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辈的高中作文(精选12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辈的高中作文(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辈,具体指的是比我们年龄更大,经验更丰富,处理事情更周全的一类人。
我们总是认为长辈与自己有巨大的沟通障碍,对长辈的良言劝诫熟视无睹,甚至用自己尚未成熟的三观加以反驳。正确与长辈交流,需要我们细读长辈。
如果说我们青少年是刚刚翻开篇章的新书,那么长辈便是已经写满了读后感和语句赏析的老书。长辈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们青少年,尚在探索中的我们需要借鉴长辈的经验以此更正确地走向人生的未来。长辈的忠言良语往往逆耳,所以我们经常当成耳边风。而实际上长辈的劝诫往往是有感而发,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我们的不当行为,加上自己的丰富人生经历而总结出来。所以细读长辈,要认真听取长辈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我们日后人生道路的顺利进行。
细读长辈,需要建立在平等交流的条件下,不要盲目乱读。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使长者在一定程度更受人尊敬,所说之话也更有信服力,但是如果要真正与长辈有深入的交流,我们需要用平等的态度去同长辈交流。尽管我们只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但心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只要不是与长辈产生矛盾或发生争执,长辈都会把我们看作同一个层次上的人。同时,在平等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有虚心,虚心请教才能得到长辈真诚的建议。与长辈的平等交流能让我们充满热血的心得以理性的平抚。心灵的交流和现实的对话相互结合,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对于长辈这本书,细读之外还应另有感想。无论做什么,参考什么,我们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做的事情或参考的对象。应该参考一下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创新出自己的一套处世方式。毕竟长辈们的人生历程个个都不同,每个都有自己的人生总结和处世方式。
细读长辈,还应择优而读。虽然这很奇怪,但也很现实,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这正是我们应做的。相信长辈们对这个道理也是十分肯定的。
细读长辈,光亮人生,为自己航行的风帆添上更强大有力的风,助我们不断前行。
儿时受到了伤害时,是躲在长辈的怀里,仿佛是离开了外面的天地。那时我们紧紧抓住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对着镜子慢慢长大的自己,慢慢的和长辈一样高了,慢慢的离长辈越来越远了。慢慢的飞出去的心,再也不是长辈们能帮我们的了。我们自己看着世界,学着尝试着。在一次次挫折与困难中,在一次次受到伤害时。直到有一天,我们无能为力时,我们才再次回到了长辈的怀里,重新读着长辈这本书。书里写满了沧桑与无奈,书里写满了失去与等待。曾经哭过的,流过的泪水,都被他们写在了过去。是以前我们从没有看到的,那时我们相信了世界的美好。
重读长辈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慢慢老去的身影,他们竭力在珍惜的是现在的拥有。当一个人开始后悔的时候,当一个人失去梦想的时候,他开始老了。这时我们活在了他们对自己过去的担心里,他们对自己的重新相信中。外面的世界在变化,他们好久没有离开过了。重读他们这本书,我已经无法去选择完全相信了。或许我知道的更多吧,或许我们的位置慢慢的变过来了,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他们更多的相信了,或许我们需要听他们说更多了,常回家看看,听他们絮絮叨叨的说着一个自己与过去吧。我们就是这样相互珍惜的。
重读长辈这本书,多去了解了解他们,你是在他们的养育下成长的,今后的生活是由我们创造的,所以别去责怪他们当初的可能的错误,即使你知道很多了,我们所需要的是,在这份环境里继续成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路还有很远,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陪伴。明白他们需要的,明白他们慢慢老去的习惯,明白他们所不舍的东西,明白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我们的身上写满了他们的痕迹,是我们曾经有的一起的生活,是我们一份份相互真挚的对待。或许会有什么不太好的回忆,可是从我们开始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这里永远都写不出不该来。
这是一本我们一直都在读的一本书,或许从开始到最后我们也没有读懂过,可是常常需要我们翻开看看,看着里面每一个字句,看着每一处的话语,是一种常常温习的功课。字里行间流传出的温暖,是我们的生活中最深处的记忆。我们不再离开的。
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蒙学初开的小学生,从求知若渴的少年到展翅高飞的成人,从门外汉到专才,从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今天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作用时时刻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整个过程。正像人们所共识的那样:社会的发展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依靠教师。教师的默默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我已记不清有多少老师曾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他们毫不吝啬的燃烧着自己,点亮了我们的人生旅程。多少个节假日,老师们仍在挥汗如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多少位老师忍着病痛却不肯落下一节课。每节课,每次谈话,"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的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恩,很需要感恩多很多的人但是我更要感恩我的老师。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我怕我承受不了那么多。我是一个很脆弱的人,我的心是玻璃做的,我的眼睛就是那下不尽的雨,我的身体是陶瓷而成的所以我很容易破碎。
我经不起一点伤害!
