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影响论文

更新时间:2022-12-17 22:03:00 阅读: 评论:0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论文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下面是整理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 篇1

摘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得到验证。比如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先秦时期,出现的是口头文学,而在造纸术和印刷术产生以后,书面文学又取代了口头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发源土壤的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传统书面文学开始受到冲击。网络文学,虽是依托互联网络技术为载体,却仍旧是用汉语抒情写意,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同样肩负着延续文学发展的使命,与传统文学既有不同之处,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本文将就此试做分析比较。

关键词:兴起;传播方式;作者与读者;创作过程;文本层次。

中国大陆网络文学是如何兴起的呢?据资料显示,这与海外留学生所创办的电子刊物和国内理工科出身的文艺青年的自由创作有关。互联网登陆大陆以前,网络创作主要在海外流行。1994年之后,网络文学才在大陆迎来了春天,各种电子刊物和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星战英雄》和《告别薇安》等小说的推出,使网络文学高潮迭起,而近年来,由《步步惊心》、《甄缳传》和《琅琊榜》等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是赚足了收视率和口碑,这更让我们无法忽视网络文学耀眼的存在。然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崛起的是传统文学自身的衰退。尤其,自90年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以来,人们的物欲日渐膨胀,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文学的作家们同样不例外,因而写出的作品本身也就不复昔日的纯粹。加之快餐文化和数字传媒的盛行,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活力机制在不断地被压缩。尽管如此,新生代的网络文学,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在当下仍是无法撼动传统文学的稳固地位。相反地,网络文学要想长足发展,还必须从传统文学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而传统文学亦需借鉴网络文学的优势来为自身的发展灌注新的活力因素。因此,研究二者的异同之处,还是颇有意义的。

一、传播媒介和载体比较

“网络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展起来的文学。因而只要有互联网覆盖的地方,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网站和阅读软件来接触网络文学作品。一些比较知名的网站和阅读软件像盛大文学网、晋江文学城、豆瓣阅读、掌阅等都会提供作者自由的写作平台,并同其中的一些作者订立契约关系。而读者可以根据这些阅读平台提供的作者、作品分类关键词,自行选择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进行阅读,既自由随意,又方便快捷。相对于网络文学作品的自由随意,传统文学作品却因选择了书写印刷的途径而更加严谨规范。这是因为印刷文本是要面向广大的读者,并流通于市面,它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收藏价值,因而在印刷前,作品原稿会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程序,最终被挑选出来的多数都是具有丰富价值和潜力的作品。此外,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以其特有的笔墨书香和触摸实感提供给读者以阅读和审美的享受,都是网络文学作品难以实现的。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出版成书,正是传统纸媒对它们的一种积极肯定。不过若比较起海量存储和便捷时效,网络文学却又更胜一筹。

二、创作主体及读者的比较

传统文学的创作主体往往是由已被认定的作家或诗人构成,他们通过发表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做到。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日常表达多数是直接感受,言语浅显随意。而文学的表达,没有深厚广博的积累和审慎缜密的思考,则很难获得成功。加之,有些出版编辑的挑剔口味和审稿疲劳,传统创作圈子自然成了多数已成名作家的天下。一些风格独特,但同样具备创作才华的新人,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建构自己的理想国,网络的出现就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也由于网络的包容性和匿名性,其创作主体的身份十分丰富。它可以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如蔡智恒),也可以是传统的作家(如王小波),还可以是不确定的群体(如某些媒体或网民发起的创作接龙)。只要作者本人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乐意在网上码字,能够写出为大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里,他们就可以平起平坐,享受自由的话语表达。

