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经典的

更新时间:2022-12-15 01:10:00 阅读: 评论:0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顶尖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各自***却又相互配合,在时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着永远、一花中见到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不过缩为一粒微尘、永远的时光又不过浓缩为你正经历的这一瞬。这是“春江花月夜”成为唐诗中的顶尖作品的原因?下面是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从诗经到唐诗的时代,跨越一千多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本来是陈后主和隋炀帝给起的名字,不过那两首写得太差也自然在历史中被遗失,而到了张若虚手上,才一下超凡拔绝,成为顶峰。既然是一首前所未见的诗,我们也势必要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来进行解读。

先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它长什么样子: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乍一看非常普通,然而这种看似的普通,才是它另一个超凡的原因。任何优秀的作品看上去都是普通、不显露的,直到你对它细细研究,心神契合,才能发现其中惊为天人之处。由于张若虚是初唐的作者,他的这首诗也给后来的诗圣、诗仙有了启发,可以说后面的诗人作品最多与这篇等高,而再也没有超越之者,所以它才被后世公认为“孤篇横扫全唐之作”。我们的解释在如下五个维度:

一、将极其复杂的变换隐藏在简单的叙述下,此乃第一高

任何一首诗,首先要考察的是它的音节、音律和对帐。这首诗共分九组,每一组各用一韵,每一组必然转韵,有它整齐的一面;然后九个韵脚平仄之变化,错声穿插,极其复杂。至于它内部是如何错杂变换又高度统一、每一句每一句当做何解析、到底其中有什么样的美感高度,这种大家自己到网上都能搜到的本公众号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经典的作品为什么都具有整齐而普通的外表下高度的复杂性?因为,这是一种世界呈现的基本属性,越高级的事物,就越将反应这样的属性。长期浸泡在资本社会里被地铁广告迷魂了双眼的人类可能不易察觉这样的普遍规律,然而我们也可以应机说法用LV来打比方大家就能马上明白。LV或iPhone,无论从设计风格还是所代表的理念上,都是极其简洁的,然而其内部构造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各种细节极其考究才能最终能成就其表面的简洁与普通。

那么这首诗也一样,字还是那些字,个个都认得,小学文化就可以读懂,然而这样的平凡背后隐藏的是极深的词语用法和穿透一辈子才能感同身受的意境。如同一首音乐,巴赫的作品为什么被称作是古典音乐的圣经道理也就在于此。巴赫的代表作是十二平均韵律集,如同本来在自然界中高度乱跳的音符,在他的手上就被调教得让其乱跳中具有规律性和美感。

大智都是若愚的,你用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旦考究其细部却发现有万千洞天,那就算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作品。这首诗里面的押韵、叠词、事物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就算是奠定了经典的高度。由于这种随手在网上都能查到的解释本公众号没有必要多说,所以也有可能造成读者觉得我们的解释有一些空泛。读者要问,到底复杂在哪里了?我建议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个叫“都市隐侠”的网友的解释,他已经把该诗的复杂程度解析得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我只是随便提及一点,大家就马上会对这首诗刮目相看了:

比如说,这首诗看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夜”,前面的“春江花月”不过是“夜”的形容词,所谓“春江花月”的“夜”。然而实际上,它谈的是“春、江、花、月、夜”这五个***的事物,谁都不和谁有任何的重叠,然而又在因缘际会的主持下,这五个元素如同一个完整的五线谱系统,共同来完成了这一曲春的江的花的月的夜的交响乐。五个***元素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该聚就聚,曲终则散,反应的就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自然聚散的格局。这五个***事物在缘份的相应下,仿佛是突然就来了,然后相互交织、错杂变换,其复杂格局不亚于物理中的伽利略变换(GalileanTransformation),以及它的升级版洛伦玆变换(LorentzTransformation),演奏完毕这一出,然后又曲终而散,该干嘛干嘛去。

高度复杂,却又在表面上呈现极简,就是一种经典。这样的说法几乎不会遭到任何人的质疑。因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表面白茫茫、而其细部却错综复杂的特性。故而能符合这样一种特性的作品,就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天道”。任何领域,其经典作品都概莫能外,比如我们熟知的E=mc2就是物理学领域的春江花月夜,其简洁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峰回万转的巨大洞天,它自己,就能***成为一个世界。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layers,levels,这样它就具备了但凡高密度物质所特有的良好属性。如同我们形容一个上流社会的绅士往往会用到sophisticated这个词,就是因为他的状态如同一个多面棱镜,一定是和这个宇宙的多元性所高度呼应的,而不是一种角度、一种方式、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单细胞动物。

