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越剧的作文(通用21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介绍越剧的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很久没有听到《葬花》调子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此刻,我真恨不能马上插翅,飞回我的故乡———余姚。
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公就跟我说,我是北方人。然而,“北方”这个名词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不知道北方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余姚一样,有青石板铺就的小桥,有扑腾跳跃的鱼儿,有喧嚣来往的船只……只记得外婆是在余姚长大的,还知道,外婆年轻的时候很漂亮,会唱越剧。
我虽生在浙江,却从未去过鉴湖,但我知道,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曾想象过女孩儿在那湖边洗衣浣纱的情景,或许正是它,酝酿出了越家女儿红的香醇,荡漾起越剧清新婉转的声音。越剧,虽比不得京腔的有力,但却能吟哦出江南小城独有的韵致,这是越家女儿的声音,就好似日夜流淌的剡溪之水,一种听似缥缈,但又不得不让人魂牵梦萦的音律。淡淡的脂粉下,掩不住一张张清秀的面庞,然而身披长袍,头戴官花之后,却俨然成了一个个小生。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女孩儿是可以唱男腔的,至少越剧是这样。也许那时真是太小了,还没懂唱词的意思,就像大人一样,和邻家差不多大的孩子相互唤着“梁兄”“贤弟”,稚气犹在的声音竟还真的能唱上一曲《梁祝》。
因外婆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随她离开余姚,来到南京。临走的那一天,我没有太多的留恋。未曾想,这一走,至今再没有回去过。
虽说都在南方,却再难听到越剧的声音,乡音未改,小小年纪便有了乡愁。此后的日子里,只要在街头巷尾,偶然听到一两句唱词,我都不禁会停下,直到那声音在我耳畔消失。随之,心头便涌上了一股淡淡的寂寞与无奈,紧接着哼上几句,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或许此时,越剧在我心中的位置几乎可以取代一切。
也许真的是“入乡随俗”了,也许是学习的繁忙让我无暇顾及其他,对家乡的怀念已不再像往日那样的浓厚。却又在不经意间听到了茅茅(编者注:茅茅即越剧名角茅威涛)的唱腔,这才使得我可以又一次在这熟悉的声音中感受越剧的美丽。
“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输与杨柳双燕子,书剑飘零独自回。”一曲《陆游与唐琬》勾起了我的伤感,我虽算不得“浪迹天涯”,却又同样有着一种似羁旅多年的游子无法回到故乡的惆怅。“沈园偏多无情柳,看满地,落絮沾泥总伤怀。”就好似黛玉在大观园中“偷洒珠泪葬落花”一样。身处异地,总难忘家乡的点点滴滴。如今,外婆的老迈寡言,更让我觉得越剧对于她的重要,所以,我总会抽空陪她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地聆听越剧的声音,重温那风景如画的余姚。
我写下这个标题突然心中就蔓延开了越剧的柔情,那婉转的唱腔和动人的旋律让我痴迷。以前小时候我不知道这般让人痴迷的声音叫做越剧,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旋律,感觉她和其他的音乐不同,在她的萦绕中我能安眠,我能沉醉,我能飞翔……
我不知道自己怎会深爱越剧,尤其是我的同龄人对此不屑的情况下我的爱好与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我的耳边充斥了太多的流行音乐,那些音符充满了嘈杂、不安,让人心生浮躁。但人们很享受这些,或许这是个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吧。既然如此,我就把我的房间布置上越剧的柔美、祥和吧。
我的房间有着很多越剧的光碟,也有很多网络上收集的精彩唱段。轻轻拧开音响,一缕柔美在房间蔓延、舞蹈,我坐在沙发上微闭双眼,那缕柔美就随着我均匀的呼吸进入我的鼻孔直达心灵。仿佛间听到了妈妈炒菜时清唱的《九里桑园叫算命》,我没有刻意地了解戏剧要表达的意思,我亦能感受她的美好,甚至我能闻出妈妈炒菜的香味;有时候我闭上眼会展现一个裙袂飘飘的世界,那是我以前在乡下看戏的日子,场景和鲁迅先生描绘得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不在乌篷船上而是离得舞台很近至于偷偷蹲在戏台上看着飘然的身影在我身前动作,伴随着天籁的声音……每次的场景也不尽相同,因为对于我来说每段越剧唱段早已附上了我的回忆,加入了我对美好的理解。
越剧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看过《梁祝》,那段《我家有个小九妹》让我感受了相遇知音的喜悦,《十八相送》的难舍难离让我感同身受,祝英台的唱词中流露的无奈和疼痛同样也直达听者心;《红楼梦》的《葬花》其中蕴含的凄美,彷佛间我置身于落英缤纷的花间,见证了它们的生命历程;《盘妻索妻》中的《官人好比天上月》的唱词感人异常,夫妻间的情谊原是如此深切,每次爸妈对唱我都感触颇深,同时很是幸福。
