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历史渊源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下是整理的皮影的历史渊源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因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因而日夜想念。
《汉书 外戚传》载:“有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从记述中的李夫人形象可能为剪影形式,灯烛、帷帐,似乎已具备了皮影戏的雏形。然而,真正皮影戏的出现并兴盛是在北宋时期。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当时北宋汴梁城内娱乐场所演出的百戏种类中就有“影戏”,并有著名影戏艺人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政军出现了“绘革社”的专门影戏组织。元代,皮影戏还曾作为军队内的娱乐活动流动演出。
皮影戏在明清时得到大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13世纪初,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皮影戏便传播到缅甸、暹罗,爪哇等地,14世纪中叶传到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国。15世纪明成化年间传入埃及。17世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
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介绍到法国,并传到了英国和德国,它的演出,在欧洲曾轰动一时。清乾隆甲午三十九年(1774年),德国大诗人哥德曾于威兰博览会上介绍中国皮影戏,1781年,他还曾主持过以德国故事为内容的皮影戏演出。
皮影戏主要是影人通过掌签师的操纵,靠灯光透射,映到屏幕上,配合尔器和唱腔进行表演。俗称“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初探
皮影艺术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植根华夏、影响海外的纯粹民间民俗艺术。千百年来久盛不衰,皮影也成了民间的.主要收藏。
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
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即是一证。皮影人一般高约二尺,但手、臂、腰、腿等关节部位是分别雕成后用线连缀在一起的,为了是演出时活动自如;影头单独雕刻,可以与影身置换。雕簇皮影是专门的技艺,要求雕缕精致,色彩鲜明,刻画出各种性格特征的人物,主要着重于夸张人物的眉、眼、鼻、嘴和胡须等。用色有红、绿、蓝、墨等,每色又分深浅层次,文武小生、旦角、白净及其他表演白脸膛者,用透雕;黑头、红净和花脸等,则都用半透雕。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博物馆都珍藏着中国的早期皮影。西德奥芬巴赫市的皮影博物馆,专门收藏我国历代皮影珍品3250多件。影人的尺码有6寸、9寸、1.3尺三种,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皮影戏发展的历史。一些早期的小尺码作品,具有明代或更早时期皮影人的艺术造型等,在我国已很难看到,而在这里却保存完好。这些藏品是该馆创始人伯哈特于1930年通过柏林一家小古董店的老板从北京买去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20: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5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