二、将人类情感巧妙隐藏在就事论事的描述中,此乃第二高

这是凡被誉为经典作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分辨优质与劣质作品的前提条件,便是看它在什么阶段去添加人类情感。优质者,必然只是先如此而如此、就事论事,然后要选择非常恰当的时机将人类情感添加其中;而劣质者,因为其本质是空洞的,所以必然一上来就把人类情感添加在其中美其名曰为“升华”。比如谁要是一上来就跟你说“啊!让我们高举古往今来文明与思想的伟大旗帜,让这春花与秋月融入在我们美妙的梦境中吧!”你就立马能够分辨这句话之所以成为一句废话,就是因为它还没有把正事说清楚,就忙不迭地加入一些空话套话的人类情感。

一件事情,就只是这件事情本身,如此而如此,这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原则。然而人类有一种天然喜欢给事物赋予含义的倾向,导致我们总是不能够把握在什么时间给事物赋予情感才能算作恰当,而胡乱赋予,所以这样反而会凸显出一个就事论事的作品,能具有永恒的经典性。

春、江、花、月、夜,它们分别就只是它们自己,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见缝插针地推销一个什么寄托游子的相思、慈母的缅怀、国家的兴亡等等,而是直接就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现象本身,这就立刻让该作品免于俗套,否则和让金星都要呕吐的参加个唱歌比赛却一上台就开始声泪俱下讲自己的辛酸史有什么区别。

人类,没有谁是不辛酸的。然而你作品归作品,太过于做作地带入自己澎湃的情感,就是一种人类贪嗔痴的脑电波展现。生活中,也正因为人类的这种感情泛滥性,让我们蒙蔽了双眼往往看不见事物的真相,所以对这种人性弱点反其道而行之的,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经典的作品。

这种特色在当今的流行音乐领域也可以看出来。流行的,并非完全不好,然而我们这方水土产生的流行歌曲却永远还是摆脱不了那些情啊爱啊、纠结啊、痛苦啊,而反观国际上高手的作品,节奏都比较欢快,就算这首歌要表现纠结,其音乐表现形式仍然可以如同雨点欢快地敲打着地面,我们就直面此纠结而歌唱这个纠结本身,而不引发情感上的纠结。它用一种欢快的调性仿佛在歌唱着“看啊!我们是多么地纠结!纠结是多么地奇妙!”

也就是说,正因为人类有情绪泛滥

三、提出“人类即怨妇”的理论模型,此乃最高峰

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在缘份的作用下自动汇聚,如同五个蓝精灵,在这个地球上跳着一出欢快的舞蹈。虽然前文如此而如此,啥也不说,然而真的要装傻装到底,五个蓝精灵跳完就完了吗?这个时候,“人”要登场了。

世间万物,自可独自舞蹈;花开花谢,自有自然的规律***支配。然而人类的出现,或讴歌或摒弃,为事物赋予意义。虽然一切最终如镜花水月,然而就是偏偏要在这镜花水月的人世间,上演这么一出镜花水月的好戏。

在用极其复杂的韵脚、笔调和结构来不偏不倚、不带任何感情地叙述完这五种事物的***舞蹈之后,作者要开始渐渐带入人类情感的笔墨了。前面已经说过,优秀的作品不是没有感情,只是不会一上来就推销。一上来就感情澎湃,只能沦为怨妇;然而先就事论事,等已经用错综之笔墨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构的***时空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来迸发感情,就是另一回事了。

前面两种复杂变换和情感的隐藏,为的就是给本诗的真正立意的出场做铺垫。虽然作者仍然百般隐藏,然而在这里,所见略同公众号当场指出,本诗的诗魂即将登场。注意,这里作者在悄然间开始凌峰直上,开创了一个千古未有的高度。当然,也是那么的不显眼。这种不显眼又加倍了其凌峰直上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论怨妇。

当然,这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独创的一个解释。网上纷纷评述,无非都是类似于说,这时候变成了春、江、花、月、夜、人这样六大元素,然后人呢,当然也要开始追思游子的思乡之情了,然后联想到深闺怨妇们久以懒用的梳妆台,我是多么想化作一缕月光飞到她的身旁啊!等等之类。或者,说什么古代都是男子出门闯荡,报效家国,所以都是妇女留在家久之成为怨妇,而我做为一名在外的游子,也只能看着这样的长江东流水,追思着我们家里的妻子,所谓这也和时代有关之类的。

然而本公众号今天要顶翻这种烂俗的说法。什么游子思乡之情在古诗中到处泛滥,还能成其为什么经典?这不是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镜子原理”相矛盾了吗?前面不兜售情感,现在就跑出来兜售了?论月亮论着论着就论成了怨妇,还成什么“孤篇横扫全唐之作”?

