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对孩子爱的质量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17 07:04:00 阅读: 评论:0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精选7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1

当我一看到书名,我便觉得这本书会在我困惑的时候帮助我。走上教师的岗位已经第十个年头了,一轮教学已经完成,当我把一个班级从初一带到初三,很多学生已经产生厌学情绪。为什么孩子渐渐会变得不肯学习,我的教学模式没有产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翻开这本书,首先在第一章“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中的关注学生的情绪,让我思绪万千。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我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你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必须要怎么样,必须不能怎么样。发火也是家常便饭。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别人这样命令我做什么,我肯定也是极不情愿的。也许这这种方式在初一还能适用,但是到了初三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我要随时提醒自己:认同孩子的感受,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当然首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在接纳、认同的同时,最好能说出孩子的感受,即便“哦”、“恩”、“啊”或“我明白”等简单的语言,也要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回应孩子的沮丧,偶尔点头或理解的回应一声,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这样孩子有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为何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有如此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仔细想想,即便是大人,当负面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都会觉得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书中还提到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哲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要求的就是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如果给与学生太多的否定,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便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此时,我不禁想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彼此心灵的交换。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2

相信这是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人都有过或正有的疑惑,它更困扰着每一个以孩子为教育对象的人,例如教师和家长。我也深陷其中。直到看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却得益于很强的操作性,并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它是美国两位亲子沟通专家所着,其中一位还是专业的画家,因此在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的卡通表达形式。这本书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七个方面,但我觉得贯穿这几个方面的是一个清晰的观点,那就是“认同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感”。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很多例子,其中最具特征的是书中配以有趣而又生动的漫画,这些例子和真是和学习生活非常贴近,它提供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语言,通过这本书,我渐渐明白了现代的新的教育方法,不再是老师主导一切的旧的教学制度了。曾经看过一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中在小学儿童的社会交往中说道:老师的期望能够很积极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改善孩子落后的行为习惯,里面讲到有研究发现:老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的态度,更经常表现有好的行动,微笑,点头,注视学生,与学生的谈话更多,给学生给予密切关注,更善于赞扬学生等等。可见老师的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等多种传地方式等多种传递方法上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多给孩子鼓励,真正的倾听孩子说话,相信孩子会悄悄地变化,慢慢的健康自信的成长!

书中还轻松地将我们平时惯用的生硬的命令变得柔和却赋教育意义呢!我们在课堂中经常能听到这些词“停下!”“站起来”“走开”“坐下”等等。但当它是个名词时,你会发现它的魅力不小,“×××,你的座位!”孩子自然就会想到“我的座位怎么了?”“哦,我得坐在座位上!”“我最好坐下!”如此简单的词性转变,产生的效果却可想而知了!

通过书中的漫画可以看到,同样的场景,仅仅是沟通方法不一样,结果就差别这么大,这样的事情在孩子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念之间,就可能会引导孩子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未来。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3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一书沿用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思路,针对家长当今面对的一大棘手问题——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娱乐和享受而又自由叛逆的年代,如何激励孩子在学习上拥有最大的积极性呢?在书中,作者化身为一位年轻无经验的教师,通过和父母们一起不断的探寻和讨论,从而寻找到了与一堆调皮不听话的学生沟通对话的有效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干扰孩子学习的情绪、如何吸引孩子合作、惩罚的隐患与替代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等。通过独特的沟通视角、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家长们很快便能领会到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

从上个学期来,我一直拜读着这本书,感觉非常的受用。因为自己教的是二年级的孩子,我对他们依然还是凶不起来。对待他们上课不认真,就用了很特别的方式,提醒没有坐在位置上的孩子,让他们找一找自己的凳子和桌子在哪里?孩子们微笑着,于是坐得正正的。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把语文课当成了形体课,一直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小动作。我示意全班:“今天有一位特别的男生要留下来了,是哪一组的男生呢?”下课以后,他主动留下来了,问我:“老师,是我要留下来吗?留下来干什么呢?”我说:“我们练习坐正。”他说:“坐多久呢?”我说:“看你的表现。”一分钟里,他坐得正正的,于是我问:“下一节课你该怎么做呢?”他微笑着,说:“知道了!”说完很开心地走了。

我想:我这样做,是对的,至少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教育是正确的。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4

