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的教学反思
《与妻书》主要内容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与妻书》的教学反思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与妻书》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吾衷”是《与妻书》的思想核心。
“吾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吾至爱汝”,另一方面是“为天下人谋永福”。围绕这个核心,文章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抉择”结果:“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二是“抉择”原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卒不忍独善其身”。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紧紧扣住“吾衷”展开教学,力图层层展现与揭示之。
顺势以文章的“内容”的解读带出文章的“形式”特征的分析:材料的处理——围绕中心组材、“详与略”,结构上的整一——“递进与呼应”,语言上的情感色彩——“悲”与“壮”。且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一般知识。
二、鉴于《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比较浅近,学生单独理解应该说比较简单。
如何让文章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新意?因此,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力图将《与妻书》的思想内涵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与理解,如“舍生取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等,以期让学生从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注脚。
但又考虑到这些“引用”的价值取向都与《与妻书》的在方向上相吻合,会不会在学生的思维训导上失之肤浅或平面?因此,又引出这个学期学过的《我很重要》中的观点——一种看似与“舍身取义”论相对的观点,“既然‘我很重要’,为什么要‘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以引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以期对学生思维训导的辨证性与立体感的诉求与达成;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三、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
②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
③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人生与现实的冲突?
④我们应如何抉择?
前面三个问题为文本本身的问题,后面一个问题为依文本延伸的问题。
为什么设计这四个问题?主要是基于四点考虑:
一是切合原文的行文思路,概括地说原文的思路是就是按照“这样抉择”→“为什么这样抉择”→“这样抉择”来组织材料的。
二是四个问题之间在逻辑联系上构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体构架,这种逻辑联系能使课堂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与深度。
三是既能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抉择?”使教学层次自然递进,以突出教学重点“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又能以“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人生与现实的冲突?”引导学生回顾小结全文,从而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鉴赏。前面三个问题一解决,顺势带出第四个问题“我们应如何抉择?”其实,课上到此,这个问题已不言自明。
四是设计这四个问题,感到思路清晰,主线明了,便于操作。
《与妻书》这篇文章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五《生与死的抉择》这一专题,在教法上,我主要是以问题探讨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带领学生深入体悟生命的意义。
《与妻书》这篇文章写于作者就义前三天,整篇文章以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之情而动人,以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而感人,使人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万千。在教授该文时,我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情景再现,体悟情感。
作者用他手中的笔给我们留下了那一夜的心情,而我们班两位同学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再现了那样一个场景,我用dv的形式把整个过程拍了下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把它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有利于其他同学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在解读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所要的思想情感。
二、读文识人,感受情怀。
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作者,一起去体会作者的.生死观、幸福观、天下观,我们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再由作者拓展到那一个时代的一批人,他们都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三、生死抉择,感悟生命。
让学生联系现实自身情况,谈谈对林觉民这种选择的看法。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我们该如何然选择?在学法上,要求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学完该文后,都很有感触,我觉得,这样的文章不仅在思想情感上给了学生一次洗礼,更让学生看到真正感人的文章都是用心与泪铸就的,也使学生在写作上能够得到启发。对我自身来讲,收获也是挺大的。我在这堂课上作了一个新的尝试,就是展示学生的dv自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有一些遗憾,毕竟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还有很多同学无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我打算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优势,开设关于生命体悟的论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说出心中的体验,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广州黄花岗***陵园埋葬了七十二***的尸骨,林觉民是其中之一。林觉民,他牺牲时年仅25岁,为了***从容就义。林觉民就义前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大势,在被囚禁的数日中,一勺水也不喝。就义时,举动自如,神色不变。林觉民起义前写的绝笔书有两封,一封给其父,仅数十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少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就是写给妻子的,人们为它加上题目《与妻书》。
著名历史学家钟叔河序明朝文学家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二、课文内容提要
(一)内容提要
《与妻书》是林觉民***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抱着必死的信念写给爱妻的绝笔书。全书倾诉了对妻子真挚的爱,更抒发了他对***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之情与***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催人泪下,令人感奋。
文章的感情真切深挚,自然地运用了抒情、记叙、说理等表达方式,希望妻子理解自己“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感情,理解自己这份特殊的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提示: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作者“至爱汝”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的缠绵悱恻和豪情满怀的感情,感受作者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
(二)问题设计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提示: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是个***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而死的高尚胸怀。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豪情,***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4.“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5.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提示: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6.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提示: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7.有人说,很多******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分析: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8.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愤慨之情。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的妇女;或以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势力的檄文,也是振聋发聩,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三、相关资料
(一)黄花岗***事略(孙中山)。
满清末造(末年),****人,历(经过)艰难险巇(危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受挫折)者屡(多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菁华(精华),付之一炬(意为全部损失),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这次)役也,碧血横飞,浩气(正气)四塞(充满天地四方),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压抑)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冲击)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以成。则斯(这次)役之价值,直(简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动得流泪),与武昌***之役并寿(永存)。(说明:括号中的注释均为编写者所加。)
(二)课文中所用典故的意义。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1.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2)“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1)“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2)“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3)“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22: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6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