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绿色经济论文目录

更新时间:2022-12-18 04:17:00 阅读: 评论:0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范文(通用13篇)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那么,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呢?以下是整理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

摘要:介绍了绿色经济的含义,阐述了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科技体系;支撑政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严重紧缺、能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失衡。为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必须开展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战略部署,实现能源资源的低消耗、污染废弃物的低排放、生态环境的低污染。以科技为依托,攻克能源与环境所面临的窘境,不断优化绿色经济的资源配置,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助力绿色经济。

1绿色经济的含义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1]。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自然的不衰退。绿色经济包含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以绿色经济在要求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吸收经济过程出口的碳排放的同时,强调减少自然资源的输入,加强物品的重复利用,做到“变废为好”。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增加生活负担,造成不可逆损耗的基础上发展的经济;而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是一种满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社会机制主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够长久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

2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学技术,能够推进经济又快又稳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2]。科技在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学技术,能够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各类“资源”,即自然资源、能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废弃物以及废旧产品的属性、价值和功能,并且相关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以最低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产出。对这些“资源”利用与再利用、加工与再加工的市场前景与利润空间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预测,能够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损耗。再者说,技术进步可以突破现有资源供给的限制,创造出新的可利用资源,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避免以资源的不可恢复为代价来发展工业经济。

2.2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结构从总体上说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过程中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能。而绿色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将各种技术结合利用,包括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再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替代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新兴技术等。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将新兴技术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从而推动着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3]。

2.3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

科技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一些生物高新技术的发明,各种清洁生产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开发及各种绿色的材料和能源以及各种绿色的食品和药品等的研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防止环境污染从而实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平衡发展。并且科技创新及运用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设备及其工艺,能够有效地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效地降低或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科技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科技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要实现绿色经济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做到:首先,克服产业高新技术难题,应用高新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攻关,一项成功的技术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带动整个经济市场的变化。清洁技术、循环技术的应用,着眼于变“废”为宝,通过资源的重复利用谋求资源效率的极限发挥。

其次,建立面向绿色经济的企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发展绿色经济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开发者和使用者,其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代表着绿色经济的工艺创新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科技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资本、人才、科技、产品等特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其他企业的创新平台建立联盟,共同面向绿色经济进行科技创新活动[4]。再者,健全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体制。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是要保证先进技术的产生,必须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

我国的科技政策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体制、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专业性领域的绿色经济科技政策等缺陷。所以要发挥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必然要健全绿色经济相关的基础研究体系,绿色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支撑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支撑体系和维护一系列体系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5]。

最后,加强绿色经济国际科技合作。各国的科研水平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向科技发达国家学习,取长补短。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

4结语

从小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求到生态园中绿色经济,再到全球这个大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型的经济都离不开技术。力争突破制约资源节约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不断提高改善资源、能源、环境的高新技术,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稳步推进,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华.科技对循环经济支撑作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严炜.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之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2(6):30-36.

[3]杨丽萍,贺新华.科技创新与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4]许正中,杨全社,张庆亮.立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蛙跳———我国发展知识型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3):70-75.

[5]王婧.以绿色经济打造旅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2

一、科技档案进入市场的基本方法

(一)更加开放化和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发展的不断深入,要想科技档案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建立科技档案目录网络,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来辅助市场各种科技需求交易的顺利完成。结合当前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各级档案部门应不遗余力的积极建立科技档案市场,同时积极引起互联网络,使之能够说上下结合,形成统一完备的网络系统。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的同时开放,为完善全国性科技档案大循环做好基础的每一步,从而有效促进科技档案全社会的有效交流。

(二)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固定的经营场所

笔者以为,科技档案资源的交易必须选择适合的地区来建立固定的经营交易场所,在此基础上,配以完备的工作制度,以供供需双方能够自由入市。除此之外,供需双方交易过程所涉及的交易方法也应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如可出售联合开发、复印件、入股提成等,以此来丰富交易市场。

(三)完善健全各项法规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法制经济,因此科技档案的市场操作也必须符合法制经济的各项要求,因此一切营运的操作,均需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不能越轨。对供需双方的责任、义务、权利、合同签订、洽谈成效方式等工作环节予以法制化、制度化,以此来确保科技档案交易市场的公平公正。唯有在确保供需双发的合法权益,同时规范双发合法的交易过程,才能依法确保科技档案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四)管理功能要服务化和多样化

