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春节风俗有哪些都在什么时候

更新时间:2022-12-17 07:34:00 阅读: 评论:0

莆田春节风俗有哪些

莆田的春节人的“春节”是从初一过到初五,俗称“五日岁”,这独一无二的习俗与抗倭有关。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莆田春节风俗有哪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莆田春节风俗有哪些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头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车鼓

车鼓表演是莆田的春节市喜庆节日常见的民俗文艺表演形式之一,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的春节车鼓的产生也与抗倭有关,

戚继光

曾数度率领戚家军入莆抗击倭寇,一次作战时,由于兵力分散,戚继光便邀请民间勇士以车载鼓参战,鼓舞士气,倭寇果然吓得弃械而逃。从此,莆田的春节人便爱上了具有战鼓之风的车鼓,并在民间喜庆节日时表演。

莆田的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俗称“五日岁”。

初一这天,人们吃面、拜年、游春。清晨起来大家换上节日盛装,燃放鞭炮,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寓意“福寿绵长”。第一口不喝面汤,俗称“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子、糖果、蜜饯、寿面飨客,告辞时主任要馈赠红桔一双,表示福吉。是日,人们到城镇或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不串门。初二在莆田的春节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此习俗源于明嘉靖年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莆人被杀者众多,人们纷纷出外避难,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勇歼倭寇,收复兴化府城。避难的人们这时才于次年二月初二日返家收殓遭难的亲属,串门都是吊丧的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此后又改为正月初二不串门的习俗。

初三为祭井、开张、回娘家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不打水,初三早晨才祭井神开井门汲水。此习俗已被自来水供水所破。有经营生意者,初三放鞭炮开店门,开始新一年的营业。新嫁女在这一天由老公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初四莆仙特别的风俗,就是“正月初四做大岁”。每年正月初四的'那一天,莆田的春节民间家家户户重过一次年,俗称“初四做大岁”。此习俗同源于倭寇窜犯莆仙,百姓连夜逃难,没有在家过“除夕”,翌年二月初一才回家园,于初四夜补过“除夕”,为了纪念这一大事件,莆田的春节地区都把时间改为正月初四晚重新过年,叫做“做大岁”,把大年除夕晚称为“做小岁”,相沿至今。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吃一碗面,然后出门游春或探亲访友。

初一至初五,不扫地(寓意怕扫走财神,此俗已破),不打骂孩子,不说不吉利的话,不损坏日常用品(尤其碗罐陶瓷之类)。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春节里,除了拜年、探亲访友、出游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活动,如在上世纪黄石镇西洪村,连续开展“春节篮球比赛”;黄石镇江东村开展的梅妃故里迎春书画展等,为春节注入新的民风民俗,延伸了春节风俗内涵。所以,能弘扬和提升传统节日,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爱国爱家爱乡的感情,必须大力传承和发扬。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07: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0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莆田   都在   什么时候   风俗   春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