昨天收到了《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扔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几乎是一目十行地读完整本书,因为我太想知道,我和女儿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从何说起呢?先抛开我和女儿的是是非非,说说这本书。它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延续,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则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书中讲到“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一边读书,我一边在想,是否接纳过女儿的情绪。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更多的时候,我将女儿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妈妈写的博文,说如何培养孩子坚强与勇敢。文中提到,孩子摔倒了,妈妈走上前对孩子说,不要哭,要勇敢。“摔倒了,不要哭”这是一句很老套的话。小的时候,每次摔跤,我妈就说,不许哭,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哭有什么用。每次我都怯生生地看着她,强忍住哭,却在心里想,摔倒了,一定不许哭,对小孩子是一件多么强人所难和残忍的事呀。等到我长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倒之后号啕大哭。所以当我做了妈妈,女儿摔跤,我很少对女儿说不许哭。并且我不觉得摔倒了,哭几声就是不勇敢,就是不坚强,勇敢和坚强也不是靠摔倒了不哭培养出来的。人摔倒了,或轻或重都会感到疼痛,感到疼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或龇牙咧嘴,或喊叫,甚至是哭,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妈妈却全然忽视掉,自然就更谈不上接纳了。

因为要期中考试,作业一下子多起来。前天和昨天,快十点钟,女儿才将全部作业写完。女儿苦着脸说,唉,又不能练琴了。我不假思索地说,没关系,考完试再练。女儿说,说得轻巧,你知道《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有多难吗?两三天哪能练好呀。我说,你总不能现在再去练琴吧,都十点多了,快睡觉吧,要不明天上课又没精神了。女儿满脸不悦地瞪我一眼走开了。我自觉没说错话,女儿怎么就和我戗起来了呢。仔细想想,我明白了,我的话令女儿反感,因为我完全忽视了她的想法和感受。女儿需要的不是我讲道理摆事实,因为道理和事实她都懂,她只是告诉我,因为没有练琴,所以她很烦躁。我呢,只要告诉她,我了解她的心情,我知道新曲子对她很有吸引力,她很想练习。可惜我没有。

虽然我十二分的不想拿自己当反例,但是说别人也不合适,再说也没谁可让我拿来说的,还是反省自我吧。一直以来,我很纳闷,明明是好话,是激励女儿的话,为什么女儿听过之后,反而会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呢。比如女儿说,今天作业真多。我说,不算多,抓紧时间写就行。女儿立刻变得烦躁起来,并反驳,再抓紧时间,作业多还是多。再比如女儿说,老师教的新曲子很难。我说,不难,多练几遍就行。女儿撇撇嘴说,只会纸上谈兵。再再比如女儿说,这本书很无聊。我说,不会,我看过,挺有趣的。女儿说,那是你的想法,你又不是我。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就算有对错,也要允许别人的想法存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我是懂得的。可是我为什么要否定女儿的想法和感受呢?我担心女儿因作业多而厌烦从而不想写;我担心女儿因曲子难而畏难从而不想练;我担心女儿因书的内容比较枯燥而只读故事书,从而不读知识性的书。结果适得其反。

既然只有接受孩子的情绪才能带给孩子好的情绪,就让我试试看。昨天晚上,女儿一脸愠怒地进门。我问,怎么啦?挨词儿了?女儿摇摇头说,数学作业得的是“A—”,只因为错了一道计算!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张口说,那怪谁,谁让你粗心呢。而是改口说,这下完蛋了,不能得到水彩笔了。(解释一下,前段时间,我和女儿商定实行作业奖励制度。奖励政策是这样的,语文和英语作业不出现“B”,数学有三次是“A+”,也就是全对,女儿将得到奖励。女儿一直做得很好,并且在这周自己提出,数学要四次是“A+”才可以得到奖励,奖品就是水彩笔。)女儿听到我的话,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立刻扑到我的身上,说,就是呀,气死我了,我只要再细心一点点就好。我说,是呀,如果老师再粗心一点点就好了。女儿笑着说,唉,没可能的,只有这周再努力吧。嘞得,人家自己全明白,那咱自然也就啥也不用说啦。这事要是搁在往常,我俩非得打起来不可。不信?听我解释呀,女儿知道粗心是错的,并且正在努力改正,得不到奖品,对她来讲已经是最好的惩罚和告诫。如果我继续唠叨,只有令她厌烦,并且让她觉得之前的努力是白费的,因为妈妈全没看在眼里。你说,她能老老实实听你教训,而不反击吗?!接纳她因为最后的疏忽让到手的“鸭子”飞了而产生的懊恼情绪,对她来讲,不仅是安慰,也是妈妈对她之前努力的肯定。

