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合集25篇)

更新时间:2023-01-30 10:13:06 阅读: 评论:0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篇

浅谈立体教育模式

曾经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能见到这样一条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孩子在教育上万万不可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教育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大量投入,同时,它还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关键。每一个孩子从出生时即开始接受家庭教育。一个家庭的氛围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及身心发展。例如,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当孩子总是处于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中时又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学校的学习。而恰恰一个孩子的教育最直接的来源是学校教育。

正常的学校教育长达16年,学校教育是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学校教育的成果直接影响孩子成人后走上社会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当然,学校教育已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也融入了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

而学校教育中,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中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业趣。另有一位学生干部来访谈到,现在做班干部真难,两头受气,不管事,教师批评你不负责任,要管事,又难免与一些同学发生争执,若一旦吵起来,老师首先要批评班干部,故而觉得十分委屈。生老师的气又不敢顶撞;想不又怕失去老师的信任,左右为难十分矛盾,不知到底该怎么办。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们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所以学校教育遗留下来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去帮助解决,以求让孩子能在成长的历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多收获成功的喜悦。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续,它起着独特的调节作用。

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模式,而是立体的模式。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点。体育教学作为目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目前的教育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强化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化建设工作提供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3篇

1、谈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青年时期是一个关注交往p需要理解p渴望友谊的时期。透过人际交往结成必须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必须的社会主角,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不仅仅要以用心的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该如何顺畅的沟通p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有理性的思考。

踏入大学,我们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远离家乡,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这中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首先要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什么是人际交往呢?所谓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众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列活动,人与人的每次交往只是系列交往活动中的一部分。人际交往这一过程,又会表现出双主动性,双向性,相互认识性等几个特点。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又包含着相同的因素。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又是有联系的。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也相互影响着。他们只有以必须的方式共同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间便发生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范围里,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能有生产。”

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不懂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的现象。有的人怕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原与他人交往,闭目塞耳;有的人自卑,害怕与人交往;而有的人虽有强烈的交往愿意,但不懂怎样去交往。种种这样的现象都不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明白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凶杀案”,主犯^v^,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p学习p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p不懂交往p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用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还表此刻,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际交往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正常状况下,一个人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还维持着人的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如果人的需要不能获得或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人的各种需要以及对需要满足的追求是人健康的标识,而人际交往是各层次需要取得和满足不可替代的环节。云南大学“凶杀案“,中央领导和^v^门对此案作出重要批示。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不少教育学家和法学家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再次被提上重要日程。这起罕见的大学生杀人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舆论也再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云南大学为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也引起了好多高校的重视。我们船院这学期,纪保部要求每班的纪保委员每星期上交一份信息汇报,主要是反映同学们一周来思想方面(主要是消极的思想)和对时政的看法。这有利于对同学们的管理,也是重视同学们心理健康的表现。^v^的长相确实有一点吓人,这也许是同学们远离他的原因之一。从而在他心里产生了自卑,不喜欢与人交往。正是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当然他的这种心理,也跟他的家庭和在读小学p中学时,也是有关联的。而人际交往又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同时人际交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避免这样的状况发生。我们在交往中能够增长文化知识,丰富社会阅历,积累处世经验,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强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我们还能够以交往为窗口,洞悉自

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窥视自己的综合潜力水准,透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认识自己,调节自身,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成为完全好处的社会人。

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所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具有特殊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能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人际交往潜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之一。交往也是大学生的基本活动之一,它能够使人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掌握技能,建功立业。用心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是营造良好人际环境的有效方法;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用心的人际交往一方面能够帮忙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宣泄、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不至于积重难返;另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情绪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产生向上的情绪,培养坚强向上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大学生都渴望成才,但成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际交往就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与潜力的拥有密切相联,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潜力、创造新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我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经常相互交流的群体中,学习上相互帮忙,知识上相互补充,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

上相互扶持,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1世纪的大学生,好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有特殊的关爱,往往对子女的交往过于限制。在社会迅速变化发展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概念有必须的影响。由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往往表现出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交往资料的丰富性,交往过程的渐进性。

对于青年大学生讲,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就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那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有那些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我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尊重人格,爱好,风俗和习惯。二是真诚原则。真诚是做人之本,是完美品德的体现。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人之相识,贵在坦诚。大学生无论与什么人交往,都要摈弃虚伪,在交往中表里如一。真诚想待,言行一致,信守格言,这样才能因赢得别人的拥戴。才能延续和人的交往,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三是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乐观自信,意志坚定,胸怀宽广的表现。宽容是人际交往中关键性的东西。但宽容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在坚持原则和自爱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交纳别人,让他人和自己幸福快乐每一天。四是求同原则。它是成功交往的保障。但求同不是毫无原则的迎合,而是求同彼此需求的东西,朝着矛盾的解决或关系的密切之一方向求同。

我们透过对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能够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来积累经验,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领域有:亲情,友情,师生情,感情。我们能够先谈一下亲请。它是一种与家人的交往,是生命的依托,它需要在交往中发展。我们就应与父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演绎亲请。我们的每一个电话,每一封信。在向父母和亲人的问候和说说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都会让我们的父母、亲人多一分欣喜,少一分牵挂。我们知到^v^事件发生后,在透过记者的了解中,^v^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都极少与父母、亲人沟通与联系。当事件发生后,他的父母、亲人都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也无法理解这个现实。我想与家人、亲人的沟通、联系还是很必要的。关于友情,它是人生情感的依恋,需要在交往中延伸。在交往中我们就应珍惜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它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乐趣,增添一份光彩。我们明白没有友情的心灵是孤独寂寞的,没有友情伴随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单调,没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正如培根所言: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但是是一片荒野。在友情这方面,^v^的事件又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又从中领悟到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师生情。我们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便建立了一种师生情。它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需要在交往中巩固。与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了解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做人,还能够学习老师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学习老师甘为人梯、甘做绿叶衬托红花的品质,学习老师怎样进行学科研究、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与学生交往,老师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要求,师生相得益彰。关于感情,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恋爱问题一向是大学校园的敏感话题,也是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但是恋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于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并非都能娴熟驾驭感情方舟,扬起风帆,顺利而浪漫地远航。总之,在每个领域的交往中,需要我们慢慢的学习与积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在大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是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大学生都必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环境。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信;二是克制;三是热情。而社会适应的方式有:社会教育;学校的行为训练;自我教育。适应社会的要求有:自律和他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觉的将自己的行为为限制在必须的范围之内,这属内在控制。它包括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潜力。如果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制,不管是什么人,通常都会轻易将他击败。如果对自己的行为、情绪不加以控制,就会对社会和自身造成危害,更不用谈社会适应了。但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务必要有处在的约束力量,来监督、约束和督促大学生,使其思想和行为贴合社会要求,有益于社会。这既是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也是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

透过以上这么多的分析和讲解,我们对人际交往就应有所认识和理解了吧。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它理解和掌握好,但多多少少我们都有一点认识和体会。对于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这一问题,我们就应从中有所认识和得到一些指导。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慢慢的积累、体会和探索。

2、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作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造成大学生交往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特征,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主要原因。

引发交往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封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

自我否定:这类同学表现得较为自卑。进入大学后,由于在学习、社交、社会工作、经济、家庭乃至相貌等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缺乏乃至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自我欣赏:这类学生也不宜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期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盛气凌人:这些学生往往有较好的成长阅历。由于一向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仍然被关注,造成这些学生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

交往危机的心理及行为表现

不善交往:由于不善和不主动与他人交往,这类学生感到孤立,自我心理压力较大,生活态度不乐观,遇事从坏处着想,对自己的潜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负。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交往不善:这类学生不是不会交往,而是在交往的方式、态度和度上把握不好,故对他人的伤害要大于自己。因为较为关注自己,对别人的感受不在意,甚至以伤害别人抬高自己为乐趣。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不尊重别人,霸气较大,自我定位偏高,易引起他人反感。

防范、指导和管理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适应性。作为人际交往的主体之一学生本人,在进行人际交往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第一,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的接近他人。第二,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可能持久。第三,交往是有选取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取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做为交往对象,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第四,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能够避免因感情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

其次,做为学校的管理者,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危机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测,并进行有效的预防管理,把危机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尽量减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

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透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状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尊重学生,赢得信任,有效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息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建立学校与家庭信息合作系统:对有危机征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庭加强沟通,双方应采取合作的方法帮忙学生度过危机期。

第二,强化系统综合的防范措施,实现有效的预防管理。

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人生德为先,先立德后从事,既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这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有道德认知无道德行为的现象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具体到人际交往上,即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欣赏他人,共同提高。对不善交往的学生,要创造沟通的机会,培养交往潜力。

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对于不善交往的学生,这种形式却不很有效。针对这些学生最好是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在班级中开展一些协调性的活动,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感受到自己在群众的位置,提高自信心。

目前,各高校均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引发的不良心理反映起到了疏导作用。但咨询中心的作用因受学生认知和人员水平所限,还不能充分发挥。固提高咨询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是当务之急。

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教育基地,应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为社会带给富有创新潜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人才。所以教育和教会大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阅读精选(2):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4篇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它往往是以独舞、伴舞、群舞等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多变的队形、整齐划一的动作,音乐节奏和舞蹈的动作的配合、对舞蹈的表现力就是衡量一个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功地去表演一个舞蹈作品就必须不厌其烦地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从指挥,注重基本动作的到位,注意集体的协作.往往一个舞蹈组合,一段舞蹈动作要反复训练多遍才能达到要求.一天排练下来,学生汗水不知道流了多少,这对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无疑是一种磨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我校的舞蹈队员虽说是农村孩子,但是也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个人自控能力不强、协作性差的问题.刚开始训练常会有学生受不了训练的苦想退出,或者在训练中没有集体合作精神.针对这些,我给她们讲舞蹈家的故事,多播放好看的舞蹈节目吸引她们,比如富有动感的《霹雳舞》、《踢踏舞》等;让她们明白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在排练或演出中必须要有集体协作的精神、一些动作的不统一必然会导致演出的失败.同时让她们知道学舞蹈吃点苦是必然的,要想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要想自己有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舞蹈艺术是苦中有甜也有乐的艺术,从吃苦中去磨练自己,自己就能变成舞台上的白天鹅.经过这样多次和学生做思想工作后,学生在训练中都能忍耐住训练带来的痛楚和辛苦,坚持做好动作,注意集体的配合,达到了舞蹈的要求.就这样,她们没有被疼痛和汗水吓倒,相反却在一日日的知识积累中激发了坚韧的品质,坚强的毅力.在享受舞蹈艺术带来的快乐氛围中她们不断提升自己,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5篇

[摘 要]幼儿舞蹈是舞蹈的启蒙与基石。幼儿舞蹈是由幼儿表演或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幼儿园舞蹈教学又要有怎样的发展和改革才能发挥出魅力。