总之,越剧对于我有着无比的魅力。我有感于她的美好,因为她是历史的沉淀,那些大行其道的流行音乐怎敌她的蕴含,相信当世间的浮躁褪去,她的美好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你,便是越剧。没有华丽的协奏,没有艳丽的服饰,更没有疯狂的粉丝。你有的,仅是古戏台前的浅吟低唱,伴着江南水乡的摇橹,以及百年不变的轻柔和高雅。
生活,因你而精彩。因为有你,我逐渐认识到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因为有你,我朦胧中爱上了那缠绵的古典诗韵。
不知曾几何时,开始迷恋上你。只记得小时候总爱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似懂非懂地听你,看你。《桃花扇》、《读西厢》、《宝玉哭灵》,不知不觉间,眼眸中便噙满了泪水。奶奶这时候就笑着说:“这丫头,长大了也一定是个戏迷。”
奶奶说得没错。月影在变,逃不出阴晴圆缺。果然,当同龄人在疯狂地传唱着流行歌时,我依旧在如痴如醉地欣赏着你。不爱那富丽堂皇的京剧,不爱那雍容华贵的昆曲,更不爱那花枝招展的黄梅小调,只钟情于你,轻柔高雅的越剧。几乎一有空闲,我就会打开音响,悠闲自在的听着,哼着。我成了地地道道越剧迷。
在网上,我加入了一个越剧的论坛。此后,我的生活变得丰富且充实。在那里,我找到了许多你的爱好者,只是因为爱你,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知己。
慢慢地,我看你,不再只是单纯的剧种,而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质朴纯真的袁派,真诚隽永的尹派,俏丽婉转的傅派,更有唱绝了宝哥哥和林妹妹的徐二王派……沉醉在这些流派中,又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份精彩呢?
你的丰富与博大,让我受益匪浅:《五女拜寿》让我看尽世间百态;《梨花情》让我体会到亲情与金钱孰轻孰重;《一钱太守》让我认识到为官清廉受人爱戴,为官贪心则会让人唾弃……
因为有你,我充分了解到江南这份故土的风情。因为有你,吴越的声音,如同江上的歌谣,自古至今,飘香不散。
因为有你,生活,变得如此精彩。
朋友,你一定欣赏过小提琴名由《梁祝》,柔美凄婉的旋律曾经陶醉过多少中外华人。你可知道曲子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对了,那就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你听,曲子的旋律有越剧的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艺术——越剧,具有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的戏剧。
越剧是一个成熟的剧种,它以其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清新亮丽的曲调,却又不失激情与高亢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1906年,落地唱书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
抗日战争期间,部分越剧演员在敌伪统治下的上海虽然演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好戏,但改革主要还是在形式上,越剧内容并没有较大的突破。1942年越剧改革以后,越剧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迅速发展成为适应现代舞台条件的、有较强综合性的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几代越剧艺人的努力下,越剧终于赢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促进了自身的繁荣发展,也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
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到了现在,曾经辉煌的越剧渐渐地沉默下来了。虽然有人极力在挽救越剧,但现实总是残酷的。这里有一个其型的例子:新晋梅花奖得主——上海著名越剧演员萧雅来杭州连续举办专场越剧演出,据了解,从4月1日的第一场演出开始,上座率就没有超过5成;而在5成的上座率当中,有90%以上的人是通过各种渠道拿来的赠票。
不管怎么样,越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当今的越剧危机已经很明显了:一是越剧剧团全面萎缩,现在除上海、江苏、福建和浙江外,其他各省市几乎没有专业越剧团。二是观众群体少,范围窄。越剧观众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年轻人很少有人问津。三是目前越剧自身剧目老、节奏慢,缺乏改革和创新,一成不变,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四是政府投入不多。社会争企业投入少、关注少,不重视。
