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文言文及翻译拼音版

更新时间:2022-12-09 19:43:00 阅读: 评论:0

买椟还珠文言文及翻译

买椟还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韩非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下面是整理的买椟还珠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买椟还珠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全文翻译: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有个郑国人把盒子买了去,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吧。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为了招揽顾客,卖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并且请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同时,他选用不同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气迷人。盒子完工之后,看上去金光闪闪,闻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想,要是把珠宝放到这些盒子里,肯定能吸引郑国人,说不定他们会抢着买他本人的珠宝,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特别,装饰多么美丽。这不免令他紧张起来,额头上冒出细汗。为了把众人的视线转移到珠宝上去,珠宝商扯开嗓子叫卖着,推销他的珠宝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围的人个个充耳不闻,还是关心那些盛放珠宝的木匣。

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郑国人把珠宝还给珠宝商之后,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走的时候嘴里还在小声地嘀咕着:“这木匣太漂亮了,这可是让我赚到了。”珠宝商拿着郑国人还回来的珠宝,惊讶得合不拢嘴。他还以为那人喜欢的是他的珠宝,没想到是他准备的木盒子太过精致,竟然抢了珠宝的风头,这着实让珠宝商苦笑不已啊!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成语寓意

郑国人两眼只盯在了精致的木匣上,竟然舍弃了珍贵的珠宝。可见,做事情必须主次分明,不能像买椟还珠的人那样,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成语原指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成语辩伪

成语出处原文的真实旨意

几乎所有的辞书,都收录“买椟还珠”,释义也大体相同。《辞源》释为“去取不当”;《辞海》释为“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等。以商务印书馆《汉语词典》的释文为例:“《韩非子》记载: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认为匣子漂亮,就买下木匣子,把珍珠还了卖主。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韩非子》的原意并非上述释义所述。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内容看,这位楚国的珠商,花了那么多的资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郑国的顾客把漂亮的盒子买走了,而没有买走他所要推销的珍珠。《韩非子》批评这位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而完全没有指责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楚人鬻珠的批评,变成了对郑人买椟还珠的`批评。颠倒了《韩非子》的原义。再看《韩非子》用这个故事(以及秦伯嫁女的故事)讽喻的是什么。原书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完全没有指责读者欣赏其词章的文采,而现行成语及其释义,却把原书对学者以文害用的批评,变成了批评受众的取舍不当,显然也完全违背了原著的旨意。

《韩非子》已经给了这个寓言一个准确名称:“楚人鬻珠”。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买椟还珠”,真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寓言的情节、主旨跟着也都变味了。可见,现行成语“买椟还珠”,无论其命名,本来意义,还是引申意义,都是对《韩非子》的错误解读。

其他点评

南朝的刘勰正确理解和利用了《韩非子》上的这个寓言。他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复在于兹矣。”(《文心雕龙·议对》)这里用“秦女嫁晋”和“楚珠鬻郑”讽喻“文浮于理,末胜其本”,与典相符,于理相合,很是贴切。

也许有人认为,现行成语“买椟还珠”及其释义多年沿用至现代汉语,已是约定俗成了,不改也罢。这个理由即使能够成立,也不能像现行辞书这样,把成语“买椟还珠”直接强加给《韩非子》;而应当如实地说明这个成语的来源、演变、蜕化的过程,才不致以讹传讹,贻笑大方。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9:4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21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买椟还珠   文言文   音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