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鞋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系鞋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我们循序渐进,巧妙过渡。系鞋带是一项幼儿较难掌握的技能,练习时幼儿往往会因为枯燥难学而失去兴趣,扎漂亮的蝴蝶结却是幼儿乐于学习的。该活动从让幼儿听故事开始,先学主人公扎蝴蝶结,再迁移至学系鞋带。我为幼儿示范系鞋带时,还编了一首儿歌一边念一边示范:小小鞋带手中拿,先请左边弯弯腰,再请右边绕它走,钻进一个小洞洞,一、二、三,用力拉,小小鞋带系好了。如此循序渐进,巧妙过渡,幼儿愿意学,有兴趣学。同时,我们以语言指导行动,且贯穿整个学习活动。故事中的短句实际上把系鞋带的方法具体详细地表达出来,而且念起来象儿歌般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幼儿乐于接受。在整个活动进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这一指导语的作用,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做到教育、保教并重。整个活动,教育是为保教服务,保育中又有教育的成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我们还延伸到了区域,因为幼儿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绝非一两次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必须在平时多次练习、巩固。
今天进行礼仪教育《着装:系鞋带》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做到自己把鞋带系好,可是从过程的结果来看孩子们并没有掌握得很好,只会打结但不会很好地打蝴蝶结,鞋带还是系得不够好。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首先幼儿说说自己会系鞋带吗,知道怎样系鞋带吗,幼儿大胆发言,然后教师拿出鞋带示范并讲解系鞋带的过程,先打十字结,在打蝴蝶结。教师先讲解打十字结的方法,然后请幼儿来操作;再讲解打蝴蝶结的方法与步骤,最后幼儿自主操作练习系鞋带,教师指导。
可是在教师讲解过程中,我问幼儿知道怎么打十字结吗,幼儿摇头,他们没什么信心和兴趣,于是我再放慢速度讲解示范、请幼儿来打结,在幼儿打结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讲解给予提示,并给幼儿及时鼓励,孩子们的兴趣也慢慢增加了,等孩子差不多掌握打十字结后,教师继续讲解示范蝴蝶结,可是孩子们并不能掌握蝴蝶结的打法,此刻他们只说不会,所以我只要求孩子们会打结,蝴蝶结可以现在尝试练。紧接着孩子们开始练习用绳子系鞋带,教师并指导。
幼儿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孩子快速地就打好十字结,而且有主动帮能力弱的小朋友的意识,这时候我介入请他们大胆尝试继续打蝴蝶结,鼓励能力较弱的小朋友自己学。在练习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经过老师的指导能成功地打好十字结,可是蝴蝶结不会打,但也有的幼儿十字结也不会打可是也没有请教同学和老师。
这次活动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吸引幼儿的`地方不多,教师应该多加些游戏互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教师虽然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也作出调整,但幼儿实际操作能力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特别是那些内向不爱交流能力又弱的孩子,教师要多多留意。
4、教师对幼儿能力情况掌握得并不好
希望下次活动之前仔细思量,能够取得一些进步吧!
其实我仅仅关注了形式上的东西,只是对表面的内容进行了“对症下药”,如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来激发孩子外在的兴趣,没有激发孩子内在的动机,更没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水平,也就仅仅关注了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孩子的学,因此导致这活动本质上的“有教无学”。虽然这只是一个生活活动,可孩子怎样学系鞋带才更有价值?孩子怎样学才能更主动?作为教师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才能促进孩子生活能力发展?我经过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步:激发兴趣,主动探索。设计为小辫子,衣物等系上装饰性蝴蝶结的操作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通过观察每个孩子系蝴蝶结的不同表现,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以及需要的何种不同帮助,由于是在活动区中进行,人数少,老师指导性强,并能及时给予点拨,使孩子不至于因难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师用适宜材料给孩子提供主动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观察,交流讨论。在孩子一周的充分探索后,老师通过观察孩子系蝴蝶结的细节,让不同系法的几名孩子来演示,大家观察讨论哪种方法又容易又牢固,哪种最省时?这是让孩子在与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互相同化和接纳外界信息的过程。同时这里也采用了自然后果法(在系的过程绳子只“打叉没钻洞”就不会成功),这样孩子就体验到难点是什么,具体方法怎样了,而且是孩子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经历。
第三步:梳理总结,图文展示。这是帮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经验的过程,也是促进孩子的无意行为的过程。然后用图文的形式把系法步骤展示在墙上,发挥了环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这样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老师,同时也诱发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四步:迁移运用。在积累系蝴蝶的经验基础上,让幼儿学习自己穿鞋并系鞋带,使活动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因为穿鞋系鞋带对孩子来说是经常重复的劳动,养成习惯需要孩子的一贯坚持。
第五步:组织比赛,再度激励。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由于是比赛,在速度、技巧、能力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争取“第一”成了孩子们积极尝试和练习的内在动力,幼儿都积极参与。比赛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在孩子们积极探索过程中,建立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认识DD“我能行!”,这种自信的建立将帮助孩子摆脱依赖,走向***,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04: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8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