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简述语言模因与网络语言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关键词:模因复制网络语言
论文摘要: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因此可以模因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新的探析。
1、引言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新理论。他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进行诠释。随着模因理论的发展,他冲破了文化领域,走进了语言学家的视野。在我国,何自然教授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一文的出现,[1]引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同样得到复制。因此,模因论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2、模因论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他靠复制、传播而得以生存。模因这个术语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Dawkins在他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使用。[2]他指通过人类文化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思想。RichardDawkins为他取了一个同基因(Gene)相似的名字。他认为这个新的复制基因的名字要能表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Mimeme”这个词缩短为Meme。何自然教授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他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3]因此,那些不断得到复制、模仿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成为模因。模因也是自私的,也要极力传播自己,淘汰别的模因。
GlennGrant认为模因是一种传染性的信息模式,他靠寄生复制来影响人类的大脑,改变人类的行为,使他们去传播这种模式。RichardDawkins认为调子、思想、时尚词语、时装、造锅以及建造拱廊的方法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或***从一个个体传到另一个个体,从而在基因库中进行繁殖一样,模因也是从一个大脑传到另一个大脑,从而在模因库中进行繁殖。N·K。Humphery认为应该把模因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结构。当你把一个有繁殖能力的模因植入我的大脑中,你就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模因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模因的工具。就像是大脑中的病毒,当他们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时,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固有的性质和相同的模式并没有改变。
何自然教授总结了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认为模因研究主要形成了几个流派:[4]
(1)信息观。这一流派以Lynch和Dennett为代表,把模因看作是一种信息*式,认为模因载体既存在于头脑中,也体现为物体本身。
(2)思想传染观。这一流派以Gatherer为代表,反对将模因看成是储存于大脑神经中的信息单位,而坚持模因论在出现初期下的模因定义,即: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
(3)文化进化论。代表这一流派的Gabora认为模因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既有生物基础,也有文化表象,强调文化和生物进化相似,将文化看成是可以进化的一个系统。
(4)模因符号观。模因符号观的代表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人类学教授Deacon,他把模因当作是一种符号,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符号载体。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是因为模因这个概念有助于解决以往符号学理论中无法解释的难题。如果把语言符号看成是模因,那么模因不但具有了能被复制的物质外形,而且也具备了通过物质外形的复制而使信息得以传播的功能。
3、语言模因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等等。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他可以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语言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传播的媒介。一种语言要想成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模仿。当一个词或一句话被一个人说出去,但没有第二个人来模仿,这个词或这句话就不会被传播进而形成模因。人们倾向于那些最为流行的语言信息,被模仿的语言信息越时髦、越新潮、人们就越模仿他。
流行歌曲歌名、畅销书书名、电影电视剧片名、新闻报道标题和广告短语、校园语言、网络语言等因让人感到新奇刺激、爽口、悦耳,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或切合大众心态,所以被人们广泛模仿。如“网虫”用来指沉迷于网络的人,随着网络的普及,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模仿性是语言模因形成的前提,而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本质特征,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得以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具有自我复制性。语言模因能够在个人交际中被无限地复制,经过复制形成新的语言模因。Heylighten提出模因要成功复制必须经过四个阶段: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而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该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地滤掉与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相异或相斥的模因,选择性地接触、理解、记忆与之一致的信息。如果新模因与宿主已经存在的认知体系相适应,就有可能被接受。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他们就不能被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这个阶段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有少数模因能够保留下来。
(3)表达(exp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如话语、文本、*片和行为。宿主倾向于表达那些他认为有趣和重要的、需要重复的模因。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物质载体或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
他进一步指出,这四个阶段连续往复形成完整的复制圈。同时,每个阶段都存在模因的选择问题。这意味着有些模因会消失。模因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模因,即模因变体。不同的模因变体会在有限的记忆空间争夺地盘,最适合的模因变体会赢得胜利进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传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径。语言要成为模因必须经过广泛传播。传播的范围越广、时间越长,模因性就越强,其生命力就越旺盛。模因的传播主要受制于时代气息。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热播,“PK”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PK”有二个渊源:一个源于英文playerkill的缩写,指网络游戏中玩家之间的彼此对打;另一个渊源是“penaltykick“的缩写,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个人能赢。在“超级女声”淘汰赛中,“PK”指两个选手之间由大众评委投票决定淘汰一个的环节,把气氛搞得异常紧张。随着超级女声比赛的火爆开展,“PK”迅速传播开来。现在“PK”这个字母组合被当成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来使用,表达决一雌雄、比个高低,末位淘汰等多种意思。“终极PK”、“模特PK大赛”到“PK出局”等各种用法和说法充斥媒体、网络,他的传播一时成了最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之一。
