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工作法读书心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OKR工作法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近年来,公司一直在谋求一种行之有效有效的绩效评估方法,以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供工作效率,创造高价值。在经过调研选型,OKR最终进入我们的视野。因为笔者过去的工作经验以技术为主,所以以下感悟若有偏差,欢迎指正。
1.概述
笔者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软件行业,之前所谓的绩效管理基本就是靠直接领导或主管的评价,基本没有量化的指标等来佐证,所以绩效争执时有发生,经常出现领导不知道员工做了什么,员工觉得自己的收获相较于付出太少的情况,而又因为公司组织结构以及历史原因等等因素,KPI这种绩效评估方法在一开始就被否决了,于是我们在经过调研之后最终决定尝试OKR模式,这也是笔者会阅读本书的直接原因。
全书共六章,共计190页,内容也并不深奥(这话绝对不是对这本书的不敬,笔者非常清楚理论到实际的距离),如果专门抽出时间的话,大约可以在两小时内读完全书。但值得专门指出来的是,作为一个最终需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模式,对其的讲解可能会很简单,但真正落地却需要付出比这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也许最终只能得到苦涩的失败。因此如果公司真的有心推动此类模式在公司层面的展开,那这本书绝对需要被翻阅多次,不断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认知,以确定自己真正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这注定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书中的内容,结合笔者的经验作一些论述。
2.全书总结
书籍开篇以一个虚构的创业公司为例,用111页的篇幅讲解了OKR工作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原则。这个例子如此地贴进生活,以至于对于有过管理经历的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会从这个例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书中虚构人物所经历的困惑与痛苦,自己或多或少都曾经产生过。而作者也是结合其中遇到的这些问题,通过OKR中对应的原则对其进行修正,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以向读者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其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在知其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读者了解其所以然。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分别对"影响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OKR使用的六大场景”和"最后的建议"进行了分别的讲诉,力求给有意推行OKR工作法的读者一些建议和警告——这些建议和警告是作者多年经验总结的产物。这些建议和警告的珍贵程度,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3.个人感悟
因为笔者之前完全没有过相关概念,甚至在管理方面,之前也是能推就推,所以对于本书的理解,会参杂许多笔者在其他方面的经验,例如个人成长,软件开发,高项(笔者于上半年参加的国家软件水平考试之一)等等,所以还请读者选择性阅读。
首先这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是一套由英特尔公司发明的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在实施OKR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格外注意:
目标尽可能只有一个,只有单一的目标才能确保团队成员能时刻记住并时刻回想起来努力的方向。
有关这一点,让笔者不禁回想起在个人成长中的"习惯养成"部分——在修正坏习惯的时候,一次专注于一个坏习惯,千万不要试*并行多个,那样只可能失败。
充分沟通,确保团队成员准确理解目标。
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准确的理解则是另外一回事,领导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目标制定之后,下面就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出来。对此笔者有切肤之痛,所以对于安排的任务,每天甚至每隔几个小时都会查看一下,确保不出现天马行空的思路和实现。
摆列活动优先级
按照经典的重要—紧急矩阵,人们经常会选择优先去做不重要但紧急的任务,因此最好通过排列活动顺序,让团队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上来,这才是如期完成目标的不二法门。
不要轻言放弃
OKR在初次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失败和挫折,轻易的放弃必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关于这一点,不得不提及笔者现在越来越看重的一种品质——坚持,不论做任务事情,当你决定开始的时候,就不要总想着如果XX怎么办?决定开始之后你唯一需要思考的是:这一步为什么会失败?我应该怎么去改进它?