逐步完善科技档案市场各项管理方法、方式,在确保供需方法合法权益前提下,积极拓宽科技档案市场的监督功能、保障功能等,另外还应敢于打破陈旧,积极革新现有制度,采取可靠全新的有效措施,为科技档案市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提供服务。

(五)“有偿转让”、“有偿利用”的形式

以“有偿利用”形式来表达出扩大交流的基本目的。首先科技主管部门、档案部门以及科技成果所有者,通过对成果的科技水平以及先进程度等科技水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科学的协商出一个收费标准,并在此标准予以公布后,相关用户在交纳一定费用之后,便可拥有对其的使用权利。除此之外,还可采取“有偿转让”的形式。该形式可在与科技成果所有者商定后,将该科技成果授权给档案部门,由档案部门将其推向市场。通过该形式,不但可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而且,还大大避免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二、如何增强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市场经济

首先要使科技档案齐全,系统,确保提供科技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和速度。做到高效、优质服务;其次增强信息渠道、提高开发力度,以便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1.注意平时信息反馈工作,通过信息反馈,既了解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和问题,又总结研究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使信息反馈工作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规范性。

2.印发目录。开发科技档案必先开发目录,使利用者能在目录上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

3.编写科技档案资料。这是科技档案利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把科技档案转化为资料,通过整编资料,既能达到资源共享、广泛利用,又能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原始档案安全。

4.加强档案室与生产部门的密切联系,加强档案部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建立信息网络、扩大信息来源,改变自我封闭环节,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

5.采用先进的管理设施(如微机、摄影机、放像机、复印机、照相机),扩大信息渠道和检索途径,为生产进行全方位服务,如利用微机硬件、将目录转人计算机,根据需要编制分类目录,或利用微机直接检索,使其检索直接化和多样化。

6.利用微缩技术,使其全部科技档案缩微化,通过计算机联网直接查阅所需科技档案,减少借阅档案的许多中问环节,同时也使馆藏更优化、便捷。

7.加强档案人员各项业务培训,以此来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技能,为确保市场竞争提供快捷有效的高质量服务。首先必须强化档案人员业务理论水平知识,使之能够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能够哦主动提供科技信息资料,其次还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实现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

三、小结

总之,在新形势下,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人才。必定能找到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新路子,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科技档案工作,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3

摘要:文章就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思考,从浅析推动存在的反面影响,再深入剖析其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塑造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障碍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鹏.关于提高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的策略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5,(1).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见证了很多的科学技术带来的有益之处,不论是在计算机的发明和各种软件的开发,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特别大的效益。区域的农业经济还是要靠农业的科技进步来推动发展,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因为工具的局限性,粮食的产量和付出的劳动力都较弱,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政策重视农业发展以来,有了播种机、杂交种子、农药化肥、大鹏培植等科学化的专业种植技术。科技的进步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不断进步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更高的收入,给农民也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其实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现在,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因为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进步不够了解,受我国农业传统文化和传统种植经验的限制,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改革。在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进城务工的潮流,这样农民就几乎没有时间来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农业科技上研究的人员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金融、管理等方向来定位自己以后的目标,加上农村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业科技的这一专业,往往不会选择。

3农业科技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其实农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发展行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接受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政府一定要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挖掘农业科学界的有用人才,在大学开设农业科技相关专业课程,提高农业科技相关职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同时更要重视农业科技人员研发出来的成果,可以设立相关的可研证书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给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给予支持,让其可以成功的实践应用到我国农民的农作中。相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一定会日益精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在我们的区域农业发展中一定要深化农民的创新意识,才能推进农村体制的创新,要不断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方向,才可以更有利的发现新的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农业发展中不仅仅是对自然作物耕种和管理上的一个改变,也包括对农业耕种体制上的一个改革。我国自古以来都偏向于传统的“小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让专业的人士测试土质来确定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来进行大批量的种植,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管理又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区域农业水平也就会上升,新的体制有很多,需要勇于面临创新改变,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已经极大的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早我国历史发展的农业潮流中,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农业科技的进步来促进。再看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时,应该看到如何利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带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道路,这不仅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我国农业产值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农业科技的知识普及上,可以为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刚.中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撑机制及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5

摘要: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就现实来说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不足的,我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努力来弥补我们的差距,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在进行详细研究后,就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等几个方面做出论述。

关键词:污染;气候;科技

工业发展在给全世界带来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人类生活方面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针对人类发展的问题上,全世界都在寻求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和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地方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但是我们发现,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在面对低碳环保问题的时候,发展科技就显得极其重要,也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1低碳经济的研究意义

