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隐藏利润的招数
引导语:站在利润表角度,虚增利润是激进的会计行为,主要表现为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夸大收入、调增含金量高的分部收入、非经常性损益作为经常性损益等。带来上市公司隐藏利润的招数。
隐瞒利润是稳健会计行为主要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缩小收入、调减含金理低的分部收入、经常性损益作为非经常性损益等。
下面介绍常见的隐瞒利润手法:
1、推迟确认收入
实务中主要表现为存货余额畸高,存货余额畸高很大可能是泡沫资产,但也有可能是推迟确认收入导致存货余额畸高,如最近市场质疑的峰火通信,账面上有巨额的发出商品,怀疑故意推迟确认收入平滑损益,为股票期权行权隐藏利润;预收账款畸高也是推迟确认收入的显著信号,东方锅炉当年景气高峰时期,预收账款余额畸高;一些预收会员费的企业往往将已开票未确认的收入放入递延收益,递延收益也是利润蓄水池。当然,存货可以类推至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付(应付)背后就是存货,三者要联在一起分析,可能预付账款高企背后也有隐瞒利润之嫌;相应地,预收账款对应的是应收账款,如果应收账款畸低,则要合理怀疑企业是否推迟确认收入。
2、资本性支出收益化
最近不少公司被笔者质疑收益性支出资本化,但也要注意很多企业涉嫌资本性支出收益化,
3、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
加速计提折旧是企业常用的隐藏利润的一种手法,如宝钢等公司多次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增加报告期折旧费;
4、资产减值、预计负债
长安汽车在2002年通过计提预计负债隐藏了1亿多的利润,2009年又通过过度计提资产减值方式隐瞒了1个多亿的利润
5、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一定要计提,但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提可不提,于是通过过度计提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成了虚增利润的一种方式,当然也只是一种“暂时性差异”
6、调节经销商库存
年景好时假退货,虚增库存,减少当期收入确认。
7、其它综合收益
当前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进利润表,另外一种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如果公司其它综合收益有异常,则有可能通过其它综合收益这个甜蜜灌隐藏利润
8、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要确认费用,但费用如何摊销大有名堂,小心公司一次性摊销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激励费用
9、大洗澡
至于那些巨亏公司,提前确认费用的行迹更明显,特别是或有事项的预计负债,存在极大的操纵空间;大洗澡不仅存在于巨亏公司中,并购会计最大风险也是大洗澡,这个妙招在于能将报告期及以后的费用提前至报告前以前确认。
10、关联交易
通过转让定价隐瞒利润是再容易不过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一些不规范行为也随之产生。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操控公司利润,故意隐瞒企业真实业绩,掩盖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惯用哪些“伎俩”?据业内人士介绍
一是伪造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虚增销售收入。上市公司为避免在当年财务报告中反映亏损状况,保住上市资格,会伪造多份销售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有时还将已销售给某公司的同一批产品,再虚拟销售给其他公司。
二是与在法律上无关联关系但实际有关联的公司大量交易,虚增销售收入。上市公司将法律上无关联关系但实际受集团公司控制的几家公司列为购货方,在利润不足时将大量产品“销售”给这些公司,实际上商品仍在上市公司,只是向这些公司开出发票和提货单便完成了大额销售。
三是变相调整应收账款账龄,少提坏账准备。为了避免计提大额坏账准备影响当期利润,有些上市公司与购货方联合舞弊,通过借款、转款等方式虚列当期应收账款,减少长账龄应收账款。
四是随意调整会计政策,实行利润操作。按照相关要求,企业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应在各期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但有的上市公司从其他公司购入已使用多年的机器设备,以净值入账后却没有按照机器设备尚可使用的年限对其计提累计折旧,而是按照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年限重新计提折旧。这样就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降低了折旧率,相应减少了当期的成本费用,从而增加了当期利润。
五是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采用哪种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一般由上市公司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如果上市公司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就会增加人为操作利润的机会。
六是资产不及时入账,少计摊销费用。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对付这些“伎俩”,专家建议投资者可以从一些财务信号来判断识别。比如,与同类公司或与公司历史比较,毛利率明显异常;货币资金和银行贷款同时高企;应收账款、存货异常增加;估算的应交所得税余额与实际余额相比相差甚远;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突然出现主业以外的较大收益等。
此上,还有一些非财务信号值得投资者注意,如高管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频繁更换;大股东或高管不断减持公司股票;资产重组和剥离频繁等。当上市公司出现这些情况时,投资者需要谨慎小心。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18: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5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