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意图

更新时间:2022-12-17 23:23:00 阅读: 评论: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 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 嬉闹(xi1) 凹地(ao1) 雍(yong1) 掺杂(chan1)

胆怯(qie4) 撅(jue1) 给予(jj3 yu3) 觅食(mi4) 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1)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2)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心理活动的发展:①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④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⑤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⑨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⑩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四、品味语句

1、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归结:

(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6)“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2、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体验拓宽

学生合作交流下列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的大树。

七、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八、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活动与探究

1、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够运用环境描写抒发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品评文章的能力,能体会文章的精妙描写。。

4、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重 难点:

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

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主题为“孤独”的图片,并播放《二泉映月》。

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今天,我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你们的同龄人,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里的一个主要人物----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板书:孤独之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展示电影《草房子》里有关杜小康的剧照。

三、感受文本

(一)ppt 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曹文轩散文:《前方》

1、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你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只好,无奈)

2、杜少康为何无奈?(他家曾是油麻地最有钱的人家)

(教师补充《草房子》里,有关杜小康家是如何厚实的具体情况)

(教师出示PPT,《草房子》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出发放鸭的情景)

于是杜小康只能无奈地“离家”踏上这段“放鸭之旅”,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板书:离家(放鸭),并画一条带箭头的射线),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段“放鸭之旅”

3、生齐读第一段,体会无奈之情。

(二)ppt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散文:《前方》(在箭头处,板书,前方)

1、杜小康就这样跟着放父赶着鸭群向前流浪,流浪使他发现,这绝不只是一趟放鸭之旅那么简单,事实上,一路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之为“最大的敌人”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那就是什么?(孤独)

2、下面,请同学们进入文本,说说2—32段,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来的,并陈述理由。(PPT出示要求及提示,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

师,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请大家关注文本第5段,看看,在离家去芦荡的路上和到达芦荡的头两天,杜小康有怎样的心理感受?请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心理的词语。(茫然和恐惧)

(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

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

(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

(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

(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

(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感官沉睡了)、“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

(7)无期:“明年春天”

(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

(90父亲的精神缺席。

小结,好的,我们暂告一段落,茫然和恐惧夹杂着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恐慌弥漫的孤独,生活单调、空虚的孤独……这么多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板书:害怕)

3、师: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共同来品读第33段,明确,面对孤独,杜小康表现的不再害怕、恐慌,他接受了这个不可回避的孤独。(板书:接受)

4、现在,杜小康因为接受了孤独,于是,他慢慢地学着去适应了,“浮云、芦荡、炊烟”这些极具有孤独感的景色在他的眼里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少了。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磨难,那是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36—37段,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暴风雨,经历了困难之后,能够承担家庭的重任,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杜小康。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出来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通过鸭子对主人的依赖,来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板书:承受)

5、当杜小康在孤独中经历了暴风雨的磨难后,他对孤独的态度又改变了,男生一段,女生一段,齐读44—49段,结合具体的字词句来看,他对孤独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改变?

明确,此刻的杜小康,他的内心是平静地,所以面对孤独,不再恐慌,不再浮躁,不再逃避,于是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席,以鸭为伴,静静地沉睡着,在孤独中享受一份宁静之美。(板书:享受)

师:一路走来,杜小康对待孤独的态度经历了害怕、接受、承受、享受的转变,这些转变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跟着杜小康,来走他的孤独之旅。

(三)PPT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曹文轩《前方》

1、杜小康的前方一直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这趟孤独之旅有没有壮大发展杜小康?

明确: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

2、杜小康长大了,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板书:成长之旅)

3、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鸭子)

4、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的跑过去捡起,大叫:“……”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如改成:“爸,鸭下蛋了!”好不好?

(运用了四个短句,看出了杜小康的惊喜之感。四个短句的四个感叹号,增强了语气。

不好。先见到蛋。)

5、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鸭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学了,正是对“鸭子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除此之外,鸭子下蛋了,也代表着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

6、当杜小康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

(孤独。)

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

ppt出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感动》

7、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出示PPT展示,在《草房子》中以后有关杜小康的情节)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四、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烘托人物的心情。

2、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还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

五、体验拓展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课堂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最后借曹文轩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

PPT出示:“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附板书设计:

独 离家 前方

(放鸭) 害怕— 接受 -- 承受 -- 享受 (成长之旅)

旅 曹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 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 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 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 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八、布置作业(略)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世阴凉

赵立雁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撩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赤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掉在额前的发丝──母亲精心伺弄这块菜地,指望用它换来油盐酱醋,连同我们的书杂费用。