在越剧走向衰落的同时,我仍然欣喜地看见,越剧界人士为振兴家乡艺术执着地奋斗着。他们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越剧表演,用现代舞台、音响、灯光营造现代化的气氛。以吸引年轻一代的观众;剧本的创作也力求创新,如现代越剧《孔乙己》等的上演,的确给越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舞台越剧没落的同时,社区里、广场上戏曲演员的表演却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越剧,我家乡的艺术,你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
越剧在中国五大剧中排第二。这一次的作文课,林老师让我们有幸真正了解了越剧。由于平时沉浸在流行音乐之中,戏剧淡出了我们小孩子的世界,我基本零关注,但自从与越剧邂逅,让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越剧,它起源于浙江嵊州,有许多流派,如:尹、袁、徐、王、傅等。各个门派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茂密火红的高粱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其拥有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的美丽。这次,我非常欣赏的是小林老师教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一片段。
那天,我刚踏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头饰及许多生、旦、净、丑的面具,大约有五十副左右。还有一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服饰。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我的内心也充满了期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下子将大家带入十八相送的趣味佳境,听醉了。小林老师开始教我们了。这声音,如百灵鸟在唱歌一般,真动听!开始教片段了,一开始我们都咬文嚼字,一点一点地在脑子里记着,反复思考。但其实有好多字的发音很不一样,如“个”唱作“锅”,“骨骼”唱为“刮嘎”,甚至有的音白字标不出来,我们都和丈二和尚似的摸不着头脑。在老师耐心地教导下,我们基本能唱了,教室里的余音仿佛可绕地球赤道三圈。我们尝试和着调子唱,一遍下来,大家都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我们都不气馁,充满斗志。
小林老师又挑了两名同学分别扮演林黛玉和贾宝玉,让他们戴上面具和着唱。之后老师又让台上的两位同学对唱,谁知男同学反而太腼腆,不敢去对唱。
今天的教室里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笑声与柔美婉约的越韵,每个人都很满足!我仿佛沉浸在戏剧的世界,聆听着各式戏剧盛宴,享受着天籁之音……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日风俗,当中也有独具特色的戏曲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等都颇有名气。而在江南,越剧则是家喻户晓的戏剧。
越剧创始于古越国嵊县,由当地的民歌俗曲演变而成,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以唱为主,声腔婉丽清悠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才使得越剧盛流至今。越剧最早出现在古越名都绍兴,发祥于上海,结合了昆剧、话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是中国五大戏剧之一,经历了由男子越剧转为女子越剧的过程。
记忆中的越剧是老家的戏台上演出的戏剧。五六岁时,外婆常拉着我的手,匆匆赶到村口去听戏。占个好位置,全神贯注地听演员们说唱着《红楼梦》中的片段。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常让我如醉如痴。几乎每晚,我都跑着去听戏,它也几乎成了我小时童年的一部分。
每年的春节,越剧则能一连演一月之久。全套的《梁山泊与祝英台》、《陆游与唐婉》、《孔雀东南飞》等百看不厌,每到这时,村口就会挤满了人。台上演员们演得起劲,台下不时喝彩声伴随着哼唱,热闹着整个春节。
越剧正是以这种自己独特的方式博得人们的喜爱,一年又一年,已经成为江南民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外婆今年65岁了。她有一头黑白相见的头发,这些白发就像许多小白蚁爬到了外婆的头上。外婆满脸的皱纹,就像是时间这把尖刀,在外婆脸上割上了深深的疤痕。我的外婆有一个爱好,就是看越剧。
外婆经常在家的客厅看越剧,每次看的时候都津津有味,有时候都会跟着一起哼。
每天清晨,外婆和外公都会去公园里散步。外公有的时候会一边拉二胡,一边笑嘻嘻的看着老伴唱戏。外婆就在公园里唱昨天听过的越剧,唱得投入的时候,外婆就会手舞足蹈。树上的小鸟也跟着"叽叽喳喳"的唱起歌来。这画面实在太美好了。
有一天,外公生日,外婆给外公炖鸡汤。把锅炖上之后,外婆跑到电脑旁搜索自己最爱听的《西厢记》,她听着听着带上了耳机,越听越陶醉,全然不知自己在炖汤。过了一会儿,鸡汤里面的汤都烧,外婆还依旧如痴如醉的听着越剧。突然,外婆闻到了厨房传来了烧焦的味道。她大声的说:"哎呀,锅里还炖着鸡汤呢!"外婆跑到厨房把锅盖打开,汤,鸡被烧焦了。
外婆真是一个越剧迷。
我们学校有个越剧班,我就给你讲讲我在这个越剧班的生活吧!
