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漫漫,如雾如纱,世人面目漫漶不清,天地间似只见目光尽头一抹背影。她不肯回头,你亦不可教她回头,否则城池颠倒,江山倾侧,覆水难收。以下是收集整理的一个不为人知的陆小曼,仅供参考!
陆小曼总是以一副风流交际花形象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熟知的,是她和徐志摩万众瞩目的爱情。
我们不知的,是她的才情。
陆小曼幼年在上海度过,6岁便随家人来到北京。她生性聪慧,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善音律与绘画。再加上年轻貌美经常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为外宾当翻译。就这样年仅18岁的陆小曼就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名媛可不都象帕丽斯·希尔顿那样奢靡浮夸。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晚清的举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过学,并且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曾任***的赋税司司长,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她母亲吴曼华的祖上也都是高官。在这样父母的教育下,陆小曼打小就既有淡定优雅的气场,又有文化才情的底蕴。
她爱国直言,多次在外交翻译中随机应变。除了把对方要说的话翻译出来,还对外国人蔑视华人的语言行为,以牙还牙,巧妙还击。
显赫的家世,和聪颖的天资,使她受众多名家喜爱。因此她顺利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她工于水彩画,尤擅长画长幅山水画。郁达夫赞扬其“是一位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我们都知道林徽因是才女,***更是才华出众,但若把她二人的字画拿来与陆小曼一比,就相形见拙了。所以后来徐志摩遇见陆小曼后,兴奋的说像捡到块宝。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她完爆另外两位才女的画吧。
人生本是梦,梦长与梦短而已,还不是一样的一天天过去。等待着一旦梦醒,好与坏还不是一样。
小曼的一生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在那个时代中,林徽因选择明哲保身,而小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更见真性情。生于一个如此富裕的家庭,从小被娇宠惯了,只要一说“我要”就立刻能得到,这是多少人所渴望的。但这个世界并不是童话,必须有承受苦痛的能力,唯有苦难能磨练这种能力。小曼是聪颖的,这从她九岁时便看出来了。可上帝是公平的,给的就那么多,一开始挥霍没了,就只剩孤寂了。
即使有无尽才华,可小曼大多浪费了,她过于追求爱情,过于享受社交,过于沉迷被众星捧月,拥簇的感觉。正是因为什么都能得到,所以什么都不那么珍惜了,她或许已经把爱情当成了自己的理想......
我是佩服小曼的,她的第一段爱情,或许不能称之为爱情,自小的西方教育使小曼并不害怕离婚,王庚的呆板和徐志摩的才情更是加深了小曼离婚的念头,坠胎在那个医疗设备并不完善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了。即便是如今,又有多少女子有小曼一般的勇气。
小曼是清醒的,正因清醒所以心痛,但她管不住别人,既然如此,她宁愿身处局外。她说过“有的人迷失了,有的人又重逢,幸有你来,不悔初见”,更是看出了小曼对志摩感情的热烈。可恋爱时的甜甜蜜蜜,才子佳人的美丽故事也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家中停止给志摩资金,志摩需要每天不停工作来供小曼的挥霍,小曼的大手大脚最终还是加深了彼此的隔阂,更是间接的导致了志摩的死。
小曼写道:
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人生恍若梦,梦醒过后只觉不真实,可那个人确确实实就这么离开了......小曼悔恨交加,大梦一场后,日子开始变的非常简朴,她打算为志摩做一件事,收集志摩的作品编写《志摩全集》,她想要留下志摩在这个世上的痕迹。没日没夜的工作,东奔西赶的去寻找以前志摩与其他友人的往来书信。
她为了那颗真心伤痕累累,却也无怨无悔。“我不是醉,我只是难受,只是心里苦。” 我很是心疼这样一个心如水晶纯粹的女子,她可以娇艳如牡丹,供众人拥簇;可以***如寒松,不惧怕世人目光;可以热情如彩凤,为爱而生,死如涅槃。她是如此真实的活在这个世上,她的魅力,让人不禁为她疯狂。
梦回梦醒,片刻的清明使得一切被看得通透,那些似梦非梦的人和事恍惚间惊醒一般跳脱。一丝明悟了然于胸,一生半累于烟云中。
美啊!如飞旋的白点飘浮,悠荡如风。悲啊!逃不过残灯落樱,遍地狼藉。
陆小曼,是民国才女中最让人唏嘘感慨的一位。她起点最高,家世最好,父母也对其宠爱有加。才华美貌样样不缺,即使是在美女如云的上海交际圈,她依然是其中的人尖子。据说金庸笔下的黄蓉,就是以她为原型。然而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晚景却极为凄凉。依靠他人接济为生,体弱多病,既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没有任何足以流传下来的有价值的作品。让人津津乐道的,只有她与徐志摩曾经的一段旧情。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你可以说陆小曼红颜薄命,命运多舛。只是客观地来看一下,陆小曼的人生悲剧,难道她自己不用来担负一点责任吗?