[关键词]幼儿园舞蹈教学;创新性;规范化

一、概述

幼儿园舞蹈教学通常是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感头痛的内容之一。因为幼儿在一起进行舞蹈很容易产生一些麻烦,活动开展起来不容易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不明显,一个动作反复练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幼儿练得更是枯燥无味。

二、幼儿园舞蹈教学创新性

1、音乐的启迪是源泉

音乐是舞蹈教学中所有动作的依据,舞蹈动作基本上要按照音乐进行,所以在开始舞蹈之前,必须要给幼儿仔细的反复的播放音乐,使其能够欣赏、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每一个环节,这时候幼儿会自发的做出一些身体上的配合动作,要鼓励以及肯定幼儿的这种做法,让他们把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充分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给幼儿播放适合其年龄的音乐作品,这样幼儿很容易随着音乐或学小鸟、小燕子、蝴蝶等小动物翩翩起舞,或者模仿小兔子蹦蹦跳跳。从本身而言,幼儿舞蹈音乐和儿童欣赏音乐作品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由于动作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所以较为具体和形象的动作也可以帮助和加深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内容。

2、题裁选择要新颖

幼儿舞蹈应该富有情趣和活泼性,所以在题材选择上,必须紧扣幼儿的身体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健康活泼的主题。

首先,幼儿舞蹈的题裁必须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他们活泼好动、模仿欲强,对他们来讲,扮演小动物比较有吸引力,如小鸭子、小白兔等,而且配上一段有趣的故事,能更加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的题材,因为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呆板、生硬或过于深刻的题裁令幼儿很难理解,更谈不上能让他们集中精力去排演了。

其次,幼儿舞蹈的题材选择必须适合幼儿的身体特点。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初期,骨胳娇嫩,虽有一定的柔韧性,但不适合步幅和动作强度很大的舞蹈,如劈叉、下腰等高难度动作,即便是很有舞蹈天赋的幼儿也要遵循科学的培养方式,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此外,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及鲜明的儿童特色,而不是过多运用舞蹈造型来定格。

第三,为了深化幼儿舞蹈的主题,幼儿舞蹈应该尽可能故事化。情节完整、叙事性强、富有表现力的寓言故事和童话题材类的舞蹈题材,会使幼儿将自身的感性认识和情感表达融入舞蹈的主题中,是一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特质的很好的舞蹈表现方法。当然,在幼儿舞蹈题裁的选择上,还应综合考虑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以期达到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与和谐,只有充分考虑到幼儿与 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才能在舞蹈的题裁选择及编排等方面取得预期效果。

3、机械模仿是误区

幼儿舞蹈艺术是教师和每个幼儿创造的天地。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并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我们作为幼儿教师不能一味只展现自己的创造性,而忽视了幼儿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认为是美的动作不一定能被幼儿们所接受,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给予适时和恰当的指导,儿童的思维非常具体、形象,所以教师在做指导时也应注意方法,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展开;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使动作的内涵更加内容丰富和情节化,如在做吸气的动作时,可以告诉幼儿我们面前有很多鲜花,闻一闻,真香啊!动作和陶醉的表情都有了。由此可见,每一支幼儿舞蹈的诞生,并不仅是教师的刻意编排和幼儿的刻意模仿,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舞蹈也能激起幼儿的共鸣和动作的随意创造。不同的动作所表达的舞蹈内容、情节可能是一致的,这就将幼儿从机械模仿的被动角色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也来做舞蹈的编排者,直接参于到创造过程,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三、幼儿园舞蹈教学规范化

舞蹈教育和其他科学文化的教育一样,必须加以体系化和规范化,幼儿舞蹈是舞蹈的启蒙和基石,首先从其目标和意义看,幼儿舞蹈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培育幼儿良好的姿态,以锻炼和增强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挖掘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给予艺术熏陶,开发艺术潜能。

尤其对于幼儿来讲,舞蹈课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幼儿的兴趣程度,所以,有趣的教学方法,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教学风格,三者缺一不可。

四、结论

笔者认为,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创造和创新,亦不是达标考级、比赛获奖,而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只有秉承这样的思想进行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才能调动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黄霞.谈幼儿园舞蹈教学规范化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第28期.

[2]潘红.浅谈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J].《幼儿教学研究》.20xx年第8期.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6篇

如何写自考毕业论文

对自考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如同“三级跳远”中的最后一跳。成功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自考生涯的最后一搏,是考生一再苦苦追寻的答案。作为多年指导自考生写论文的大学教师,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自考论文写作的关键。

一、拟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或研究重点的高度概括。确定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规范性来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能出现“浅析”“试论”之类不确定的字眼,而要用“分析”“研究”等比较学术化的字眼。同时,论文题目不能太长,正文中的小标题最好不超过26个字。根据写作方法,可分为定性论文和定量论文。

从选题范围来看,尽量体现自己所学专业。毕业论文考察考生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生写论文时,选题要尽量以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如汇率波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论文答辩时,其中一个评价指标为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方向。虽然自考有很多交叉学科,但作为本科层次,考生大多不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所以还是以本专业或本学科的研究为宜。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科论文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是比较传统的论文写作方法,通常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来研究事物。它主要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严谨的逻辑演绎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

定量研究法是当代论文写作中较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依据调查或收集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类论文的题目形式一般是“XX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XX方法的实证分析”等。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进行定量研究前,通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现象的性质;定量研究过程中,又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三、收集论文素材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7篇

人际交往九条一般原则

人际交往九条一般原则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九条一般原则, (一)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 (二)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三)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 (四)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

但假如仅有一面之交或交往不深的人,最好当面谢绝,尤其是异性间的馈赠,受赠方更需头脑清醒,了解对方的用意,不可来者不拒,以致受制于人。 (五)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 (六)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 (七)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 (八)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 (九)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8篇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义务教育,差距,剖析,对策

目录

一、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二)办学意识滞后,教育目标错位,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力。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

(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校本研训工程。

(四)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迫切要求全社会人的关注。现就此问题略陈管见。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环境的营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多年来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各地不争的事实,致使有的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很多乡镇小学没有微机室,而有微机室的,也设备已经陈旧却无力更新。另外,近两年由于撤点并校,新学校建设更需要大额资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的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等。现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较为明显,脱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的质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数为之前所学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四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难以引进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学任然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育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任然以教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农村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的到培训和训练。

(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我市从20xx年起就没有正式分配一名师范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从05年的达标统计情况看,我市小学教师学历专科率为55%,居我市倒数第一位。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

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几乎都是从别的学科转过来,难得有英语专业的师范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知识面窄,发音不标准,教法不得当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专业老师不足既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我市农村小学中老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一半多,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有的还从事着农业种植,对教学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五是教师身体不适应。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六是教师分布不平衡。我市有小学教师3000余人,满足教育教学绰绰有余。但由于分布不均衡,造成离市区较远的东部南部边缘乡镇小学缺编,而离城较近的小学却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状况。据调查,有的学校只有80名学生,却有11位教师。缺编的学校,教师疲于应付;而超编的学校教学质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干的干,更让那些在高年级任课的骨干教师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师身份不公平。现在,我市教育行业有两类人,一是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一是教师子女、社会招工的后来师范院校全部进修合格的。工作中,个别师范生不服从管理,倚老卖老;其实真正在一线干工作的、出成绩的还是后面这类教师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评优评先上老是提身份(干部和工人),严重影响这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当今农村学校管理普遍还存在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象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是一种权力行为,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也与我们对教师实行民主化教学的要求不相符。

(五)农村社会、家庭教育功能赢弱,加大了学生教育难度,也造成一定学生流失农村父母们一是受传统跳农门思想的影响,二是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跃出农门;否则就认为教育投出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直接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这类学生的品德个性和文化求知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学校教育增添了障碍。严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丧失了学习努力的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以至于有的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六)、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9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职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愈加关注,从学前教育的内容上看,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均依赖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进一步以理论教学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成效,是现阶段相关教育人士的关注热点[1-2]。

一、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概述

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指通过提供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感性经验,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得从事幼教工作的技能技巧,以及培养学生日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能力的目的。从本质上看,学前教育的实践课程是属于教育中的综合课程,是教育专业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从内容上看,实践课程可主要可包括教育见习、模拟教学和教育实习以及综合实践等课程项目。

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具有低龄化、身体素质差、认知思维结构发展不完全、生活自理能力低等特征,因此,从事学前教育的幼教不仅应具备合格的教育技能,同时也应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积累育儿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而学前教育的实践课程属于教育专业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课程,从教师教育的发展方面来看,实践课程有助于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从实践课程内容上看,其涵盖了实践性课程、实践技能和实践活动等方面,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职前向职后教师,由新手向专业化教师的过渡发展,从而为实际教育技能操作奠定基础。

三、优化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见习的广度与深度并进

教育见习是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基础阶段,是该专业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教育理论后,在学校的计划与组织下,以一定的学习目的为导向到托幼机构、幼儿园等进行实地参观的重要教学项目。通过见习的跟班观摩学习获得感官上的幼儿特点信息,从亲身实践中初步感受幼教工作,为其进一步将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奠定基础。为了促进见习的有效发展,常态化是现阶段见习制度的发展方向,对此,笔者认为,学校可通过分散见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将教育见习安排于每一学期的理论教学末端,见习时间以一星期为参考;对每次见习进行具体内容的计划与安排,根据其层次可首先使学生了解以及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并参与协助幼教的班级管理活动,观察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活动等,使其从具体内容中获得初步实践经验。

(二)丰富实习的规模与内容

传统的学前教育在实践课程中通常以一次性实习为主,该模式不仅规模小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教育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获取的客观性发展,具有较高的偏差度。为了避免一次性实习的缺陷,应对实习制度的规模以及内容进行丰富,例如,将实习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包括教育实习(小实习)、毕业实习以及研究性学习。首先,教育小实习属于毕业实习的初始阶段,应重在发展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基础技能,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加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其积累具体的实践经验。其次,毕业实习作为实际岗位实习的一种,可安排在毕业前夕,应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工作;一般来说,毕业实习可囊括的教育实践活动应包括保育、教育、班级管理、家长与社区等工作,为学生参与幼教工作后独立从事幼教活动提供经验发展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可实施“双导师制”,即由学院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指导,以保障学生实践课程能得到及时反馈。

(三)注重专业技能综合实践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0篇

摘要:教育学科研究方法历来存在有无独特方法的争议。本文认为,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并且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实践研究的关键性作用。并以教育族志学为例,概括介绍了应用于教育学科实践研究的代表方法的产生发展、教育领域应用与实施注意要点,以及教育族志学对于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研究意义与贡献。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学

一、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元并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类: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对于教育学科来说,可以发现各研究论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其中,明确宣告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统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用于考察事实、揭示规律,而结合中国现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而论,其中主要是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辩护性的论述。于是当我们在争论教育学学科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时候,西方学者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部门。”①学科发展史业已证明:一个学科从兴起到确立其独立地位以及其后的发展史,集中表征为“一部形成各种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元并存”的历史,而不是一部“各种学派消亡与研究方法从多元归于一元”的历史。②在教育学科方法研究中,用惯了某套研究体系就将其他方法拒之门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学者将教育学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台,因为专注于一种研究方法,无异于在同一舞台上跳舞,足够的时间也许会让舞跳得更好,但同时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台上跳舞的机会。