4、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二十世界末互联网的诞生,促使人类生活产生了又一次深刻的***。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短短几年间的普及和推广,计算机网络已完全被主流化,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同时对前三者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网络在不断改进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语言——网络语言。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它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
(1)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术语;
(2)网络文化现象相关术语;
(3)计算机辅助交际(CMC)使用的特殊用语。[5]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用于网络交际的特殊用语。而网络语言的形成多亏了语言模因。
网络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拷贝到光盘上。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网络语言要胜过其他的网络语言,从而得以广泛传播。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语言?Dawkins认为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
(1)保真度;
(2)多产性;
(3)长久性。
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才有可能获胜。有效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而又被长期保存于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通常用“青蛙”指代长相不佳的男网民。用“555”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等等。这些源于文化生活的模因被人们熟知,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缺有意义在网络交流的语境中被激活,人们将他们同特定的网络符号相联系,通过这种方法,人们更容易理解、记忆这些特定的网络语言,从而增强了网络语言的复制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其长久性。同时,网络语言的语言特点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他针对视觉或者同时针对视觉与听觉,其介质是网络,具有即时的全球性和互动性特点,能在同一时间复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都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一种多产性的复制因子。而网民在交流和交际中为了达到经济、简洁、幽默、委婉等语用效果,经常重复、增减、变换信息,利用谐音、缩略词、表情符号等创造出新的模因或模因复合体,以实现信息的成功传播。例如:前缀cyber表“网络的”,通过模仿衍生出了诸如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shop(网上商店),cybercrime(网上犯罪),cyberfiction(网络小说)等新模因。cyber这一简单模因通过诸多模因复合体被广泛复制传播,提高了多产性,同时由于cyber具有继续衍生新词的能力,它的长久性和保真度也提高了。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模因传播的途径是多元化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4]在成功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模因中,表现最突出的应属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他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复制出的仍然是复制前的内容。[4]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基因型模因有以下几种:
(1)谐音:包括方言谐音、数字谐音、英语谐音以及输入文字时敲的别字。如“偶”就是“我”,这同粤语的发音有关,“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0451392”意为“你是我一生最爱”;“2C”为英语的“Ie”;“尴尬”变为“监介”。
(2)借称: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美眉”指美女。
(3)英汉、数字混用:如“小ca”意为“小事一桩”;“F2F”为“facetoface”。
(4)缩略语:如FM(followme);BTW(Bytheway)
以上这些网络语言虽然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指的是语言形式结构没有变化,但意义发生了变化。在网络语言中,这种形式的传播主要有词根、词缀、派生词以及旧词赋新意。如“网”作为常用词被广泛运用,出现了诸如“网吧”、“网管”、“网友”、“网龄”、“网速”、“网瘾”、“网站”、“网址”等网络词语,可以说是天下尽在一“网”中。“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
5、结束语
本文在模因论原理的基础上,探析了网络语言成为成功模因的合理性及优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被模因传染的网络词语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网络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网络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Dawkins,R.TheSelfishGen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
[3]Blackmore,S.ThememeMachine[M].NewYork: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5]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105)·
在如今的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电视,书籍,网络,广告牌等媒介,人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和广告接触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在广告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成功的广告作品肯定不乏经典的标志性的语言模因。这些语言模因可以是广告的名字或它的台词,一经演绎后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尝试从新的角度剖析广告语言中模因的传播现象。
一、模因的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Richard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SelfishGene(《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而产生,s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也就是说任何能够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模因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表现形式繁多,像曲调旋律,思想观念,时髦用语,服装设计,建筑样式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
二、广告作品中的语言模因
1.基因型的广告模因
广告语中的基因型模因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固有的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做广告的现象。整个广告就是通俗用语本身,未掺杂其他语言成分。广告词做着信手拈来便让它们对号入座,收到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基因型的广告模因如果切题切境,运用得当,就会有独特切隽永的广告魅力。