昨晚,在表姐的房间里原本聊着有关BB的话题的,突然表姐告诉我上次妈妈陪奶奶去检查身体时照到奶奶的小腿已经有一小部分已经是“老化”了!我原本不知道“老化”是什么的,后来表姐告诉我才知道。“老化”就是当一个人年纪大了,身体的某些肌肉会慢慢死去,它先会死一小部分,然后死去的肌肉会随着血管一直沿着下去,最后导致整条腿都不能走路为止!表姐还跟我说医生说可以做手术切除那部分已经“老化”的肌肉,可是大家都想到奶奶的身体原本就不是怎么好,再做手术,恐怕老人家的身体承受不了。况且这种手术有一定的风险的,所以大家都同意不做,也没有告诉奶奶病情,怕她老人家担心,妈妈只是对奶奶说是有点风湿而已!
我听后眼睛就早已模糊了,好像奶奶就要马上离开我一样,我好害怕,真的好害怕!我不能没有奶奶的,我不仅问上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的奶奶?
虽然表姐劝我说没什么的,每个老人家都是这样的,又不会说马上就走的,虽然“老化”可也有一段漫长的过程呀!还能活十几年的或者几十年的!叫我别想这么多!
我知道这是善意的谎言,但是我真的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过去,一直以读书为借口少去问候奶奶的我,一下子就觉得是天大的羞愧,我现在想弥补,可是我知道我再怎么多的弥补也弥补不了我那少去的问候与关心,也换不回来小时候奶奶喂的每一口饭,帮我洗的每一次澡,还有,每天在校门口接我放学的背影,那时每个中午放学后回到家看到的那个不是妈妈而是奶奶的身影在厨房里煮着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我们回来吃,当我进了中学的门槛时,每个星期五坐车回一趟家就会看到奶奶因衰老而缩小的身躯和那条有些行走不方便的腿缓缓地领着一袋二袋的糖果饼干朝我走过来,黝黑的皮肤和那已经布满了无数岁月痕迹的脸因看见我而灿烂地笑了起来,那时幸福的微笑!我知道那些糖果饼干是姑姑们买给奶奶吃的,可她却舍不得吃非要我带去学校吃,还叫我分一点给我的同学吃。
这些,我永远忘不了,忘不了你,我的奶奶。
奶奶,有些话语用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它会藏在您的孙女心里的最深处,最深处的,往后您剩下的日子有我这个不孝的孙女来陪您走过,您不用再用渴望的眼神来期待每个星期五的到来了,我会一直在您身边陪着,陪您一起做饭、陪您一起在院子里打理那些正要成熟的果实、陪您一起坐在门前那棵大榕树下,一起欣赏那田野的清幽
可是,为什么我的心还会这么痛?我知道即使自己做再多也换不回来您健康的身体了!