运用多元学科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育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并最终形成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教育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③从多元学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学科,其实质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来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从中探索规律,而不是将其它学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学领域中。因为某种特殊、专门学科的理论是无法准确、科学地解释其它学科领域的特殊现象的,从特殊到特殊,显然违反了应有的逻辑。教育多元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视野、观点和方法,并力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各种观点的共同合理之处,获得更具严密科学意义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学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视实践研究

三、运用于教育学科的实践研究方法——族志学

族志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人类学家对二战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的教育进行了人种志研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贝克(Becker)等人率先采用民族志方法研究医学院的学生。接着,史密斯和杰弗里(Geoffrey)以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并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叫做微观人种志(Micro Ethnography)。20世纪60、70年代,斯平德勒()及其学生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族志学的文献。可以说,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族志学是伴随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教育族志学的广泛运用与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人类学的进展。

教育族志学(Educational Ethnography)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方法呢?教育族志学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集中体现了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尤其深刻地表现了跨文化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的特征,也是进行释义学研究的前提条件。族志学(Ethnography)不同于人种学(Ethnology),前者是对事件的了解和描述,后者是对多种人种志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概括、阐释,前者是在后者的指导下进行的。②因此,教育族志学必须以教育人类学的原则为指导,为教育人类学研究服务。教育族志学的核心概念是:①观察、实地调查研究;②与调研对象保持密切接触;③对调查做出客观公正的描述。沃尔科特()在1975年提出,教育族志学是一种文化描述学的新概念,认为它实际上是在力图对教育中人们之间的社会沟通性质做出准确描述和解释的一种描述性工作。吉尔林补充指出,描述应包括意义和行为两个方面,既要看到场合中的行为,又要能从被观察者身上引申出形成和构造行为的意义结构。斯平德勒认为族志学能揭示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用于社会互动的方式上。威尔科克丝()指出,学校和课堂是教育族志学研究最合适的场所。国内学者则认为教育族志学是指“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③笔者认为,教育族志学研究就是应用人种志研究的基本范式于教育情境中的一种教育研究类型和方法,它与教育实验与教育调查等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有着重大的区别,它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客观性的、描述性的、背景性的、开放性的和深层性的研究法。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1篇

作为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而一天当中接触最多的人便是同学。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在渐渐地相处中,我感受到朋友同学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我认为与人交际真是一问学问。

诸如我吧,人缘也还行,我的朋友也很多。我们经常谈天说地,笑得一踏糊涂。在情绪上不仅得到宽慰,在学习上也减轻了不少压力。随时调节心情也有助学习。由此看来,交朋友可真的好重要。和朋友们相处不免发生摩擦。那是再所难免的事情。

记得我有一次一急说了一句很气愤的话,把我的一个好朋友给急哭了。她一哭,我很惭愧,觉得自己好过份,很想去背道歉。又不好意思。后来在书中看到一句话:不要让小小争端损毁了一场伟大的友谊。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我鼓起精神,向她微笑。瞬时间,我们俩互相对视,心里热热的有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可见,朋友间的沟通很简单。所以说:无论何时你发现自己做错了,竭尽所能去弥补,而且动作要快。有时朋友也会无缘无故地生气。

这很简单,办法就是我们要深刻了解你的朋友,了解她们的脾性和喜好。在说话行为方面一定要为她们想想,她们是否会介意之类的。这样保持友谊不就得心应手了。还有要尊重朋友。相处时间长了,可能会放松自己的言谈举止,会有伤人的话语脱囗而出,这时你一定谨记在何时候都要保持三个“尊”: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2篇

摘要:

随着高级院校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公共教育学也面临着改革的境地,为了有效改变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增强学生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息,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进行全面深入改革。本文主要对在高级师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对当前改革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改革方法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不断改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状况,推动高级院校中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

公共教育学;高师院校;课程改革

公共教育学是高师院校中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在高师院校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多问题,因而急需要进行课程改革,以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公共教育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由于从西方不断引进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使得教育学理论逐渐丰富起来,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在我国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但同时教育理论的增多使得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以至于很多教育学教材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情况,甚至是沦为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导致我国目前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学知识体系缺少相应的教育实践经验支持,其体系中包括的命题、规律和概念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不够,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指导的目的。而师范院校作为教师的培养院校,学生基本的教育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师范学生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运用教育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公共教育学教学的本身目的也是要将教育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由此可见,形而上的教育学体系是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因而有必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重新确立从实践出发的教学立场,增强公共教育学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增强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

二、当前公共教育学在高师院校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师范院校学生打好自己教育学基础的关键学科,但长期以来由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对公共教育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下降,具体来说当前师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学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公共教育学学科地位发生变化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是必修课程,是学生打好教育学基础,走向教师岗位的第一步,在教师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一直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十分积极,导致学生并不十分喜欢或是待见教育学课程,而隶属于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公共教育学也难免受到这样的对待,并且公共教育学还是属于公共课程之一,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与专业课的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在对待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上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上公共基础课时多是抱着得过且过和凑学分的心态来的,旷课、迟到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地位没有得到起码的重视,自然会直接影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2.公共教育学教材不符合教师和学生需求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其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学知识应该是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共鸣,能够让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习到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目前高师院校中所使用的公共教育学教材虽然在内容知识上非常丰富,但知识面过于宏观和空洞难以和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讲授时难以依靠自身经验来进行讲解,只能是照搬书本,而书本上的知识过于宏大,理论性说明太多,学生难以自己理解消化,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难以真正被学生理解内化和运用,那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也就无法完成。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3篇

摘要:对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学,摆脱迷茫和困惑。笔者认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了其必备的三个特性。

关键词:教育学 学科特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类教育生活实践的学科,与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一样属于社会精神生活,具有精神价值的特征。――丁钢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 sources of educational 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 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4篇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它是指个体受外界影响或者受别人的行动、态度、情绪等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从心理机制来看,暗示是一种个体主观已经承认其存在,并且在内心中已经趋向于这个方向,但是仍然作为一种假设而存在,而这种假设的依据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心理暗示的应用得当,会为个体带来积极、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舞蹈的美的向往,认识到对舞蹈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枯燥的模仿,舞者可以为他人更为自己带来的美的欣赏。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可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

即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不注重创新,那么这种舞蹈就称不上是艺术。2学生都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在舞蹈教学中把创新意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更美的艺术。

3.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这些都与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协调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

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调节师生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要找准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出,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困难,积极运用心理暗示,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学生,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够以自身品质对学生形成积极有利的影响。

2.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

这点是教师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练就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毅力、耐心、决心,合理支配情感,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

3.思维灵活,善于表达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传递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与学生增强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并且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四、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要求

1.消除负能量

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情绪过程。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消极低下的情绪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同一堂课上,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总会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旦积累,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生此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多多发现自身优点,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自我想象暗示

自我想象暗示即通过暗示的指导,学习者脑海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步骤,从而控制情绪,以加强对此动作的学习。通过学习者自我想象暗示,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信心加强,对所学舞蹈的熟练程度加深,促使学生达到最佳表演状态。

3.分阶段任务

对于舞蹈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与计划,学习者将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中断对舞蹈的学习。所以,学习者要把对舞蹈的学习分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制定合适的计划,围绕这一计划而努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4.自我心灵沟通

也就是个体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落后的。在自我心灵沟通的同时,舞蹈学习者要取出积极的成分,增强自身正能量。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表演之前,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5.自我松弛在我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紧张情绪。当情绪过于紧张时,人体全身细胞都会绷紧,身体发寒,导致本来记忆很熟悉的内容完全忘掉,而当放松时,不需要提

醒,忘掉的内容又会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印象。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放松训练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来使身体每一个细胞处于放松状态。在舞蹈课的讲授之前,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充分放松,以保证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6.提高注意力舞蹈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漫长的过程,多数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的情况。这时,学生除了具备坚强的意志,还要提升自身的注意力。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切不可盲目模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综上所述,舞蹈的教学过程繁琐而漫长,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采取合适的方法,把心理暗示的作用发挥出来,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对于舞蹈的学习。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5篇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在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性特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专业实际,从学生的现状出发,考虑到未来学生就业的趋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授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探究了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希望能对教育学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学;教学改革;有效性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教育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固定性,并且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基本固定,或者就业的倾向性非常明确。在职业院校很多课程的设计都是围绕学生未来的就业展开的,教育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面向师范生,为此在开展课程教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敢于创新教学模式,自觉响应国家教育理念和号召。针对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来说,还存在若干问题,一线的教师必须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教育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中考取理想的成绩,这样的话课程就算过关了。其实,在一线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师范学生未来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教学实践,把理论的教育学知识转化为一线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地掌握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对他们的教学动手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格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讲透知识点,提升学生的师德师风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教育学》课程教学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谈学生素质的提升和进步。课程教学改革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的,也是为提教学质量服务的。新形势下,教育学课程教师一定要有效地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过程,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微课教学、翻转课堂、体验式课堂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采取教学实践、设疑教学、情境创设等方法,让学生敢于探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6篇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创造空间.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表现力,从而提高了学生形体与气质的美感.学生刚进入舞蹈队时,学生普遍存在站姿松散,动作松松垮垮等不良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还有“驼背”、“抠胸”等姿态.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舞蹈必须“以情动情”,然后才能“舞在其中”.舞蹈的“情”,不是单纯加在已经出来的动作外表之上的,舞蹈艺术作为一门身心合一的艺术,它舞出了舞者的思想和姿态的优美,触动了欣赏者的目光和灵魂.其是一种民族文化,是培养学生真善美心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让我们每个从事艺术教学者更加努力,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美好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已任.

参考文献:

[1]舞蹈[M].舞蹈杂志社,2009.

[2]毛志成.且说“行为艺术”[J].教育艺术,2007,(06).