在工业发展迅速,但是污染对于人类正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巨大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对于生态和社会文明的必然选择,同样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而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健康的,会对人来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手段。低碳经济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企业只有真正的做到了低碳发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的进步还会为企业带来产品技术上的革新。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会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带来新的生机。一个企业专注于低碳经济,那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必然走在同类企业的前列,这样就会增加产品的技术层面实力,在市场方面就会抢占先机,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2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2.1提高能源利用率及能源结构优化

我国的能源结构还是较为落后,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的。另外能源利用率也处在较低水平,我国的能源有很大程度上的浪费,这对于原本资源就有限的社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发展低碳经济,做到节能减排。对于能源利用率的提升,要做出的努力有很多,首先是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当是大力推动的,而工业的发展应当主要由科技创新来带动,不断通过高效益,低能耗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来提升能源利用率;其次就是不断发展技术,提升产品生产中的能量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从每个产品入手;最后,是对于创新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都是依靠技术来进步的,国家应当采用政策来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对于低碳经济的推动,这样就可以提升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推动国家环境发展。

2.2能源结构发展与清洁能源发展

我国能源的利用和发展仍然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所以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相对来说是不健康的。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氢能等,他们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与传统化石燃料来说是相对较小的。但是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是极其缺乏的,全国大部分地方还都是以传统能源为支柱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由于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一定的技术,同时在发展前期看不到良好的受益,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不发展,这对于环境来说就是极其不利的。在这种情况和形式的限制之下,我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应当寻找更好的途径和更详细的发展方式,对于中小型企业,我们应当给予支持,但同时应当要求我们加强监督,不能放纵不管,对于较大的企业应当加强管理,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

2.3二氧化碳的收集与利用

二氧化碳是环境中自然存在的物质,本来对于环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剧增,对于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温室效应的出现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加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环节。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利用,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植树造林,在树木的影响之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为养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和发展。同时植树造林不仅仅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更为关键的是,植树造林可以促进生态恢复工程的发展。当然除了植树造林外,在燃烧过程中将氢气和二氧化碳混合,通过工业手段提升二氧化碳浓度,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就会更为方便。在我国来说,不仅对于二氧化碳收集的技术发展不够,甚至在植树造林方面大家的观念和意识都是有待提升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欠缺的很多,所以国家应当不断推广,加强管理并增强大家意识。

2.4科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众多的方法之中,都有对于科技的要求,事实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有技术手段来支持的,同样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会给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中,低碳经济和科技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将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相结合,在推动低碳经济的时候能够不断推动科技的发展,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发展都是我国所缺乏的,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努力,才能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总结

在我国来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为迅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低碳经济来说,我们的发展还是有巨大欠缺的,还需要我们的不断努力,就现实来说,我们和世界较高水平差距较大,只有不断发展科技,加强人民的意识和思想,可以坚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来好。

参考文献:

[1]周中林,肖祎平.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99-102.

[2]黄山,范洁文,邝伟鹏,等.基于信息整合的低碳物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5):225-228.

[3]王苏生,常凯,许静霞,等.广东省发展低碳技术的金融产品和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15,24(18):5-7.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6

1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经过改革发展30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国家包办科技转化为政府指导、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

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

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科技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基础,科研部门内部的管理已经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研究室为核算单位,对其进行了“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费用由研究机构承担,人员进行了分流。国家的拨款制度也随经济环境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采取定额包干,使得围观的科技管理不断得到改进。

4小结

科技发展需要科学的、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撑,虽然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上仍有诸多不足,但是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目前的现状。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7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着眼于不断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广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大力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了较大成效。

农业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油、棉、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总产量,全面增产和持续增长,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幅度为13.88%~27.90%,粮食、油料、肉蛋奶总产位居安徽省的第三、第四、第五位,棉花和水产品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一,全省排序比2005年前进了3~1位。农产品品质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例达7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类和产地认证达111家279个,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平均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2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39.6%;推广一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水稻插秧机从2005年12台发展到967台,直播机从无到有、发展到288台,推广了油菜机开沟免耕机播、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茶叶采摘制作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植保机械技术、畜牧水产机械化技术等,农业机械已被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201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

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60家,其中市级以上383家,是2005年的3.83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68家(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是2005年的5.23倍。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6.5亿元,为2005年的4.02倍;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户年均增收206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42%,为2005年的3.03倍,比例提高15.3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中加速发展,2010年正式登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达1228家,入会农户9.97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37.36万户。