(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如日本理光传真机的广告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借用这条中国俗语的内涵把传真机方便,快捷的特性完全反映出来了。这则广告就是通过直接引用的方式,复制和传递了模因。
(2)相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内容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不少厂商把它作为广告语,迅速成为模因。它曾经被中国移动通讯公司作为广告语,让人们悟出了:正事移动通讯公司把“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的美好梦想变成了现实,是这个公司通过电讯方便人们交流,从而消除时间,空间的遥远距离,让人们相互间随时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使天涯终于咫尺。
2.表现型的广告模因
表现型的广告模因,是根据时间需要对固有的语言或言语成分灵活变动,被不同的人们用于不同的语用场合和语境中,按需表达不同的内容。它们形式相近,内容迥异。像成语,谚语,名言等作为语言模因,虽有很高的保真度,但有时候由于它们的形式和内容都难以反映变化了的时代和情形,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广告的需求,对它们进行改动进行创新,有熟悉推向陌生,使之与时俱进,不仅能够保持其权威性和吸引力,而且广告效应可能还要更大。
(1)同构异义传播
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告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人身保险”是从人们熟悉的谚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复制而来,用来说明人身保险能与人们一起低于天灾人祸,保障家庭平安。日本东芝电冰箱公司广告语“此时无霜胜有霜”引用人们熟知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诗句,改动一字,效果立现突出地表达了冰箱的功能。这些都是同构异义传播的广告模因。
(2)同音近音异义传播
如胆舒胶囊广告语“大石化小,小石化了”则是模仿俗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成。采用近音替代的办法,改“事”为“石”。山西汾酒的广告语“汾酒必喝,喝酒必汾”是模仿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盘中的那句经典名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杜撰出来的,此例子既有同音复制,又有近音复制。生动地说出了汾酒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它们都是同音近音异义传播的广告模因。
(3)同型联想传播
如德国一打字机广告语的汉语译文是“不打不相识”。广告语巧妙地活用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俗语“不打不相识”。利用汉语的多义性,充分地对汉语语言的魅力进行了展示。“打”字改变了“打架”的原义,而指在“打字”中相交相识,意为使用了这种打字机就知道它的特点和优越的性能,引入遐想,给人无穷的回味空间。这些都是同性联想传播的广告模因。
三、结语
模因论为语言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在语言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的创意也会同样的到复制,形成了人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可以窥探远的变化和发展。模因为广告语的分析和创造提供了新的工具。带有强势模因的广告语会更容易记忆传播。了解其规律可以帮助广告设计者创造出更符合商家要求的模因,为各种商品的生产销售提供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lfishGen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76
[2]Blackmore,S.TheMemeMachin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9
[3]Geoff,Ayling.RapidResponAdvertising.Bussiniss&PrefessionalPublishingPtyLimited,1998
[4]何自然,何雪琳.模因论与社会语用.现代外语,2003(2)
[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出版社,2007
[6]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7]樊丽丽.趣味广告案例锦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P73
[8]曾庆璇,著名广告词修辞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9]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38-44
摘要:
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简单地回顾国内以模因论为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以国内外模因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结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后从礼貌语言的`程式性模因论证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关键词:
模因论;程式性模因; 语言使用
一、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
探讨模因存在的内在理据就是探讨模因与模因之间是如何进行对话的。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模因与模因相互之间选择过程中的商讨与顺应,无论是模因生成还是模因理解,模因选择和顺应过程都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模因之间都需要努力顺应对方。可见,模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其它模因在特定的环境下处于不断的对话之中。正如Blackmore所指出,模因可以被看作是和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基因之间相互竞争,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模因之间也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Blackmore,1999)。从这一角度来说,模因的对话过程就是融合或排斥过程,即一个有意义的模因融合或排斥过程,哪怕是人为的或是模因间自动的,都会有一个模因之间相互协商或竞争的过程。
协商或竞争的过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一致,这种一致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具体的一致,而是说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因具有某种相似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模因的重组与重构。也就是说,具有相似实质或结构的模因形成了程式性模因。另一种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或结构不一致,那么它们就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相关的模因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离开与之发生冲突的模因,寻求与之相互顺应的模因或说与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起来,最终模因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模因寻求与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模因结合起来而形成程式性模因。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导致的两种情况必然会产生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和谐美”即程式性模因的形成。例如:
(1)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例1作为间接请求的语言模因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话语如“Here you are.”等相关的模因结合成程式性模因,才能发挥其间接请求效果。否则它还是一个是否有能力递盐的询问模因,而非间接请求模因。