上自习课的时候,音乐老师进来了,手拿一个小本子说:“学校最近开办了一个越剧班,免费的,谁要参加?”“哗”的一声,许多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一样,高高地举了起来。
音乐老师挑出了我、屈文静、袁心怡三个在音乐方面表现较突出的学生,让我们下个星期二最后一节课去音乐室。
很快,星期二到了。在音乐室,一位面容和蔼的阿姨正站在讲台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后来上课才知道,她就是教我们越剧的吴老师。她可是学校特聘的越剧指导老师哦!我们要学的第一首曲子便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第一次感受到越剧的温柔,我们陶醉了。后来又来了一位范老师,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又学会了《兴冲冲奉命把花送》、《我家有个小九妹》、《金玉良缘》 等经典越剧选段。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唱越剧了,因为我唱得好,老师让我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还让我参加同里的戏曲表演,我的信心和勇气增添了不少。爸爸 妈妈都说我像个小演员呢!
越剧就像我生活中的调味料,让我快乐,也能给大家带来欢乐!
越剧,大家总不陌生吧。越剧是我国流传较广的.一种地方戏曲,发源于我们的家乡——嵊州。越剧唱腔优美、抒情。
我是一个乐感不好的小女孩。歌曲中的旋律、音符,对我来说,是一窍不通、视而不见。可偏偏今年是越剧诞辰100周年。各种频道相继播出了关于越剧的节目。绍兴三台的越女争锋;嵊州台的《飞花如蝶》;绍兴大剧院中的各种节目……而我妈妈又是一个越剧爱好者。闲暇之余,就卧在家中津津有味地看越剧,家中弥漫着一种越剧的韵味,我也不禁被感染了。
一次,我问妈妈:“妈妈,越剧有那么好听吗?”妈妈应道:“你只要以心,以神去品它,你会发觉它是非常妙的。”“哦!”我似懂非懂,就走进房间,打开电视机,用心去品味。傅派的唱腔缠绵细腻,余音缭绕;徐派的唱腔奔放高亢,充满热情;尹派流畅舒展,感情深沉。正当陶醉时,爸爸进门说:“越剧好比是一碗清水平平淡淡,可是当你渴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呀!越剧是在嵊州发源的,每个嵊州人应当都会哼一两句。”我点了点头,便向妈妈学唱一些简单的词句。
是啊,越剧100周岁了,我们希望越剧能永远传承下去,同时也祝愿嵊州的明天更加美好。
首先,在我的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寒假开始之际。在第一天,我就查了一些资料,后来,发现越剧是那么得深奥。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月20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了资料后,我也更加了解了越剧,此刻,我的心中浮现了一种好奇。真想在寒假里真真切切地体会一下越剧啊!
