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个作文竞赛活动,并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积极投稿参与。可我想来想去的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喜欢的主题。
没想到今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正好学了一篇叫《七子之歌》二首的课文。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现代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课文中的澳门、香港,仅仅是七首之中的二首。课堂上,当我默默的朗诵起那两首感人肺腑的诗歌时,我禁不住心潮起伏,潸然泪下。
特别是当我读到那句“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时,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离散多年的孩子,在灵魂深处呼喊着自己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并默默的告诉她,虽然不在她的身边,却永远的为她保持着一颗不变的灵魂!而那句“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更是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欺压、被凌辱的柔弱孩子在眼巴巴的看着自己软弱无力的母亲,嚎啕大哭。他就那么孤苦无助的伸出双手,希望能够得到母亲怀抱的庇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当我读完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时,我似乎才终于明白了祖国母亲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等到将来长大后,才有实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和更好的保卫我们的祖国--母亲!当我朗诵完那两首悲苦无尽的爱国诗篇后,我立刻就意识到了,我要寻找的作文主题,就在眼前!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2篇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
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
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v^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
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
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
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
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
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
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
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
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
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餖饤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
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
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
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
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
“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
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
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
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
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
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
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
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
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
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
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
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
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
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原载1946年《文艺复兴》)
闻先生的惨死尤其是中国文学方面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
闻先生的专门研究是《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唐诗,许多人都知
道。他的研究工作至少有了二十年,发表的文字虽然不算太多,但积存的稿子却很多。这些
并非零散的稿子,大都是成篇的,而且他亲手抄写得很工整。只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完密,要
再加些工夫才愿意编篇成书。这可见他对于学术忠实而谨慎的态度。
他最初在唐诗上多用力量。那时已见出他是个考据家,并已见出他的考据的本领。他注
重诗人的年代和诗的年代。关于唐诗的许多错误的解释与错误的批评,都由于错误的年代。
他曾将唐代一部分诗人生卒年代可考者制成一幅图表,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他是学过图案
画的,这帮助他在考据上发现了一种新技术;这技术是值得发展的。但如一般所知,他又是
个诗人,并且是个在领导地位的新诗人,他亲自经过创作的甘苦,所以更能欣赏诗人与诗。
他的《唐诗杂论》虽然只有五篇,但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恰到
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后来他在《诗经》、《楚辞》上多用力量。我们知道要了解古代文学,必须从语言下
手,就是从文字声韵下手。但必须能够活用文字声韵的种种条例,才能有所创获。闻先生最
佩服王念孙父子,常将《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当作消闲的书读着。他在古书通读上有
许多惊人而确切的发明。对于甲骨文和金文,也往往有独到之见。他研究《诗经》,注重那
时代的风俗和信仰等等;这几年更利用弗洛依德以及人类学的理论得到一些深入的解释。他
对《楚辞》的兴趣似乎更大,而尤集中于其中的神话。他的研究神话,实在给我们学术界开
辟了一条新的大路。关于伏羲的故事,他曾将许多神话综合起来,头头是道,创见最多,关
系极大。曾听他谈过大概,可惜写出来的还只是一小部分。他研究《周易》,是爱其中的片
段的故事,注重的是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表现。近三四年他又专力研究《庄子》,探求原始
道教的面目,并发见庄子一派政治上不合作的态度。以上种种都跟传统的研究不同:眼光扩
大了,深入了,技术也更进步了,更周密了。所以贡献特别多,特别大。近年他又注意整个
的中国文学史,打算根据经济史观去研究一番,可惜还没有动手就殉了道。
这真是我们一个不容易补偿的损失啊!
1946年7月20日作。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3篇清水县第五中学
课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习目标
预习展示反馈
学科导学案备写活页
备课者 陈双彦 分管领导评价
此栏一般用于归纳知识点或写达标测评
书写导学案栏(要求分课时备课,一页写不完可写两页或三页)
1、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
闻一多,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 、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 的? 要 事 迹 , 学 习 他 的 崇 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 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v^期 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 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 士。在李公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横眉怒对^v^特务的手枪, 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2、 学习本文围绕中 朴追悼大会上, 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心选材, 叙述中抒情, 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和知己,两人友情深厚。著名诗人,代 (引用原文) ,诗集《烙印》 ,被誉为“农民诗人” 。 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 表作《老马》 2000 年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 年获由国际诗人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式、过渡和照应的手 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004 年 2 月 5 日去世,享年 99 岁。 6、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 法. 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二、字词积累 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 有何作用?
