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 4 次实验,揭开了蝙蝠是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人们由此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领域。下面,为大家分享《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轻巧自如的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假如他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的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遵循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采取“质疑式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介,多次走进文本,层层深入,充分与文本对话,由表及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默读2——6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怎样试验实验结果
第一次:蒙住眼睛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自然段。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拓展:
初中课文夜晚的实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并利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这篇课文是本册第四单元“探索与发现”的典型例文,课文条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二、说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认知目标: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三、说重、难点
1.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课文的'学习中,体会斯帕拉捷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课文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四、说考点、易混点
考点:斯帕拉捷的4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以及结果是什么。
易混点:区别“灵巧”与“轻巧”、“敏锐”与“敏捷”
五、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读书做记号的学问》和《精读和略读》,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通过读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法
在突破认知目标时,我采用自学检测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有些学困生适时点拨,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及的方式来解决,生字回忆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来比较学习,以达到温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标时,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组内自由读课文,分自然段轮流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提问题,小组内探讨,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分项读书收获。
对于情感目标,主要培养和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就采用自读自悟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全班同学交流讨论后,由教师布置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
七、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片有关实验的文章,但作者在叙述中语言组织具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描述,这样的跳跃,却给学生的质疑、思考、探究、创新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于是我对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一、话说科学,诱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为什么?你们知道科学的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2、师: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就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一下课文,想一想:
①课文讲了谁?什么时候,看见了一个什么现象?
②这位科学家一共做了哪几次实验?这些实验都是从哪儿开始的?
注: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把“人物、时间、现象、疑问、实验”的有关内容写在黑板上。
2、师:你能把这些疑问处都找出来吗?
三、读中诱疑,转换创新。
1、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第1次实验和第1个疑问之间的关系好吗?
谁愿把第2自然段读一下?(指名数人读)
2、师:再请同学把第1个疑问句读一下。(可找两三人)
3、师:你们觉得科学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吗?
注1:如果学生听不懂,可换个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疑问,会马上就去做这个蒙眼睛的实验?
注1: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是”,一种是“不是”。可让学生说说理由,展开矛盾,让同学们仔细听辨,哪部分同学说得更有道理。
4、师:可是,作者写了斯帕拉捷的这个疑问后,却紧接着就写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个实验。这样写,你们觉得合适吗?
注:不管是说合适还是不合适,都要说出理由,这样就有可能自然地说到第3自然段的有关内容上。
5、师: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说清,如果认为说清了,能说说作者说清了什么吗?
注:学生可能会说作者在这里说清了第1次实验的理由或假设,教师可在原有板书中添加“假设”。
6、师:假如我们要改变一下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你觉得可以怎样改?
注1:学生会把假设的内容放在第1句疑问后说。当学生在尝试语言转换再创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听,思考怎样把表达清楚意思、恰当使用句式。
四、读中质询,感悟再创。
1、师:请同学们读读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的描述,你觉得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说得更清楚点,读过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讨一下,行吗?
2、学生集体交流。
注1:学生继上学习后,一般能发现第2次和第4次实验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说。交流时可让学生说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当学生在语言重组和再创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添加有关假说的句式,要多样化,尽可能不与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师:通过这样几次实验,斯帕拉捷终于发现蝙蝠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发现一般要经过哪几个过程,才能有所发现,获得结果。
注:这一步着重是让学生再梳理一下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体味科学研究就是从身边的现象开始,从疑问开始,进而提出假说,不断实验,逐步逼近实质的过程。
五、再读感悟,发现意义。
1、师:作为一个科学实验,是不是仅仅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7—9小节,想想科学家为什么对蝙蝠飞行的秘密还要继续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学生可能会马上说到“发明创造,造福人类”这个目的上去,教师可引发学生再读第8自然段,想想继续研究的目的,首先应是什么。
2、师:能说说科学家对其它事物或现象的研究,从中发现了什么而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事例吗?
六、回顾小结,诱发再探。
1、师:读了这个故事,研究了这篇课文语言文字的特点,你有哪些启发和收获。
注:这里的回顾、小结,不应仅仅指向教材内容所呈现的科学发现过程,以及科学家所持的态度和精神,还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对课文表达的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和启发,以让学生建构一种批判、反思、深究、再创的学习品质。
2、师:课后有这样一个习题,让我们也来探究一下好吗?(出示课后练第4题: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⑴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组合作,也可***完成,但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交流中辨别、区分、选择。同时还可有机引导学生搜寻相关资料,证明个人见解。
七、展示图片,启发联想
1.人类从动物身上揭开了许多奇妙的现象,并受到启发发明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如人们从鱼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请写下来。(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或者上网查找,或者问问爸爸、妈妈去更多地了解)
2.平时在自然课上,同学们一定看过或者参与过一些实验,你能把其中的一个实验的过程生动地写下来吗?(注意按顺序、步骤来写,写清楚每一步做了什么,让人一看就明白)
八、板书设计
夜晚的实验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蒙住眼睛 轻盈敏捷
堵住鼻子 轻松敏捷
多次实验全身涂漆飞行不受影响结果
堵住耳朵 碰撞跌落
引起探究 带来巨大恩惠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21: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5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