四是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70.9亿元,农业增加值156.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9.5%和75.0%,年均增长4.3%。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5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8%。

“十一五”以来,全市农委系统从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构建良好的体制机制,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长远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市农委重点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2010年市农委系统的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国贴和省贴专家及市级中青年专家达20人,比2005年增加33.3%;其中一人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两人为省劳模,四人为市劳模。

同时加强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全市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141人,比2005年增长40.69%;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增长47.30%,推广研究员(正高)增加6倍。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每人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72个课时,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增强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全市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和推广成果。这次全市农业上共有四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由市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单位完成的“安徽省沿江棉花超高产轻简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市种植业管理局等3个单位完成的“早籼饲料稻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是加强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等新型农民培训达19.21万人(次),投入资金5833.7万元,分别是“十五”的4.25倍和5.30倍。由于强化了科技示范户建设,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初步形成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技队伍,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实践者、示范者和传播者,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生力军。目前,全市农村人口每万人有农技人员5.15人,占比比200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争取并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按照综合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加强乡镇或区域农技站的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建设一批万亩、千亩及百亩以上的示范片,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示范片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干部职工投身科研和开展创新。市农委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廉洁高效型”机关为抓手,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农业科研和工作创新,2005年专门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干部职工在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报刊发表研究文章的,分别给予400-100元的奖励。近几年来,市农委机关干部职工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研究及通讯类文章70~80篇,每年兑现奖金额2600元左右。市农委系统各单位也参照此政策执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学习、调研和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大力支持农口各专业技术学会开展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农口10个专业学术学会每年都举办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市农学会在“十一五”期间就有55篇论文参加省市征文活动并获奖,其中44篇被推荐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立足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市情特色,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产学研联合,推进自主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8

我国现代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多种产业共同发展,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达到可以平稳运行的状态,另一方面这些产业也在推动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1数据说明

农业与工业是维持我国经济状况的两大支柱,农业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农村人口,虽然城市化进程在开展过程中,但是农业生产仍旧不容忽视,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就是投入质量更佳的农业科技资源。在进行实证分析前,我们必须对农业科技资源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才能对分析对象更加明确,使分析结果更加精确。1.1农业科技资源概述我国的农业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几种重要的资源。提升农业的科技信息资源的质量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动力不断进行提升与改造,更新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另外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必须注意新型生产技术要切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否则会使技术的转化率偏低;另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质量相对比较高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技术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推广人员、管理人员,现代农业体系的运转离不开他们三方力量的支持,但是我国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从事机械简单作业的农民,人力资源的缺乏状况是极其严重的;最后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金支持,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人才培养都不能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对于农业生产中的经费管理也很重要。1.2数据说明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判定主要通过观测农业的总产值来进行,总产值包括农业、林业、牧业、以及其他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几方面。研究中采用的相关数据均为全国数据资料。对于缺失数据均采用插值法来进行修补,对原始变量关系无影响。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取机械总动力、技术人员、科技经费支出、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四个变量的自然对数,分别以LNM、LNH、LNRD和LNY来表示。

2分析实证

为了避免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误差,因此在处理时间序列的农业数据时不直接采取向量自回归数学模型的方式,为了使实证分析更具有说服性,在开展协整分析之前,要先检测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

2.1单位根检验

对单位根的检验通常采用DF检验和ADF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ADF法对变量的原始序列以及一阶、二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研究结果表明,LNM、LNH、LNRD和LNY四个变量的原始序列均比显著水平的10%小,均存在单位根,因此是非平稳的。这四个变量所对应的一阶分差序列比显著水平的10%小,因此也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的变量均在1%的显著水平之下,因而拒绝单位根假设,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根据单位根检查结果显示,LNM、LNH、LNRD和LNY四个非平稳的序列在经过二阶差分之后变为平稳序列,因此这四个变量均为二阶单整的变量。

2.2协整检验及相关方程

通过单位根检验表示LNM、LNH、LNRD和LNY二阶差分后均无单位根,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验证变量之间的单位关系是否为协整关系,验证办法常用Johann法和E-G两步法。本研究中首先采用了Jo-hann法进行协整检验,所选择的数据虽然具有线性趋势,但其协整方程中只含有截距项,且其滞后阶数等于1。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解释,解释变量为农业科技资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性分析,线性回归方程为:LNY=-1.733+2.743LNH-1.279LNH+1.096LNRD在所研究的样品期内,科技经费和技术人员每增加1%,相应的总农产值就增加1.09%和2.74%。由此可见,增加农业财力及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机械总动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弹性是一个负值,为-1.28,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利用率较低,对经济的发展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了农业的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科学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短期性的动态关系以及协整关系,通过这两种关系我了解到,如果想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要对农业科技资源有效管理,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聘请高新农业技术人员,增加资金支持、努力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科技资源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9