真正的秘中之秘在于,作者的立意之高远,不在于在这月光舞的照耀下就昏了头想到了怨妇,而是在于揭示一个千古之秘:人类即怨妇。

此话怎讲?人类,寄身于此苍茫宇宙当中,被共同放逐在这个地球上。放眼望去,左右无依,马克思说动物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就是它的本能、它的本能也就是它本身;而人却在自己的生存本能之外,还多了一些东西。人类,在寻找所依;人类,在寻找意义。

海德格尔曾说,“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疾地为人所知…那么问题依旧会纠缠着我们: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要干什么?”

一开始,人类找不到答案,只能求助于神灵;后来人类运用自己比本能要多出来的那一点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并拓展身边可利用的世界,似乎是利用科技而找到了答案。然而在我看来,人类就算靠着科技神通广大,像蚂蚁一样爬满了整个银河系,以上三个问题仍然还是问题。

人类,对以上三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或者说,人类的存在,就是不断地探索这三个问题的过程;如同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的本能彰显一样。而没有答案的人类,就只能成为怨妇。怨妇本非怨妇,只因没有答案,没有坐标,而烦恼滋生,自成怨妇。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还有“烦恼”存在的人类生命体,我们都可以将其称之为怨妇。但如同在茫茫星空中,我们只要寻到一个北斗,就可以以它来做为我们的起始点,构建一整套寄身于其中的系统。北斗之位次,可暂时击碎烦恼,化解人类之怨。然而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无比复杂的时空当中,以一种北斗构建起来的系统,可能又在时空的流变涤荡之中被彻底击碎。比如以宗教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在时空辗转变异的作用之下,就可能被彻底敲碎,然后新的以科学这种北斗来构建出的社会系统,可能又接上来。然而,关键在于,不是每次一种系统的崩溃都有另一种系统可以马上接上,中间有一个真空迷茫期,那么烦恼就又重新滋生,人类又复归怨妇。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怨妇变成非怨妇、又从非怨妇变回怨妇的循环往复的历史。一切人类历史上的纷争、战争、握手言和、暗自较劲,都脱离不了这个“怨妇系统”的理论涵盖。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一个人自己、每一件事,都是一个“烦恼滋生—烦恼断除—新烦恼又滋生”的“怨妇—非怨妇—又怨妇”的不断循环过程。

人类,就不断困于这样一个怨妇系统当中。而对于这个怨妇系统的揭示,才是这篇诗文突然扶摇直上、拔地而起的优秀原因之一。但这毕竟是一首诗,它所揭示和反应的这种高绝无敌的哲学思想必然要用一脉相承的叠词和诗歌意境来展现,所以只不过假借一下怨妇的说法,却仍然假装像个没事人儿一样,继续不痛不痒地描写个什么月光、什么离人的梳妆台、什么相思明月楼、什么闲潭梦落花。其思辨和命题的高度已经达到如此顶峰,却还乔装打扮得像个普通俗烂的什么游子的思乡之情,让无数拜倒在它身下的诗人们一千多年都没有看出来,这才是这首诗达到双倍顶峰的原因。当然以上这样一种解读,也是所见略同公众号的独创,自初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和作者张若虚一起来共同揭发这个宇宙人生的“怨妇系统”。