期盼着,期盼着,那天终于到来了。在初九,在台下,体会了那美妙旋律——越剧。我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台上,仰望着,欣赏着,聆听着。各种服饰,各种颜色,各种花式,五彩缤纷,映入眼帘。旋律在耳尖弥漫,越剧风味在空气中弥漫。歌声从台上散出,然而古色古香的越剧,就在我们身边。不久,我的耳朵听到了一种与旋律不同的声音,我四处张望,发现周围的人们,都在欣赏,却唯独她不一样。妹妹的嘴中念叨着什么,仔细一听,发现原来她在学唱越剧。虽然妹妹只有六岁,但她也在学习越剧。妹妹的勤奋好学,使我没有打断她,继续聆听越剧。其实心中,早已萌生了一种想法,妹妹令我明白,聆听越剧,就像在湖边的一道美景前。我站在江南这艘船上,欣赏着岸边的杨柳。此刻,岸边的杨柳就像越剧一样,如果没有杨柳,如果没有越剧,那么江南或许就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江南这片土地上,也少不了越剧那美妙的旋律。
在这个寒假,我与越剧一起度过,想念那美妙的旋律。
“路遇大姐得音讯,九里桑园访兰英。”越剧声起,我的心也便跟着飘出去了。
最初接触越剧,还是童年。那时候,过年回老家,我惊异于如此美妙的声音竟然从一个破旧的小戏台上娓娓而来。
竟然报了越剧兴趣班!这是后来的事情了,是我苦苦央求妈妈,甚至以“绝食”为威胁才得来的机会。自然地,我十分珍惜。可第一次上课就让我心灰意冷,老师没有教我如何唱越剧,只是不停地教我如何呼吸和吐气。
“我不想学了……”我嗫嚅着。妈妈没有说话,等到下次课,她照常把我送到越剧老师的手中。“这个孩子犟,老师您多担待!”妈妈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我没有办法忘记。以后的日子,她只管把我送去,接回,不再过问我学习越剧的情况。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当时的退缩是多么幼稚。原来声靠气动,没有气息的支持,声音就失去了依托。回到家中,我常常一个人对着墙壁,双手掐腰,练习“吐纳之功”。我想,每练习一次,我就离我的戏梦又进了一步。为了多练戏,更认真地听讲文化课,我更高效地完成学校作业,因为我知道,我只能如此。
也有过不解和嘲笑。同学们对于戏曲不感兴趣,每当我课间练习的时候总会传来小小的嘲笑声。更何况,我还是个男生。我知道,他们的眼光里有不解、有嘲讽,可不也带着一丝好奇和羡慕吗?越剧的美,终有一天,我会展示给他们。
可以学唱腔啦!这是开始学习越剧的半年以后。那天,我激动得整夜无眠。尹派?尹派!好,就从尹派开始!最难的莫过于尹派的小腔,这对于变声期的我来说莫过于晴天霹雳。只要一到转音处,我就失声。懊恼,失落,迷茫,一齐袭向心头。“先别过分关注小腔,先打好其他基础,你的声音条件很好。”老师的话给了我些许安慰。嗯,尽力而为,我告诉自己……
这一次,我不再想放弃,不再想退缩,我坚信,我的汗水一定能铸就出属于我的那一刻。晨光里,是我努力的样子,夕阳中,是我拼搏的背影。时光荏苒,我在越剧的路上走走停停,却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路遇大姐得音讯,九里桑园访兰英。”越剧声起,聚光灯下,是我。场下一片漆黑,不过我能感觉到,那里有一双双好奇而羡慕的眼睛。
今年外婆70岁了,一米六二的个头,瘦瘦的身材。外婆笑的时候,就像一个盛开的菊花。外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越剧,她算得上是一个越剧迷。
每次我去上学,爸爸妈妈去上班。外婆在家里看越剧片,她一会儿拍腿,一会儿“咿咿呀呀”的哼唱。还真像那个样子呢!
天气好的时候,对门的刘爷爷和我的外婆去公园唱戏,刘爷爷拉二胡,外婆跟着音乐唱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也在手舞足蹈。天上的小鸟听见了外婆的唱歌。也“叽叽喳喳”的唱歌,在跟外婆伴舞。
有一次,外婆把饭蹲在煤气灶上,打开煤气灶。就去书房里,打开电脑。带上耳机,听起了越剧,直勾勾地盯着电脑屏幕,津津有味地跟着电脑人物唱了起来。忽然,外婆闻到了一股糊味。她“呼”地站了起来,跑到厨房,打开锅盖,看饭糊了。
怎么样,我的外婆算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越剧迷吧!