摘要:笔者分析了地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将图1和图2合并得到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促进的总循环图,从图中可知地科技直接影响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并透过企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其作用路线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是先直接作用质行业,再间接传播到其他相关部门,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条则是通过促进经济建设的方式相对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最后,经济发展,对地质科技又产生进一步的引致需求,形成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促进。

关键词: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经济发展;探讨

引言

以上研究对于探索地质科技对经济的微观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仍有其特殊性。研究地质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一方面是研究地质科技进步对地质工作效率和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地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循环作用机制。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涉及的地质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而厘清两者的作用关系,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地质科技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

一、地质科技、地质工作效率和

纵观整个地质行业的发展,凡是重要的发展转折点都离不开地质科技的突破。笔者认为地质科技对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影响分三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地质工作者提高了对资源、能源以及地质环境的探测或评估效率,进而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其次,地质科技能有效地促进新工具的发明和对已有工具的改善,而工具的改善也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与第一点不同,改善工具所带来的效益大小还取决于原生产规模的大小。而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则决定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基数也较大,所以,新生产工具的投放将由于其惠及面大的缘故而有助益于整个地质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李超岭等发明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加快了野外区调资料的整理和处理,为全国地质调查工作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新的地质科技知识也将有助于地质工作效率的提高。地质科技一方面要依靠地质科技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武装地质工作者大脑的方式发挥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著作中认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形成于人体中的,通过生产劳动交换其价值的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因此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商品,应该属于无形资产。根据该定义可知地质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地质科技知识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该资本的作用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地质科技、地质科技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笔者认为四个环节直接决定着地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讨论如下:

1.地质科技产品质量的提高对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像矿业、石油等能源或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最初的矿产开发到后来的有色金属冶金化工,从原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到后来的成品油的生产都离不开地质产品,而地质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将大大提高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效率,加速整个地质产业链的生产循环。例如,其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体表现为缩短勘探周期,减少开发污染,矿产品深加工等。对矿业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实力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为企业转型争取时间。

2.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各种地质科技产品对经济建设的促进表现为: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工程环境调查、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路线的选址、建设及稳定性检测等。更具体地说,影响着城市区位开发的调查、交通路线的选址调查、工程环境调查等。

首先,对城市规划建设比较突出的贡献在于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地下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面变形、洞室围岩失稳、地下水环境变异、地质生态环境恶化等导致的事故;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沉井工程、基坑工程与减少工程后问题;还有利于地下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和施工。

其次,随着都市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地面工程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地质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搞好地质环境的调查,杜绝不良地质条件带来的隐患已经成为地面工程建设必备的环节。而高质量的地质研究报告(即科研所生产的地质科技产品)将有助于地质环境检测和评价及开展建设前的可行性分析。

再者,地质科技产品在增加就业方面表现为良好而精准的地质报告能吸引更多投资项目。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而吸引的外资企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为地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和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地质科技产品质量提高对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质量的地质科技产品还有助于促进地质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地质旅游方面,高质量的地质调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质公园景点的设置,还能为地质公园中缆车、铁索桥等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中,通过完成高质量的农业地质报告便于摸清农业地质环境底数,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农药、化肥污染情况,有利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史上,经济增长一直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关系。科技对经济的作用方式的探讨也经历了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演变。学术界自索洛发表《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后便对索洛余量的测算产生浓厚兴趣,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为这一测算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决策者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和制定地质科技支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促使地质科技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0

一、科技与交通运输经济的增长速度模型

广义的科技进步包含了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不断转化为交通运输生产力,从而提高和增强交通工具的性能,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优化交通运输业的布局模型,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对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通过对从C-D生产函数的大量研究和开拓性工作,建立了增长速度方程。增长速度方程是从经济变量相对变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它是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长速度、产出增长速度与科技进步速度之间关系的,其基本形式为:Y=a+aK+p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a为年科技进步速度,为资金产出弹性,为劳动产出弹性;K为资金产出弹性,L为劳动投入量增长。该方程是衡量科技进步作用的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其意义是: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