四、用时空之虚幻性实现对“怨妇系统”的破除,此乃第四高

毋庸置疑,好的诗词最终都要包含一种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的终极揭示,就是时空了。这很容易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揭示可以再超越时空。然而如何从一个事物的细微局部开始描写,最后落脚到推演时空,是一个非常考察作者功夫的事情。一般来说,高明的作者都是运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事物局部描写到谈及时光的易逝和人生之苍老,比如曹雪芹就在《红楼梦》里面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或者,在“黛玉葬花”的部分中,作者就借花喻人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第二种方法是赋予本来撕裂与分割的时空以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类情感做为意义以弥合时与空、大与小的关系,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而要想将这两种方法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势必要通过两件事物穿针引线,即“江水”和“月光”。因为江水正如时光一样具有奔流不回头的性质,而月光具有冥冥之中照耀人类的性质。所以这首诗正好借这两种事物,把这个终极天问、思古之幽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请大家注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样一段话,就通过月和江的作用,把人及时空联系在了一起。由于前面已经揭发了人类的“怨妇系统”,而这里便提出了怨妇系统是由时空造成的,而时空是一个虚幻之物。于是,就为前面提出的命题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一首好诗不光是要提出一个命题,而且还要为这个命题找到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这首诗的答案,就隐藏在对时空的论述之中。对时空虚幻性的认识和修行的穿越,就是前文所提及的终极的北斗之坐标。以此为位次,万物复生重归其位,人类因为找到坐标而不再怨妇。至此,“怨妇系统”崩塌。

请大家注意,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一种如此贯通古今的思绪和情志,作者竟然仅仅是通过一些春花、江月之类局部的事物来呈现的。正如前文所述,作者通篇不论情感而情感自现,不论及什么伟大的思考而其思考就倒映在它对局部细节事物的描述之中。整个诗篇中运用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做为主线来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借用网上那个“都市游侠”的网友解释,作者将“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同时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

五、提出一种各自***又相互映衬的“应和之美”,此乃第五高

命题再高,至此已经全部收尾。通观全篇,此诗还反应出“一切只是一种应和”的思想和风格。全诗以江和月为主线,如同两个刀片不断旋转,再给它涡轮增压,卷进来春、花、夜,让这春、江、花、月、夜五个***元素***成章,却又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结构。它们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绑定谁,本来无一物,不过应其机缘,各自来到这个世间,弹奏出一抹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曲子。这正恰如世间的万象,都不过是***的个体,各自应其缘份来到世间上演这一出镜花水月的人间好戏。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独自来到世间,又独自回归坟墓,人与人之间是***的,正如这春、江、花、月、夜也都是***的个体。然而一切都只不过是我们与他者之间的应和、与环境之间的应和、与自我的应和。

如同高山与流水,我们本质上都是***要完成自我的人类个体,却因为缘份的感召而暂时相互应和,一切怨妇,一切天问,一切时空,也都不过融化在这样一种如春、江、花、月、夜的***活动却又相互应和、***完成却又相互配合、独自表演却又相互弹奏中了。

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各自***却又相互配合,在时空演奏出美妙一曲的那一瞬。而一瞬中透着永远、一花中见到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又不过缩为一粒微尘、永远的时光又不过浓缩为你正经历的这一瞬。

意境上做出这样的变换,才是远比词藻和韵脚上的那些复杂变换,更让这首诗成为旷世之作的高明之处。

拓展: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生平

在唐代,似乎没有张若虚的诗集传世。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诗。是金子总有闪光时。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

张若虚这个名字,对于当今的诗歌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诗),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然而,对于张若虚其人其事,人们知之甚少,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第117卷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而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也只附带了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诗选》),将他的生卒年定在约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龙朔至玄宗开元初,大约活了六十岁。至于《全唐诗》所说他与贺知章(越州永兴人,今浙江萧山)、张旭(苏州人)、包融(润州延陵,今丹阳人,一说湖州人),号吴中四士,只能说明他们诗名相当而驰名京师,籍地相邻而并称四士。

张若虚,不仅他的生平事迹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诗作也长期湮没无闻。在唐代,似乎没有他的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然而这仅仅是作为乐府宫体诗收录的。直至明人杨高棅《唐诗正声》选本,仍然没有把他的诗选在正声之列。然而幸运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诗总算从唐代起被保留下来了。

是金子总有闪光时。但等待了将近一千年,张若虚及其杰作的命运才开始扭转。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以后,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张若虚的诗声似乎更好些,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当代学者章培恒、骆玉明这样评价张若虚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指初唐时期),唐诗的浪漫气质日趋强化。它以另一种风格,呈现于、张若虚等人赞美青春、表现对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诗篇中。

全诗(《春江花月夜》)从月升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

而且,诗又岂止是提供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而已,它还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无限遐想,就连传统诗歌中不乏苦涩意味的游妇的相思之情,在这里也都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世界、对生活所作的单纯明净而又充满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观照,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2-12-15 01:1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303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