先来回顾一下陆小曼的人生历程。陆小曼自幼天资过人,兴趣广泛、天文地理科学戏曲无所不通,精通英、法、德三国语言,且天生丽质、美貌出众、气质如兰。在家里,父母都宠着她,依着她。在学校里,更是一干人都围着她打转。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外出活动时,中外大学生往往有前后数十人,给她拎包持衣,而她则高傲至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陆小曼的第一个丈夫叫王赓。这个王赓应该是中国近代最优秀的职业之一。他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同班同学。与陆小曼结婚的时候,王正任教北京大学。陆小曼的父亲看到了王赓的前途,把陆小曼嫁给了王赓。
王赓也的确是个合格的丈夫,他对娇妻百依百顺,呵护有加。然而即使是中国中“第一帅、第一有才、第一有手段”,仍然无法预防妻子红杏出墙。陆小曼的人生太顺利了,所以她对轻易得来的东西不屑一顾。她的人生缺乏激情,所以她在遇到同样有着浪漫情怀的徐志摩时,两人很快情投意合。
她因为希望迫切地与徐志摩结婚,据说,与王赓即将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双方家族都在极力挽留。陆小曼依然我行我素,不管不顾。她虽然天资聪颖,可在某些方面,就完全是一个还没长大的,被宠坏的没心没肺的孩子。可是作为留学美国的职业,王赓对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结合,表现出了宽厚与包容。他送给徐志摩一封短信,说:“我们大家是知识分子,我纵和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有什么成见;可是你此后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二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虽然当初爱得惊天动地,可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过得却并不幸福。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每个月要花费五六百大洋,相当于今天两三万元人民币。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里,陆小曼如此挥金如土,苦了诗人徐志摩,他为了维系“浪漫”爱情,必须拼命去赚钱。且陆小曼性格太过张扬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她迷上抽鸦片导致身体衰弱,无论徐志摩如何劝谏她也分毫听不进去。两人经常为琐事而争吵,到最后,两人都心力交瘁。
用陆小曼母亲的话来说是“小曼害死了志摩,也是志摩害死了小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徐志摩没有与陆小曼结婚,不需要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他也许不会离开前任妻子张幼仪,就能得到家人的经济上的接济,不需要那么劳累,更不会死于飞机失事;同样道理,陆小曼不离开王赓的话,她也必定是个富太太无疑,不会如此落魄。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的生活轨迹没有多大的变化:一是仍然留恋鸦片,二是身体还是多病,三是仍然没有生儿育女,四是还是要靠男人来维持生计。即使陆小曼本人出身名门,才高八斗,她还是贪恋安逸,没有勇气出来工作。