奶奶,我多希望您能一直健健康康地活着,然后看着我们一个一个地成家立室
雨静静地下,仿佛是天空与大地的对话。
窗外飘散着几丝云烟,映衬着行人花花绿绿的雨伞。空气中弥漫着油烟的余热,我和外公外婆相对而坐在饭桌边。桌上新鲜的热菜明显比剩菜离我更近。
筷子叩击着碗盘,发出令人空虚的回响。淅淅沥沥的雨为我们的对话渐渐拉开了序幕。
多吃菜。几次三番欲言又止的外婆终于打破了可怕的沉默,顺手夹了些菜放在我碗里。谢谢。我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惜脑海里已没有了下文。我默默埋下头继续吃饭。气氛尴尬得几乎凝固,这与我想象中的祖孙团聚相差甚远。千言万语堵在我的心中,却不知从何处开口。
空中坠落的每一滴水珠都仿佛在敲打我的心房。各房间秒针的滴答声错综复杂,扰乱了我的思绪。所有人都吃得很慢很慢。
不要客气,多吃一点。外公苍白地想挽回局面。话音未落,外婆接茬:你最近学习怎么样?外婆似乎斟酌了很久才说。我喉咙中灼热灼热的,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良久,才从舌尖上吐出两个生硬的字:还行。久违的团聚却换不来往日的欢笑了。吞咽的声音都显得格外响亮,窗外雨声似乎小了些。
桌上的鱼瞪大了眼睛,仿佛在静静聆听这场不瘟不火的对话、无言的对话。
鱼的眼中反射出童年的场景,夕阳余晖洒落在大地上,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与推着车的外公外婆有说有笑。晚霞将我们祖孙仨的背影拖得很长很长,糅合在一起
我时不时抬头观察外公外婆,他们也不自禁地用余光瞟我。我顿时宽慰了许多。菜还合口味吗?外公见我东张西望,颇关心地问。
还行。雨声淹没了我微乎其微的回答。难道外公外婆忘记我的口味了?望着桌上一片绿油油,我笑了一下反问道。
没想到外婆似乎听见了我心底的幸福,多吃蔬菜有益身体健康。何况现在的病肉、注水肉那么普遍外婆的声音里也有了笑声。那些尴尬、陌生和一丝紧张,最终都化作空中的雨滴一颗一颗坠落隐没。顿时,密集欢快的雨声为用餐伴奏起来。
所有人都快活起来了。
不知秒针又旋转了几十轮,外公再次夹起一簇菜放在我碗里,我知道,那不是菜,是绿油油的爱。相视一笑,无需对话,我已然心扉洞开,澄澈如昨。
雨,还在下,一直在下。
矮矮的身材,一头利落的短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一道道皱纹不知道什么时候爬上了她的额头。这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姥姥。
别看姥姥年纪大了,可对我们的关怀一点也没有少过,而且做起事来像年轻人一样利落。
“今天,你们几点上英语课呀?有时间就过来拿一下,不行我给你们送过去。”一听就知道是姥姥和妈妈在打电话。原来姥姥和姥爷今天早上去买面,而且还蒸了包子。他们准备给我们一些,正在和妈妈商量我们怎么拿包子。
姥姥、姥爷家住在南边,今天一大早,他们俩便到市场去买了面。他们可是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去和回都得一半用步行,一半乘公交车。而且两个人还是要提着二十五公斤的面上车又下车,还要不停地转车。像这样大半个上午,很多人都累得半死,如果换成我,光一个单程就可以累趴下了。
可回到家呢,他们非但不休息,“包子工程”又开始了。只见姥爷擀面,姥姥调馅儿。;俩人忙得不可开交。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了,姥姥开始包饺子了。先把面皮放平在手中,把馅儿裹起来,最后在包子上捏出一个“三角形”,包子就包好了。八个、九个、十个......包子越拉越多,整个垫板上几乎都放满了包子。在包包子的过程中,姥姥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地往下掉。包子包完,姥姥累得瘫坐在沙发上,过了好一会,姥姥仍然汗如雨下,累得直喘气。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包子也不能忘记做包子的人。姥姥这样做,是为了让我更健康地成长,姥姥的良苦用心不能忘记。
姥姥虽然年纪大了,可头脑却很灵活。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七巧板,我回来看都没看就把它拆了。可当我想把它拼起来的时候,却怎么也拼不起来。我向很多人寻求帮助,可大家都没有办法拼起来。这时,姥姥来了,只见她先把每个*形比划了一下,然后扶着头思考了一下,最后双手同时开工,很快七巧板便拼好了。姥姥拼完后,又把七巧板打散,告诉我一些拼七巧板的技巧,又给我演示了几遍,最后,我也能顺畅地拼完整了!