2.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何作用?
3.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 .... . 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 : “这” .: 4.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 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4篇一
大恨,往往形诸笑骂歌哭。
“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v^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v^‘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
上述文字出自文学大家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历史的现场为20世纪40年代,文字却是四十多年后的追述。汪曾祺就读西南联大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四十年了,连先生衣着的颜色都记得那样清晰,这样的文字是值得信任的。汪先生之笔,如太史公之笔,虽寥寥数语,却将闻一多先生在^v^“云南王”龙云的府邸旁若无人,出言无忌痛骂大独裁者^v^的情态,描摹得好一个淋漓尽致。
这是闻先生的切齿痛骂,是对人民公敌、大独裁者^v^的痛骂。
闻先生会怒骂,也会嘲笑!
不妨读一则朱自清先生的日记。
(1942年10月20日)参加莘田(案:罗常培字莘田)、锡余(案:汤用彤字锡余)、心恒(案:邵循正字心恒)与柳怡徵晚餐会。安排十四讲,内容为中国历代诗与文学作品。我讲宋诗之思想。晚饭膳食甚好。餐后我们谈及中国书信的教语,一多一概称之为“虚伪”。如往常一样,我受不了他的一概抹杀,用很谦虚的语调与之争论,谓此种虚伪或有必要。他立即带着傲慢的微笑回答说:他并没有说绝对无此必要。对其极端的说法保持沉默,但认为那不正确。(《朱自清全集》日记卷)
朱自清是闻先生的知音。政治上他们是战友,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西南联大十教授联名致信^v^放弃内战力争和平,十教授中就有闻一多与朱自清。私交上他们是能以生死相托的知交,闻先生遇刺后,就是朱自清先生将闻先生的遗稿整理结集出版。性情上,他们一位锋芒毕露,一位则内敛温和。闻先生与朱先生的围绕着中国书信的“敬语”之争,其实已不完全是纯粹的学术之争,本质上已是一个文化之争。朱先生是一个谦谦君子,雍容大度,与人为善,尽管他对闻先生“一概抹杀”式的断语不以为然,也只是以“保持沉默”以应对闻先生的“傲慢的微笑”。可在闻先生看来,“敬语”则是一份虚伪,是一份“中国式隐忍”。
闻一多曾给自己刻过许多图章,其中有一方是:“叛徒”。他为别人题了词,也常盖上这方图章。他曾经解释道:“为什么叫‘叛徒’呢?因为我要做一个旧世界的叛徒!”由此足以见出,闻先生“傲慢的微笑”,不仅是对旧文化的无情的傲视,也是对旧世界的无情嘲笑!
1927年大革命之后,闻一多曾一度置身学术,极少关心政治。1937年^v^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至云南昆明,闻一多随之南下。他曾从湖南带领很多学生步行至昆明,三千里长途,沿路所见,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国难当头,闻先生怎能再做他的“何妨一下楼主人”?怎能再自我麻醉于他的“一杯酒,一本诗”的诗酒人生?怎能对“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熟视无睹?怎能对“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充耳不闻?《静夜》是诗人20世纪20年代歌吟,《静夜》又何尝不是20世纪30年代诗人心迹的写照?诗人悲天悯人,《静夜》中的那一句“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正是西南联大时闻先生的内心独白。
诗人在他的象牙塔里再也无法安然了,他走出了个人的天地,于是诗人就这样成了坚定的民主斗士!成了旧世界的“叛徒”!
闻一多是诗人,是唯美派诗人,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异常苛刻,《七子之歌》他自认为不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从未将它选人诗集,但其中的《澳门之歌》却在他逝世50多年后澳门回归祖国时被谱成曲,唱遍中华大地。
殊不知这首歌曲却有着他的《死水》《静夜》一样不朽的艺术魅力,因为《澳门之歌》就是诗人至真至纯的爱国赤诚的最自然最真挚的表白,就是诗人对异族侵略者的愤怒声讨。《澳门之歌》与其说是澳门这个被葡萄牙掠去的儿子向母亲的哭诉,不如说是诗人闻一多的椎心泣血的歌哭啊!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人已逝,弦歌却不绝,这或许是对闻先生的魂灵最大的安慰。
大恨往往源于大爱。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死水》即写于这一年。人们不解,学成归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闻先生为什么将中国比喻成“一沟绝望的死水”?又为何愤激地断言“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进而绝望地长叹“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为所欲为杀人如麻,国内军阀为争夺势力范围攫取国家大权干戈不息,诸如鲁迅先生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因反独裁争民主身受迫害,信奉自由主义的独立报人邵飘萍最后落得身首异处。1925年的中国是一个兵连祸接的中国,是一个万马齐喑的中国,是一个异族横行的中国,是一个饿殍遍野的中国。
为什么闻先生在《死水》中有如此的大恨,有如此的愤激之语?因为闻先生对祖国有着大爱啊!读读先生的激情如火山岩般喷涌而出的诗歌《一句话》,你就会明白先生对祖国爱得多么炽烈与深沉。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精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死水》中有大恨,其实那一份大恨又何尝不是闻先生对祖国的赤子之爱火山般缄默之后突然如晴天霹雳般的爆响呢?