小试牛刀,战绩不错,但是能坚持多久,我对自己没嘛信心。说实话,时时刻刻都能和颜悦色地接纳女儿的情绪,真的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我时常感到焦虑。

孩子整天不是玩游戏就是看手机,焦虑;孩子不好好做作业,能糊弄就糊弄,焦虑;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焦虑;孩子考前不复习,考试成绩一落千丈,焦虑;孩子对你的要求面上答应实则不理,焦虑;孩子不爱阅读,焦虑;孩子不爱运动,焦虑;孩子太磨蹭,焦虑;孩子减不了肥,焦虑……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焦虑。

焦虑了怎么办?

先是耐心地讲道理,发现不管用。一遍遍地提醒,孩子嫌你唠叨,仍然不管用。于是板起面孔硬性命令,好像也不管用。只能吼、骂、冲突,甚至动手,倒是解气,但更加不管用。于是技穷,看来管是管不了了,想想“儿孙自有儿孙福”,干脆“静待花开”吧。

有一天和几个朋友交流,发现大家都一样,“焦虑”简直就成了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标配情绪。

当然,幸福的家长都一样,焦虑的家长各有各的焦虑。

有个朋友就说,他儿子有天对他夫妇提出了质疑:你们俩会教育孩子么?凭啥你俩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

这真是灵魂的拷问。

是啊。我们真的会教育孩子么?

一方面,孩子肯定是需要引导的、需要教育的,所谓“静待花开”,重点在于不能着急,而不是连水都不浇,眼睁睁看着他一天天枯萎;另一方面,控制、命令和愤怒,这些可都是刻写在我们基因中的反应模式,是亿万年生存竞争的策略,也是我们面对孩子时自然而然的选择,一旦这些途径都失效了,我们到底还能不能和孩子有效沟通?到底还能不能找到引导和教育的正确方法?

也许,我们缺的,是一张做父母的资格证。

与有的家长相比,我还算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过一些知识储备和思考的,孩他妈也是懂儿童心理学的,所以我们会用尽量不打扰的方式,随时保持对孩子身心、学习状况的密切关注;我们会就事论事看待孩子的问题,不会给孩子随便“贴标签”;我们会努力看到孩子的优点,及时对其努力而不是智力给予正面鼓励;我们会尝试关心和了解孩子的世界,努力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我们更会努力做好自己,希望身教重于言传,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但是,我们还是会经常做错、会茫然失措、会频频受挫。

焦虑,由此而来。

仔细想想父母们的焦虑,既有理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方法层面的问题。对我而言,更多的不在理念,而在方法。但不掌握方法,理念就是纸上谈兵。方法,同样是父母资格证的内容。

考任何证都需要付出努力,父母资格证也不例外,不可能不劳而获、从天而降。于是我暗下决心,要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当做一件工作或是一门学问,认真学习、仔细研究、慢慢实践。

不过说来惭愧,实际上这个决心已经是我差不多第3次下了。每次都信誓旦旦,要读书,要听讲座,要仔细分析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反应、每一次失误,要画思维导图,要写文章,要这样那样……结果是,读了些书和文章,听了些讲座,也曾花几天时间仔细设计一次和儿子的谈话,效果当然还是有一些,但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实践总是脱离了理论,理性总是败给了基因,然后再次受到打击,再次放松要求,曾经的信誓旦旦再次无疾而终——直到上个月。

上个月,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分享了一段文字,是关于如何正确与孩子沟通的。班主任说,这段文字来自一本书,名叫《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而这本书,是他通过王贺亭的爸爸在微信上的分享看到的。

话音刚落,我自觉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家长会一结束就赶紧溜了,本来想和老师打个招呼聊聊天的,也没好意思。原因无他,只因为这本书虽然是我分享的,但我自己却只读了个开头,就转去读别的书了。

就这,还叫当学问研究么?就这,还叫想考一张父母资格证么?