姥姥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总是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教我方法。这就是我可亲可敬的姥姥。
父母是人生的首任教师,也是教会我们最多的人,多少美德在手把手中,在言传身教下不断传承下来。母亲就是这样教会了我——孝。
自我懂事以来,母亲常走访老家,也带上我。不过我在乎的是景或物,而她在乎的'是人。她虽然总不空手,却总要小心翼翼地搀扶迎出来的曾外祖母进屋。在她们的脸上,我看到如三月暖阳般的笑容。***渐明白母亲的目的,她在实践一个字——孝,一个流淌在心中的泉眼,并时时滋润我的心。
我的奶奶是一个很严厉的老人,对母亲更是挑剔。有一次,奶奶又发了火,训斥了母亲。母亲默默地走到房间里。隐隐能听见低低的哭声。我觉得愤愤不平,奶奶怎么能这么过分。母亲看我走进房间,连忙背过身用手飞快地擦了擦眼睛,笑着看着我。我一骨脑儿把心里的想法都吐露给了她。母亲的笑容僵住了。沉思了半晌,母亲温和地说:“也许是妈妈做得不够好,让你有了错误的想法。奶奶年纪大了,做小辈的要学会理解她,孝顺她。既然要‘孝’,就不能抱怨,要忍耐。”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原来母亲在家中任劳任怨,她这也是一种孝顺呀。自此,孝在我心中有了更深的含义。
我来到厨房,奶奶和母亲默不作声地做着家务,我抢过奶奶手中的洗碗布,奶奶她那古井无波的脸上泛起了丝丝皱纹,她甩掉手上的水渍,双手摩挲,有些诧异地看着我,一张脸也不再板得那样吓人,眼中闪过一丝异彩,仿佛那大半辈子未曾有过的惊喜闯进奶奶那浑浊的眼眸。她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我笨手笨脚地把一盆的碗洗干净,放好。她轻抚我的头,脸上有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我说:“奶奶,以后我多帮您做点家务,好吗?”奶奶静默了良久,望向在一旁忙碌的母亲,小声地对我说:“你妈妈教了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妈妈有些惊讶,随即那消失已久的笑意也荡漾在妈妈的脸上。我笑了,心里充满了温暖,这是个多么温暖的时刻,虽然母亲与奶奶的隔阂犹如坚冰。但我已经长大了,我一定能用我的孝心一点一点地融化它。我相信有“孝”陪伴的明天,这个家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我要谢谢母亲,因为是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孝”,让我懂得了你心温暖,我心温暖,那便是孝。我要用孝心谱写更美的乐章,让爱的音符在我的家中传播。
什么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母亲也经常对我讲一句话“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养育我们半辈子,只求我们孝顺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难道这点要求我们都做不到吗?
我国古代人就十分孝顺。比如《三字经》中的黄香,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可母亲已经活不过来了,于是,他决定把对母亲的思念以及爱全部都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天的天气十分冷,晚上睡觉时,黄香就先躺在父亲的被中,等被窝热后才回到自己冷冰冰的被窝里。
我们现代人也不甘落后,就让我们看一看***大元帅的故事吧!有一次,***路过家乡时,回家看望已卧病在床,大小便失控,不能自理的母亲,他帮母亲洗了脏衣服并且做了一些家务事。作为大元帅的***,他每天工作繁忙,日理万机都能抽空回家孝顺母亲,何况我们小学生呢!我们一定要向***大元帅学习。
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对长辈最大的孝顺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尽量让父母少操心,平时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个星期天(母亲节)的时候,我就等母亲吃完饭,抢着洗了所有的碗筷后,给母亲捶了捶背。我在母亲后面一下一下,十分认真地捶着,突然间,我发现母亲的后背有一些驼了,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平日里不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还要做好多家务活,于是我捶的更加认真了,并在心中暗暗许诺:我以后要更加孝敬母亲。当然不只是对自己的家人,对所有的长辈都应该如此。如在校,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导,在校外,我们也要孝敬长辈,我每个星期最少和爷爷、奶奶通一次电话,因为太远,要不然我每天都会去看他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长辈吧!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很多,过去人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最大的孝,对我们小学生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吧!