我的外婆今年65岁了,她虽然年龄已经大了,但声音仍然非常洪亮,悦耳动听。外婆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像阳春三月的杨柳那样婀娜多姿,时不时还伸出自己的兰花指。外婆非常喜欢越剧,因此,我和外公把外婆称为“越剧迷”。
外婆每一次坐在电视机前看越剧时,都会时不时地哼上几声,如果有人在旁边吵吵闹闹的,影响外婆看越剧,那么外婆会大吼一声,告诉他们小声点。每天清晨6点时外婆都会准时的带上外公一起去楼下的小花园开始练越剧,外公拉着自己心爱的二胡,外婆唱着越剧。小鸟、大树、小花、小草……都在那儿一动不动,仿佛被这美妙的越剧声所吸引了。
中午,外婆正在厨房里烧着饭,突然,外婆一拍脑门,想起今天电脑里还有个越剧没看呢,便赶紧跑到书房里,打开电脑的主机和显示器,再把耳机戴到头上。越剧演的最精彩时,外婆的眼睛瞪着大大的,犹如宝石一般,最感人时,外婆的眼睛闪烁着晶莹的泪花。过了十几分钟后,外婆突然闻到一股饭糊了的味道,就赶紧跑到厨房,把煤气关上,打开锅盖一看,饭已经糊了,只能重做一次了。
这就是我那越剧迷外婆。
我的妈妈兴趣广泛:爱种花种多肉,爱逛街看电影,也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每天她都会把自己打扮得很优雅很漂亮,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一个十足的文艺女中年。
最近,我发现妈妈在唱越剧,平时很健忘的她为了录好一段十秒钟的小*,竟然可以反复录制好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妈妈说那是因为唱越剧是她心中的最爱。
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会喜欢上越剧呢?”妈妈一边回忆一边说:“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电视机,只能成天跟在你太爷爷身后,走街串巷地去看戏。因为你太爷爷是个越剧迷,我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越剧。我还喜欢唱小生呢,唱着小生就觉得自己可以去仗剑走天涯了。”真是个调皮的妈妈,跟我一样心里藏着一个侠女梦。妈妈继续说:“戏文里不仅仅有才子佳人的凄美爱情,还有礼义忠孝,更有优美的诗词歌赋,这些都是老祖宗和那些艺术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可惜现在喜欢越剧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越剧的流派非常多,妈妈最喜欢吴凤花老师,她不仅扮相俊美,最主要的是她的人品很值得别人尊敬。吴老师的脸对油彩过敏,只要一化妆,她的脸上就会留下斑痕。医生劝告她不要唱戏了,可吴老师为了自己喜欢的舞台,为了喜欢她的观众,硬是坚持了几十年,结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什么是随随便便就能学会的,就会成功的,唱戏如此,学习也是如此。你明白吗?”妈妈望着我,眼神里满满是期待。
有一次爸爸给我讲一个戏曲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状元与乞丐》。这个故事有趣,我吵着爸爸给我看看,爸爸就给我看一部越剧《状元与乞丐》。这部戏曲调婉动听,演员演的灵活现,看完后,我被《状元与乞丐》的情节给感动了。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位兄弟,两位兄弟的妻子各生了一个儿子,分别叫文龙、文虎算了一卦,先给文虎的父母说:“文虎这孩子的命是状元命,长大肯定富贵。”再给文龙的母亲说:“文龙这孩子是乞丐命,命中注定要贫苦一生了!”文龙母亲听了非常悲伤,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从此文龙在逆境中刻苦学习,终于“功夫不怕有心人,”文龙金榜排名考上了状元。而文虎认为自己是状元命整天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最终却变了乞丐。通过这个戏曲故事使我懂得了人定胜天的道理命运不好自己不努力将来也是一事无成!
这部戏曲使我感受到了越剧的艺术魅力和我国戏曲的博大精深,我深深爱上了越剧。在爸爸的指导下我随后又看了十分精彩的越剧《五女拜寿》;这部戏曲与《状元与乞丐》一样有教育意义。她使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嫌贫爱富、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越剧那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我,从此我与越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也真心希望越剧这样的优秀戏曲在我国能够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把眼睛闭起来,让我看看。”青少年宫1207教室里挤满了人,化妆老师们忙得不可开交,不停地给小朋友化妆。一会儿让他们眼睛往上看画眼线,一会儿又让他们闭上眼睛抹腮红。
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你吧,今天是我们越剧班的首次演出。
等我也化完妆,我往镜子里一照,只见自己的两根眉毛就像两道黑色的“桥梁”。鼻梁像一条白色的“跑道”,其他地方全是红扑扑的,跟红苹果似的。
准备就绪,我们来到五楼剧场候场。看了前面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在台上站好位,我往台下一看,看到底下黑压压的一片,不由得紧张起来,连小腿都微微抖动了。音乐响起,我努力稳定情绪,提起笑肌,手端扇子,迈着小生的步伐,缓缓走到台中,亮开嗓子唱起来。一唱起来就不紧张了,就像平时在教室里练习一样,一招一式都出来了。唱完,我们转身慢慢退场,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的心跳又加快了,当然,这一次是激动的心跳!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
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油腻中,也会隋不自禁地哼上两段。
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过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当时是对情节熟悉得很,即便是今日,经过时间的层层过滤,也还记得一二。
母亲看戏时。入戏极深。
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时,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央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孔乙己》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紧紧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气。
母亲爱极了越剧,也爱带我去看戏。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
那柬百合的香气仿佛至今还萦绕在鼻间。
那天,我跟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项重要的仪式没有结束——献花!