4.最后
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长,所阅读的各类书籍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觉得某些普适性的知识无处不在——例如量化,分解以求解决复杂问题(OKR里的信心指数);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做好这一件事情(OKR里目标的单一性);要对计划的执行进行全程监控,好的过程才能带来好的结果(OKR里每周的两次会议)等等。
关于OKR工作法,关于这本书,笔者也暂时没有更多的感想了,虽然感觉过程肯定不会顺利,但能有一些改变总是好的,尤其是这个方法已经被很多公司检验过了。
最近读了一本书——《OKR工作法》。这本书讲述了风靡硅谷科技创业的全新工作模式。
这本书很薄,很快就能读完。但完全消化其中的内容需要好好揣摩并实施。
我所在的公司所用的是KPI,即关键绩效指标。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是用来衡量某职位任职者工作绩效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任职者工作任务完成效果最直接、客观的衡量依据。通常情况下,KPI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来源于部门和岗位的职责。KPI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引导任职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职位贡献最有成效的职责上去,并通过努力及时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因此它是最能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简单点说就是,量化了员工的工作量,每一个维度要作什么样的动作,做到什么程度。但对个别人而言,这种工作方法很容易只关注数字本身,但却偏离了离工作目标,最后的结果是,各项数据都很漂亮,但是工作没有结果……
然而OKR工作法的关注点则不同,它关注的是目标,它是一种“聚焦目标”的思维。OKR全称是ObjectivesandKey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法,OKR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目标是指你想做什么事情;关键结果是如何确认你做到了这件事情,即关键结果是对于目标实现的量化,其本质可以认为是KPI。
我的心得大致如下:
1、工作过程中,所有的动作,都只为O努力,不能跑偏;即“聚焦目标”;要小心区别重要事件和紧急事件,很多容易先做紧急事件,而不紧急的重要事件一直被排在后面,待发现时为时已晚,无法完成。
2、O必须要挑战性,但也不能不可实现。没有挑战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日常工作的反复,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走出舒适区;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会让自己看不到希望,一开始就泄了气。
3、不能制定多个目标,最多4个。卡维尔说:一次说太多,就和没有说一样。过多的目标让人无法聚焦,注意力不够用。
4、Key Results是对前面设定好的Objective的过程性或结果性描述,其描绘最好是可量化的,如:“使Gmail达到成功”的描述是不合格的,而要采用“Gmail在9月上线,并在11月拥有100万用户”。先有O(目标),再量化KR(关键结果),最后去实现。
KPI和OKR各有利弊,没有哪个是最好的,OKR可以让我更有目标感,KPI可以衡量我的各项工作指标数据,对我而言并不冲突。OKR的绝对聚焦对我而言就是救命稻草,希望自己不要偏离目标,一直践行。
“不要告诉下属具体怎么做,只要告诉他你要什么,他们就会给你满意的结果”——乔治.巴顿
“汉娜坐回到她的椅子上,端起她刚泡好的龙井茶,她决定先保密。明天就是周五胜利会议的日子了,终于有最值得期待吹嘘的好消息了。”这是书中故事结尾的一段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几次面临失败的创业,现实的创业经历让他们不再是梦想家,而是一个个历经沙场的战士。主人公在大学毕业后就怀揣着理想,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能运转良好,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只有好的想法远远不够,必须还有一套有效的的管理方法确保梦想能够实现:
首先,设置有挑战、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
其次,确保你和你的团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不要被其他事情干扰。
最后,把握节奏,所有成员一直明确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并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这三个步奏是书中作者的管理办法。这套管理办法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很实用,可是它的每一步都会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很难设置一个合适的目标。目标的设置有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可能你处于一个迷茫期,有可能是矛盾纠结期。很难给自己设置一个有挑战,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目标是贯穿整个0KR方法的核心。有了目标之后,便要开始实施。完成这个目标有可能不是你一个个体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都能聚焦到这个目标上,确保他们一直记得所做事情的意义。大家团结一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但完成目标的过程是充满波折与艰难的,需要我们随时做好接受失败的心里准备。管理好每一次失败的“战役”,从而确保最终“战斗”的胜利。同时作为战斗人员,在战争中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像一只只乱飞乱撞的苍蝇没有头绪。我们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把握好节奏。在战斗中互相协助鼓励,完成战斗并取得胜利的果实。
读者分享了阅读OKR工作法这本书的心得。“一千人人眼中有一千个OKR工作法”,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书本结合在了一起,分享了不一样的心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可姐分享她上大学时,孤注一掷通过考试的经历,已经初入职场的她每天路过一家咖啡店时,幻想自己某一天能像他们一样,悠然的享受一杯咖啡的时光。后来她一一做到了,一不小心还成为了我们心目中最为优雅的女神。听着小伙伴们的读书心得,渐渐的陷入思考中,决心好好复盘一下自己:我的OKR是什么?我要怎么去完成我的OKR。想了良久,思绪慢慢变得清晰,思想层次也变得更深入。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以后每半个月阅读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考取各种和自己工作以及相关专业的证书。并将自己的目标和自己工作单位的目标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希望自己能成为团队的衔接和小助手。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月球上安家,就算没有达成目标,也能领略另一番风景。”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可是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才能称之为青春。加油,青春!加油,梦想!
