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生非》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无事生非》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事生非”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本来没有问题而故意制造纠纷。那事实就真的是无事生非吗?不论哪一个人都不会没有目的的这么做。《无事生非》这是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作品约写于1598年。故事讲的是在意大利梅辛那城内,百姓怀着兴奋情绪等待城主唐·彼特罗凯旋归来,然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唐·约翰却妒忌兄长才干,计划报复,首先令城主女儿的婚礼告吹,再布局陷害,但最终还是被人揭发,有情人终成眷属。
克劳狄奥这个贵族少年虽是年轻有为,但他依然摆脱不了世俗的看法,更没有摆脱掉“利”字为先的影响,他的求爱、求婚,完全按照封建婚姻的那一套。他说爱希罗这位善良的少女,但是他的爱却经不起别人无中生有的两句话,正因为别人无中生有的两句侮辱的话而对希罗绝望地婚礼上把她辱骂致使她当场昏死过去。经过一番曲折、案情大白最后大团圆,新娘把面罩摘下来时,他却仅仅嚷了一声“又是一个希罗!”没有一句忏悔的话,情绪是那么的愉快,还嬉皮笑脸地跟旁人说笑。
或许他是因为希罗复活了,他不再需要内心的责骂而高兴,或许是因为他把希罗真正地娶到手自我得到了伯爵的财产继承权而高兴,或许……不管他是因何而高兴,但从他的各种行为之中看到其实他并不是真正爱这位新娘,或者说他的爱不够坚定,经不起考验的爱,像他这样的一个少年却依然逃脱不了世俗的一切,爱是那么的虚伪与不坚固。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应是那对欢喜冤家裴尼狄克和琵特丽丝了,他们各自以独身主义为标榜,两人一见面就摆出异性憎恶的姿态,互不相让,唇*舌剑地斗起来,谁知就这样的两个人在各自不留意之下钻进了朋友们设下的善意的圈套,以为对方暗恋自我却无从表白,陷入了单相思的痛苦之中,原先的意气用事,争强好胜就化解为暗中的相互爱慕了。
当希罗在婚礼上被新郎辱骂昏死过去时,他们俩都激于义愤,用情不幸的希罗,他们之间彼此获得了共同的语言,相互呼应的感情,双方的心心相印在此得到了确认,这对情侣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呼应上,他们的陷入情网,为他们各自从偏见中摆脱出来铺好了道路,性格得到成熟的发展,纯朴的感情培养了情操,提炼了思想意境。
这一切事情的发生均是出入私生子唐·约翰之后,为了自我平时的受辱而将此发泄到朋友的身上,他的心中有朋友吗?没有,他的心中只有自我,私生子真的.就这么坏和心狠手辣吗?我想不是的,私生子中有好易有坏,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私生子的地位、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加社会中人对他的各种不公而造成如此,成为私生子并不是他的错,那他为什么要承受这些呢?从另一方面说多亏他这无事生非的举动,不然的话又怎样会有这对欢喜冤家的结合和这出喜剧的产生呢?
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一剧,借助于情人克劳狄奥受骗,掉入了彼得罗亲王的弟弟唐。约翰精心设置的陷阱,因为看到了一个男人在他的未婚妻的闺房窗前,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唐。约翰收买希罗小姐的女侍玛格莱特化装为小姐与人幽会所致。克劳狄奥以此误以为他的未婚妻希罗不贞这个故事为核心,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
《无事生非》一剧,就故事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希罗和克劳狄奥,其悲欢离合构成全局的骨干。但是单就人物而论,则此剧中最能引人入胜的人物是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前者是希罗的堂姐,后者是克劳狄奥的朋友。
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这两个人物是莎士比亚的创造,他们虽然一开始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但事实上,在戏剧的演变过程中,他们与希罗和克劳狄奥的角色悄悄发生了变化,成了这部戏的真正的主角。
贝特丽丝是出身高贵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她太高傲,不肯向人低头,尤其是不肯屈服在一个男人手里;培尼狄克是出身高贵的勇敢善战的男士,同样有灵活的头脑与敏捷的口才,但是他太高傲不肯在人前服输,尤其不肯在一个姑娘面前服输。这是两个高智商的青年男女之间的较量,一开始就唇*舌剑互不相让。
透过两个人一个不肯嫁,一个不原娶的表面现象,其实两个人都是在怕,怕的不是对方,怕的是自己,怕自己一时情不自禁宣告投降。因此这两个内心良善而舌锋似剑的年轻人,遇在一起便各逞机锋互相讥诮了。这种舌战也是台下的观众所欣赏的。
在本剧中,彼得罗亲王(克劳狄奥的朋友)串通克劳狄奥、里奥那托(希罗的父亲)和希罗,他们四人共同玩一种游戏:撮合好斗嘴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恋爱,看他们婚后斗嘴的笑话。四人“设计”让培尼狄克“无意”中知道贝特丽丝狂热地爱着他,同时让贝特丽丝“无意”中获悉培尼狄克在暗恋她。剧中对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作出同样的安排是合理的,他们两人都是伶牙利齿的角色,本质上有着同样的虚荣心。
