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简介和代表作品

更新时间:2022-12-10 00:55:00 阅读: 评论:0

贾平凹的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毕业于西北大学。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创造精神和叙事野心的少数小说家之一,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贾平凹的简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贾平凹的简介

【个人简介】

陕西作家协会***,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文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创作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人物评价】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 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这人说话时陕西味十足,他的眼睛非常亮,很有观察力,事实上,他的农民模样掩盖了他的精明、智慧。他是个聪明、善于不露痕迹搞幽默的作家。

贾平凹的《秦腔》,从表述方面来说,他的语言表达很圆熟,但是,我从中看不到一个站在中国文学高峰上的巨著所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内涵。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琐碎的、低迷的、阴暗的、甚至猥亵的写作趣味。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2年,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创作经历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长安》文学月刊。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73年,发表作品《一双袜子》。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人大代表。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讲述主人公金狗几次人生的大起落。

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商州》,讲述刘成和珍子因互相吸引而相爱的故事。

1988年,凭借《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白夜》,以主人公夜郎的生活来展开叙述。

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土门》,讲述了一个村庄城市化的过程。

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高老庄》,讲述主人公子路、西夏一路行来所见所闻。11月,出版回忆录《我是农民——在乡下的五年记忆》 。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怀念狼》,将神话、民间传说、风俗、历史旧事、现实、人与动物、城市与乡村等等融合。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病相报告》,以两位主人公的一生来演绎一个爱情故事。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5年,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高兴》,表达了对农民的一贯关注。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2012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2013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2014年,出版长篇小说《老生》,表达对社会历史感悟。

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中国作协副***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表彰其在推动当代汉语文学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2018年1月,贾平凹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月,出版长篇小说《山本》。7月,当选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名誉***。

2019年4月20日,贾平凹凭借《贾平凹灵性散文》获得第2届三毛散文奖大奖。

2020年9月,出版长篇小说《暂坐》和《酱豆》。

2021年9月19日在,参演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中国上映。12月16日,获第一坊金逸奖艺术贡献奖。

创作特点

首先,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中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作品中实际所描写的时间的封闭性、短暂性与所暗示的时间的.开放性、永恒性直接构成了一种寓言,一种关于人生的寓言,这寓言也许是说人生在于过程,漂泊是一种宿命。由此从以上时空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把贾平凹长篇小说结构的整体特点概括为:人在城乡之间漂泊。

散文特点

首先,贾平凹散文塑造出一个大写的智者——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为文讲“真”,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故此,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有阮籍气或贾岛气,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待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其次,贾平凹散文创造了风格独异的境界。境界是贾平凹散文创作刻意追求的个性化的艺术品性,它体现了贾平凹融内情与外景所达到的艺术造诣。中国古代为文最讲究境界,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阅读贾平凹的散文,人们都能感受到文中浓浓的诗情画意。唤人向往的明净幽远的意境,通达心底的深邃哲理,得到心灵净化般的美感。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艺术境界。对此。贾平凹有着明确的认识。他在谈论散文的力度硬度时说:“不是说些慷慨激昂之词,要有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在他看来,散文重在有境界,这是散文力度之所在。而这种境界决非随意习来,是作者多年刻意修养追寻才能得到。

关注现实

贾平凹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大多都是描写现实的,如《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土门》讲述了一个村庄城市化的过程,对城市当中腐朽的生存方式和乡村的保守心态进行了双重批判;《高老庄》讲述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庄与往昔故人之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体现了乡村的封闭守旧和改革开放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白夜》以主人公夜郎无以附着的精神游荡为主线,表现了作为普通人的男男女女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境遇和心态;《秦腔》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刻写了乡土中国的变迁,伴随对现实关注的是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注个体

关怀个体生存,叩问个体人生,是贾平凹小说的重要主题。无论金狗、成义,还是高子路、黑氏等等,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浸透了贾平凹对人性的探究、对个体生存的意义及实现途径的思考。在书写形式上,为了更好地探究各色人等的精神命运和存在境遇,他往往从生活出发,采用了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执着地追寻人之为人的存在意义,为个体生存探寻着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

传统思想

贾平凹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作家,受儒道释的影响较多,他自己将之融入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悟中。贾平凹将儒家文化伦理观念的核心“仁义”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还将家庭伦理道德与人物的日常行为、思想自然贴合。贾平凹的小说还常用道家的眼光来阐述哲理,给读者描绘了一个个新奇别致的艺术世界。如《古堡》中的麝,《远山野情》中太岁的象征,《山坳》中的狐狸,《浮躁》中金狗出生时的预兆、金狗胸前墨针的“看山狗”*像、金狗与小水的名讳等,都暗含《周易》文化的密码,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哲理意蕴。他将这些意象与农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既符合乡土中国的实际,也表达了作者形而上的思考。

土地情结

贾平凹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结,他在小说中反复张扬的主题之一就是土地是农民的生命,是农民的生存支柱。如大部分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如才才、山山、仁厚村人都是以土地为生的忠厚农民,他们在土地上精心耕耘,精心收获。金狗离开了乡土,最后又回到了乡土,土地情结是他斩不断的根。作为商州文化传承者与人文精神开拓者,贾平凹在很大程度上因袭着对土地的深沉感情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00:5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23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代表   简介   作品   贾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