某些地方,她与林徽因有些相似。同样美貌出众,追随者众多。同样秀外慧中、多才多艺。而比起林徽因,她却欠缺了那一份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现代气质。比起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她更是打马难及。张幼仪在历经被丈夫抛弃、丧子的痛楚,从挫折中走出来之后,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很快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这也是大部分天资过人者共同的命运,整个世界在最初都会给予他们那种不负责任的、没心没肺的宠爱,使得他们春风得意,昂首向前,所向披靡,以为这个世界永远都会围着自己打转。直至,终于踏入再也无法回头的沼泽地。陆小曼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华与美貌,混得顺风顺水。一挥手,就有万千人拜倒在自己脚下,大约从未想过自己晚景竟然如此落魄。
有时候,这个世界轻易给你的宠爱,都有毒。老子说,“宠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宠爱本来就是一个薄脆易碎的东西。陆小曼所不了解的正是这点:她一路所获得的,都是这种薄脆易碎的宠,而不是深沉有力负责任的爱。而陆小曼既没有受到过父母比较严正的劝诫,又没有经过坎坷生活调教,她遇到的所有人,对她都有一种不负责任的宠爱,很容易让她以为,聪明加上美貌,就能所向披靡,为所欲为,从而失去了自强自立自我成长的机会。所以,在她被生活当头一棒的时候,很快坠入谷底,毫无反抗的余地。
在这个世界上,长久的恃才傲物,拒绝自强自立的自我成长,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徐志摩36岁那年遭遇空难,29岁的陆小曼从此素面天颜,蜗居寓所,很少抛头露面。此爱已成绝唱,另一个男人翁瑞午,却在此刻清清淡淡走近小曼。
翁瑞午是上海的富家公子,晚清名臣翁同和的孙子,鉴赏古董,兼做房地产生意。对比徐志摩,他和小曼相似更多:爱玩会玩,一掷千金,看戏捧角,随心所欲。与新婚的小曼相识后,两人交从甚密,甚至一起在上海影戏院唱演京剧《三堂会审》,分饰男女主角。徐志摩为了取悦娇妻,场上也穿了臃肿戏服演个“跑龙套的”,心里却想着“能去偏僻教堂听几折圣诞和歌”。
更让徐志摩难过的是,小曼竟然跟着翁瑞午吸上鸦片,说自己“身体不好,吸几口就精神抖擞”……因为志趣不同,俩人常常争吵。
1931年11月17日,矛盾激化,陆小曼顺手拿起烟*向徐志摩扔去。徐志摩盛怒之下摔门而去,赶赴北京授课,却从万米高空坠落。
小曼的世界就此坍塌。有志摩时,她撒娇到蛮横,穿绸缎戴翡翠,又吃林徽因的醋,又和别的男人调笑。如今他去了,她悲悔无声,如置身茫茫雪山,寒彻心扉。她一贯爱美爱交际,从此却几乎不洗脸不化妆,亦不出门。
翁瑞午怜惜她的凋零。之前他是爱慕她的,但得不到。如今他也不想得到,只想她仍然欢笑。她闭门不出,他“每夕必至深夜始回”,说些趣事给她解闷。她爱画画,他便袖赠名画。她曾抽烟麻醉自己,被关进禁毒班房。他四处奔走,送金求人,次日一早就去牢里接她。她穷无所归,他几乎变卖所有的古董书画,换来佳人的胭脂水墨……
岁月逝去,小曼渐散光华,瑞午始终守在身旁。友人前去造访,见他站在她榻前,频频问茶问水,无限殷勤。
寡居六年后某日,两人谈到深夜,小曼催瑞午回家,他说:汽车略有损坏,让我在二楼烟榻权睡一宵吧。小曼自上三楼,任他独宿。自此,俩人开始同居,互相照顾。
小曼曾说:“我与翁最初绝无苟且瓜葛,后来志摩堕机死,我伤心至极,身体太坏。尽管确有许多追求者,也有许多人劝我改嫁,我都不愿,就因我始终深爱志摩。但是由于旧病更甚,翁医治更频,他又作为老友劝慰,在我家长住不归,年长日久,遂委身矣。但我向他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我们不正式结婚。我对翁其实并无爱情,只有感情。”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志摩走后,很多朋友劝小曼和翁瑞午断交,胡适说:“只要你与他断交,以后你的生活由我负全责。”小曼却委婉拒绝,宁可胡适一怒之下与她绝交。
两人同居多年,全靠瑞午积蓄。当瑞午生了肺病,资产殆尽,胡适又来信相劝,希望小曼速来南京开始新生活。小曼却对人说:“瑞午虽贫困已极,始终照顾我无微不至,廿多年了,何能不仁不义把他逐走?”