[3]张平治.生活与美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7篇

摘要:项目管理通常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管理,近几年其也逐渐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加以运用,其效果得到高校的高度认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是整个高校得以正常有序运转的重要基础。而当下的教学管理中,高校负责人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和强调,导致学生的学习氛围不强烈,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因此,本文将站在项目管理的视角下简要概述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教育发展前景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益的建议和完善之举,以期让各大高校重视教学管理,意识到其重要性,更好地展现高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从我对我国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调查来看,通过查看一些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终我认为我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变过程和实施因素以及它最后的呈现结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不适应。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鞋子与脚的关系,脚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适,学校在实施这一教学管理模式时,学生并不会感到很舒适,教师也无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最终质量。这对于高校这一座人才培养基地来说,是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例如,从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方面来讲,很多大学生都无法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依然还处在教师监督的意识模式。又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教师多是“上课——下课——回家”的模式,对于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造成问题的滞留。由此看来,教学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这两种方面彼此相适应,身在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项目管理视阀下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负责人对教学管理控制意识不足

从管理意识上来看,高校负责人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于教育目的的学院。很多高校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强调学生的技能获得和知识提升,以就业为最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并没有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设计、任务以及管理系统管理上缺乏意识,同时没有明确地规定教师的教学义务、学校的管理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学生和教师。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方法较为传统

从当下大多数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来看,模式较为传统和老旧,没有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因为目前的教学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进行设计,比如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都是根据教师的工作现状来制定的,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加以调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化设施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看法和交流。

(三)学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够

学生自身的包括德,智,体,劳在内的各项素质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来管理大众教育,但显然,这样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观念转变上,从而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针对当前问题,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一)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意识,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父辈们的时代,考上大学并不等于以往的“鲤鱼跃龙门”,也就是说,进入名校不能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如今的大学也不能向学生保证以后,但如果学生们所念的大学能有一个良好的、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掌握知识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识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保证企业或者高校正常运转和长效发展的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教师之间的团队建设,教学任务人员分配的问题以及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平稳上升。

(二)以项目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8篇

摘 要: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作品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此过程中,因舞蹈具有传情达意、烘托气氛、展开情节的特性,成为电影作品比较重要的元素之一。电影中也越来越重视对舞蹈的运用,提升电影作品的观赏性及艺术性。就目前而言,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运用模式,如,个别人物内心情感的独舞,戏剧化和情节化的群舞,还有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等,为电影展现剧情、刻画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舞蹈;非情节性

如果将电影比作皇冠,舞蹈就是这顶皇冠上的宝石,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舞蹈的本质作了探讨,“‘舞’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和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艺术家在这时失落自己于造化的核心,沉冥入神。从深不可测的玄冥境界中升华而出。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在这时,只有‘舞’这最紧密的律法和热烈的旋动,能使这深不可测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1]电影是综合性艺术而舞蹈也是在时空中表达情感的综合艺术。两者具有不言而喻的默契,也正是源于此,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并且有时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英国影片《红菱艳》是部不可多得的能将舞蹈语汇与电影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合的作品。电影讲述的是女芭蕾舞演员在梦想与爱情间的痛苦抉择,她徘徊于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有大段的舞蹈场面在影片中出现,导演通过高超处理手法,使得影片非但不枯燥反而让不懂舞蹈的人也能看懂。舞蹈与电影的结合为人们呈现出新时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而舞蹈运用的多元化正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随着技术手段、理念的深化发展,舞蹈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方式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表现形式,其特有的时空性为舞蹈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平台,同时舞蹈也为电影作品的表达起到了辅助作用。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丰富,但舞蹈在电影中大都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舞蹈

舞蹈是表达情感的最为单纯的方式,是语言及歌唱不足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时采取的表达方式。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梁伦说:“音乐、诗、舞蹈都是适宜于表现强烈情感的艺术,你没有强烈的感受、冲动,不要写诗、写音乐、创作舞蹈。舞蹈甚至比诗与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还要强烈。”

舞蹈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性,在电影中发挥了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及效果。比如电影《雨中曲》被誉为美国“国宝级”影片,电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影片中金·凯利开创了在街头、车顶、桌椅上舞蹈的先例。场景中,路灯、雨伞甚至积水都成为表达人物情感的手段,舞者并不是在形式上作秀而是用真情实感的舞蹈,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使观者在完全无需言语的情况下而被感动,成为了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电影《跳出我天地》讲述的是一个十一岁的男孩,破除重重阻碍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想之路。Billy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矿工,希望通过学习拳击让Billy变得强壮,而Billy天生就喜欢音乐和舞蹈,于是就用学习拳击的钱去学习芭蕾,父亲知道后非常气愤极力反对,这使Billy陷入了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是放弃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圣诞节晚上,Billy和伙伴在舞蹈教室玩耍被父亲发现了,面对父亲的怒火Billy没有退缩,而是在父亲面前展示了自己这几个月来学到的一切,此舞蹈的设计并不复杂华丽,却以最单纯最真挚的情感,充满活力和热情打动了观者。最终,父亲被儿子的热情和舞蹈天赋所征服,决定送儿子去舞蹈学校学习。影片中最为精彩也莫过于小Billy的几段独舞,舞蹈设计巧妙完全符合当时情节的需要,与场景配合自然不做作,恰到好处表达了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这无不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影片《我要跳舞》在二十四分时东子在梦中的舞蹈场景,无疑是表达了东子的内心世界。还有电影《探戈》中也运用了此种手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在六分三十秒时的一段探戈双人舞,充分表达了马里奥对xxx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镜头中出现一男一女两人,背景是一块巨大的白色银幕,之间两人剪影式的身体轮廓,慢慢地灯光渐亮两人开始舞蹈,此时巨大的银幕上出现了马里奥的影像,双目凝视,可能是在凝视他所心爱的xxx,渐渐地银幕的背后投射出了一个男性身躯的阴影,银幕背后的阴影慢慢地走了出来,出来的正是马里奥,他游走在双人舞左右,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效果。此舞蹈的设计十分巧妙,人物在虚与实的状态中不停转换,在或是梦境或是现实中交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马里奥的复杂心情,使观者一目了然,隐隐地感觉到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导演为此也埋下了伏笔,此舞段的运用胜过千言万语。电影《低俗小说》中约翰·德拉沃尔塔和乌玛·瑟曼那段双人舞场面设计巧妙,被奉作是20世纪90年代电影的经典镜头。昏暗的背景与鲜亮的舞台,配上轻松的音乐,加之一段精彩绝伦的舞蹈,其中散发着怀旧的颓废情调。乌玛·瑟曼一头黑色的直发具有古埃及的风情、浓重的口红、深色的指甲油、线条极简练的衬衫,再加上演员性感冰冷却勾魂的气质;虽略显发福但似乎也预感到自己就要“咸鱼翻生”的德拉沃尔塔,舞蹈的功底在表演之际也派上了用场。最终造就了一段令人莞尔的诱惑与反诱惑,无法让人忘怀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却撩拨心弦的情感。

从上面影片舞蹈的运用来看,舞蹈的设计运用都是为表达刻画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服务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用最单纯方式表达了最复杂的情感世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戏剧化和情节化的舞蹈

电影《阿育王》xxx有五段舞蹈场面。其中比较经典的是第四段舞蹈的设计,这一场着重表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衬托阿育王失意后的悲伤,因此导演使用了一系列的美术设计,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视觉效果。第一段舞蹈中导演使用了人工修剪后的自然景观,不断跨越空间的转场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增添了MTV化的抒情成分。《阿育王》中第三段与第一段布景类似,都取景于小村落的街头,黄色的土墙映着骄阳,再配上穿着鲜亮服装的群舞,将激情烘托到了极致。电影《夜宴》中的舞蹈背景是五代十国兴废争战十分剧烈的时代,但是,它又是唐宋两朝之间继往开来的时期,还是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时期,五代十国的舞蹈虽然不见有大的气象,但延续了很多唐舞中的风格与特色,通过越人歌充满爱意的词,加上曲子优美流畅、辗转呜咽中又略带一丝隐隐悲伤,通过舞蹈来烘托导演所需场景,让观众把伤感之心捂在心里难以用言语表达,电影就做到了真正的打动人心。场景是在宫廷之中舞者穿白色深衣、头戴白色假面,看不到舞者的表情,这个舞蹈给人造成以压抑紧张的情绪气氛,预示了影片的结局及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通过舞蹈充满爱意的词,加上曲子优美流畅、辗转呜咽中又略带一丝隐隐悲伤,通过舞蹈来烘托导演所需场景,让观众把伤感之心捂在心里难以用言语表达,电影就做到了真正打动人心。可以看出此段场景,导演在舞蹈美设计上下足了工夫,不论是舞蹈动作的编排、演员的表演还是音乐服装的选用都是独具匠心。它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剧中的亮点之一。我们可以感觉到,舞蹈在电影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舞蹈元素的使用也越来越与剧情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有既能够独立表达又统一于电影的全局发展。

三、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

在某些时候,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表达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用以烘托影片气氛,其本身不具有情节性表现。舞蹈可帮助电影语言与人物语言更好的表达,通过非语言形式更强烈地表达人物情感,增强电影的感染力。[5]《歌舞青春》中的群舞场面,没有特定的情节,单纯表现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将影片推向一个高潮,通过镜头的切换、舞段的变化场景的更迭交替等手段,充分配合了影片中舞蹈的运用需要,极好地将影片气氛烘托起来成为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成就了影片的成功。虽说,此舞蹈场面是没有情节的,但却以最单纯的丰富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影片的主旨,此处言胜千言。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那段探戈可谓是影片的经典,非常完美地塑造了阿尔帕西诺的形象。阿尔帕西诺双目失明,竟能仅凭着舞伴身上的香水味来判断舞步的分寸,在音乐中进退自如,帕西诺似乎非常自负好像从来都是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探戈,虽然只有短短数分钟却像让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个时刻。人们并不喜欢阿尔帕西诺,但他照样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大方邀请那位女士跳舞,完美的探戈就如同排练过一样,那么娴熟,那么光彩,仿佛在那一时刻所有人都不存在了只有两个人在舞蹈。所有人都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赞叹不已,而阿尔帕西诺只是优雅自若地跟往常一样就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此舞蹈也是非情节的,只是将影片的气氛加以烘托,同时也将主人公的内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举多得。《泰坦尼克号》中有一段在三等舱的踢踏舞场面,烘托了气氛的同时也更全面塑造了JACK的人物形象。《疯狂店员2》中的一段舞蹈,为影片气氛的烘托做足了准备。《芝加哥》《红磨坊》等中的舞蹈大都是以烘托气氛为主要运用手法。还有国产电影《功夫》中也使用了非情节性群舞,将电影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那些人们身上那黑色而古板的礼服,正好和着音乐的韵律表明他们就是这段节奏所要表述的主体。音乐所酝酿的是一种黑色的冲击力,所以就把小酒馆中那单调的旋律改编为了由鼓声压住尾彩的交响。大提琴的低沉和弦,却奏着一种轻佻的贝司单级旋律,而原本孤单的小号,却一股脑变成了群号的高调和声,也正呼应了斧头帮习惯群入群出的党群风格,把这种非情节性的舞蹈发扬到了极致。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电影《纵横四海》片中枪战、打斗场面也许不再那么精彩眩目,但其中作为小插曲的舞会却一不小心成为经典。导演设计周润发坐在轮椅上起舞,可谓独具匠心。周润发竟也能如此潇洒自如地将其完美展现。他们共舞在金色的大厅里,若只是用词语来形容这场舞蹈,也只有“神采飞扬”这四个字最恰如其分了。连摄影机在此时也似乎变成了一同起舞的“身体”。《窈窕美眉》这部电影本身并不是十分出色,惟一的亮点当属片尾的一段长达十分钟的舞蹈场面了。这段舞蹈设计十分丰富镜头切换准确,极大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与娱乐性。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耀眼的灯光下尽情舞动。

