济类书库等服务窗口。
学术刊物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淮南师范学院主办,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原名《淮南师专学报》,2000年淮南师专升格为淮南师范学院,本刊也相应更名为《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本刊坚持坚定的政论方向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注重学理探索的深度,信爱真知灼见的创识,张扬视野开阔的宏论,注重对当代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探讨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刊物设有“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历史文化”、“心理学”、“体育学”等固定专栏,并设有“淮河文化研究”“沿淮绿色发展研究”等特色栏目。本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安徽省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收录期刊。刊物设有“***理论研究”、“诗学建设”、“思维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固定 专栏。 该刊已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文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质量 进步奖”两项荣誉称号,并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2001年 刊***文的摘编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与英、美、德、韩、澳、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大学开展灵活多样的在校生文化交流和学生互派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2-12-18 10:5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60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