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柴静《看见》有感
听说柴静,还是从她广受争议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我在思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会让她如此关心事情的真相,甚至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到南墙不回头”的气概。我拿到这本书,封面上一个记者模样的女子坐在农民中央,笑着接受一个稚气未脱的小朋友手中的木凳。她,到底看见了什么?
初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只有发自内心的震撼。真的,太震撼了。作为一位记者,她亲身经历着中国社会十年的变迁。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一线,都有她的身影。她观察着,记录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而我有幸通过这一本小书将这一切融入脑海。“***”,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它们将我当时勾勒不出来轮廓的记忆加深,再随着时间线串联,使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有的人会说,这本书的事例都是一些黑暗的,丑陋的甚至凶神恶煞到极端的事件。我不否认,但这些都是事实,需要我们去面对,不是吗?
“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刚看到陈虻的这段话时,我和柴静一样,同是惊诧,后为震撼。试想那时,我没日没夜的学习,充分“利用”空隙时间学习,有一点不完美便深深自责,戏谑“唯有痛苦和劳累才让我感觉我还活着”。那时的我早已感受到压力并为此深深焦虑却仍然每况愈下。读到那句话时,我便想,这样的痛苦,是有价值的吗,熬夜学习过后第二天早上听课的极低效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何况我只是在假装很努力而已:深更半夜,脑子早已不转动,却强迫自己思考一道又一道的难点,这行得通吗?成绩不好既成事实,在父母老师的责怪过后,自己还非要在心里刻上一道又一道的疤,值得吗?思考过后,我推翻了一切,推翻了我的装模作样,推翻了我对自己的怨憎(书上写道“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招致了某种命运”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被这句话影响)。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的.最大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或许是因为年龄,我看问题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色彩:人,非好即坏;事,非黑即白。但逐渐支撑自己在世界的一片天的我们,应知道一个道理,我们需要的,不是直觉,而是真相,是准确。在学习中,不求大概也许差不多,但求准确。做多不如做准,是学生这一“工种”应谨记的格言。而生活中,我们更不能任由浮华的表面刺眼,而促使感性超过理性;我们应学会深深思考问题的本质,形成自己对小到这个问题,大到这个世界的判断。我们,需要郝劲松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真相。
做一个观察者,用爱与思考观察这个世界。
“你想要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你。”书里说道。那我是否可以将其类比,说成“你想要观察这个世界,就要让这个世界包容你”。“首先就要放下姿态,让世界感受到你的尊重”。我们应做有温度的人,即使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世界。
书上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完全书的我,表示深深的赞同。
看见世界的初心,即为不忘初心。
本文发布于:2022-12-15 23: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38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