因此后来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这一对老冤家成了新朋友,彼此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关系迅速升温。特别是经过希罗和克劳狄奥的爱情风波,更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无论从个性和才能来看,他们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惺惺相惜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事生非》一剧,把传奇剧、闹剧和高雅喜剧三者装进一个剧本,显示了莎士比亚非凡的戏剧才能。贝特丽丝是这出戏剧中最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不乏女性的温柔妩媚,又格外多出男性的刚毅勇敢,这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
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作家的代表人物,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的莎士比亚,一生共写过戏剧作品40余部。他早期的作品采用当时常规的写法且语言华丽,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此时的作品大多为喜剧见长,进入中后期后,他的作品开始转向自然文字写作。往往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设置隐喻和象征。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此时的作品以悲剧见多,如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些悲剧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史中悲剧大师的地位。
读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你总会为某一句精彩的道白,忍俊不禁以至拍案叫绝。在他的戏剧人物形象中,各种生动的比喻、比拟无处不在。通常采取倒述、悬念、照应、联想以及衬托对比、伏笔照应、铺垫悬念等方式,牢牢地把握整个剧情的发展方向,并使剧情在跌宕起伏中得以圆满谢幕。
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是,利用出场人物那种看似戏谑或者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正面人物反写或反面人物正写,通过以人拟物或者以物拟人来卒章显志、借古讽今。
《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悲喜成分兼蓄的一篇名作。在本剧中,他依然采用惯常的两条平行主线同时运行,剧情的设计有伏笔、倒述、分插、对比、独白等方式,通过希罗与贝特丽丝两表姊妹的爱情,以一喜一悲的两种结局,来深刻揭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上层建筑在权力斗争和利益分配之间关系。此剧含有悲剧、喜剧、闹剧三种因素。希罗和克劳狄奥之间的纠葛具悲剧性,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之间的纠葛则属喜剧性,道格培里等人的行为则颇具闹剧性。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他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在《无事生非》这部戏剧中,他同样有着如此的原始创作心态。在阅读过程中,我很欣喜希罗最后在百难之后,还是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婚姻,这似乎是一个理想化的结局。然而,对于同样是曾经羞辱并摧残这个弱小女子的克劳狄奥,亲王唐·彼德罗,虽然他俩也有蒙蔽之嫌,但他俩自始至终是肇事者,需要承担不可推脱的责任。到底谁又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当然就是以这两人为代表的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权利主宰者和王权代表者。
悲剧是当权者自己造成的,他们再假惺惺地去进行修复。而唐·约翰也只是他们在驭权过程中的一枚棋子。我们不妨在本剧的结局中可以找到这种迹象的蛛丝马迹。肇事者唐·约翰被抓住,可唯独没有对他处罚进行任何交代,一场悲喜兼具的闹剧最终圆草草收场收场,这是否在无形中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以及贵族和当权者的形象?我不得而知。或许古今中外一些无形的权力幕后黑手,在历史的背面,上演了多少精彩绝伦欺世盗名的逆天骗局。
年少时候,读莎翁的戏剧,看莎翁名著的电影,似乎都觉得听台词是如此的冗长,现在发觉,莎翁的东西,似乎不是写给少年人的,他的李尔王,麦克白,亨利四世,都在念着历史里的长调,漫漫的,幽幽的,沉淀着酸甜苦辣,然后,用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那些能听到的人。
孙道临当年给《王子复仇记》配音的片段,偶尔还能在电视上看到,有时候想,这种戏剧式的夸张表演,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是多么的悠远,一句可以两三秒就完成的长句,在舞台上可能需要二十秒三十秒。但,放慢去听,放慢去体会,忽然发现,唯有戏剧舞台,方能表现莎翁句子的美丽。
这片子里的对白都按照莎翁舞台方式表演,很喜欢王子部下佩尼的那段独白,虽然身在实景之中,他的念白却显得格外自然。
这片子有很多轶事,比如被设计成为一对的佩尼和贝特里斯其实一对夫妻演的,虽然这对夫妻相伴没到老,这片子里,却还真的配合默契,据说当年正热恋之中。
至于演员的挑选颇有意思——这一个家族中,风度翩翩温文尔雅黑人老大,阴郁狡邪的老二是基努里维斯扮演,阳光少年老三克劳迪奥,则是《豪斯医生》里温文尔雅的一位,这片子里,他在婚礼上的咆哮,还真的很小男孩化。非常有意思的安排。
片子很老了,看完之后,颇有老年人听完一场依依呀呀热闹戏的感觉。热闹过去了,剩下的,只有莎士比亚那些优美的文辞。
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莎翁写的那些句子,不过,既然是个男生自己写的,那就Let them go,随它去吧。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18:1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21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