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层次划分

更新时间:2022-12-09 02:36:00 阅读: 评论:0

梦游天姥吟留别层次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4行),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piāo miǎo),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像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诗人的真正意*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5-17行),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ní)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

第二层次又可细分为三小层次。

第一小层次(5-8行)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和梦游的`路线。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再一次描写了天姥山的迷人境界。

第二小层次(9-11行)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像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不仅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静态的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后面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

第三小层次(12-17行)进入游仙境界 。前面描写的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dàn)兮生烟。烈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在令人惊悚(sǒng)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车纷纷从天而降,此时,“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chán)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18-23行),写梦醒后的感慨。仙境美梦在高潮陡然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áo xiáng)了,而是沉甸甸(diàn)地躺在枕席之上。一切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wū huì)、庸俗(yōng sú)、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本文发布于:2022-12-09 02: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4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层次   天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