通过以上的模型分析可见,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已经成为重要因素,其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呈增长的趋势,而且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越来越突出。

二、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现代科技进步对交通运输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高和增强交通运输工具的性能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交通运输工具的速度、安全性、体质、装载量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经济运距不断延长’运输范围日益扩大。我国公路运输的经济运距,由原来的50?60公里提高到现在的250?300公里,美国公路汽车运输的经济运距甚至提高到1200公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对交通的影响日益凸显。

科技不断进步,现代人不断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研发出新的交通工具和运输装备,提高和增强交通工具的性能。动车组、磁悬浮列车等各类特种车辆、船舶、装卸机械等不断被研发出来并加以改进。运输方式逐渐多元化,运输规模也越来越大,如集装箱运输,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增加了运输数量。同时,规范的装卸、运送的机械化,使得运输效率大幅提高。运输装备的改变满足了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运输需求,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技进步。

(二)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进度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道如道路、航道、管道,以及通信、信号、导航设施等。科技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推动可谓日新月异。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技术的运用使得铁路恢复了生机;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将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也正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在条件复杂恶劣的地区,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克服了一个个长期困扰交通建设的技术难题,成为交通运输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创造多项世界铁路之最的青藏铁路建设,多项技术解决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桥梁加固检测与抗震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地震带上筑起了一道坚强防线;面对玉树地区温度低、传统路面施工工艺无法正常实施的困难局面,温拌沥青技术发挥了低温施工的技术优势,在玉树地震公路灾后恢复重建中大显身手,等等。

(三)提升交通资源运营效率

效率就是体现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运输方式逐渐增多,运输规模从小到大,运输效率从低到高,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资源运营效率大大提高。

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充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提高。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应用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改善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应用就是其中之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在中国已经从概念引入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应用系统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先进的交通管理技术、智能化公交调度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间道路交通管理中,智能交通系统得到有效应用,27个省区实现了省区内不同范围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大项目正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全面推进,将为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此外,在集装箱跟踪、港口管理、海事管理、道路运输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了1C卡和射频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营管理的效率。

(四)转变交通发展方式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需求更加旺盛,必须提供满足工业化发展所需的交通供给,让每个人感受到交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品质生活,同时更要面对如何减少占用和消耗宝贵的自然资源,减少交通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旋律。这既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把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加重视节能、节材、环保和土地、岸线的集约利用,重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

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通过新材料和新能源的推广应用来减少资源占用和降低环境污染。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关注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要以提高科技创新与进步为核心,加强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加快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等材料循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港口“油改电”、地面电源替代船舶和飞机发动机辅助发电以及车船节能减排等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加快公众交通出行信息系统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的建设与推广。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要走低碳交通之路,大力开展路面材料、废旧材料等资源的再生、循环和综合利用。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发展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依靠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推进节能技术的应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能、低效率的运输设备,减少排放,增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总之,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现代人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运输效率、运输条件等都不断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这些提高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见,唯有正视科技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到交通运输业中,交通运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以服务交通建设、节能环保、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优先发展高科技项目,优先发展急需的实用技术,必将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1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国家制定宏观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力资源作为高级劳动人员,可以促使区域科技更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人才资源不但影响区域发展水平,也关乎一个国家国力发展情况。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寻求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存在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较大的国家,必须快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基于非均衡增长环境下,部分主导产业或部门聚集在经济发达区域,这些城市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发展,促使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从后进区域流向先进地区,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区域更加落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更大的差距。同时,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的引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投资主体及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不断扩大,地区政府必须使用各种手段对区域资源进行配置和结构调整。因调整的产业结构与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同步,调整的科技人才资源结构明显比产业结构慢,导致两者对接失败。科技人才资源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由科技人才资源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形成需求与供给深层次的矛盾,长期以来,恶性循环情况加强,无法改变。

二、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

科技人才资源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协调,促使科技人才资源发挥应有的功效。在这一个结合过程中,出现科技人才资源与各个部门及行业对科技人才资源的水平、素质提出双向对接的问题。

(一)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个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部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来科技人才资源的涌入,能有效缓解科技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强化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力。但是,部分不发达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导致区域经济间的差异明显加大,这种恶性循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情况,导致区域经济间互补性丧失和削弱。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从人类开始进行,如果缺少相应的人才,所有的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也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科技人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培养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若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就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此时人口优势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主题,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成为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目前,在资源紧张的社会环境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资源能有效缓解资源短缺情况,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弥补其他资源缺乏的情况。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资源要素的增多及各资源要素的合理组合。由此可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不单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城市,合理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情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多,尅及人才资源量也明显增加,若能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人力资源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知识等各方面总和。