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手法,以上只是做了简要的阐述,可能还有不够全面之处。就目前而言,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最为常用的就是以上几种表现手法,而且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烘托气氛的非情节性舞蹈场面的运用。从而也说明了一点,在不断的实践中,越来越清晰了舞蹈在电影中的价值体现及其艺术规律,导演越来越能够驾驭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电影服务。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19篇

舞蹈教育中的舞蹈文化探讨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其反映的是历史,传达的是情谊,抒发的是时人们的情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舞蹈,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的舞蹈这个专属名词,那个时候,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征战及类似的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奴隶社会才真正形成舞蹈,奴隶社会时期是分化时期,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隶主,另一部分人成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专门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逐渐演变成宫廷舞蹈,而奴隶用于生产生活自娱的舞蹈成为了民间舞蹈。在历史的演变中,相当一部分民族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未能将舞蹈文化记录下来,但是民族舞蹈在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却得以保留。在新中国时期,还有一些比较落后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形态舞蹈。我国是由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方式、风土人情等的不同,使我国的舞蹈文化更具多样性,现在这些多样性的舞蹈,仍然影响当代舞蹈教育,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舞蹈文化是在民族舞蹈发展中形成的,其生存发展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出多元化、交叉的立体形态。大部分舞蹈在传承发展中,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形态,虽然一些舞蹈已经异化,但是还是有一些原始形态存在着的。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舞蹈都会保持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面。随着旅游文化及商贸活动的发展,为舞蹈文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虽然在这些领域传播使一些舞蹈失去了原始状态,但是却增谈论表演性与观赏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舞蹈文化结构是复杂的,是由一些思想观念形成的。这里的思想观念不仅包括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还包括审美取向。从中可以看出,舞蹈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有一定关系。舞蹈文化结构是受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但是舞蹈文化概念的核心确始终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如原生态的祭祀舞蹈始终以万物有灵观念为核心,特别是拜祖先的舞蹈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及实用性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拜祖先的舞蹈都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那时的祭祀活动是为让祖先更好的保护自己,免除灾难,才进行祭祀的。现代的舞蹈教师在讲相关民族舞课程的时候,还会将相应的民族舞文化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一种审美意识,并将文化中的精神实质以舞蹈动作展现出来。

舞蹈教师在教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应该向学生渗透舞蹈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每一个单元的时候,都讲相应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对舞蹈有更深入的了解。要想使舞蹈文化与舞蹈教育更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看录像,并将其与音乐、节奏及相关文学课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整体掌握舞蹈文化。将舞蹈文化融进舞蹈教育中,不仅能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展示出自己的动作,还能将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以动作形式表现出来,使舞蹈教学更加有意义。具体意义如下: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完善学生舞蹈动作。现在的舞蹈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动作是从传统的舞蹈动作中转变而来的。可以先对舞蹈文化中的动作、体态、姿态进行分析,并将其用在舞蹈教学中。如,教师教学生学习民族舞的时候,可以就东北秧歌进行分析,东北秧歌的体态是上身前倾、略含胸、西部屈膝、中心在前,这个动作穿于整个秧歌舞。形成这种秧歌舞,是与东北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的。东北地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那里曾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后来经过人们开矿、垦荒、搬运,形成了新的居住区。受大自然和劳动生活的陶冶,形成了东北人那种朴实、坚韧、直率的性格以及喜欢那种粗犷的审美情趣,东北秧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与舞蹈教育相关的音乐及录像资料,将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给学生留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舞蹈欣赏,使学生对舞蹈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不仅能够了解舞蹈文化中的风土人情、劳动方式,还能在此基础上感受到舞蹈文化的魅力,能够更好的掌握舞蹈中的因素,以便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并形成一种审美意识。要想使学生对舞蹈文化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应该以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实例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使自己的舞蹈审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使舞蹈更具活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先对舞蹈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合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相应的练习,在情感的带动下,使学生全身心的体味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将舞蹈发挥的淋漓尽致,能在陶醉中寻找一份成功的喜悦。对舞蹈文化进行分析、感悟,并理解其中的内涵是感受生命过程,不仅能以形体动作将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还能将质神韵之美、节律之美和肉体的美感与快感表现出来,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内外交融的目的。舞蹈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形体和外部运动达到和谐的地步,还能使舞蹈文化中的潜在的思想品质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融汇在一起。

我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几经历史的变迁却没有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至今为止,在舞蹈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舞蹈教育中,涉及到民族舞的部分,教师会将相关的民族舞资料找出来,并在课堂上以分析的形式将其讲出来,使学生在理解的程度上,再进行舞蹈动作学习。这种舞蹈文化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增添学生舞蹈活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多元化信息,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景.增强高校舞蹈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3).

[2]李通英.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教师.20xx,(2).

[3]马莲.高校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xx,(2).

[4]廖云丽.浅析高校舞蹈教育的优化[J].魅力中国.20xx,(12).

[5]宋丽莎.论舞蹈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J].成功(教育),20xx,(10).

[6]孙姗姗.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xx,(11).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0篇

关键词:比较教育;科学学;知识结构;科学革命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比较教育学一直存在学科危机。即使是比较教育迅速发展的二战后第一个10年,也有很多对比较教育感兴趣的人不相信比较教育学会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而繁荣起来[1]。

我国学者把国内外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理由主要归纳为三点:一是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过于宽泛,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几乎无不在比较教育的视野之下,其边界过于模糊;二是比较教育缺乏自己特殊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要向其他更成熟的学科借用;三是教育各分支学科现在都从事比较研究,从而挤压了比较教育生存的空间,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2]

近年来,研究比较教育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结构越来越复杂,致使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庞杂,甚至趋向于零散,难以推动比较教育学形成更加系统的学科体系。加之,比较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里被消解了,要么直接被取消,要么被一些国外教育概况、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国外教育专题之类的课程取代。[3]于是,再次引起了质疑比较教育学学科身份的`风波,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从科学学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蓬勃的发展生机。

一、比较教育学科学地位的科学学分析

科学体系可以分为原级结构、门类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等四级结构。原级结构主要“包括人类世代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总和”[4],具体而言,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一般规律;数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具有的量的关系。门类结构是科学的一级结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每个科学领域的门类结构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分别对应实验技术、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每一类科学又由科学理论和物化技术两大部分组成。学科结构是科学的二级结构。把科学体系中的各个门类加以分解就出现了各种学科、分支学科,以及它们的学科结构。或者说,学科是科学知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的结果。科学门类分化与综合的动力源自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的第三级结构是知识结构。每一门学科都具备各自的知识结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许多彼此相互独立的定理、定律(即“知识纤维”)构成,这些定理、定律又由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组合而成。[5]

教育学是原级结构中“社会科学”下的一个门类。基于社会科学的综合特性,教育学及其下属分支学科既兼具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特性,也具备理论科学和物化技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分化出的各种分支学科也同样如此。

(一)比较教育学分化是教育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沿着“个人主义”的线路发展,以至于赫尔巴特19世纪初建立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被称为“个人主义教育学”。[6]尽管这种个人主义教育学对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毕竟只是基于个体范围内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目标仅仅指向个体完善。之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在教育中的作用很快被重新认识。教育学关于教育与社会的一大片空白领域被发现。但是,教育学在新的领域中的发展无法仅仅依靠以本国/本土的教育作为样本的研究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新高度,并获得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教育研究趋于“老调重弹”,而对教育实践并没有多大的促进。[7]于是,以别国和本国/本土教育实践为样本,通过比较别国教育与本国/本土教育来获得教育理论的突破成为不二之选。

(二)比较教育学分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由于教育的社会作用被发现,有些国家试图涉足教育,以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试图“以完善教育的方法,抓紧儿童的早年以期更好地指导他们,务求以成功的方式发展他们的才能、渗透他们的灵魂,为他们自身的幸福和祖国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使他们习得体、德、智的各种力量”[8]。但是,哪些教育改革将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呢? 参观访问并借鉴裴斯泰洛齐和裴伦堡(Fellenberg)的两所学校的经验告诉人们,通过各国教育实践的比较,然后把别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借鉴到本国/本土来实施,是最有可能实现公共教育的再生和改善,有力促进本国/本土教育发展的。另外,由于比较教育起源国法国与德国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竞争,使得他们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自然地把对方的教育改革作为参照系,试图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优秀经验,避免遭遇对方的困境。这种国际形势给当时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打了一支“强心针”。

另外,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教育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理解和交流又是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因此,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在这样的教育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下,比较教育学应运而生。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是教育学这样一门分支学科:以国际比较的视角,一方面在多国/地区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中探讨“教育-社会”关系[9],完善教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在解释别国/地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为本国/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因此,从科学结构自上而下的梳理和分析,依据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判定比较教育学从教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并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比较教育学具备足够的资格成为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二、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的科学学分析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来确定其学科身份。

学科的知识结构犹如地球结构一样,由知识内核(自然观/哲学观)、知识外核(知识硬结构,即包括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理论)、知识幔层(未被社会公认的假设、理论)、知识大气圈(游离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包括零散的思想、火花、概念、判断、推理、猜测、灵感、直觉等)组成。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都是在某种特定的自然观/哲学观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过程大致如下:知识大气圈中一些相对于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①逐渐围绕某些问题凝聚成某些假设和理论,成为知识幔层中的知识;知识幔层的这些假设和理论经过检验,成为本学科的科学概念、定理、定律以及合理的理论,成为知识外核中的知识;形成稳定的学科知识结构之后,在科学螺旋式发展历程中,各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可能出现相互转化,从而促进学科及其知识结构的发展。

比较教育学的出现比较晚,其他学科和早期数百年的教育比较工作为比较教育学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

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内核包括两种自然观/哲学观。一种是教育哲学观,另一种是比较哲学观。教育哲学观的发展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因此,“教育-社会”的教育哲学观自然就成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知识内核的主要成分之一。

比较哲学观是人类对认识方法总结和提炼的结果。“比较是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比和鉴别去认识事物。无论是在个人意识和思维发生的初级阶段,还是在人类科学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比较方法都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0]随着各个学科的纵深发展,人们意识到比较的重要性,并且把比较视作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哲学观念。于是,19世纪前后,出现了大量的以比较哲学观为知识内核的学科,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等。这些学科很快就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以致于“这种命名方式在当时的学术界成为一种风尚”[11]。比较教育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比较哲学观的成熟和发展,不仅仅为其他学科的“比较”分支学科提供了支持,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知识内核。

(二)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外核

比较教育学出现之时,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相对成熟,为国家/地区之间的教育比较提供了大量前提性的知识,包括概念、定理等。例如,“教育政策的制定以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教育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等等。比较教育学采借和移植这些概念、定理、定律,直接把它们定位在知识内核,并运用它们进行自己的教育研究。由于这些知识是其他学科的核心知识,因此具有良好的科学性。比较教育学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这些知识源于其他学科而遇到太多的问题;反而,这种采借和移植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初期的发展,甚至成为比较教育学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三)比较教育学的知识幔层和大气圈