我只是沉浸在拥有了这条裙子的兴奋里。我没有在意母亲的责怪,更没有觉出母亲那疲惫的、佝偻着身子是怎样的刺目,是怎样的触痛我,这是我后来想到的。

但很快地,我便没有了当初穿上裙子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裙子,一个个花枝招展,小公主似的。只有我的裙子黑乎乎的,怎么跑,怎么跳,都像个“老小人儿”,全没有活泼的气息。同学们的眼光怪怪的,有的指手画脚,有的嗤嗤地笑。我涨红着脸,逃也似地跑回家,把裙子扔在母亲的怀里,不管母亲满脸的惊愕,哭喊着要花裙子。

母亲抱着裙子的手有些发抖,黑瘦的脸上就有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裙子也被泪水浸湿了一片。我慌了,母亲从来没有哭过,她一定是生我的气了;我赶忙扑到母亲的怀里,央求道:“妈,你别哭了,我再也不要花裙子了。”母亲搂着我哽咽着说:“惠儿,等把这茬儿菜卖了,妈一定给你做条花裙子。”

那一年,由于贫困,我没能穿上花裙子。(A)那条黑裙子,母亲把它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包袱里,宝贝似地锁起来。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我终于有了一套又一套美丽的裙子,渐渐地把黑裙子淡忘了,自然,还有裙子带给我的不愉快。

后来,我发现商店的柜台上赫然摆挂着黑色的长裙、短裙,非常引人注目;大街小巷,姑娘们穿着黑色裙装居然是那么端庄,那么飘逸。我不禁对黑色偏爱起来,蓦然想起母亲为我缝制的裙子,便求母亲拿出来,母亲不解地看了我一眼,就开了锁,把它找了递给我,(B)我捧着这小小的裙子,觉得它很重要,难道是沧桑的往事使得它如此沉重吗?

母亲说,我何尝不想让你穿得漂亮些?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给你做裙予的那块布是你外婆留给我的,看见它我就想起外婆是怎样一分一厘地攒下了两块钱,买了这块布。本想你能高兴,却不料你嫌它丑。

(C)我看看这条给我短暂欢乐、凝结着外婆的汗水、洒满着母亲泪水的裙子,感觉着它是那么亲切。我愧对母亲,由于我的无知,无端地伤害了母亲,她本想送给我一个清凉的夏天,我却不加掩饰地把母亲心中的美好掠夺得一干二净;那条裙子在母亲眼里胜过多少绫罗绸缎,她把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惜地给我了,我却幼稚地否定了它的价值。

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了我的衣橱里。看见它,我便想起那个夏天,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还有她在灯下一针一线地把母爱注入细密的针脚,为我撑起一世阴凉。

1、文章第一段中说:“……这是一种奢望”,请从后面语段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语句。

2、“我”第一次穿裙子时有怎样的心情?哪些句子反映了这样的心情?

3、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的语句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A)“……宝贝似地锁起来”

(B)“……觉得它很重很重”

(C)“……感觉着它是那么亲切”

4、认真揣摩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5、文章结尾“如今,这条黑裙子挂在我的衣橱里”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6、文章以“一世阴凉”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7、读了此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请写出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答案】

1、那时候家里实在没有一分闲钱。

2、喜悦;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赤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

3、(A)珍爱之情;

(B)愧疚之情;

(C)感受到母爱之后的喜悦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4、能围绕“为女儿不理解母爱而伤心”和“为自己无法满足女儿的要求而难过”这两点组织文字即可。

5、我会永远铭记住母爱的。

6、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后人享用一辈人,使人终生难忘。

7、能围绕文章中心,情真意切,言之有理即可。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段落把握故事情节,通过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树立奋进信念,增长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二、基础知识: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g)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ǔ yǔ) 觅食(mì) 撩逗(1ióo)

三、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01----)故事开端,

交代小说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最:程度副词,强调杜小康家富裕程度。

但:转折连词,突出杜小康家因突遭变故,家底变薄。

竟:副词,表现了杜小康家突遭变故令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忽然:副词,表现杜小康家变故之快,时间之短。

只好:副词,表现杜小康在家遭变故之后的无助和无奈。

第二部分(02-27)故事发展,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摊上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一层(02-19)写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前的所见、所闻、所感。

2/3段:杜小康初离家、想家、父不理。

“朦朦胧胧的树烟”衬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沉着脸”“不停地撑”等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无可奈何的心理。

4段:描绘了一幅鸭群行进图。

“织”把鸭群人格化了,生动形象。

“均匀的、永恒的水声”以声写寂,衬托父子俩背井离乡中的孤独寂寞。

5/6/7/8/9段:父子俩初到陌生之地,即将开始新生活,表现父亲坚毅果敢性格。

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掩饰自己茫然而恐惧的心理。

“纯粹”表明船前行速度之快,向前行船态度之坚决。强调离开麻油地是不可改变的,也暗示即将赢来的前行的单调、孤寂。

“后退”反衬船的前进。

俩“陌生”点明父子俩已经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即将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