高素质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向前发展的阻力。改革开发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得到加大发展,但科技人才资源衔接部分发生失调,从区域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可知,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中国人口素质水平。同时,产业结构现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科技人才资源主要出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我国中部和西部发达区域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到此就业、安家。西部因产业吸引力较薄弱,科技人才极其匮乏,这一情况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加大。

三、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行为规则,从而正确引导人们的日常行动。制度所反映的事物通常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它们在过去被证实有用,其次他们成为追求其个人利益而与其他人交往必备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能正确指导区域经济单位以最高效率的方式追求自身目标,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人力资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单单要改革人才观念及评判标准,也要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单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也指那些并未获取显著业绩,具备优良潜质和才能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创建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实施管理、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对人才实施应有的报酬,对存在突出贡献的人予以奖励,有效解决人才分配存在的问题。同时,改革已有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并解决其工作、创业及生活中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目前,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将改善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放入同等重要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营造注重人才的舆论环境。认识到科技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舆论环境,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各个区域必须创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用来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或落实国内外考察交流活动,奖励各个区域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及人才。

(三)创建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人才激励机制

现阶段,部分区域缺乏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不具备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竞争激励机制,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激励环境。首先,必须更新分配制度,创建技术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其次,不断促进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创建最佳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以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生产第一线,促使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基层。建立并落实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奖励政策,从而形成相应的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相应的物质回报及激励机制,合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服务。同时,创建人才回流制度,确保青年人才回流。创建区域外流人才与在外就读学生信息库,可以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促使外流人才回流,确保在外就读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就业。

(四)强化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

在科技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创建人才信息库成为合理配置人才的重点内容。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技术手段,整合各个区域科技人才的分级别、分类型的信息资料,准确把握人才供需的整体状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准、及时的用人信息。同时,必须强化人才市场管理,做到统一规范、口径发布信息,保证提供人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总之,各个区域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对策,合理开发并应用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2

摘要:以农业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首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主要分析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选取一些年份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希望通过该文的初步论述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与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

我国是传统型的农业大国,尤其是在工业和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后,又反哺于农业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科技贡献率在50%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加上技术与资源分布不平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农业依然停留于弱势产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之中。例如,陕西省北部地区、南方部分地区的土质变化等,均造成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阻碍因素,因此,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合理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以下就该问题展开具体说明。

一、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以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理论、方法作为基础,从而展开对农业科技资源、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按照基本理论要求,所采取的属于定量分析,具体是通过计量的办法,以ADF对应研究农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各项投入,其要素包括设备、活动经费和技术人才等,重点是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加以检验。若通过以上分析证实了序列的同阶单整性,再通过E-G两步法对形成关系的两个对象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属于长期均衡关系。另外,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观察短期动态关系,利用Grange因果关系进行逻辑讨论。

二、实证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

首先,本次研究变量选取有两大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资源;二是农业经济增长(Y)。具体来看,第一,主要是H-农业技术人员、RD-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M-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二,则主要是指农业总产值。此次选择的数据资料取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4),若存在数据缺失,则选取当年的平均值进行补阙。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协整关系方面,对数变换并不对原始变量发生影响,所以,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主要是取自然对数,将新的变量分别标记为LNY、LNRD、LNH、LNM。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应用软件为Eviews5.1。

2.分析

首先,根据此次研究,在变量ADF单位根检验方面,变量总共得到12个,即上面的4个变量,加上△LNY、△LNRD、△LNH、△LNM(民各于一阶差序列),△2LNY、△2LNRD、△2LNH、△2LNM(二阶差分序列);具体根据检验类型,一一对应的对ADF统计量、临界值(1%、5%、10%)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根据测算,得到了在不同的临界值方面的平稳或者不平稳性;结果为LNY、LNRD、LNH、LNM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其次,在协整检验、协整方程方面,应用E-G两步检验法、Johann检验法。具体是先通过迹检验、最大特征根检验方面的统计量、5%临界值、Prob.(均选择零假设、特征根);结果是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当解释变量为农业经济增长之时,就可以利用OLS,即普通最小二乘法实现回归方程,即LNY=-11.733+2.743*LNH-1.279*LNM+1.096*LNRDt=(-6.43)(5.41)(-2.89)(5.52)R2=0.9766F=209.2018DW=1.006因此,检验整体通过,证实了二者间的关系。第三,设E为回归模型残差,就可以得到残差序列,然后进行残差的稳定性检验,方法依然是ADF单位根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E序列中,ADF检验值为-3.011794,通过分析对应的1%、5%、10%三个临界值,得到滞后期为3,因此判定它属于平稳型。具体是根据上面所说的软件SIC准则自动计算得出。第四,透过对误差的分析,即机械利用不足,两个对象的关系是正相关,前者推动后者;但存在误差,所以,需要借助于误差修正模型加以解决。本次研究选择Grange表述定理,即若存在变量X、Y时,且存在协整关系,那么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通过一个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表述,从而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情况进行正确反映,即短期关联性小,长期关联性显著。因果关系检验则主要是透过零假设、F-统计值、P值、滞后阶数四个要素,进行不是格兰杰原因的分析。