比之传统文学创作主体身份的多重受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却因创作平台的特点而更加大众化、平等化。说到此,有必要提一下近年来出现的“触网”和“脱网”现象,这一点二者是共通的。所谓“触网”是指一些“作家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或者加入网络写作。[2]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王小波,他不仅利用电脑写出了《王二 风流史》和《红拂夜奔》,还自行研发了专门写长篇小说的输入法等软件。后来,还有余华,在采访中表示愿意尝试网络写作。至于“脱网”,是指网络上已成名的作家们逐渐淡出网络,像传统作家一样,在网下写作,出版纸质作品面向读者。比如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宁财神、江南、萧鼎等当红网络作家。他们在网络上已经积攒了很高的人气,线下写作并不会让他们失去忠实的拥趸。忠实的拥趸就像常来的客人,当他们发现某个作者的作品很合口味,就会持续地关注这一作家和他的作品,作家所有的创作也因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而实现了最终价值。

读者的地位可见一斑了。而不管是喜欢传统味道的读者,还是喜欢新奇味道的读者,他们的身份都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鉴赏的主体,是与作者处于同一客观世界的人。不同的是,传统文学的读者只能通过作品,单方面地与作者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契合。而网络文学的读者却可以影响作者和作品。造成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由于传统读者的不作为,而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读者和作者直接交流的平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再创造及时地反馈到了作者那里,使得作者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作品的最终成形也就是众望所归了。

三、创作过程的比较

文学的创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两者相似之处不少,物化阶段,差异颇多。首先,在发生阶段,不论是哪派的作家,都需要收集储备翔实的材料,并有一定的发现,从而在某种动机的引领下进入构思阶段。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着物化前的观念成品,而观念成品在大多数时候又决定着物化后的最终文本。再者,在构思阶段,作家们都会有回忆、沉思、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然后通过积极的加工改造,创造出完整的观念成品。这些,二者在大体上是接近的,但还是有一些小差别。比如传统作家收集材料的方式多是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而网络作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还有读者的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也使得网络作者跳出了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同时,也为作品的物化预热。物化时,传统文学作家通过笔墨纸张等工具,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初稿完成后,再交由出版社编辑发行。而网络文学作者则以键盘为笔,以电脑屏幕为纸,在敲击声中完成作品,形式可以是电子版的原创文学,也可以是附带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文本。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传统文学作家,还是网络文学作家,他们大都会对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提炼,巧妙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有责任的`作家更是会反复地推敲文本。

四、作品文本层次的比较

作品的文本层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最先呈现在读者面前,最早被感知的自然是可供阅读的言语层。如前所述,作家在物化阶段,大多会对语言文字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可有一点我们无法否认:网络作家们的身份和语言运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确,他们中有人写出了精品,可是,还有很多作家缺乏深刻之作。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够,另一方面也因网络平台限制较少,他们的写作也就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方面还有待提升。传统作家们毕竟有一定资历和语言驾驭能力,在写作时便会反复的推敲语言,加之有编辑的严格把关,语言方面自然更加考究。再谈文学的形象层。

二者作品中的文学形象都不乏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传统文学作品有贾宝玉、曹操、宋江和孙悟空等经典人物,网络文学作品也有李强(《飘渺之旅》主人公)、张小凡(小说《诛仙》主人公)、唐龙(《小兵传奇》主人公)和紫川秀(小说《紫川》主人公)等出彩主角。但还是同一个问题,大多数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同其语言一样,经不起推敲,人物形象或流于“傻白甜”或又成“玛丽苏”、“杰克苏”(指主角光环无敌的人设,前者指女主角,后者指男主角)。尤其当网络上某种人物类型风头正盛时,一些网络作家便会盲目跟风,复制出各种版本的同类人物。不仅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动,还容易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虽也有同类型的,但在作者高超的笔法下,却又“同中有异”,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忠勇;张飞,骁勇;赵云,智勇。他们一个个都是勇猛大将,但又各有特点。最后比较一下两者的意蕴层。