三个月前在辉哥那得知OKR方法,当时就想学可是一直没有行动。终于在两周前的文章里表明了自己学习OKR的想法,用他律带动自律。考完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买了本书《OKR工作法》,今天下午花了三个小时只字不差地读完了。
我为什么如此渴望学习OKR?执行目标对于我来说,有困难。起初行动时激情满满,一两周后目标进度开始变慢,后来其他紧急且重要的事情来了,目标就彻底地被放到了一边。等到了目标截止时间,才发现“唉,目标又没有完成。”
尤其是想要同时做很多事的时候,这种结果更是家常便饭了。去年我尝试了很多线上课,想做的事太多,但没有一个能坚持到最后。今年我报课比较谨慎,更注重读书学习和积累,必要时会进入星球学习。现在也还在跟踪学习以前没有学完的课程。
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控制执行目标的环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在写周记,发现自己只能记住最近两天发生的大事,前面几天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了,因为当时没有记录。
回忆的话,容易扭曲当时的感受。就像人喜欢健忘痛苦的记忆,倾向于记住快乐的事情一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脑会微调事实帮助自己获得快乐。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打算把每天的主要事情记下来,到了周记时我可能没办法很好地回顾成长的历程。实现目标同样如此,需要经常回顾目标的执行情况,好让自己绝对聚焦目标。复盘每周的完成和未完成,找到未完成的原因,改善策略继续执行。
OKR就是提醒自己聚焦目标的好方法。认真读完《OKR工作法》后,发现它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上面的表格是书中的案例分析。右上角的OKR当前的状态,就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衡量这个目标的三个关键结果。关键结果一定要有数据可衡量,括号里面的是信心指数。
假设每一个结果都有50%的信心,说明这个结果我们有信心可达到,同时也有点挑战需要我们奋力拼搏才能实现,这是比较好的结果设置。70%说明容易达到,30%则有比较大困难。
左上角是这一周需要做的事情,P1表示必须要做事情,P2表示应该要做的事情,其他与目标不相关的事情不需要写在里面,总共不超过四个。读后感左下角是未来四周需要做的重要事情。通常一个OKR周期为三个月,如果能在一周之内完成的事情,只能称作任务,不能作为目标。右下角的状态指标,一般是团队和用户的状态。如果使用者是个人,表格里就是个人的状态。这样看来OKR还是挺简单的。一个人用起来比较方便,关键的是每一周都要review。一般是周一早上明确目标和重要事情,周五review这一周的目标执行情况。
目标执行期间,OKR的目标不能改动。等到一个周期完了之后,目标没有达到说明设置的目标可能偏难;如果目标早就达到了,表明目标设置得过低。
下次再设定OKR目标的时候,就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去年我读过《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和《精要主义》,这两本书让我知道了做减法的重要性。
但是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让我持续跟进目标,全靠自己好像又没有那么自律。能够做到日更,完全是因为我不断地尝到了它的甜头,还有我真的迫切想改变的心情。
辉哥身体力行OKR告诉了我它的实用性,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这个方法,一定会获得进步。明天我就用这个方法,为自己找工作这件事情做一个OKR。等到这个方法用成熟了,再开始启动“驱动人生的一页纸”。
本文发布于:2022-12-15 23: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38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