翁瑞午仍待留陆家,甚至带来了他和女学生的私生女。外界流言蜚语,小曼充耳不闻。瑞午缠绵病榻时,亦请小曼好友来家,恳请他们照顾小曼,他方能心安入土。小曼在门外闻听,潸然泪落。
瑞午死后,小曼生活在“海一般深的凄凉和孤独”中,专心画画。幸好,她的画作寄售“朵云斋”很受欢迎,她逐渐回归社会,经济***。她自愿抚养翁妻不肯接纳的那个私生女,在自传上,也只轻描淡写地提一句:“(如今)还多了一个小孩子的开支,我又时常多病,经济困难。”
小曼与瑞午,都是心底宽厚、至情至性之人。
1965年4月3日,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孤独离世,终年62岁。她惟一的遗愿是能和徐志摩合葬。瑞午不会妒嫉吧,他对她的爱,就在小曼那间始终悬挂着徐志摩照片的房间里,自由地散发着。
手边的书,有张小曼与瑞午的老年合照。小曼安然微笑,黑色旗袍,惟领口绣花。瑞午戴黑色圆框眼镜,下巴微昂,仍有纨绔之气,白色衬衫敞开领口。即使不认识他们,也能看出他们眉眼间的默契。没有初恋那种响彻云霄的呐喊,也没有家居生活浸***出的平淡倦怠,他们没有名分,得不到祝福,却相濡以沫,相伴到老。
徐志摩爱上陆小曼的时候,是离异了的“单身贵族”,而陆小曼却是正宗的“有夫之妇”。20出头的陆小曼,当时已经是北京交际界的名流,喜欢音乐、书法,舞也跳得好。因为婚姻的不幸吧,自叹独守空房、空度岁月,所以把精力发泄在牌桌上、戏园里、还有交际场合中。这里我说一句,所谓“婚姻不幸”,许多情况是男一女对“常态幸福”的一种误读,生在福中不知福,对婚姻有一种总也满足不了的“变一态”期望,所以幽怨不已。
徐志摩绝对是洋道德、西文化的急先锋。他在欧洲跟张幼仪离婚的时候,写了份离婚声明,张幼仪还听不明白,以为徐志摩要纳妾,她当时还是倾向于让徐纳妾的,可徐说,这不是纳妾,这是离婚。徐志摩即便不是中华民国离婚最早的,肯定也是比较早的。接着,就狂一热的追求起陆小曼了,方法也很简明,投其所好、写诗吟句,《翡冷翠的一一夜》就是写给小曼的诗文集子。陆小曼这堆干柴很容易被徐火给点燃了,终于下决心跟徐志摩一起粉身。通过一番磨难,这个比登天还难离的婚姻离掉了,要知道,当时陆小曼的丈夫,正是东南五省联军的司令王庚。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他们选择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是证婚人。梁启超先生说,徐志摩啊徐志摩,你用情不专,结婚又离婚,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做一次“过来人”。
事实上,知人莫过恩师,他们不幸被梁启超言中,又做了一回“过来人里的过来人”。离婚的原因也很简单,陆小曼过去是哪样的人,她将来仍然是哪样的人,如果她过去会感觉到婚姻的孤独,那么将来,她肯定还要品尝这种滋味,并不因为她跟“不孤独”的人结婚了,她就感受不出来这个情绪了。我就说过,瘾君子,不因戒除了烟瘾,就一定能戒除得了心瘾。
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40岁再相遇,再谈爱情,那么有可能是另一种情状。可惜,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我们只能感叹他们相爱的还是太早了些,有些盲目和幼稚。可如果真晚了,又会有什么情调呢?哪里会有《翡冷翠的一一夜》里的种种柔情!