或许真的如龙应台所说的:“时间是一双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转星移。”曾经看来是对的或许还有待考量,曾经错的现在看来是否又是另一番滋味?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成长旅途中的导师。
他是个固执的人,我的父亲。大概是在我初中的时候吧,母亲想工作贴补家用,而父亲因为大男子主义不同意。于是争执不下,两人又吵了起来,现在墙上还留着当时被水壶砸开的洞。其实当时我也不是怎么赞同的。因为当时姐姐读高三,而我刚上初一,我们俩姐妹最是学业繁忙需要照顾的时候。可现在想来也是有点可笑,母亲工作与否都是她的自由,我们有什么权力去扼杀她的想法呢?就如太宰治说的那般:“我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苦恼,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人也在努力的活着。”这般看来,我和父亲都是自私的。
她终日沉沦在自己的悲伤中,不见笑颜,我的母亲。她看向我的时候眼中总会含着一丝无奈,半分期许和一缕忧伤,而原因是什么我也清楚。她总爱在我们畅谈的时候提上一句:“你为什么不是个男孩子?”每当这时候,我总以怒火作为谈话的结束。其实现在想来我也不知道我为何生气,大抵如王小波说的:“人的一切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气自己无法改变她悲伤的想法,我气自己无法成为她在别人目光下能够挺直的脊梁,我气……
现在看来,过去的种种都像是泛黄的老胶片电影,在烟尘朦胧中若隐若现,在我心底投下圈圈涟漪,或是感悟,或是感伤,百般滋味。
现在面对长辈总是抱一种害怕伤害他们的姿态。因为“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而他们大多都是脆弱易受伤的。
我们这一代人,前面的人走得快,却无法理解上一代人的感伤,后来的人走得慢,却始终和后来人有些鸿沟,于中间连成了一条长带。我们既无法成为上一代所期待的那样,也无法成为下一代的标榜,这是否是一种无奈?
我们的路还很长,而他们无论对错都是我们途中的导师。请让我抱着一点忧伤,一点幸福和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去解读长辈这本书。
夜,静悄悄的,小屋子里的灯还亮着,床上坐着我和爷爷,爷爷扇着扇子,讲着故事……
“在我们的那个年代啊,”爷爷眯着眼,“小时候,可不像你们现在,独生子女这么幸福,爸爸妈妈忙里忙外,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我们小时候一家有五六个孩子,父母哪照顾得过来啊。”
“爷爷,”我仰着头,天真地问,“那时候您是不是开心?能跟五六个兄弟玩耍?父母还不管。就昨天,我和小伙伴出去玩了一会,回来就被妈妈说了一通。”
“哈哈,”爷爷乐了,“是啊。”爷爷停了好长时间,眯着眼睛,进入了回忆中。他微微笑着,好半天才说话:“记得小的时候,我是全村男孩都认识的淘气鬼,比上星期偷偷拿走我眼镜的男孩子还要淘气。上房揭瓦、偷鸡摸狗的事***多了,我还带领一帮男孩子摘邻家桃树上的桃子。一次,我们刚偷完桃子准备溜走,被邻居家主人见到了,他抡起棒子就追着我们打,边打边说:‘你们这些臭小子,敢偷我的桃!我说前几天桃子怎么少了呢,你们别想跑!’那时候我吓坏了,差不点摔着。”
“哈哈,谁叫您偷桃子的,就该打!您真淘气呀!”我说。
爷爷说:“是呀,我做的坏事可不少,更可怕的是,一次,我上了房,被我父亲发现了,在下面喊着,以为我疯了,叫我赶紧下去,我一不留神,从房顶上掉了下去。”说着摸了把汗。“还好我身子骨结实,没摔个缺胳膊少腿。”
我松了口气,轻声说:“吓死我了,这真危险。”
我又说:“爷爷,您那时候真好,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课外班。累死了!好不容易放了暑假,还要去学习。”
“你是博学多才嘛。看爷爷,小时候没学好,长大了没出息。老了还要靠你们。”爷爷欣慰地说,“好好学吧,看你爸爸妈妈多有出息!你这么幸福还不满足?有吃有穿有玩的,每个周末你不都能去公园啊博物馆啊玩吗?还有什么网?”“爷爷,那是网上游戏!”“噢,网上还能玩游戏!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东西。”
沉默了一会儿,爷爷说:“9点了,睡吧。”便帮我盖上被子。我躺下后,爷爷要出去了,我拉着爷爷,说:“爷爷,我羡慕你,您小时候有玩的。”爷爷转过头,眯着眼睛,说:“我也羡慕你,你有学的。”
我睡不着,还在想着:我和爷爷的童年比,哪个好呢?