这时候献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经过内部人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
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个名额。
为此母亲特意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美丽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以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仰慕的演员并肩的场面,但她突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去,快上去,去献花!”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摄像机对准我……
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的影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
倒是母亲,每每拿出影像回味,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
后记
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曲我再熟悉不过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小九妹……”而母亲似乎正笑吟吟地看着我。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一听到这悠扬婉转的歌声,我们就知道一定是葛老师来了。
葛老师是我课外兴趣越剧班的老师。她个子不高,长年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看起来精神抖擞。一张脸有了不少皱纹,但每天都笑呵呵的,看着非常慈祥。
我刚进越剧班时,其他姐姐已经学了几年了,可我连个最基本的《小九妹》都不会唱。
葛老师就让我每节课后留下来单独教授。单独教的时候,她唱一句,我跟一句,她做一个动作我跟着做一个动作,有几处地方我总是唱错做错,葛老师就一直不厌其烦的纠正。就这样,我终于跟赶上其他人的学习进度了。
葛老师还很严厉,我学了一段时间后,自以为唱的是行云流水,老师一拉二胡,我开口就能唱。可一到葛老师面前,她总能找出各种问题。我一开始,听了半天,听不出我和葛老师有什么区别,可听多了就明白了,我唱的,跟老师唱的,毕竟还差一大截。
其实葛老师也挺幽默的。这不,我们正在学唱《何文秀》,唱到“叫声死鬼何文秀”这一句,我们唱了都哈哈大笑。葛老师见了,就严肃的拉开一个架势,唱到:“叫声死鬼小宋词!”我听了,也摆了个架势唱到:“叫声死鬼葛老师!”把葛老师也逗笑了,大家笑的更欢了。
葛老师还有许多故事,让我下次再详详细细的告诉你。
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评论家曾经说过:“艺术是一种享受,一起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对于我来说,越剧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我与越剧的“邂逅”是在妈妈的肚子里。别的同学的太早都是一些轻音乐古典音乐,而我却不同,从能在妈妈肚子里乱踢的那一刻起,我就和越剧有着不解之缘,当我在妈妈的肚子里施展我的“功夫”时,妈妈会轻抚着肚子用手机播放《西湖山水还依旧》,小小的我,仿佛听懂了这段唱腔一般,仿佛知道了白素贞驯服不成功的凄苦以及白素贞的心急顿时,我安静了下来,享受着这打动人的旋律和歌词。
《西湖山水还依旧》,是我从母胎中成型起,听到九岁的一首最优美越剧,直到上个月举办听到学姐唱的《海神爷降下了勾魂的令》,那旋律,那音调带给我的快乐,是我前所未有的。听着陈飞老师那动人心弦的唱腔,我情不自禁地放开嗓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把桂英心中的气愤全发泄出来,仿佛面对着的是那忘恩负义的负心汉,一个个字从我嘴中蹦出来,好似在为可怜的、化作冤鬼的桂英打抱不平。一曲唱完,妈妈和外婆在一旁不断地叫好,我真享受着唱时的感觉和被花的兴奋啊,我转过头望望妈妈,说道:“不行这旋律太迷人了,我还得再唱一遍。”说罢,就再把《海神爷下了勾魂的令》,这时候,我感觉全身心都放松了,眼前好像有个负心汉,我一遍又一遍谴责和唾骂他,真痛快!