陆小曼,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比张幼仪小3岁,比林徽因大1岁。是一个肌肤白皙、眉清目秀、机灵聪明的女孩。小曼的母亲曾生育9个孩子,不幸先后都在幼年和青年时死去,只剩下排行第五的小曼。小曼是陆家惟一的孩子,体弱多病,从小娇生惯养。比起一般女孩更骄慢、任性。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幼时在上海的幼稚园度过,因为机灵漂亮,非常招人喜欢。6岁那年随母亲从上海到北京,与父亲一起生活,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是父母的心头肉,命根子。
陆小曼出生于既富又贵的家庭,她的家庭虽然比不了林徽因那样的显赫,父亲和公公都曾出任过北洋政府的部长,是真正的社会名流。但陆小曼的父亲曾任***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虽然社会地位不及林徽因的父亲和公公,但比经济实力却有过之无不及。陆定是真正的实力派,而梁启超与林宗孟却只不过是文人、秀才。由于陆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往都是军政界的要员,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结交的都是国家级的大人物。小曼从小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交往的也都是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
陆定虽然是官僚加金融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知识型的官僚。他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是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才生,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与曹汝霖、袁观澜、穆湘瑶等民国名流是同班同学。陆小曼的许多同学和小姐妹都是当时社会名流的千金,她们有一个小圈子,经常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因此陆小曼是一个深感家庭优越感的女子。小曼的父亲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又加入***,也是有一定政治抱负,活跃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中的活跃分子。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很多同盟会员,陆定就是其中之一。不久袁世凯杀害了其中的13名同盟会会员,陆定由于曹汝霖、张一鏖等人的营救,才免遭杀害,不久获释,因此他有许多政界同仁。陆小曼就出身于这样有钱、有势、有社会地位的家庭,是一个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历来骄慢、任性、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感觉良好。
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对小曼却十分严厉,完全按照上流社会要求于淑女的标准教育小曼。既要她严守礼教,又让她学习上流社会一个女子具备的一切礼仪和知识。小曼从小的教育和后来的发展都是朝着做贵妇和名媛的标准按部就班进行的。而不像林徽因那样,被教育要做一个改造社会的职业女性。她们俩最初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她们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消极、享乐、玩世不恭。后者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职业者,是女界的推动者,具有***的人格。虽然小曼在行为上比林徽因更激进,更果敢,但那只限于爱情。她不关心社会,更关注自己。
16岁的小曼在圣心学堂成绩优异,招人喜欢,活泼快乐,如鱼得水。她精通英文、法文。英文论文、英文书信、法文书写熟极能流。她还能弹纲琴,长于画油画。一个外国人看了她的油画习作后,非常喜欢,以200法郎的高价买走。在圣心学堂,她是非常出色精彩的学生。她既有上海女孩儿的聪明机灵,又有北京女孩儿的端庄娴静,是学堂最受欢迎的女学生,一个未来的名媛。那些外国人非常喜欢她,称她为“东方美人”。
小曼的英文、法文十分流利,好像英文、法文更适合她的表达,懂得一两门外语是当时名媛的资本。小曼会钢琴,善绘画,还能写漂亮的蝇头小楷,具备名媛淑女的艺术修养。小曼能朗诵,会演戏,走到那里都引人注目。小曼更美丽动人、活泼可爱、温柔娇憨。这样的女孩儿就是圣心学堂中国女孩儿中最出色的女孩,一个完全合格的未来名媛。因此当外交部长顾维钧,要求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法文又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参加外交部接待外国时节的工作时,小曼成了学校的首选人物。她是当之无愧的,机会是给那些有资格的人准备的。对于塑造一个淑女,外经部的接待工作也许是锻炼小曼的好机会,要想让小曼嫁给最有前途的一流男人,要想让小曼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不能不经过这种锻炼,这是天赐良机。陆定夫妇看到了这种机遇,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带有荣誉性质的工作,让女儿参与外交部的工作。