如果说爱国是闻先生的大爱的底色,那么爱人民又是这份大爱的自然的延伸。
闻一多的《祈祷》也是我百读不厌的诗作,相信也是所有热爱闻先生的读者的最爱。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谁能告诉我,怎样的人才是中国人?闻先生在祈祷!中国人的心底应该有一颗“尧舜的心”,闻先生如是说。那么“尧舜的心”又是一颗怎样的心呢?那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德之心。
1945年5月2日晚,西南联
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闻先生为什么于《唐诗杂论》中,会那样对杜甫一往情深,会那样对杜甫顶札膜拜,会那样倾注心血为杜甫写出洋洋几万言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会那样以诗性的文字写出绝美的散文《杜甫》。因为闻先生所钟爱的诗人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双脚深深地扎根在苦难的土地上的如杜甫一样的诗人啊,因为闻先生所爱重的就是杜甫“致君尧舜上”的那份忧忡为民之情怀啊。
也只有理解了闻先生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会读懂闻先生的弟子黄秋耘先生的《行吟阁遐想》中那段描述闻先生文字: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的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
“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读《离骚》,读什么?就是读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的精神。怎样的人才算是真名士?用今人的话来说,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那就是必须有一颗爱国爱民之心。
这就是闻先生的大爱!
真名士,自风流!
《辞海》这样解释“名士”:特指以诗文著称,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
闻先生不愧于名士。而且是“真名士”,是体现了大爱与大恨的真名士。
闻先生为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诗集《红烛》《死水》,为学术史留下了《唐诗杂论》《中国文学史稿》《高唐神女传说》《伏羲考》等传世名著,可谓当得起名士的以“诗文著称”。
闻先生“恃才放达”“不拘小节”之事,更是不胜枚举。
1944年,西南联大老教授刘文典应滇南某土司的邀请为他的先人撰写墓志铭,一去即半年不返。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征得校长梅贻琦的支持将刘文典解聘,王力、朱自清等教授随即为刘文典说情。王力等人说:“老教授于北京沦陷后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先生既不看僧面,也不顾佛面,大发雷霆:“难道不当^v^就可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
刘文典被解聘之后,同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7月10日西南联大、中法大学、云南大学三校的文法学院的主任、教授讨论《部颁课目表》如何修改,闻一多于会上发言“痛斥各大学之国学教法,为风花雪月、作诗作赋等恶劣不堪之情形,独联大翘然特异,已由革新合时代云云。又盛夸其功,谓幸得将恶劣之某教授(典)排挤出校,而专收烂货、藏垢纳污之云大则反视为奇珍而聘请之”(《吴宓日记》)。闻一多先生痛斥刘文典且不说,竟然直言不讳一箭双雕兼骂兄弟学校,中国人所褒扬的谦恭礼让全被闻先生置之不顾,他出言无忌,犹如不披甲胄的斗士,不设防的城池,其特立独行不拘小节由此足见一斑。
对于“刘文典事件”,闻先生表现出的“狷狂”,连他的至交朱自清先生也感到难以理解。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多痛骂刘叔雅先生(即刘文典),口气傲慢。刘是自作自受,尽管闻的责骂对于一个同事来说太过分了。他还说他不愿意再为他人服务,意思是在暗讥我的妥协脾气。”在温文儒雅的朱先生看来,闻一多先生的确太“傲慢”“太过分”了。中国人以含蓄为美,为儒雅为美,以谦恭为美,闻先生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对中目传统文化的挑战,也无怪乎闻一多会给自己刻上一方“叛徒”的私章。
闻一多在为人上似乎不近“情”。但处事上却合乎“理”。正因为如此,在闻先生看来,一个西南大学的教授为了土司的银币竟然可以擅自离职半年,竟然为土司的先人撰写墓志铭,竟然为那些曾欺压鱼肉百姓的亡灵歌功颂德,那么一个“士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何在?西南联大是国难当头时中国文化、中国科学留下的火种啊,一个个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该是一个个播火者啊,一个个西南联大的教授就应该站成那个时代的罡风苦雨中的一座座雕塑啊,怎能见利而忘记自己的大担当、大职守呢?或许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朱自清先生也不得不说:“刘是自作自受”。
“士”看重自己的品节犹如看重自己的脸。闻先生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又何尝不艰难,他有五个未成年的子女需他抚养,又加上战时物价飞涨,闻先生一度也曾于课余治印卖钱贴补家用。镇压昆明学生运动的祸首之一、^v^云南代主席李宗璜附庸风雅,曾送玉石许以优厚的润笔请闻一多先生刻印,闻先生断然拒绝。
闻一多之所以将“真名士”理解为“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就是说一个“真名士”心中一定要有“大爱”,如屈原一样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心,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恃才傲物”、“不拘小节”,是绝对称不上“真名士”的!
