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导语:“诗仙”李白是唐代时期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词中处处蕴含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象美,李白是一个以动物形象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圣手,他笔下的动物形象丰富多彩。
李白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指的是在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那些包蕴着他们主观情感的动物。据统计,李白流传至今的诗词大约有一千首,其中涉及动物形象的诗就有600 多首,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三,动物的范围也是极其的广,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在李白的诗词中都可以找到。李白诗词中的动物意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在的`意象,例如:虎、豹、马、猿、犬、兔、熊、鹤、燕、雀、白鹭、鸳鸯、蝴蝶等等,第二种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诗人虚构出来的意象,例如:龙、麒麟、大鹏、凤凰等等。
一、以“鹿”“子规”等为代表的实在意象
在李白的诗词里,实在意象李白写到了很多次的鹿这个意象,有鹿、糜鹿、白鹿,而鹿大多数是和仙人或者仙境绑定在一起的。例如,“竹马数小七,拜迎白鹿前。”(《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游泰山六首》其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李白笔下的鹿寄托他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白鹿意象多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和他的游仙诗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奇思妙想中流露出渴慕修仙得道的心愿。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一方面要“且放白鹿清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一方面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李白的学道求仙,就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寥廓、更自由的彼岸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李白不用摧眉折腰,更没有因仕途挫折而带来的痛苦,而是能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精神,享受生命的欢乐。总之,鹿意象与李白的寻仙意识、慕道情感紧密相联。
在李白诗词中,除了鹿意象的大量运用之外,还有“子规”也是李白笔下的常客,子规: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而对于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人来说,子规的啼叫无疑就是撕裂他们的伤口然后再上面狠狠地撒一把盐,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一首李白在晚年创作的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盛开,联想到幼年在蜀地常听到子规鸟的啼叫。子规啼声凄厉,令听者肠断,暮春三月,特别叫人思念故乡。“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旅人思乡的情绪。再如“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寂静的夜里,空幽的深山,子规的啼叫声,使哀愁充满了整个空山。
二、以“大鹏”、“龙”为代表的虚构意象
在李白众多的鸟类意象中,李白最钟情的是虚拟意象是大鹏,他发挥自己极大的想象用他极致的笔锋给我们精心的描绘了大鹏这一虚构的鸟类意象。李白借助大鹏鸟抒发壮伟气概、表达人生的伟大抱负,把大鹏看成是自己的化身,对大鹏倾注了巨大的热情,赋予大鹏以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孤傲不逊的性格。李白的一生都做着一个梦,一个建功立业展雄才的梦,一个凭借自己的才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梦。
李白渴望踏入仕途,却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而是通过干渴、隐居为手段来实现,因此他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拎摇直上九万里”(《上李岂》),它“跟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李白希望能在政治活动中像大鹏一样扶摇直上,搏击云天,因而对“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的大鹏情有独钟。他不仅在一些诗文中一再描绘大鹏形象,而且常用以自比,李白在少年时期就写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跟大鹏有关的诗词。李白在 62岁的时候还写下《临路歌》自叹“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仍以大鹏自比而为一生作结,大鹏那种任天而飞、旷达豪迈、傲岸自信的性格贯穿李白的一生。
虚构的意象,李白最钟爱大鹏之外,就是龙的意象。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着祥瑞,是万兽之首,在封建时代也作为帝王的象征。诗人往往借用“龙”的意象来表示自己对权势的向往以及失意之后的无奈,有的也想要借助于龙的帮衬来重新得到重用等等。
李白诗集中的龙意象很多,如“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古风五十九》十六),“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示,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旬震及鼓。”(《梁甫吟》)等。李白对龙这一是虚构意象的情感寄托是复杂的。 “宝剑双蛟龙”是他精神世界的外化,他将宝剑比作蛟龙,暗示了李白想要入仕建功立业,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写照。李白在《猛虎行》中写下了“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这首诗引用了萧何、曹参的典故再次抒写了诗人有心于国家,想要辅佐帝王的志向。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玉浆悦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李白却流露出渴慕神仙、忘却烦恼的念想了。
在李白创作的诗词中,意象种类之多,范围之广,绝对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是实在的意象还是虚构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意象本身,而是具有了诗人赋予它们感情色彩的特征,它们可以说是诗人得意时候的见证者同样也是失意时候的情感寄托。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2:1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24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