3.结果

农业科技资源序列、农业经济增长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动态关系存在误差,应该进行偏离均衡方面的调整,力度约为60%,重点是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拉动经济的因果性加以有效评估,认识到它的利用率不足问题;农业经济类型为粗放,但处于向集约型过渡阶段。

三、建议

首先,建议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做好资源的科学配置,即减少无实践应用价值的科技及相关资源配置,增加有用的科技成果应用实验;最好是通过建立实验田的方式,进行多种、重复性的实验,以提高应用实践的频率,缩短研究与实践间的时间间隔。其次,注重对土壤、环境、水、气和生态等各方面的资源的深入分析,将生态、科学发展相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环境恶劣、生态破坏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科学理性地促进农业、生态和谐发展。再次,短期增加设备投入,硬件配置;长期做好技术型投入、资金型投入;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第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袁隆平的实践经验,开设当地的研究机构,利用老师带徒弟,共同研究的模式,真正抓住农业发展的软要素,将科技与农业本身的要素进行结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地制宜。

四、结语

现代农业依靠的是科技及相关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分布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土地的分散性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集中化、精细化发展。最好是通过目前正在建设的农村合作社形式不断扩大对农业的革新,让土地实现集约化,挖掘出土地本身所具有的真实产出价值,减少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土地开发拉动GDP的增长模式,使我国的经济整体上趋向于平衡、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传喜,张俊飚,李树明,等.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农业生态区划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5,25(6):138-143.

[2]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5,13(7):46-49.

[3]孟鹤,郭建强,张峻峰,等.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19(12):104-108.

[4]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3):90-96.

[5]徐敏.农业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4,11(2):76-80.

[6]庞鹏.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性简析[J].南方农业,2015,9(21):237-238.

科技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篇13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实现农业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注重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并由以往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科技创新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

由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到2007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4%,相当于林业、牧业和渔业总和,林业比重只有3.8%。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左右,比发达国家低30%~35%左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2、发挥农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需要科技创新

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资源紧张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此外,科技水平低而导致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障碍。

3、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率需要科技创新

据***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主要表现为“三低”:一是单产增速低。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单产水平降低。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2%的农业,但由于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同时也消耗世界20%的水资源和30%的化肥、农药。三是成果转化低。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 -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 40%。我国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仅为48%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70%的科技贡献率差距很大。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二、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障碍。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够,机制不完善

在国家科技基础建设中,农业科技平台所占比重较低。截止到2009年,在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涉及农业领域的仅有23个,与农业作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有关的仅有9个。在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涉农的只有30个。国内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单位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各自在封闭的系统内活动,互相之间缺乏优势互补的机制,总体运行效率较低。在一些重要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方面还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2、经费保障不力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GDP的0.43%,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3.29%和中等收入国家1.37%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条件简陋,无论是在试验条件、基础设施、科研力量,还是在承担课题和获得经费资助方面,都与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距甚远。

3、我国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其中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但真正投入生产使用的不超过三分之一。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创新水平低。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市场落后也是造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滞后的原因。

三、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路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基础

(1)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既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成中央、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布局合理、联合协作的具有国际优势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实实在在地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和探索性,其成果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3)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产业的渗透,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和制定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我国自行研制等品种资源,具有遗传基因研究价值等作物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促进高技术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4)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团队。首先,应正视农业科技的风险性、艰苦性特征,运用一流的待遇吸引和保留流动人才;其次,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人才理念,在创新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运用现代激励理论,不断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本文发布于:2022-12-18 04: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80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目录   科学   经济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