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低碳日图标意义
深入进行全民节能低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节能降碳的浓厚氛围,如下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低碳日图标意义,欢迎阅读!
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介绍了标识的含义:外轮廓为大写英文字母“C”,是英文碳的缩写;内圈用低碳两个字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D”和“T”作为设计元素,组成三人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政府、企业和民众携手参与低碳行动;下半部分设计成地球的形状、同时看着又像一艘船,代表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推动低碳发展,保护全球气候;整个标识以绿色为主色调,代表着绿色低碳环保,船上三个“低碳”人搭配红黄蓝三原色,象征着原生与变化。
“全国低碳日”标识及口号将被广泛应用于“全国低碳日”一系列重大活动现场和相关宣传品中,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倡导公民低碳生活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标识将被长期使用,口号将在每年“全国低碳日”活动前夕面向公众征集评选产生。
据悉,2012年9月19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以低碳发展应对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自工业***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全球经济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不但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农业减产、空气污染加重等问题,更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长足进展,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由于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日益强化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只有加快低碳发展,才能缓解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乡居民中节能低碳知识和理念普及远远不够。国内外经验表明,节能低碳等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仅有政府推动是不够的。设立“全国低碳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普及低碳知识和发展理念,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发展,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学者提议设立“全国低碳日”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2011年,国家信访局接到有关学者关于设立“全国低碳日”或“全国低碳周”的建议函。根据***领导批示精神,***法制办和发展改革委经过认真研究,并协调多个部门的意见,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名义向***提出设立“全国低碳日”的建议。
去年9月19日,***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全国低碳日”,从今年起,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3天作为“全国低碳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设立“全国低碳日”是***着眼我国低碳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决定,体现了国家对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的支持和重视。推进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将节能低碳融入百姓衣食住行
在解振华看来,居民衣食住行节能减碳潜力很大。以节能灯为例,11瓦的节能灯替换40瓦的白炽灯,照明效果相当,一只灯一年可少用电34千瓦时,省电费近17元。我国在用的白炽灯约有14亿只,如全换成节能灯,年节电480亿千瓦时。他认为城乡居民应从点滴做起,主动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中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养成低碳生活习惯。购买节能低碳家电、汽车等产品。
解振华说,为做好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和首个全国低碳日宣传工作,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201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安排的通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全国各地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在低碳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向社会宣传节能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政策,向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另一方面带动公众亲身践行节能低碳生活,将节能低碳要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营造全社会共同实现节能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他说。
国家设立低碳日旨在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这是我国政府为提高全社会节能低碳发展意识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必将有利于在13亿国人中普及低碳发展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力地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实现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22: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5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