10/11/12段:写杜小康远离家乡,与世隔绝的孤独、寂寞和振奋、撩逗的心思。

用鸭们的无忧无虑,兴致勃勃反衬杜小康父子俩的茫然孤寂。

“前方”表明杜小康离家后,对异地的陌生与振奋,孤寂与好奇。

13/14/15/16/17/18/19段:去往目的地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唯一”表现出芦苇丛中的孤寂,用环境的荒凉烘托杜小康凄苦、孤独的心情,同时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炊烟”“热气”这里的景物描写看似细致优美,却又飘渺虚无,

勾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境界,更凸显了孤寂、悲凉的氛围。

“一幅不让主人操心样子”运用了拟人手法,既写出了鸭们的乖巧,

又通过鸭们的心理和动作,反映出此时杜小康的心态。

“想听到声音……”这是心理描写。表现杜小康对故乡的思念,

从侧面表现他内心的孤寂。

“重复”写出了生活的单调,突出了孤寂的感受。

二层(20-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后,在芦苇摊上安了新家。

20/21段:通过对目的地这个新家周围环境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恐惧的心理。

这里不仅写出了芦荡的广袤,而且“涌”字形象地写出了芦荡无边无际的动态之美。

用“万重大山”形容“芦荡”,这种比喻的修辞生动表现了陌生环境带给杜小康的压抑、沉重、无处逃遁的感觉。越写芦荡幽深繁茂,越衬托出小船的孤小和杜小康的害怕、胆怯。

22段:写慌张的父亲在儿子面前故作镇静地讲芦荡里乐趣。父亲对儿子的安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呵护。

23/24段:从青森森的视觉和清香的嗅觉写出了芦荡的美好,

烘托杜小康平静心情。

25/26/27段:写芦荡夜晚景色和恐慌中的难眠;

写到达目的地后父子俩给鸭们扎窝棚。

“紧紧”“迟迟”生动表现了杜小康的胆怯、恐慌。

“割、扎、围、搭”贴切的写出了父子俩动作麻利,勤劳能干的品质。

第三部分(28-49)故事高潮,

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28-31段:写杜小康的孤独和想家

28/29/30/31段:写杜小康在艰辛、孤独的放鸭生活中第二次想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苦累,而是孤独,这里照应文题。

用当前的孤独与退学后的孤独作对比,突出芦荡环境中孤独的可怕。

32段:写爸爸把儿子拉入计划后的无奈、愧疚、安抚。

33段:写父子俩相同的心理感受,不回避孤独,不惊慌。(排比)

34段:用鸭的成长暗示杜小康的成长,告别幼稚、恐慌期。

35段:过渡段,引出下文更艰苦的磨砺,暗示杜小康将经受一场磨难。

36段: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恶劣环境,极力渲染恐怖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按照“天阴—变黑—雷滚—雨下—苇断”的顺序进行环境描写。

连续用四个“黑”字和“一片、风声、咔嚓声”渲染暴雨来临前和来临时的可怕威力,烘托杜小康意志的坚强、勇敢、镇定,以此来暗示杜小康的成长。

37/38/39/40/41段:写暴风雨吹坏鸭栏,吹散鸭群,父子俩开始分头寻找。

“拨、追”突出了鸭群四散后杜小康不顾一切追赶鸭群的勇敢举动。

用鸭的“温顺”与“疯了、乱窜”做对比,突出杜小康的成长。

对杜小康的肖像描写说明了杜小康在追鸭过程中历尽重重困难。

42段:写父亲见不到儿子,找儿子,设下悬念。

43/44/45/46段:写杜小康找到鸭子,却迷路、累极、哭泣、感触。

“累极了”而不是“怕极了”言杜小康的成长。

“哭”有哪些含义呢?为找到鸭群欣慰的哭;为自己坚强了成长了哭;

为幼小的心灵和身体承担这种生活的艰辛而委屈的哭……

47段:雨后愉悦心情。

48段:成长的杜小康自寻芦苇根充饥,想起母亲和家乡孩子及自我感受。

49段:父亲找到杜小康。

第四部分(50-52)故事结局,

写杜小康在芦苇荡中历经重重磨难战胜了孤独,终于长达了。

50段:写鸭们长大了;以鸭喻人,移情与物。

51/52段:写鸭下蛋了;以蛋喻果,父子惊喜。

四、其他问题:

1、明确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地芦苇地、鸭群、风雨

2、理清小说的故事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尾: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3、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4、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板书:

感到茫然//感到害怕//缓解恐慌//依然恐慌//孤独逼近//面对孤独,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5、杜小康成长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家道由“家底厚实”而一落千丈,失学在家。

第二个时期:随父亲划着小船,赶着鸭子,过上漂泊的生活。

第三个时期:经历长期孤独生活,特别是经历那场暴风雨后,变得成熟坚强了。

6、理解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并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的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23: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6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之旅   教学设计   意图   孤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