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打开微信读书,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的确颇有收获。这本书的好处,除了介绍了先进的理念,更在于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方法。这不正是我所需要的么?当然,书里提供的方法很多,我觉得有两点对我特别有用:

(一)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这是本书提出的主要方法,也是核心的理念。作者说,当孩子产生了某种情绪,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要批评,不要询问,也不要建议,而是要接纳。只有首先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才谈得上后面的有效沟通。

比如,当孩子没有考好很沮丧,有的家长会说“你考的这是啥呀,平时上课认真听了么?作业认真做了么?”,或者“我给你报了那么多班,花了那么多钱,你就给我考这个分数回来?”这个我肯定不会。但是以前的我会选择安慰或者激励,我会这么说:“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说明什么。你并不笨,只是没有努力,或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你决心好好学,下次肯定会考好的。”

按作者的说法,这同样不是最好的接纳情绪的方法。好的方法应该是:1、认同孩子的感受。2、用语气或语言接纳孩子的感情。3、给予孩子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幻想。4、即使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也要接纳他们的情绪。

说老实话,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书里的例子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管用,譬如作者说可以用“嗯”“啊”等词来表示情绪认同,我却担心会有敷衍的感觉。但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具体方法则可以灵活掌握。所以如果还是现在跟我说没考好,我首先会说上一句:“考得不好很难过是吧?”然后再说“没关系,一次没考好不说明什么。”至于后面的努力啦、学习方法啦等等,视对话的氛围再考虑说不说、什么时候说。

(二)吸引孩子合作的语言技巧

作者说,如果要想让孩子合作,不要提问,也不要批评,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描述问题,“我看见地板上都是湿油漆”。

2、提示,“油漆没干之前比较容易擦掉”。

3、提供选择,“你可以用湿抹布或湿海绵来擦”。

4、用一个词或一个手势来表达,“油漆!”

5、描述你的感受,“我不想看见地板上溅满了油漆”。

6、写字条。

7、游戏方式(用另一种声音或腔调)。

从实践来说,我觉得最好用、最有效的的是第三种“提供选择”和第四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手势来表达”。当孩子一直在玩游戏不去写作业,我现在不再说“你都玩了多久了,咋还在玩呢”或者“别玩了,赶紧写作业去”,而是说“啥时候去写作业,现在就去写还是这盘游戏结束就去写?”当孩子说好八点开始写作业,但到了八点十分还没动静时,我现在不再说“你说了八点,现在都几点了?你说你老这样,让我怎么相信你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blabla”;而是说,“嗨,时间!”或者喊他的名字,并指指墙上的钟。

考证的路是漫长的。读书、思考、实践,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要走。但我想,考父母资格证和做任何事都一样,只要明确目标,认清差距,向着这个方向不停地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合格的父母。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6

我是一位教师,而且还是一位班主任。原本以为除了孩子的父母,我就是最了解学生的人。但是我发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越多,我对他们的了解就越少。当突发事件降临时,我的主场地位失控了,这时从我的心底里涌出一种莫名的恐慌。为了寻求正解,我再次走进“教师学校”聆听导师的教诲。

与阅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的方式不同,我没有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而是直奔主题寻找我需要的教育实例以寻求解决办法。我最感兴趣的一章是《惩罚的隐患与替代的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如何使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和《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利用零散的闲余时间匆忙读完这三个章节后,感到意犹未尽,索性又将其余章节一气读完,大有茅塞顿开之感。现将点滴心得攒字成文,与存有同样困惑的各位同仁共享。

一、惩罚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伤害学生的利剑。

当我们面对不服管教且屡次犯错的孩子时,往往采取各种方式去惩罚他,比如罚站、罚抄写、取消活动时间等,希望他们能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但是惩罚过后发现,之前学生受惩罚的行为并未消除,甚至犯错的频率更加频繁了。于是愚昧的教育者就会思考:“是不是惩罚的力度不够?”他便开始琢磨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打手掌等。在进行体罚之后发现,学生已经产生了强大的.抵抗力,他们面对教育者的体罚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于是在对学生百般摧残之后,失败的教育者放弃了,他无奈的说:“这个学生没救了!”