比较教育学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的知识来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些来源简单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学科史前的教育比较。不管比较教育史研究者公认的比较教育起源是什么,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每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存在一个前科学时期”。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已经有人尝试进行教育的比较。[12]这数百年的教育比较的尝试工作,此时也早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相关知识。这也为比较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游离态知识。

第二种是学科产生之后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及游记见闻材料。随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人口国际迁徙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他们为比较教育学提供知识幔层和大气圈知识的材料也就越来越多。

(四)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比较教育学大量采借和移植其他学科知识的行为,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了陷阱和困惑。

首先,比较教育学容易陷于盲目采借和移植陷阱。由于比较教育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其研究对象往往都是其他学科没有研究过的,只是采取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而已,所以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很容易为比较教育学建构知识结构所采借和移植。同时,学科史前数百年的教育比较工作积累下来的知识也是建立在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基础上的。因此,比较教育学掉进了这样的陷阱:不管其他学科的概念、定理、定律的视角、学理基础和问题背景,盲目地把它们直接应用到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建构中。比较教育学掉进这个陷阱的主要后果是淡化了自身的国际视角,整个知识结构被其他学科“殖民”;同时,也导致了比较教育学成为各个学科的大杂烩。

其次,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缺乏稳定性。一门学科知识结构的稳定性关键是取决于知识内核和外核知识的稳定程度。比较教育学有着丰富和多彩的知识,尽管其很多概念都采借和移植于其他学科,受到其他学科的“殖民”,毕竟它还是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知识结构中知识内核的一些关键概念、定理、定律是直接定位的,缺少了知识从知识大气圈向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的进化过程。这个进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是知识凝聚、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使知识变得任何一般的经验事实都不能动摇、证伪和否定[13],从而确定它在整个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合理地位;另一方面,这是学术共同体对某个概念形成共识和形成共同学术观念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缺乏这个过程,知识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就难以获得稳固的地位,不利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出现阻碍也直接导致了知识结构的不稳定,使得整个知识结构缺乏基础和稳定性。

再次,知识内核的知识缺乏凝聚力。知识内核知识的凝聚力是指知识内核知识在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性、学科知识的科学性,以及增加学科知识的总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这种凝聚力体现在:知识内核知识被研究者普遍认同,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内核知识有着直接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等密切的学理关系。从知识结构来看,这种凝聚力体现为发展学科知识结构的推动力。它推动学科知识去伪存真形成稳定形态,推动各种知识在知识大气圈、知识幔层和知识内核之间交换、流动。 比较教育学学科结构不稳定,从而缺乏凝聚力,无法形成被多数研究者共同认可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导致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相互之间缺乏密切学理关系,无法直接、有效地夯实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进而造成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处于松散状态。知识结构的松散状态与知识大气圈和知识幔层的知识的庞杂凌乱构成恶性循环:松散状态的知识结构失去凝聚力造成了比较教育学知识大气圈中的知识越来越庞杂凌乱,缺乏科学性;这些越来越庞杂凌乱和缺乏科学性的知识,反过来又给以稳定知识结构为目的、使之科学化的研究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

因此,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比较教育学具备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尽管这个知识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这些缺陷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比较教育学发展速度放缓,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

三、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学分析

目的和对象决定方法。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采用也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促进教育学的发展,比较和借鉴,国际理解和交流。不管是哪个目的都要求比较教育学研究应该遵循三部曲:认识/描述教育事实,理解/解释教育事实,比较/借鉴教育事实。由此看来,比较教育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是非常丰富的,研究方法的体系也是相当庞大的。尽管比较是比较教育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明显的是,它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而且其他研究方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比较教育学建立之初,以比较/借鉴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时代,比较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也因此而得名。但是,时至今日,“比较教育学”中“比较”两个字已经既非唯一目的,又非唯一方法,更多的是指一种视野和范式。[14]

在研究对象方面,比较教育学在初始阶段主要是以教育制度的比较为主[15]。20世纪以来,研究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有了极大的拓展[16],但是,受教育的社会属性影响,比较教育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育-社会”关系。因为研究者需要先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才可能进一步借鉴,而要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就必须把教育经验放到别国的社会大背景中,探究、分析和解释它们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经验之间的关系。教育经验借鉴过来之后,人们还必须在本国/本土社会背景下,对比本国/本土与他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经验的异同,考虑如何落实教育改革,以获得最大的效果。当代西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就足以证明“教育-社会”关系在比较教育学中核心而不可替代的地位。[17]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过程必然地会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但是,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极具复杂性。正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任何一个教育现象都与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教育现象之间也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因此,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要有助于实现研究目的而又符合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研究方法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在比较的视野和范式下,以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对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它是一个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

随着人们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和尊重,跨学科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于是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已经成为所有学科研究方法体系发展的趋势。比较教育学的开放研究方法体系,不仅不能说明比较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方法体系,反而证实了比较教育学是站在学科发展潮流前排的学科。

四、比较教育学发展的科学学分析

上个世纪,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定位尽管被很多研究者否定,但是,毕竟比较教育学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以后,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动力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明显有所增强。全球化在信息交流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国际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不但国家之间需要在教育领域上相互交流和理解,每个国家的教育也需要国际化。因此,社会发展对比较教育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动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因此,比较教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少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一)比较教育学将发生科学革命

自朱利安始,比较教育学被看做一门常规科学而取得了发展。但是,比较教育学目前却遇到了学科危机。为数不少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否定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这是一种反常现象。根据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比较教育学正处于科学革命的边缘。

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又与它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生产速度正在加快,在量越来越多的同时,其所生产知识的质却难以提升。新产生的知识因为比较教育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问题,遭遇到与已有知识的同样的命运,难以为本国/地区的教育实践提供高效的借鉴,从而有效解决本国/地区的教育问题,也难以对教育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持。

因此,可以说,比较教育学知识越来越丰富之余,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比较教育学未能酝酿和发动一场学科革命,比较教育学知识结构将无法应对丰富的知识所带来的压力,也无法进一步提升比较教育学知识的效用,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教育学发展的需求。

事实上,比较教育学的学科革命已经在酝酿之中。大量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针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种种困境,正在元研究的高度对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进行反思。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到研究方法,再到研究对象和学科建设,大量的、高质量的研究正在涌现。当这些元研究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一定的积累之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革命必然会爆发。

比较教育学学科革命之后将会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结构,显著提高比较教育学知识的科学性和效用性。

(二)比较教育学将迎来“当采学科”时代

当采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成果最多的学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总有一门或几门学科成为当采学科。”[18] 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未来应该会在数量上有极大的突破,迎来其当采学科时代。

首先,任何学科的任何研究都受到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实践的影响。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地球每一个角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已经不再像此前的那样被当做纯粹的主权而保护起来。因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引起人口迁徙,而人口迁徙必然涉及到教育的国际化。而封闭式的教育由于无法从全球化那里吸收到更多的发展资源也将失去生命力,失去培养全球化人才的能力。因此,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改革都会向比较教育学提出比过去更多的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我国加入WTO就向比较教育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19]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极大地扩充了比较教育学研究者队伍的数量,因为几乎绝大部分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都被“卷入”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另一方面为比较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问题、更丰满的问题情境、更丰富的研究资源以及更多的研究机会。因此,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会有力推动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并且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从而使得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更加丰富。

还有,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极大的拓展也为比较教育学研究成果数量增长提供了基础。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宏观方向拓展使得研究者发现了大面积的空白研究领域;比较教育学研究领域向微观方向拓展,形成了大量的分支领域,例如比较课程论、比较德育论、比较教师教育学等。

(三)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

伴随着比较教育学学科革命和研究成果的增长,比较教育学将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比较教育学之所以能占领教育学的高地,主要是因为比较教育学具有学科综合化的特点,比较教育学具有综合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能力。因为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整体,而教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以教育整体的某部分为研究对象。因此,每个分支学科都能被有效综合进比较教育学这个领域里来。比较教育学在国际视野的教育研究中,一方面运用教育学已有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认识教育整体,从而融通各个分支学科,使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更有效地在教育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又为不同的教育学分支学科相互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又以新的研究成果滋养和修正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各个学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比较教育学的综合化特点必将有助于其占领教育学的学科高地,为教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注释:

①这里的游离状态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的科学概念是相对于比较教育学而言的。这些知识单元和科学概念可能是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硬结构,也有可能是一些完全游离于所有学科的知识单元和弥散于所有学科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242.

[2]王英杰.再谈比较教育学的危机[J].比较教育研究,2007(3):14-16.

[3][14][16]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0(2):15-19.

[4][5][13][18]田夫,王兴成.科学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31.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

[7][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8][法]朱利安.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5.

[9][法]黎成魁.比较教育[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10]陈时见.论比较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科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8(6):1-7.

[1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3.

[12][美]布里克曼.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至18世纪末[A].赵中建,顾建民,选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

[15]顾明远.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3):1-4.

[17]程晋宽.论当代西方比较教育知识谱系的范式转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66-73.

[19]冯增俊.WTO框架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历史使命[J].教育科学,2003(3):37-39.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1篇

摘 要: 本文利用了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的思想,研究了此思想对教育学的作用,通过分析高等数学正反两方面案例,得出了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乃至其他科目教学质量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 周期点 回复点 拓扑传递 对初值敏感依赖 混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学习使人改变命运,在学校学习是大众主流,故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研究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到哪些正面或反面的作用.

二、基本理论

定义5:混沌:混沌的研究始于混沌现象的发现,所谓混沌现象就是指动力系统中出现的貌似不规则运动,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Poincare关于天体力学的研究工作.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人明确地指出什么叫混沌,直到1975年,美籍华人李天岩与其导师Yorke在一篇题为“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的论文中才第一次用严格的数学语言给“混沌”下了定义.此后,仅对映射系统而言就有许多对混沌的不同描述出现在学术期刊或专著中.我们仅看以下两种受到普遍关注的定义.

iii)f对初值敏感依赖,

则称f在Devaney意义下是混沌的.

注意:(1)Devaney混沌是重要的混沌定义,i表示系统是不可分解的;ii说明没有周期点的系统都不是Devaney混沌的;iii说明系统是不可预测的.但i和ii蕴含iii,即拓扑传递性加上周期点的稠密性,蕴涵对初值敏感依赖,因此i和ii就是修改的Devaney混沌.

(2)Devaney混沌蕴含李-约克混沌,但是反向蕴含不成立.

三、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混沌思想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有着启迪思想、教书育人的巨大作用,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一句夸赞可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一句批评可能让学生放弃学业,这充分体现了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的思想,即初值的微小改变可能导致迭代结果产生不可忽视的误差.