有一年,年三十的家宴,父亲忽然决定到城里酒店里过三十,这是让我非常奇怪的事情,毕竟这和我们家那里的风俗不合。在那次家宴上,我看见了一个个子不高,头发花白,但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气势的长辈,他被围在众人之间。父亲把我扯到他面前,拍了拍我的脑袋说:“叫陶伯伯!”我低着头偷偷瞄了他一眼,意外地发现他很和蔼,而且脸上透出更多的是书卷气。宴会时间不长,他又被众人围在当中,我并没有机会与他说更多的话。这便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长辈的情景。
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在他母亲的祭奠仪式上。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做作地伤心,正如他在仪式上的发言:“母亲操劳一世,91过世,子女都已经成人算是喜丧……”仪式过后,他们家按照当地的风俗给他母亲办理,其中有很多部分涉及鬼神,什么招魂,跳大神之类的。我正有些迷糊,问爸爸:“爸爸,老师不是说这些都是封建迷信嘛,都是骗人的,陶伯伯不是文化人吗……”他似乎听到了我们的谈话,转过头来看了看我,后停了一会,似乎在想些什么,然后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啊,不是所有这样的表演都是迷信,要看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像现在的场合是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思念,那么它就是一种民间的风俗,而不是迷信。”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仪式过后几天,所有人一起去赏梅。在公园的门口有一棵巨大的树,在寒冬中却依然郁郁葱葱,不知道是谁说了声这棵树是假的。于是大家都开始议论:“看看这树,这叶子这么真实,怎么可能是假的?!”“现在什么天气,哪有绿得这么夸张的树,假的。”“这不会是国槐长青吧?”这时候,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已经超过树有一段距离了。听到了大家的议论,他忽然停下了脚步,然后转身走回到那棵树边,做了个大家都没想到的动作,他伸手摸了一下树干,然后说:“假的。”
我与这位长辈相处不长,没说过几句话,但他的言行却让我感觉到了一个成功知识分子应该有的认真和一个学者应该有的严谨。我的这位长辈全名陶信成,北京出版社任总编辑,中科院院士。
微风拂过,带起桌边的窗帘,阳光洒落在窗上,桌上的水氤氲起徐徐的雾气,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重读名为《长辈》的这册书。
龙应台说过:时间是一双藏在黑暗中温暖的小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换星移。小时候,一到寒暑假,我就会回到乡下姥姥家。姥爷是个特别喜欢看新闻的人,小时候的我不明白,总是在姥爷看新闻时哭着闹着要看动画片。姥爷每次拧不过我,总是摇摇头叹口气,然后看着我将新闻换成动画片。对于他喜欢的东西,儿时的我好像都不怎么喜欢,我讨厌那咿咿呀呀花花绿绿的各种戏剧,讨厌那些《周易》《孙子兵法》《茶经》,看着姥爷那些让我丝毫喜欢不起来的玩意,我就在想“这些怎么能比动画片好看呢?”
在我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姥爷好像一盏老茶。泡的越久越有味道,一进口中唇齿留香,咽下后久久不散。我也逐渐明白了,他告诉我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这些道理贯穿了我的整个世界,它们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握好心中的那一杆尺。
真正读懂姥爷应该是在去年他生病的那段日子里。他爱吸烟,尽管亲人们百般劝说却还是戒不了烟瘾。在长达四十年的吸烟历程中,烟不知不觉进入了他的肺,并且引发了严重的肺病。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我就看着他从一个精神尚好的老头变成了躺在病床上甚至还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由于父母工作忙,所以正在放假的我时常会去照顾姥爷。看着躺在床上的姥爷,我真的想感慨时光流逝的太快了,一转眼姥爷的头发上早已生满白发。眼神变得浑浊,就连神志都有些不清,但他依旧喜欢着她一直喜欢的东西:新闻、戏曲、茶道。新闻中的国际时事,戏曲中的精忠报国,茶道中的悠悠古韵,这些都是他留给我的记忆。
在病房的那段日子成了我永生难忘的回忆。姥爷讲他年轻时的故事,讲国际局势,讲世间道理,而我握着她的手,闻着茶香去品读它这册书,看似最无趣的书,有着最鲜活的注脚,掩埋在岁月的褶皱中,被时光埋藏。还好,我读懂它时,一切都还不算晚。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12: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32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