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赏析

更新时间:2022-12-10 04:01:00 阅读: 评论:0

唐诗《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引言:《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登鹳雀楼》诗文赏析及拓展阅读,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登鹳雀楼

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文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拓展阅读:

《登鹳雀楼》改写

金秋时节,我们走进山西永济。普救寺,万固寺,元顺帝,黄河大铁牛景观设置在山西一颗耀眼的明珠,连续在我的眼前闪过的土地像一块。不过,我最渴望的无疑是流动的唐韵风格的鹳雀楼。 ..在鹳雀楼位于东部沿海,黄河永济市蒲州古城以西武昌黄鹤楼,岳阳楼,洞庭湖,南昌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军事建筑鹳雀楼北周王朝的军事建设,因为它的气势磅礴,高大宏伟,云登上地板感,故名“云栖楼。高上升接近黄河,当地人称之为”鹤“吃鱼的鸟类,常栖息地,因此云栖楼”又称“鹳雀楼”。鹳雀楼创建北周元初几百年的破坏战士的战斗,一直是古代文人雅高仕登长焦,黄河的视觉冲击力,来表达豪情逸致的地方并留下无数著名的鹰章娄句子和流行。要数最有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好的一天,山,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高的水平。” 诗地板的诞生,F,诗歌和名利。在2002年10月,鹳雀楼重新修建完成。鹳雀楼重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唐代风格的绘画艺术在唐代,“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层高73.9米,江南黄鹤楼也最多16.9米,是最高国家馆景观,其规模相当于2倍的滕王阁,黄鹤楼五倍。沈括“,孟喜碧谭”,并写着:“鹳雀楼三,前瞻性巴(山名)鸟瞰河。”可见古鹳雀楼高仅30米,超过7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之后,新诞生的鹳雀楼头长成参天。成千上万的高层建筑的世界,引起人们对登鹳雀楼利益,当然,不高度,但音频首歌千古绝唱。近中午,太阳出来了,雄伟的山,河的势头,变得更加清晰。我登上山顶,极目远望,身体似乎DE-英的宏伟气概和有远见自己的才华。现在怀孕的过去,吊古僻静的地方,他的思绪飘向奔腾,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了一天的山,黄河入海的魅力宏伟感视觉中条山变样,西华山,似乎已经成为了水墨画组黛绿,深的若虚隐藏在云层像一个叛逆的小马驹跌宕起伏,山腰或在较暗的云层,一块一块,慢慢地浮动。奔腾黄河像一条巨龙的身体伸展到的距离,搅拌波娓娓道来,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如果他们告诉未来的美好未来......

鹳雀楼详细介绍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鹳雀楼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鹳雀楼在唐代别具风格,诗人多来访胜,留下不少名作。除王之涣外,畅当、耿湋、马戴、司马札、李益、张乔、吴融等七位唐朝诗人也曾登楼赋诗。

拓展: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入文,*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导入

1、出示*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4: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25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王之涣   登鹳雀楼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