越剧真是一到神奇的咒语,把我的魂儿都勾走了,但我享受这感觉,他让我心平气和的去面对困难迎接困难,让我不骄不躁,这感觉真令人享受!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是极爱越剧的。
客厅里,书房里,卧室里,时不时传来几声母亲沉醉的低唱,就连双手浸在油腻中,也会隋不自禁地哼上两段。
记得母亲最爱的两出戏是《藏书之家》和《陆游与唐婉》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对它们做到百看不厌的,不过自己倒是“沾了光”,在母亲的熏陶下当时是对情节熟悉得很,即便是今日,经过时间的层层过滤,也还记得一二。
母亲看戏时。入戏极深。
听到感伤无奈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时,母亲的两道细眉就纠在了一起,双手习惯性地攥住衣角,眼神凝于舞台中央缱绻相拥的人儿;看到《孔乙己》中大刀劈向头颅后,那喷溅而出的鲜血洒向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的嘴又紧紧地抿在了一块儿,然后缓缓松开,深深地叹一口气。
母亲爱极了越剧,也爱带我去看戏。小时候,母亲带我去过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剧院,大多已经忘却了,而有个叫作“空中剧院”的地方却在我的记忆中深深地扎了根:哀婉的曲调,华美的服装,绚丽的舞台,还有那淡淡的百合香……
那柬百合的香气仿佛至今还萦绕在鼻间。
那天,我跟着母亲去了“空中剧院”。剧终了,演员开始谢幕,但还有—项重要的仪式没有结束——献花!
这时候献花看似简单,其实也是经过内部人员严格筛选的——要是人人都冲上去,舞台还不“轰隆”一声塌了——不准你献花就是不准!保安!上!
那次,母亲通过层层关系,终于争取到了—个名额。
为此母亲特意挑选了一大束百合,绿色的带有褶子的纸束着,美丽而不失高雅。母亲还带上了摄像机,我以为她会用摄像机摄下她与自己仰慕的演员并肩的场面,但她突然把百合递到了我手上,推着我:“去,快上去,去献花!”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上舞台的,往下一看,黑压压一片——我已觅不到母亲在何处,但我知道,母亲一定在某个角落举起摄像机对准我……
下台后,舞台上绚丽灯光的影还在我眼中晃,感觉整个人晕乎乎的。
倒是母亲,每每拿出影像回味,笑得合不拢嘴——比她自己上台还开心。
后记
当年台上的布景,在我心中多多少少沉淀下了浅浅淡淡的岁月陈香;印象中的母亲,正坐在我的身边哼唱着那曲我再熟悉不过的《葬花吟》。如今,在无人处我也会轻轻吟上一段:“我家小九妹……”而母亲似乎正笑吟吟地看着我。
它不如黄梅戏一般唱腔明快,不如豫剧一样铿锵大气,不如川剧那般幽默大方,但是它表演优美、细腻、纯朴,儒雅,既表达了人物生活的真实美,又体现出了戏曲的形式美,这就是我家乡的越剧。江南水乡的人们欣赏喜爱它,就如同饮用芳香醇厚的美酒,陶醉其中。
我家在钱塘江边,小时候经常在江边玩耍,耳边都会时不时地传来婉转动听的曲调,在爸爸妈妈的介绍下,那个时候的我就这样认识了越剧,也逐渐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越剧诞生于1906年,那时的越剧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时称“小歌班”,后来“小歌班”到达上海,吸收了京剧的长处,又慢慢变成大部分由女演组成的戏团,经过一次次发展改革,最终成为了今天的越剧。
因为越剧唯美、清新,所以服装也是力求简洁、淡雅,这在许多京剧迷眼中是一朵“奇葩”。上衣分为圆领、斜领、对开领,袖子也分水袖和放长衣袖,越剧服装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是用绸、纱、尼龙等制作而成,这也为演绎动人的故事增添了重要一笔。
我的外婆是一个越剧迷,做家务时,总会听到她轻轻哼着一些越剧曲段。有一次,我缠着外婆,非要她好好地唱段给我听,外婆笑着答应着。于是,动听的音符由外婆唱响,优美的旋律在我耳边回旋,我仿佛从外婆那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想到了贾宝玉那欣喜若狂的样子;从“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佛柳”看到了林黛玉那秀丽的身姿;从“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感受到了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投意合……
越剧丰富了外婆那一代人的生活,给了她们许多快乐,在当今时代依然影响我们,遍及全国。我相信,越剧的魅力会让它走向世界,在国际上享誉盛名。这就是我家乡独一无二的越剧。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05: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40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