四、案例

一知名画家在讲述自己成长之路时曾说他的小学教师的一句话坚定了作画的信心.一天,教师没有准时来到课堂上,于是他和一些同学在黑板上乱涂.教师进来后,其他同学都逃回座位,而他由于太认真没有注意到教师已经来了,等他发现,他以为教师会狠骂他,可是老师却很欣赏他的作品并鼓励他好好努力.就是这么一句话让他一直努力作画,取得了今日的成就.仅仅只是一句鼓励,却培养了一个杰出人才,试想,如果教师真的狠批评他了,也许就不会有今日的杰出画家.

人是有自尊的,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是感情丰富的,即使他是学生,年龄还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可是有的教师却会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严重地说,可能会耽误学生的一生.在一节数学课上,有一个学生很淘气,和旁边的同学肆意说话,教师用眼神示意了很多次,可他仍是不改,最终教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了他很长时间,他觉得面子上很过不去,顶了几句嘴,最终这个学生再也不想听这个教师的课,以致成绩不佳,高考暗淡收场.教师因为一时冲动,将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方向,试想,若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幽默一些批评他的错误,或课下单独和他谈谈,结果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五、结语

混沌对初值敏感依赖在教育学中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做法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些做法改变一点就很有可能伤害学生的一生.学生是敏感的、心智不成熟的,容易被影响,所以教师要学会包容,谨言慎行,家长要关爱引导,学校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学生要自立自强,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营造和谐的氛围.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2篇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达的不竭源泉,而创新的关键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与国内外教育学专业发展较成熟的高校相比,郑州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教育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课程改革要立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教育类专业人才才能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深化创新型河南的宗旨。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纲要》不仅肯定了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据此,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来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也激发了教育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教育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归根到底源于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创新型人才。

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一)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拥有权威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于教育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广泛了解诸如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知识,使学生赋有高深的综合理论知识和素养。只有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学生才能充分激发出勇于创新的潜力,更重要的是,要本着科学的原则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和管理,构建卓越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

(二)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涉及宽广的学科领域

创新要基于一定的综合基础知识,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多是基于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教育学类创新人才也不例外,各类跨学科课程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等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丰富多彩的公共课程也拓展了通识教育领域,所以无论是领域宽广的通识课程,还是专业性较强的教育学专业课程,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宝贵资源,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力量源泉,所以要适当拓宽课程领域,注重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有效执行实践课程。

(三)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道德文化素质的沃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深精湛的专业知识的武装,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熏陶,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社会文化等公共课程一方面塑造了学生豁达、缜密、独创的个性品格,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了解,从而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文化素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分享的精神,社会的发展正是凭借这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得以持续向前进步,所以要保证素质文化课程的与时俱进。

二、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教育学专业最早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类教育学著作也纷纷涌现,目前,西方国家已拥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和经验,然而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各个国家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不同的特色。2014年QS世界大学教育学专业排行榜中,前五位依次是伦敦大学、墨尔本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笔者在此仅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一下国外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主要关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类和社会学等,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50%以上。专业课程则占30%左右,主要分为三类,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又统称为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传授学生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学课程是为培养教学实践人才,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是为培养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实践课程约占20%,主要包括中学教学实习讨论、小学教学实习讨论、本科生研讨会等。与国外相比,我国教育学专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因此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太完善,目前,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相对较成熟的学校当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其中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通识课程涵盖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通修课程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健康与体育、国防教育、高等数学、信息技术等,通选课程指人文、社会、自然、艺术类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程的26%,通识课程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能加强对人文社会的了解,以服务于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其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多维度的,主要包含了专业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主干课和专业教育系列课,这三类课程又可统称为专业理论课,这是教育学专业课程的主体部分,占据着总课程的55%。其最具特色的是生涯规划课,这部分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占据着总课程的10%左右。通过国内外的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发现,国外高校更加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而且给予学生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而国内则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专业课程是既定课程,缺乏灵活性,此外国内实践课程则切实根据我国国情需要来设置,开设了大量的与教学法和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以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人才。

三、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课程目标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既定结果”。也即是,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应具有的知识水平,教育学专业课程主要是根据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而设置,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目标具体定位在: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通用技术,教育学专业课程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是向学生输送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平台;二是使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并能辨别常见的错误思想、观点和做法。总的来说,教育学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强大的个性品格的创新型教育专业人才。根据国内外高校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对比,以及我国社会对教育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教育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原则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多以专业课程为主而轻视通识课程,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仅拥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样人才的要求。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前院长基利安所言,“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原则

任何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都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若只学习理论课程,如同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成效,特别是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需要通过深入社会实践才能得到深化,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以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得到升华。

(三)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或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相对于单一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更具有社会适应性和对未来工作的创造性。在保证课程体系规范性的同时,要冲破传统专业课程界限,将当前社会发展关注的新兴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促进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的整合性。

四、我国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色,对教育学专业课程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教育学专业课程也要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课程设置要具有地方发展特色。例如,Z大学作为中部某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的发展程度标志着地方经济区的发达程度,而Z校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状况更是决定了全省的教育发展水平,自Z校教育学专业开设之日起,近些年确实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通识课程较少,远低于美国通识课程占50%的比重,而且基础课程主要是政治、英语等,没有自然科学课程。Z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了传统的三方格局,即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其中通识课程占27.3%,专业课程占79.5%,实践课程占6.2%,显然通识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非常少,而专业课程比例较多,并且缺少自然学科课程,严重阻碍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多而乱,分科过细,重复设置,相当一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陈旧。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共享课、专业方向课,而专业方向课又分为普通教育学方向和教育管理学方向,可见专业课程分的过细,而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同属于心理学领域,课程重复设置。

(三)教育学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联系不多,使得大多数学生只有片面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而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近年来,教育界不断倡导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知识为应用而习得,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并且单一的专业知识又无法运作,Z校教育学专业发展中显然忽视了这一关键点,偏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偏重传统教育学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而忽略物理、化学、数学的学习以及与之的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出的仅是附有专业知识的“专才”。

(四)实践课程少,执行乏力。总览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专业理论课程占据着80%左右,学校虽然拥有教育技术实验室,但因缺乏教育技术性的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中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实验室形同虚设,在专业实践方面,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但由于缺乏严密周详的安排计划,以及缺少教学法之类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程也难以执行。

五、教育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方案

教育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重新检视培养目标和素质结构,使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真正找到合适的坐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Z大学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还尚不成熟,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更要适时审视自身的教学成效,借鉴国内外教育学专业课程建设经验,根据Z大学本校的发展实际来设置课程,满足区域经济区对教育类人才的渴求。在此,对Z大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几点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Z校教育学专业公共课程所占比重远低于国内外教育学专业发展较成熟的院校,并且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也不重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以,一方面要拓展公共基础课的范围,增设中国文化、音乐、艺术、书法、文学鉴赏、写作以及语言交际等人文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交际素养;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原有的“考试至上”的思想,要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活动,依据生活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来评定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增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力求达到50%以上。

(二)专业课程改革

压缩教育学专业课程类别,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共享课合并为专业基础课。简化重复课程,将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简化为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拓展前沿课程,将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发展为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规整繁乱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和艺术欣赏归入公共基础课程,如此,专业基础课占25%,专业方向课占10%。

(三)实践课程改革

知识的价值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教育理论知识课是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则是众多课程类别中最关键的一环。所以,一是要调整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教学实践、教育技术实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并确保每周2-3次的实践课程,使实践课的设置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二是建立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增设独立的教学实践管理部门,加大对实践课的管理力度;三是增设实践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每月到当地农村地区为中小学生讲公开课、义务为贫困学生补课、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等。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3篇

摘要:舞蹈作品的创作是一个由体验客观生活到体悟主观感受,再到形象外化编舞的思维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反复性、复杂性。并且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需要融入情感,创设意境,凸显风格,使其成为富有观赏性的艺术表演。本文以主题选取阶段、结构构思阶段、编排实践阶段为切入点对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

一、舞蹈作品的主题选取阶段

(一)选取主题

为了增强舞蹈作品的吸引力,提高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就应当重视主题的选取,尽量选取那些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主题,促使其价值获得提升,引起观众的共鸣。以民族舞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就是因为其能够满足当代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能够把握住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1]。例如,民族舞剧《闪闪的红星》,其在选题上符合当时社会主流趋势的要求,具有时代烙印,其精神内核与现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拥有一定契合性,即使放到现在依然具有较大的市场,能够唤起人们的遥远记忆。日常的积累与实践,能够丰富编导的阅历与经验,使其对艺术作品产生创作的动机,可以说,作品主题的选取离不开编导的日常积累和吸收,因此,这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筛选题材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舞蹈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意境、思想、精神、风格、形象等,都需要编导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和实践。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能够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一定感悟,保持对世界万物动态变化的敏感[2]。唯有如此,才能从生活实践中丰富积累创作素材,根据创作主题对这些素材加以筛选,找出能够符合主题要求的素材。以陈维亚编导的《秦俑魂》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陈维亚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气势恢宏的威武之师对其精神、情感造成极大冲击,使其产生了舞蹈作品的创作灵感,并将感受融入到舞蹈作品中。

二、舞蹈作品的结构构思阶段

结构的构思是舞蹈作品创作思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够充分体现出编导的结构思维。舞蹈作品结构构思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舞蹈作品的谋篇布局,包括安排表演时间、确定作品风格、选择背景音乐、设定人物形象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合理安排完成舞蹈作品的建构,从而保证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例如,在中国风古典舞《玉魂》中,编导运用悲伤的旋律营造出黛玉将死的情境,利用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

三、舞蹈作品的编排实践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围绕内容、人物形象对舞蹈素材进行提炼,并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与情感情绪对作品进行诠释。

(一)情感的融入

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作品人物的情绪、思想、意识,心理等,通过情感的融入赋予舞蹈作品生命力与活力,促使广大观众能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舞蹈作品内涵,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风格的凸显

舞蹈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其风格的凸显方面,对其观赏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若是舞蹈作品缺少风格,将影响舞蹈作品的魅力。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均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被广大观众群体所接受。例如,高雅优美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热情、奔放的歌舞剧《卡门》等。这些舞蹈作品都借助相应的舞蹈动作凸显出剧情、人物性格以及风格形象,促使作品整体焕发光彩。因此,在舞蹈作品编排实践中,应当注意作品风格的凸显,赋予舞蹈生命力与活力。

(三)意境的营造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都离不开唯美意境的烘托,只有艺术作品拥有一定的意境,才能促使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使观众耳目一新,吸引其探索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闪光点,引导观众在思想与境界上得到升华。因此,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应当营造相应的意境,丰富观众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广大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观众对舞蹈作品的接受程度,使作品更受欢迎。