可见,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其实就是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博弈”(game),在“博弈”过程中模因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采取包括顺应策略、商讨策略、变异策略等不同的策略。同时,每一个模因自身所选择的策略都是依存于对方的策略,因此,模因之间的“博弈”总是存在着一个均衡性(equilibrium)即模因与模因之间的生存问题。这个生存问题必然导致程式性模因的产生,它的产生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控制个别模因的自由泛滥。归根结底,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靠的是毕竟不是模因本身,最终还是依靠程式性模因的吸纳。
二、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一)概念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程式性模因与 “程式性语言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定的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如礼貌语言模因是一个的模因类型)与相关的语言模因配套,两者形成了稳定的配合。所谓语言模因与语言模因的稳定配合,指的是:只要某种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不变,就会出现:一是基本固定的一套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例如,间接言语经常是出于礼貌、面子、权势等原因受到模因宿主的复制与传播。二是基本固定的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步骤。例如,间接言语的复制与传播是根据交际语境来进行的,如果脱离了特定的语境,间接言语模因也就没有产生。三是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和模因步骤的基本固定的配合。例如,间接言语模因所固化下来所产生的特定会话含义。这样,我们把具有以上三个基本固定形态的语言模因类型称为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二)类型
第一,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结构程式性模因的一个特性,即程式性模因的组构成分在某一抽象层次上互相一一对应而构成结构相同但性质不同的程式性模因。例如,“以问答问”的交际是一种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其发话者的问与受话者的问是同构的。
第二,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结构的但在抽象层面上其性质相同的模因所组构成的程式性模因。例如,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 中,合作中的“不合作”现象、礼貌中的“不礼貌”现象、关联中的“不关联”现象中的模因就组构成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表面上是它们不合作的、不礼貌的、不关联的,但其内在的性质是合作的、礼貌的、关联的。
人们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不论是同构异质还是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它们都是经久重复,而且是最低限度的语言模因使用,同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程式性功能的,并把交际中的一些语用机制、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指导的言语交际的统括到同构异质与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的框架内。
(三)使用特点
第一,有限性。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模因是无限的,但语言的程式性模因却是有限的。由于语言模因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潜在的和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语言模因的使用率,而程式性模因的数量却是显现的与确定性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程式性模因来进行交际,更多的是依靠程式性模因来构建交际的连续性与可行性。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使用语言的基础,是每一个人与他人沟通时遵循的基本范式,它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及行为特征;它也决定了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方式及功能特征。可以说,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模因纽带,是模因复制与传播得以稳定生存的基础。
第二,变异性。程式性模因并非是一个静态系统,也不断处于变异之中。Verschueren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稳定的现象,因而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模因发展的基础,语言模因顺应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而商讨性与变异性是顺应的前提,是程式性模因形成的推动力,没有商讨性与变异性,也就无所谓的顺应性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归根结底,语言模因的商讨性与变异性都会趋向于顺应性,即趋向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因此,程式性模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从外界吸收更多具有类似性质或结构的模因的系统,而且呈现出向外扩张之势。总之,程式性模因总是处于远离绝对平衡,促使自己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不断产生新的程式性模因。
三、结语
模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人们使用语言的语境变化而变化。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从简单模因发展到模因复合体,又从模因复合体演化成模因域,模因域中的模因必然会演化成程式性模因。程式性模因正是模因类型的高度程式化,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模因的生存,也有利于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发挥其独得的作用。可以说,人类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其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人类能完全内居(indwelling)于积淀在我们大脑中的程式性模因之中。虽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完全是运用程式性模因进行交际,但程式性模因却是人们使用模因的基本方式,也是模因得以存在的基本生存状态。换言之,只要是语言模因中的模因,它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依存于程式性模因之中,并在其中成其所为;只要人们使用语言模因进行交际,人们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运用并寄生于程式性模因之上,并在其中成其所为。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Escandell-Vidal, V. Politeness: A relevant issue for relevance theory[J].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s, 1998(11): 45-5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02).
[6]陈新仁.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0,(02).
[7]侯国金.“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8]侯国金.“非字词”的语用理据与语用条件[J].外语学刊,2006.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何自然.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J].外国语,2002,(03).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
[12] 黄振定,李清娇.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1).
[1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05)
本文发布于:2022-12-15 22: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383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