是什么导致教育的无力?又是什么把学生推向了不可教育的边缘?这不正是我们应该深思和反省的吗?《惩罚的隐患与替代的惩罚培养自律的方法》中发表了四位权威人士的观点:

海姆·吉诺特博士说: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能使罪犯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埃文·海曼博士说:体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研究表明,遭受惩罚痛苦的人、受到惩罚的人以及看人受罚的人都会这样认为。惩罚并不能帮助孩子形成民主社会所需要的自我约束力。

鲁道夫·德瑞克博士认为:现在的孩子让父母和老师很难管理。现实要求我采用新的方式去影响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诸如打手掌、剥夺权利、贬斥之类的惩罚都已过时,这都不能有效管理孩子们。

阿尔伯特·班杜拉博士说:惩罚能控制不良行为,但是不能交给孩子正确行为,甚至不能减少他们做坏事的念头。

看到这些,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们,你还要用“惩罚”来教育您的孩子和学生吗?如果你不想再惩罚您的孩子和学生,那么就尝试替代惩罚的办法吧。替代惩罚的办法有:

1、提出有帮助性的办法。

2、表达你强烈的不满(不做人身攻击)

3、说出你的期望。

4、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5、提供选择。

6、让孩子体验行为的后果。

二、给学生角色定位,教育会误入歧途。

我刚刚把相处两年的学生移交给了新的同事,自己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学生。在交接工作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到了学生。我的同事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都怎么样?”我回答说:“你问的是哪方面?”同事回答说:“我哪方面都想知道。”于是我就把这些学生从生活到学习,从卫生到纪律全面地向她作以介绍。我是这样表述的:“全班学生都认真学习,你无需为此烦心。他们都很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无需费心。班级的卫生你更不用担心,学生们会帮助你打扫得妥妥当当。”同事听了又问:“有没有让你操心的特殊学生?”我回答说:“有,他让人操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他的进步很大。”她最后问我:“家长怎么样?”我回答说:“每位家长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的同事带着一脸的困惑离开了,我看的出来她不十分相信我所说的。我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不要给学生“贴标签”,更不要把“标签”传递给你的接班人,那样会使你的同事和你的学生陷入尴尬的师生关系中。

当学生的某个行为在教育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时候,教育者就很容易将学生框定在某个角色中。就像导演在一部电影里安排角色一样,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在教育者的眼中反面人物往往是“行为不端的学生”,某位学生的某种不良行为在教育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就不断地被负强化,不断地被扩大,以致于这位学生的正确行为摆在他的面前,都无动于衷,视为不见。这种角色定型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长此以往,教育者对这类学生就产生了“狭隘的意想的偏见”。导致在解决这类学生的问题时,采取极端的甚至不公平的方式。不给学生贴标签,是维护教育公平性,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维系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做法。使学生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是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也是提升教育者教育素养的必修课。书中提到了集中使孩子从角色定型中解脱出来的几种做法,仅供参考:

1、找机会让孩子展示他新的一面。

2、将孩子置身于使他能看到自身某种能力的情景中。

3、让孩子听到你的言谈话语中对他的肯定。

4、以身作则。

5、指出孩子曾取得的成绩。

6、说出你的感受和期望。

书中的有些技巧和做法我已经在教育实践中使用,有些我即将投入使用。有了强大的精神导师无微不至地指导,我相信我会走出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篇7

因为儿子的不出色,到书店中去挖掘教子经,不经意中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粗粗地一翻,便如获至宝一般的往家赶,一边后悔自己怎么不早点去书店呢?如果早一点或许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如此难教了。不过,还是很幸运,我发现了它。越读这本书越觉得每一个要和孩子们相处的人都必须读这本书,否则,我们枉为人师,更枉为人母、人父了。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很多例子,这些例子和真实的生活非常贴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当看到书中的那些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时,我笑了,这是一种惭愧的笑,因为那些错误的方法我几乎都用过。仔细想想,否认学生的情绪的教育效果确实不好,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还会破坏师生间的感情。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尊重他,从而产生对老师的畏惧感。看了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时,学生才会觉得受到鼓舞,才会继续努力,还能促进师生间的感情。现在流行一种赏识教育,教师要多用赞美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达到鼓励的效果。我也运用过,但是怎么就没有效果呢?

看了这本书后,在加上近来的学习,我才意识到,有时候对学生的赞美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所以赞美的语言也是很有讲究的。正如专家谈到的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语言,要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赞美。比如:一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有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教师有可能会给予该学生这样的表扬:“××同学的进步太大了,我为你骄傲!”这句评价语,或许学生听了很高兴,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掌握着控制权的仍然是教师。教师有权利决定是给予赞扬还是收回赞扬。因此,将这句评价语巧妙妙地改一改:“你这一次的进步体现出你的努力,你一定为自己感到自豪吧,加油!孩子!”这样的赞扬能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肯定自己,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努力。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还望各位同仁指正。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07:0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500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后感   质量   孩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