(四)形象的塑造

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观众对舞蹈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和审美,对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深刻的感悟,从而与舞蹈作品的情感、思想建立联系,引起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形象的支持,而在舞蹈作品中,是借助舞姿、情绪等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这些形象能够深入观众的心灵,丰富艺术的感染力,通过表演传递某种精神意志、思想信念的力量,令观众感到震撼,进而成为观众所喜爱的作品。例如,张继钢创作的《千手观音》、《俺从黄河来》等优秀作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其思维过程相互融合,存在于编导的思维中。通过对舞蹈作品主题的选取、对舞蹈作品结构的构思、对舞蹈作品的实际编排,促使舞蹈作品的灵与肉、情与境、意与形得到和谐交融。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4篇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手势)为主要表情手段的艺术,在有节奏有组织地变换不同动作姿态中构成舞蹈艺术形象,具有清新活泼、欢快明朗的特点.《乐记.乐象篇》中说道

舞蹈艺术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06;“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无论诗、歌或舞,都是由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心所指,然后才表露于外.艺术形象本于人的内心,然后才有乐舞的.外在表现.舞蹈是一种美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心田,感染着人们的思想、品质、情感.古代学者们强调“乐声之入他深,其化人也速.”音乐舞蹈从内而外地对人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一句话说:舞蹈就是在舞动中得到升华的艺术,符合学生爱动、爱跳的特点.但是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必需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内涵.那么学生如何去展开想象去感悟?面对这个问题,必然也要求老师在这一方面去思考该如何去培养和引导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舞蹈艺术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教会学生一个动作或者舞蹈组合,而是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舞蹈艺术有无限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一特点,它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感知、想象,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角色肢体动作论文范文 第25篇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为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实践领域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以利于对他们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尽快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围绕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索了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等,并初步探讨了反思型教师的成长。介绍了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结构及其内部运行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分析了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条件。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性教学模式反思型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改革传统的教师学习与成长模式,并寻求新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反思性教学开始兴起和发展,并以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反思性教学从本质上区别于经验性教学,它最大限度地追求教学实践的优化和合理化,从根本上要求改进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进步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以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反思,尽快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一、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认识

1.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理解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2.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分析

现行的教师专业性质的定位是:教师工作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专业,但还不是一门成熟的专业。这一定位是我们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基点。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实际是指是新教师的入职训练和在任教师的培训和进修,这种培训模式往往强调知识的技术性,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技术的熟练程度。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当前现有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和地区性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这不失为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是问题在于,从本质上说,这种培训模式忽视了中小学教师自身内在的因素,因而很难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实际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学策略的优化,但没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获得质的飞跃。具体表现为理论灌输居多,内容、形式与教学实践脱节。

当前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对教师进行一些有关教育理论的短期培训,使中小学教师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促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但这些培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甚微。

在国外,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学者瓦利对反思性教学模式构建的观点,瓦利总结了五种反思模式。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在这五种反思模式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有机的互补。问题在于,瓦利的五种反思模式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要做到彼此的有机联系,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在具体的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指导或者说缺乏操作性。通过对国内外的分析,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而要展开反思性教学就不能不构建一种可操作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何谓反思性教学

美国的舍恩认为,主宰着美国专业教育的是“技术性教学”的思想,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单纯的理论灌输,轻视实践问题解决,忽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师范院校开设的广泛的学科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课程最多只能为学生将来做一名教师作好知识及思想上的准备。由此,传统的教师教育是按照一条“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来设计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正是目前教师培训模式的思想基础,于是培养“技术熟练者”成为了教师教育的实质性目标。舍恩的这一批判性的观点,无疑为反思性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实际上代表了其优于传统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进步之处。因此,应当这样来认识反思性教学:它是以优化教育理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以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改进为动力的教师全面发展成长的过程。

(三)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客观上要求教师个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意识,只有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的专业成长。具体地说,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专业信念在教师专业素养中处于最高层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其它方面。通过以下案例可说明反思性教学是如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

向学生道歉

(某初中一年级某老师讲述)

上课铃响后,我发现坐在靠墙位置的同学还在交头接耳,我立刻点名批评了他们。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我发现刚才那个被我批评的女同学一直含着眼泪。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我没有去过问,一直等到下课,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想问情原因。起初,她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出原因。其实,上课铃响时,她的同桌还在讲闲话,她是在提醒他,可正巧被我瞧见了,我不分青红皂白给了她一顿批评,所以她感觉挺委屈。我才知道是我错怪了她,连忙向她道歉。可是,之后几天她心里一直有这个阴影,没有露出过笑脸。

都说“眼见为实”,可我亲眼所见,还是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我们作为教师,每当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没有?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行事。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有着丰富复杂的特性。案例最后的一系列反问,改变了该教师对课堂教学性质的看法,引发了他的课堂教学观的变化。在教育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和反思,并把观察、思考和反思的结果转化为切实的教育行为,他们的教育信念就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就越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通过反思性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教学行为依据和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不断优化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当前,教师必须注重反思性教学,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其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教学理论素养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而支持这些理解和认识的教学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外显的理论,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而产生变化,但这类知识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内隐的理论,这类知识在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当然,这两种理论知识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外显的理论可以转化为内隐的理论,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究竟采用了什么理论,因而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外显的理论之间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然不会产生改变。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讨论,使外显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使内隐的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强调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二、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关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操作模式,比较著名的有埃拜()模式和拉博斯凯()模式,埃拜指出,反思性教学应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个环节构成,其中,反思性计划是起点。拉博斯凯认为,反思性教学由动力环节(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行动环节(包括情景、过程、态度和内容)和结果环节(包括新的理解力和解决实践问题)。

反思性教学模式的结构应当是由这样的四个步骤或者阶段组成:

动机阶段: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教师职业内部动机来自教师个人和群体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其中包含着教师对教学现状的不满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要求,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一方面,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则构成了反思性教学的外部动机。

计划阶段: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反思动机及这一动机在适当条件下的强化,推动教师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计划酝酿。在计划酝酿过程中,教师个人和群体基于研究的需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对教学实践加以不断的反思,作出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导致了计划的制定,并创设必要的条件,思考计划如何执行。

行动阶段:即反思性教学计划的执行阶段。在行动中,行动涉及到具体的反思内容、反思的情景、条件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具体步骤、环节,教学反思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因素,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涉及到教师个人和集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和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理想、价值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评价阶段:对教学反思行为的评价,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二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优化。

为了对反思性教学模式有更为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扮演一个双重的角色:一个角色是舞台上的演员,另一个角色是台下观众或者评论者。这种双重角色使教师能够发现他们潜意识中存在的东西,对自己的个体教学行为能够获得一种置身局外的、全新的认识,发现新的更好的促进行为变化的方法,了解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二)反思性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

关于反思性教学的运行过程,笔者认为,源于教师个人和群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深刻体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强烈不满,即教师职业内部动机的强化,这是反思性教学的心理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另外,适应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构成了反思性教学的外部动机。这两种动机促使教师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师形成反思性教学的计划和行动。在计划酝酿阶段,教师个人和集体因为有改变教学实践的强烈动机,产生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促成反思性教学实践计划的制定,在此一过程中,需要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作出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判断,这一判断导致了计划的诞生,并创设必要的条件,思考计划如何执行;在行动阶段,行动涉及到内容、情景和过程,也就是行动的具体步骤、环节和细节,教学行为发生的内外环境条件,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涉及到教师个人和集体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就是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优化和对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以及教师本身职业理想、价值目标的确立和达成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这也许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得不发生的事情,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和根本要求;对行动的评价,应当考虑的,一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的优化。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发现新问题,从而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三)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反思性教学有许多可行的形式和手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写作教学日志,听课和观摩,个案研究。

其一、写作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是教师个人的记录文件。因此,它既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型的。它主要记录教师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个人的认识、对问题的解释和看法等。

教师在一节课或阶段性工作之后,用教学日志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的基础。教师或者独自展开反思,或者与自己的同事展开讨论,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一起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以及在下次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和采取的措施,这种讨论很容易使教师从其同事那里得到许多启迪和经验。日志使教师经常地反思教学经历,教师也可以把日志作为自己教学案例的一个发展史的记录,以反馈教学的成功与不足。蹩脚的日志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记流水帐,一类是一般性经验总结。

通过记日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为行动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养成写教学日志的习惯,作为反思的手段,时常归纳、总结,往往可获得对自己教学实践比较全面的认识。久而久之,一定能成为一名对教学充满热情、有自己教学特色和风格的优秀教师。

其二、听课与观摩

互动和交流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听课主要是以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相互听课,相互学习,观察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如: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学生反映、师生关系等,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听课能使教师彼此切磋,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有根本的不同,它不是教学的检查、评估,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教师相互观摩教学,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发现的问题等,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课堂观摩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课堂观摩情况,教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设计改进方案,并再次回到课堂,直到取得相应的结论。课堂观摩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思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保持开放心态,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交流活动,以求发展。

其三、个案研究

教学个案是对教学实践的描述,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教师与学生的行动、思维、感受。个案不仅仅是讲故事,在特定的个案里还包含抽象的理论和原则。个案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培养教师们对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权衡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从多重角度看待某一问题。个案研究首先要使教师们熟悉有关概念,然后从所提供的个案中进行概念和结论的研究,同时使教师们寻求与概念和结论相关的问题,并使之与他们的直接教学经验相联系,就先前阶段的问题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深思和讨论,最后运用有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论证,鼓励教师们为个案寻求可能选择的结论。

(四)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条件

在教学实践当中,反思性教学的策略有两种:一是内省,一是交流。内省和交流都是教师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内部动机作用的结果,内省源于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求有所改变,有所提升;交流则诉诸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交融和碰撞,共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是,无论是内省还是交流,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性条件都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源于对学生发展的责任感。对于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不高的教师而言,即使教学效果不好,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也往往把责任归之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差,归之于家长素质不高和不配合,归之于社会、社区的环境不理想,而不愿意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缺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唤醒他们的职业道德的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所任班级学生的成绩不错,而实际上,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的严厉苛刻以及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和文体娱乐为代价,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记忆以应对考试,“好”的成绩完全是用时间磨出来的。当这些教师陶醉于学生成绩并把它看做是专业水平标志的时候,是否应该反思他们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做的事情,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又有多远。

当教师由于责任感的缺失而导致教学行为不当时,学生受到的影响往往是内隐的、深层的,对其今后的发展势必产生长期消极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走向和进程。没有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增强,就缺少了教师走向专业成熟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反思性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理论修养,并具有开放的心态和执着的精神。

三、反思性教学模式促进反思型教师的成长

(一)反思型教师的实质

反思型教师代表了教师专业成长前进的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实践、角色定位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于经验型教师的特点,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进步。反思型教师强调教材与师生间的对话,由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而经验型教师只关心与教材的对话,认为教学过程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传输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在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时,进行理性推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怀疑态度。经验型教师依赖于机械模仿和经验习惯,顺从权威而又依赖已有经验。在教学实践上,前者把教学看成一门艺术,强调因材施教,因情(境)施教,后者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成一种技术性的控制过程。

(二)反思型教师的教育途径

反思型教师的教育途径要在宏观的层面上实现,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微观领域的操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其一、教学研究

反思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双重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在认真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分析和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给予注意,对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形成理性的认识。自觉的教学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本文发布于:2023-01-30 10:1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28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合集   肢体   角色   动作   论文范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