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塑造和改变了小曼,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女中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她成了一个时时处处有意识表现自我的名媛淑女。她不再安于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她喜欢上了社交场合被人追捧、簇拥、高高在上的感觉,社交生活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的家庭生活一旦与她的社交生活发生冲突,她就要起而捍卫她的社交生活。因为她是名媛,社交场合之于她,就像水之于鱼,鱼离不开水,名媛离不开社交界,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这是她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名媛,一个即使没有成就,也可以感觉良好的女人头上的光环。
小曼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最成功的,或许要算这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对于这项外交工作她十分胜任,完成的相当出色。她的顶头上司顾维钧部长也看到她出色精彩的一面。有一次,他当着小曼父亲陆定的面对一个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陆定听后即尴尬,又得意。假如小曼以后不是嫁人,而是做一名专职的外交人员,或许她会和章含之一样出色。如果她成为一名外交官夫人,也是极好的选择。因为她喜欢社交生活,当工作和生活方向一致时,就不会有以后与两任丈夫的矛盾。如果那样,说不定她的人生要成功得多,她的生活也会幸福得多。
名媛淑女也爱国,喜欢国家富强,官场清廉。因此在翻译工作中她屡屡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感,表现出自己机智幽默和风趣自然的一面。也许因为她是一个女学生,仅仅17岁,还是一个孩子,她说什么话别人都不在意。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很不整齐,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因此他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虽然看在眼中,但却机智地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她的回答既挽回了中国人的面子,也让将军愉快之余对中国人有了好感。这样令人赞叹的表现,只有小曼这样聪明、伶俐、大胆的女孩可以做到。有这样令人满意的经历,小曼当然对自己十分自信。
外交部的工作,小曼不仅要陪同使节检阅仪仗队,还要陪同外宾观看属于国粹的文艺表演。可外国人往往不太喜欢我们的节目,而我们的节目有时也不够精彩,有些外宾就会毫不客气地说: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虽然也知道节目水准不高,不能让外宾满意,但她还是要回敬几句,杀杀外国人的威风。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外国人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耸耸肩了事。他们见识了这个小女孩儿的厉害,不仅没有对她反感,反而对她多了几分尊敬,以后的关系倒融洽了许多。
她的许多看似稚气,实则聪明的举动和言语,既是小曼机智天性的表现,也是她独具个性的特质。有一次在节日的宴会上,人很多,大概是联谊会一类的活动,不仅有外宾和上流社会的许多重要人物,还有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兴冲冲地拿着气球玩,可是有些骄蛮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烟头把中国儿童的气球点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气愤不过,也仿效外国人的做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点爆。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而中国人却不免有几分担心和恐惧,小曼像无事人一样继续玩她的,这就是她的个性,这就是名媛的气势,名媛是有个性、尊严的,她们是骄傲的,名媛不是奴隶,绝不忍气吞声。
对于活泼、好动、不甘寂寞的小曼来说,外交翻译工作既有挑战性,也有娱乐性。在一些豪华、热闹的场合,与一些精彩、文质彬彬的人共舞,是年轻的小曼热衷的事情。"北京的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天生具有艺术气质的小曼,有一副柔曼多姿的身材,听着美妙的音乐,摇动着轻盈的身体,一晚上转下来,确实有几分忘我,有几分陶醉。小曼在肢体的流动里感到飞扬的喜悦。也许喜欢于肢体的流动里感到喜悦的人,也喜欢飞扬的人生。小曼就是喜欢这样飞扬的人生,这是她一生的追求,"撒手",是多么的过瘾。名媛蔑视平淡,要的就是精彩。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05: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10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