闻先生没有林和靖“梅妻鹤子”,超脱现实的那股名士气,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避现实的那股名士气;闻先生有的是苏东坡那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俊逸之气,有的是杜樊川那样的“千首诗轻万户侯”的傲岸之气,有的是祢衡击鼓骂曹那样的狷介之气,有的是荆轲那样让风云变色江河生寒的豪侠之气。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闻先生为什么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面对^v^特务的手枪会拍案而起,会厉声质问“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会无情地斥骂“某集团”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无耻”,会断言“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会将^v^与希特勒、^v^相提并论,会预言“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来日”!
闻先生的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荆轲的血啊!闻先生胸膛里跳动的就是尧舜的心啊!这就是大恨大爱的闻先生啊!
只可惜闻先生的“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真的成了谶语,只可叹闻先生“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也成了谶语!这倒让我想起了谭嗣同的那句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人?谭嗣同、闻一多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值此闻先生殉难61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大恨大爱的闻先生。
2007年7月12日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5篇贴吧列表| 推荐贴吧 | 精华主题 | 最热主题 | 申请吧主 | 我要举报 | 会员列表 | 用户
登录 | 用户注册 | 忘记密码? |
首 页>语文>人教教案>七语下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 人气指
数:[ 4284 ]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8 篇, [<>]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与反思、说课与实录
教与学目标
(1)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与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像。
(2)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热土》中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血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 气概)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介绍一下闻一多?明确: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 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我们 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v^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 一把胡子。^v^八年中,发誓不取得^v^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v^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红烛 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诵,请学生谈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多媒体显示)
shuāi hèdiéqièlì jiŏngkāngkăilínlíkăi dǒu
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慷 慨 淋 漓小楷 气冲斗牛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后,出示分组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1)课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课文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课文最后评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
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
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闻一多先生高贵的人格
1、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多媒体显示重要语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点拨:对比中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点拨:刻苦钻研学术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点拨: 治学目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之前以诊病救人为己任,后看到国民的愚昧,转而拿起文学的笔。他是谁?鲁迅。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零乱,饭几乎忘了吃 点拨: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格子,“群蚁排衙”,写成密密麻麻的小楷。点拨:一丝不苟,严谨治学。
6) 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 下楼”的主人 点拨:用心极专
7)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点拨: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英雄 气概。
8)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点拨:为人民讲话,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9) 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点拨: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凛然大义,又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
2、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
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会等到怎么样的 启示呢?
点拨: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
4、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点拨: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三、质疑问难
1、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以由老师代答。
2、课文中的写法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如“精于剪裁”,“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四、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教师总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 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文中是怎么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点拨: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第二课时
教与学目标
掌握文章的写法特点。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与学重难点
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写法特点。
教与学方法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 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与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6篇春光明媚,百花竞艳,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这天,大诗人叶绍翁独居书斋,两只胳膊交于胸前,踱来踱去.时而双眼紧闭,时而双眉紧锁,实觉无诗可写,无聊之至.便换上蓝袍,穿上木屐,信步游至朋友家门前.