传统作家以其丰富的材料储备和优美凝练、富于逻辑性的语言,反映客观世界,抒写人生感悟,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品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哲学意蕴。比如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在描写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市民艰难生活的同时,还展现了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画面。又如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和《沉默的大多数》中透出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哲学意味。再关照网络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有近年来大热的《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和《如果这是宋史》等作品,而具有哲理性的网络作品却少有耳闻。并且,大多数作品中的历史是以架空、虚构的形式存在,捏造和错误之处颇多。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只可说是新意和趣味有余,但历史厚度和严肃程度则明显不够。不过,单纯看二者的审美意蕴,却又无法分明谁优谁劣。因为两者都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这或是感官上的快意,又或是精神上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传播媒介和载体、创作主体及读者、创作过程、作品的文本层次这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分析比较,梳理了两者的对抗和融合之处,并从中找出了两者发展的掣肘因素。在这一点上,两者都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接续起文学发展的重任。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 篇2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

1、存在方式及范围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在存在方式及范围上有了极大的变化。传统文学是发表在书本、杂志、报纸等“硬载体”上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是直接发表在电脑网络上,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存在方式而具有更大的创作开放性和随意性,从当前的网络文学来看,其写作自由度大,表达范围广,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任凭流露自己的情感。而传统文学在写作时,常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而显得拘谨、压抑、沉重,在心理活动的表达上无法做到淋漓尽致。

2、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

网络文学具有娱乐性较强的特征。它是以大众所喜欢的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为重点,重视是否能给网民们带来愉悦,注重对自己情感的尽力表达,而忽略文化内涵的存在,从而常常造成作品文化魅力的流失和不完善。在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写作题材为武侠(仙侠)的、都市言情的,青春校园的、旅游笔记、玄幻的、妖孤的、灵异、琐碎人生等各种内容。网络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特色,正好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而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都是以表现重大现实题材为主要内容,内容较为严肃。这类“高雅”、“经典”的纯文学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已越发枯燥乏味。

3、语言表达不同

网络文学作品在主导语言上与传统文学作品无异,因网络文学具有在线创作与阅读的特性,因此它具有语言表达方面的时代性与能动性。

一方面,与传统文学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的新颖性、准确性、形象性,注重词语的锤炼、语言的修饰、句式的选择不同,网络文学语言一般都不太讲求文句的修饰,结构较简单、形式较短小、表达较直接,具有明显原始性、大众化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打破了原有的语言表达模式,一些独特的辅助性符号冲破禁忌被广泛使用在网络作品中,用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内容或情绪,给网络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阅读感觉。如:“FB”代表腐败,“斑竹”代表论坛讨论区的“版主”,“大虾”,代表技术很高的“大侠”,“520”代表我爱你,“54”就是无视;“—_—P”,代表流汗,3Q表示多谢,7456即为气死我了等等。这些俏皮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彻底颠覆了传统文学追求审美、追求高雅的语言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网络气息。

4、表现形式不同

网络文学由于是以电子符号的软载体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追求作品的通俗易懂,因此其表现形式多以章回小说形式连载于网络上,每写一次更新一次,作者可根据网友的评论随时调整写作计划。传统文学主要是在书本、报刊、杂志上发表,因书册、杂志容量大,它一般不采用连载形式。

5、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不同

网络文学注重的是点击率,面对的是大众,它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更贴近生活;而传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倾向于思想深刻和艺术精湛。传统文学它不是走大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受众很少,影响力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6、创作主体及读者参与不同

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因此网络文学的创作对创作主体无论在年龄、性别、创作水平等方面都没有任何限制,从初学者的涂鸦到造诣精湛者的杰作都能被容纳,文学创作不再是由少数作家垄断的职业行为,它已走进了民间大众。

与传统文学文本无法参与和改变相比,网络文学具有文本的开放性,即读者能参与创作。传统文本一经创作出来就具有了“特权”,读者面对作品,只能是静观阅读再加以想象,大大限制了读者的读解权。网络文学则不同,它能够实现创作者与读者间的双向互动。在网络小说连载过程中,读者可以跟帖对文本进行点评或回应,发表自己看法、建议、见解等,作者可参考读者的跟帖留言,去构思小说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细节的铺成……甚至采纳读者的意见,选择让一对夫妻是离婚还是继续相爱;主人公养的宠物是温顺的小兔还是凶猛的猎狗;小说是以悲剧还是喜剧结尾等。这种作者、读者共同参与创作的过程,展现出了网络文学蓬勃的生机。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联系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存,学者马季曾说:“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这就是说,未来的中国文学,既不是现在的传统文学,也不是现有的网络文学,而是经过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之后的新型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关系当前正走向融合。具体体现在:

