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及其演变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儒家於戰國特為標出孟、荀兩家,稱大儒,始自司馬遷「史記」之以二人同傳。二人之有醇疵之分,啟於唐韓愈「孟子醇乎醇,荀與揚大醇而小疵之言」而朱子合集四書,孔、曾、思、孟定為聖脈所繫,孟子之地位漸臻於經,逐不與荀書等列。
一、孔子、孟子的思想 顧裕珍
孔子所處之時代,當東周已衰,春秋末年。其時貴族階級猶存,而所以維持貴族生活與社會型態之「禮」則日見繁雜,又日見破壞。孔子欲以禮矯世,逐提出正名復禮之主張,內講仁,外講禮,欲以仁風禮教恢復傳統秩序。故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但外部之群體規範亦不可失,故孔子又必言「禮」。仁為禮之本質,故曰:「人而不仁如禮何?」禮為仁之節文,亦即人生之儀軌,故曰:「不學禮,無以立。」必內外兼修,始是一貫。
孟子之時代,已至戰國中葉。當時各國爭亂日烈,言「仁」似略嫌迂闊,故孟子又添出一「義」字。
孟子學說以性善論中心。故孟子曰:「聖人與我同類者。」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嘗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養氣亦無過於充擴,壹是以內藏之義為基底而善加培養聚集使浩然充盈耳。
二、「性惡」說 黃婉瑜
性與情都是人的自然本能,就其自然生成而言,本無所謂善惡,只是荀子認為這些「欲」是永不會滿足,如此「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由而歸於暴。」所以說性惡說。這裡的善、惡是從社會的觀點定義。就性之自身而言,並不是絕對而必然的惡。可見性之惡是可以改變。
然而荀子並不信賴「心」的選擇是必然正確的,所以心必須先要「知道」,因為知道而「可道」,才能「行道」,如何行道,就必須藉由儒家的禮義法度去規範。一個人的行為欲望得到了約束,進而就得到儒道都有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三、「以心治性」說 鄭德嫻
荀子將天人二分,將人自身也二分為心與性,其思想的基本架構,是預設了心居尊位而能治性。
就荀子的觀點而言,認為「性」是「不事而自然」的天生本能,原無所謂善惡,只是由社會的觀點看,認為「順事而無節」必引起社會的爭亂,而「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份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所以性是惡的,由此見,善及惡也是從社會的觀點來定義,但是,荀子又不將「義」與「辨」屬之於性,維持性惡說,而這兩者卻又是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之處,也是人能夠成社會的依據,所以在「性」之外,人另具有本質上的善。然而荀子尊心,抑性為被治的對象,但是心亦昏蔽,如無「道」權衡,不免產生禍事,無法治性,在此前提,荀子預設了心能「虛壹而靜」,故能知道;一是心能自主「心者形之君而神明之主也」故能行道。但荀子並也不完全信賴心的選擇是必然正確的,須以道德為準,但在禮法的制定上,因為有「大清明」的天君,所以聖人才能製作禮義法度,但這就使得禮法的制作在人自身沒有真正的根源,即制定禮法之人永遠為既得利益者時,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中心點及天秤。
四、「禮法」說 溫佳琪
荀子禮法思想的因襲,主要承受自左傳「禮主刑輔」,對於禮的觀點,不認同儒家「禮源於仁」,而從穩定社會結構的大前題之下來闡釋禮在人及政治上的作用。荀子的禮不止是規範個人道德修養的儀節,乃是有積極的益國益群作用。
對於法,荀子與法家的看法也大有逕庭,其行法的終極目標乃在利用明確的條文幫助人民成為有德之人,使人民在主觀的禮節約束之外,能夠有客觀且大一統的原則可以遵守。出發點完全異於法家拿法來當成統治工具。是故,荀子的'「禮」與「法」乃相依相附,無法獨論,此為其思想特出之處。
五、「勸學」說 李素瓊
關於禮的概念形成,此勸學篇中曾論述,人如學(禮)達極處,「及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使禮之在人就像性之固然,不再傾移。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說明禮與法、禮與類的關係。荀子並認為法具有道德作用,而士是德行的初階,學就是「始乎為士」。而學者「故隆者,雖未明,法士也。」亦說明好法與好禮無太大分別,因此他期望用具強制性的法來輔助禮的不足,故基本上禮與法有共同性質。而「物類之起」、「物各從其類也。」所形成的抽象、形式化的思維方式是荀子的一大特色。
六、荀子地位的演變
荀子是先秦儒學後期的發展,特重客觀的禮義師法。在嚴厲批判先秦諸子時,同時汲取了諸子之說。其弟子韓非、李斯貫徹其重經驗、重客觀的態度解決問題,而韓非的哲學也最能適應戰國末期時代的要求,成就秦統一六國的理論基礎。
入漢以後,子學寖衰,漢武帝以後雖然儒家成為獨尊,但荀子性惡理論,使其本身無法自律自覺,而荀子的天是自然天,無法做為化性起偽的動力,這種理論中的矛盾,造成荀子一直只是儒家的歧出者而已。
儒學在魏晉玄學及隋唐佛教的衝擊中,有式微的現象,一直到唐中葉,儒學開始復興,而李翱(復性書)明顯受到荀子心、性論的影響,宋明儒學雖自稱傳承孔、孟正統,但荀子(天論)尊心的思想似乎在「陸王心學」中隱約可見。清戴震批評荀子是「儒者之未聞道者」。但卻無法否認荀子仍是純粹的儒學。
七、結語 溫佳琪
從荀子的思想中我們了解到,其之所以對各家嚴厲批判,皆起因於荀子對人的希望(人可以群不爭及皆有德的),他認為人不該存有鬼神等宿命論的看法,故從人性、社會的觀點替禮法的必需合理化。先秦諸子異說輩出,但在他認為諸說皆不夠具體,於是汲取各家長處,再融入自己思想,這是本組對於荀子的一些看法。
本文发布于:2022-12-16 01:4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