他登上台阶,推了推门,未开.于是,又伸手敲门,就这样推推敲敲,好长时间,忽然发现巴掌大的锁头挂在门上.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下阶走了.没走几步远,忽见头顶一枝怒放的杏花伸出墙头,两只喜鹊正在枝头嘻闹,好像在嘲笑他似的.他不禁停住脚步,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杏枝.看着看着不由地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看来,我的老朋友是爱惜园中道上的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才拒我于园外了.”他一手捋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又认真地欣赏起那枝杏花来.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7篇新闻国家大专-多媒体专业
National Diploma in Journalism in Multi-Media (Level 5)
所属院校
南方理工学院 Sou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学术地位
新西兰公立理工学院所属课程,学术地位一般。
评分12
(2 4 6 8 10 12 14)本参数依据新西兰国家教育推广局最新发布数据(学习规模、教学水平、科研成果等)而设定,将同类课程进行数字化横向比对,分值越低,学术地位越高。
院校位置
新西兰 -- 因弗卡吉尔(Invercargill)
办学性质公立
专业类型
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新闻传媒
海飓解读课程说明
A. 1年制专科课程,完成后不能获得工签。
B. 校方为申请该课程的学生免费提供24周语言课程,并且,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获得学校奖学金。
课程长度
开学日期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8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巨 人 心 中 的 巨 人
大 师 笔 下 的 大 师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
现代著名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 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 定了基础。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烙印》。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 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 《^v^》等。粉碎“^v^”后,诗 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 刊》顾问。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 民主战士 新诗集《红烛》 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 他一身正气,^v^ (1923)、《死水》作有《神话与诗》、《唐诗 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
(1928)是现代诗 坛经典之作。 1925 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 间创作了组诗《七 子之歌》,表达了 深挚的爱国之情。
杂论》、 《楚辞校补》、《古 面对^v^统治的日益 典新义》等。他对《周易》、 腐朽,拍案而起,走出 《诗经》、《庄子》、《楚 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 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 (后汇成“新义”),被郭 去。1946年7月15日, 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 在昆明被^v^特务刺 杀身亡。 来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 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 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 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 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 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闻一多和
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 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qiào 仰之弥高 mí 兀兀穷年 jiào 锲而不舍 qiè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hè jiǒng hán 目不窥园 kuī 迥乎不同 piǎo 警报迭起 dié 气冲斗牛 wù lì yá jiǒng dǒu
词语积累: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 目不窥园: 即专心致志。
“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 诗兴不作: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 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 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
子。 赫然: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 话十分畅快。
听读课文
思考:
H:七年级下期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频朗读,
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9篇到昆明以后,闻一多担任了学校中文系主任。他同人说话慢声细语,常常像一个随和的谦谦君子。与学生的关系很融洽,他厚厚的手稿,总是毫无保留地借给学生使用,学生们都感到闻先生果然温和。然而,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在他平和的态度中埋藏着一种随时可能爆发的严厉与尖锐,使人敬畏。闻一多有诗云:“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1942年,闻一多就做了一件让人惊骇的事:作为系主任,他断然拒绝续聘教授刘文典。刘文典是清华大学的资深教授,也是有名的学问大家,曾任安徽大学校长,还当面反驳过^v^,亦属狂士之流。这年4月,刘文典应磨黑盐商张孟希之请,前往为张母撰写墓志铭,报酬颇丰。赚取墓金是中国文人的传统生计之一,不过磨黑路途遥远,刘不知不觉就耽搁了两个月。6月正赶上聘任期满,闻见刘迟迟不归,执意解聘,理由是刘学期中间离校违反校规,已不足为人师。刘文典告到校方,学校聘任委员会虽同意续聘,但因系主任反对而未能发出聘书。此事震动了一向宽松和谐的联大,闻的朋友与刘的朋友都来说情,其中有以“文典抗日爱国、大节不亏”为辞者,闻一多勃然动怒:“难道不当^v^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最后,刘文典不得不离开联大,另择云南大学任教。