1、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互参考、借鉴。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如小说、诗歌、散文、杂谈、曲艺、戏剧等都基本相同,虽然在写作技巧上因载体(传播媒体)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但它们之间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参考、相互融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沉寂一时的诗歌如今已再次活跃起来,到目前,诗歌网站、论坛、专栏和博客已超过1万家。

2、写作方式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融通。

以往的传统文学创作,通常采用的是正襟危坐,伏案执笔,满地废纸的写作方式。受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如今的传统文学创作已变成了轻松自由的“电脑+网络”的写作方式,无论作者身是何处,随时都可以用电脑进行文学创作与修改,甚至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在线发表。快速、高效、安全的传递方式取代了以往纸质信件的缓慢和不安全。美国信息传播学家保罗·利文森曾言:“个人计算机以及它对书写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书写缺陷的补救媒介。”

3、发布载体方面,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兼容。

取长补短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作家共同期望达到的目标。传统作家在遵循以往将作品通过书册、报刊、杂志进行发表的同时,也积极创新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并与读者在网络上进行即时的思想交流。而网络作家将作品除了在网上进行发布外,也开始将作品出版成书或在报刊上进行连载,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提升自己的作品,以期获得传统文学界的认可。实际上,网络吸纳传统文学,出版社出版网络作品一直都没间断过。起点中文网站就曾发起全国30省作协***小说比赛,这既是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深情呼唤”,也是传统文学主动同网络文学的“亲密接触”。

4、读者群成员和侧重点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互兼顾、相互转化。

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主要是一些有文化、有文学常识、懂网络、有强烈表达欲望、喜欢通俗易懂的文学样式的青少年。他们不喜欢政治的、严肃的、反映社会重大主题为内容的文学。传统文学的读者群是包括网络文学读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中的广大读者。这些文学爱好者,不仅包括要阅读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的草根一族,也包括要阅读社会的主流文学、严肃文学的文学专门工作人员和文学研究人员。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可以转化为传统文学的读者,可以像传统文学读者那样,去阅读主流文学和反映社会重大主题的文学作品。

5、思维观念方面,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逐步融合

网络文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逐渐成熟,正努力从传统文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中去吸取养料,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传统文学也早已摒弃了一直以来对网络文学的偏见,吸取其闪光点,努力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新方向。受网络文学影响,传统文学不再一味地追求精英路线,早已认识到只要面向大众,就能更好地达到普及文学的目的。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相互填补缺陷,逐渐融合。

网络文学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一统天下,但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广东作协***副书记李国伟曾提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不是对立的概念,两者遵从同样的文学规律,各有优势,各有市场。”

由此可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各有优越之处,两者相互补充与改进,必然促成当今文学的繁荣。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析 篇3

在中国网络文学出现的20余年里,互联网技术与文学艺术比翼双飞。随着海量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网络文学评论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现有作品的价值评估,而且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势。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类型,与传统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传统文学作为基础,单纯靠超链接、互动和商业运作等手段,网络文学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在文学史的视域中,接续传统文学评论,是网络文学评论向前发展的必由路径。

从网络文学诞生到现在,网络文学评论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论证网络文学的合法性,二是探求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从1998年痞子蔡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2010年铁凝在中国作协会议上指出“网络文学兴盛是好事”,这十余年可视为网络文学评论的第一阶段。在受到网民喜爱和媒体热捧之后,网络文学还亟须得到传统文学作家、学术界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可。

