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格式

更新时间:2023-02-02 19:27:14 阅读: 评论:0

大学生在大四的时候是要写毕业论文的,那么再写论文前,开题报告要怎么写呢,可以参考以下模板范文。

范文1

关于开题报告论文范文例文与“数学课堂语言的生活化”的开题报告有关本科开题报告范文论文范文检索。

1选题依据

快乐教学方法已在教育部门开展了十多年了,这一思维方式基本上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和人们观念的改变不足,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言生活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不断地创新。

然而,目前我校仍很匮乏,把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电子教学等误以为是语言生活化。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例如:教师的自身素养,学生学识的欠缺,生活范围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加之中考的主导,教学评价的不足,造成了教改的不能深入。

新课标的变化,要求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学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使语言的生活化能完全地融人到教学改革之中。在教学中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可使课堂产生融洽,合作,互敬的气氛,为营造良好的动力机制。故而,本课题组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作了一些实践研究,探索出新的教学风格。

2理论价值

语言生活化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因此,实践中产生新的做法和思想,可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知识的重现,重现确认,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跟随时代的必需。是教育理论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语言生活化是联系知识、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开放性,提升了人们对教学中问题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事情,是教学主导与主体的体现。它应归交往行为的范例,可以丰富理论,起到活学活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3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的要点是要用语言来交流,言谈与倾听,沟通与合作。以师生心理世界开放为特性,以互动为方式,使师生之间心灵世界得以相遇,从而引发学生智慧火花,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性,教师的专业化也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语言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把知识引入社会实践,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促进其积极思考,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革命,同时也是给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找到适合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准确地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4研究内容

4.1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及其应用范围。

4.2对语言生活化程度的理解和表述。

4.3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知识,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达。

4.4对数学教学的辅助指导作用方法。

5研究途径

5.1收集资料法:查阅资料,了解知识的动态,借鉴有用的做法。

5.2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运用效果,并提出新方法。

5.3行动研究法:分析实施中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

5.4经验总结法:对课堂实践研究、分析、整理相应的方法。

6进程设计

6.1准备阶段:

6.1.1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策略。

6.1.2学习有关理论,落实课目。

6.1.3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了解其障碍,找出问题,写出报告。

6.1.4为研究课题提供情况,找到研究的基点。

6.2实施阶段:

6.2.1分析学生学习障碍,规划好“语言生活化”的实施方案。

6.2.2边实践边改进,克服旧的教育理念的习惯思维,顺利开展研究。

6.2.3整理可操作性资料,在教学中研究实践。

6.2.4写出相关论文,写出结题报告。

7研究能力

本课题聘请了我校数学组成员,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也有学校的教学中坚,县级优秀教学能力,等大力的支持。有编写学习资料的青年教师,他们教学成绩优异,获得社会的好评,所以我坚信本课题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8实施方案

8.1保证每周有1节课时间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8.2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设计教学方案,做到灵活多变、生活化。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9:2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56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板   报告   论文   格式   范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