无独有偶。闻一多曾为王力做研究给他配了一位助手,王力却让这位助手誊抄书稿。闻为之动怒,给王力写信,撤回助手,让王力“另觅抄胥”。罗常培教授(属北京大学)同远在重庆的作家老舍常有旧诗词唱和,一时被传为佳话。1942年八九月份老舍应邀来联大讲学,闻一多在致辞中先是赞扬老舍的小说语言,接着话锋一转就开始抨击写旧诗者:“在今天^v^时期,谁还热心提倡旧诗,他就是准备做^v^!汪精卫、黄秋岳、郑孝胥,哪个不是写旧诗的赫赫名家?”听者皆愕然无语。
闻一多对同道严苛,可对学生治学稍有成绩者,却大加褒奖,关怀备至。1938年入滇途中,学生刘兆吉一路采集民歌。闻一多对这些民歌非常推崇。1939年,在为刘兆吉《西南采风录》所写的序言中,闻写道:“你说这是原始,是野蛮,对了,如今我们需要的正是它。我们文明得太久了,如今人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我们该拿出人性中最后、最神圣的一张牌来,让我们那在人性的幽暗角落里蛰伏了数千年的兽性跳出来反噬他一口。”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在日寇步步进犯、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闻一多对懦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望和反感乃至拒弃。他激赏民歌中的剽悍之气,四下搜寻,抛开了被官方钦定的典范,去觅求一种更有勇气、更有血性的先族魂灵,以期动员民众,鼓舞斗志,反抗^v^主义的侵略。其实,早在1925年3月,闻一多在致梁实秋的一封信中,就深切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强烈热爱。他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在60 多年后,我们也许能更好地理解闻先生那些学术文字的微言大义了。
出于对^v^当局的失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的失望,闻一多转而将希望寄托于教育和青年。然而学界在许多事情上也如同官场,照样充满着腐烂的霉味,令他不满:“许多大学的中国文学和外国语两系,一方面集合着一群遗老式的先生和遗少式的学生,抱着发散霉味的经史子集,梦想着五千年的光荣;一方面则是高等华人的养成所,唯一的任务是替帝国主义承包文化倾销,因此你也不妨称他们为文化买办,他们的利得的来源正是中国的落后性。”他写道:“五・四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还要科学,要民主,要打倒孔家店和封建势力!”他号召青年们要“克服惰性”。在为从军的联大学生送行的演讲中,他说:“情势不允许我们再弥留在少败一点的局面中,我们非拿出‘最后一张牌,不可,为了民族的永生,我们不能再吝惜我们最宝贵的血。”
今天,我们重温闻一多先生的言论和思想,或许更能得到启迪和改进的勇气。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10篇邶国有七个孩子的母亲,居家很是不安。
七个孩子自己抱怨自己的行为,希望能够使母亲回心转意。诗人写了一首诗《凯风》来悯怀这七个孩子。
我国自从尼布楚条约一直到旅、大的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失去祖国的恩养,受到异族的虐待,想到它们的悲哀之情,大概比《凯风》中的七子更加厉害,因此选择了和中国关系最亲切的七个地方,为它们各自写了一章诗歌,来抒发它们孤苦却无处倾诉、心中怀念祖国的悲哀,也是为了激励国人的振奋。国家疆土崩裂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但是国人却对这件事十分默然。
难道没有看见法兰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吗?“精诚所至,金石能开”,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的“七子”的归来也许只在一朝一夕之间了。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11篇【有关资料】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大风从南吹来,
吹彼棘心。吹乱棘薪枝条。
棘心夭夭,棘薪枝条倾屈,
母氏劬(qú)劳。母亲受尽操劳。
凯风自南,大风从南吹来,
吹彼棘薪。吹乱棘薪枝条。
母氏圣善,母亲明智善良,
我无令人。无奈子女不好。
爰有寒泉?何处寒泉清冽?
在浚之下。它在浚邑之下。
有子七人,虽有儿子七人,
母氏劳苦。母亲劳苦困乏。
(xiānhuān)黄鸟,黄鸟关关鸣叫,
载好其音。它的歌声美妙。
有子七人,虽有儿子七人,
莫慰母心。难以慰悦母心。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好比凤阙①〔凤阙〕宫阙,皇宫。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①〔氤氲(yīnyūn)〕这里是弥漫、充满的意思。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 海 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 州 湾
东海和洲①〔(náo)洲〕岛名,在广东。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的拥抱着你的脚髁〔髁〕念kē。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 *** 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归宁〕回娘家看望父母。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 ,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们来回的蹴蹋①〔蹴蹋(cùtà)〕踢,踏。,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关于七子之歌的作文500字 第12篇12、闻一多 第一课时
【预习自学】
4、资料链接七子之歌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展标导入】
1、导入
以歌曲《七子之歌》导入新课,师口述目标。 2、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衰微、赫然”等双音节词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互动点拨】
1、朗读课文:
本文发布于:2023-02-02 10:5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52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