传统文学是铁凝评价网络文学的重要参照系。她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写作都是文学,都要遵循文学自身的标准,同时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权,人人都可写作;其文字表述的率真和紧贴内心的鲜活语言,很多时候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可以说,铁凝的这一评价,是在文学史视域中观照网络文学的结果。离开了传统文学,我们无法正确评价网络文学。

在学术界,要论证网络文学的合法性,不少学者把它同戏曲等传统艺术类型进行比较,寻找它们在合法化进程中的共通性,如都有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等。随着网络文学成为高校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少期刊陆续开辟相关专栏,网络文学研究选题受到各类社科项目的青睐,网络文学创作成为作协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论证网络文学合法性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但网络文学评论并没有止于论证网络文学的合法性,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及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问题是它的下一个目标。网络文学排行榜的推出,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重要表征。比较著名的排行榜有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和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等。这些榜单的评价标准,如艺术品质、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传统文学有许多共通之处。

显然,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论述,必须要有文学史的视域。只有厘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超越,才能进行合理评价。例如,邵燕君从中国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着眼来评价猫腻的《将夜》,她认为《将夜》的贡献是让脱胎于西方玄幻文化的东方玄幻在本土文化中落地生根。中国网络文学的诞生虽深受武侠小说的滋养,但其直接源头和最早类型都是西方玄幻。而《将夜》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大唐”和“书院”,并注入现实的“情怀”,东方玄幻由此真正找到了文化的肉身和自己的“精气神”,解决了如何讲述具有东方风格的玄幻故事的难题(《“大师级网文作家”最成熟的代表作——评猫腻〈将夜〉》)。

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文学经典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虽然网民和学界对已评出的网络文学经典没有多大异议,但还要进一步论证哪些网络文学经典是文学的经典。而当前网络文学经典化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用传统文学的标准看待网络文学,二是另立一个全新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如果单纯用传统文学的标准,显然没有考虑到网络文学是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新类型,在创作、作品和接受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特点。网络文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互联网媒介的基础上,而互联网媒介的出现,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媒介与技术是网络文学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资本则是推进网络文学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媒介、技术和资本等,是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也有些学者认为,既然网络文学是文艺新现象,那传统的文学理论就缺少足够的适用性,应该用新的理论来阐释。如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认为:这不是心灵的产物,在阐释时可以不用心灵、意识这类概念,只需要为人工智能设定一个外部标准就可以?如果可以,接下来的问题是,不考虑心灵等因素,它的深入解读问题怎么解决?人工智能有没有主体性?“文学是人的文学”,以及黑格尔说的“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是否就失去效用了?完全抛开传统文学理论,实际上是否定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文学共性。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的批评原则,不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应遵循。有些网络文学写手只追求作品好看,希望获得较高的点击率。但若只满足于此,则是远远不够的。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它既能反映历史真实,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网络文学评论需要在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爽感是网络文学普遍追求的特征。但是对爽文的批评,并非绝对与传统文学无关。欧阳友权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树状”结构》一文中,把“爽”与传统文论“寓教于乐”中的“乐”联系起来分析。他认为,“乐”其实是“爽”的另一种称谓,阅读产生的快乐就是“爽”。但是这两者不能画等号,“寓教于乐”中的“教”比“乐”更重要,“乐”是为“教”服务的。而在网络文学中,很多时候“爽”居首位,它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他肯定“爽感”的存在价值,因为任何艺术性的实现都需要经由爽感才能将观念上的艺术性转变成体验中的艺术美感。我们还可以在欧阳友权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乐”与“爽”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它们分别呈现了什么特征,其中生理愉悦与精神愉悦又有什么不同。探讨这些问题,既能让我们正确认识“乐”与“爽”的异同,又有助于丰富文艺心理学的时代内涵。

当下,网络文学评论与传统文学结合得还不够。符合网络文学发展规律的网络文学评论,不仅能引领网络文学创作,而且能对传统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有启示作用,这才是整个文学界需要的文学评论。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22: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5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文学   论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