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如何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究竟该怎么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文学作品;欣赏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欣赏,指的是儿童欣赏者对儿童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它是一种融感觉和理解、感情和认识、感受和体验为一体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概念的性质着重指出欣赏主体的感受,能让文学作品内容浸润儿童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身心得到愉悦。所以说文学作品活动不是我们以往的故事教学活动。但他们之间又有着联系,文学欣赏和故事教学都是语言活动,两者的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前者是侧重审美教育,体现的是儿童的一种内在感受,激发的是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去发现去感受作品中的角色喜怒哀乐,去聆听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后者往往只是关注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要求幼儿复述故事和学习角色对话。如:故事《萝卜回来了》讲述的是在天气那么冷的情况下一个萝卜带来的故事。如果设计成故事教学那么他就是要求幼儿在掌握故事线索和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问题可以这么问:“小兔对小羊怎么说的”?这样的提问直接的亮出故事中角色原原本本的对话,很多的幼儿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这样机械性的理解是不会让幼儿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那么文学欣赏该如何在故事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得到情感共鸣?这就是文学欣赏与故事教学的不同之处,文学欣赏更是要考虑到儿童的感受。
1、用个体感受来理解故事内容
如:故事《萝卜回来了》设计成文学欣赏活动可以这样问:“小兔找到萝卜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的回答:“小兔找萝卜是很开心的,因为我知道她说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我找到萝卜吆喝小兔一起吃”。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幼儿从主体的感受上理解故事内容,而且还能从中习得角色语言,这样一举两得把原本文学欣赏活动中要实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给容缩了。文学欣赏活动是借助文学作品这个媒介,它需要幼儿能够理解故事,才能够和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感受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所以用个体感受和个体发现来掌握作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儿童欣赏的主体性。如文学欣赏活动《小蝴蝶结尾巴》,师在分段讲述故事内容时讲到角色语言时,很多的幼儿会情不自禁的跟着老师说着,这种情况下也说明了幼儿也达到了一种情感共鸣,体现欣赏的主体性。幼儿文学活动的欣赏不是教条式的教会幼儿掌握语言,也不是刻意的要求幼儿学习角色对话,如,我们在以往的活动中经常会在课上引导幼儿“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学说某某的话”之类。要把幼儿欣赏主体性体现出来,该怎么摒弃以往的教学模式?
2、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幻想场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她涵盖着美感和想象。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她也具有这两个性质。美感有时候和想象是分不开的,他們在文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儿童文学的想象与儿童的泛灵性一样,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想象成自己熟悉的可以灵动,如《小蝴蝶结尾巴》中的小蝴蝶想象可以说话的自己一样,如《耳朵上的绿星》中绿星原来是萤火虫,这种看到物体的特征展开的想象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和精神所在。他可以通过想象展现文学艺术的语言魅力,如看到白杨树,可以想象成它的笔直挺拔,看到雪,想象它雪白中透出的.纯洁,而不是雪就一定代表冷。文学的语言艺术总是那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想象可以通过空间也可以透过时间,如《萝卜回来》开头描述“雪这么大天这么冷”,这里创设的是一个雪景,可是如果要让幼儿感受雪景利于教学,这对于南方的我们无疑是个难题,因为没有见过雪景那该如何感受雪呢?是不是没见过雪就不能感受?不是的,文学活动和科学课不一样,她靠的是想象,让想象带来雪的感觉,让幼儿用自己的发现中发挥主体感受。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见过雪,那么他们的感觉就是冷的,白的。也许也没有其他的语言,这样限制了孩子的想像和美感。在《萝卜回来》这个活动中我出示大的背景图,然后问幼儿:“你看到这张图美吗,美在哪里?”就是想让幼儿通过自己发现雪的场景和引导他们的兴趣,因为美得东西会很快吸引孩子的。用发现美来想像还可以用感受来想象,如《萝卜回来》问到朋友们一起吃萝卜,那感觉怎么样?这时我让孩子们把眼睛闭起来做吃萝卜的动作,于是有的幼儿会回答“很开心”,也有的孩子会说“很甜”。孩子的想象很快进入意境,迁移感情。
3、通过表演游戏迁移感情
《纲要》指出老师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是动作学习,表演游戏介入到文学活动中是在帮助幼儿更好的体验文学作品内容。如《萝卜回来》等孩子们介入表演环节结束后进行迁移感情时,问到:“你有好东西愿意和别人分享吗?”当问到一个扮演小兔的孩子,师说“你扮演谁?你觉得开心吗?”幼儿回答:“我当小兔,我玩的很开心”,师又问:“你做什么事情让你这么开心?”幼儿回答:“我送萝卜给朋友很开心”。于是该孩子的回答也切入主题,她的感情达到升华,这时我们也可以让全班的有的一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表演游戏很切合幼儿的身心需要,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这样的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
4、结束语
对于文学欣赏活动的欣赏在幼儿阶段只是一个启蒙,以上三点教学见解从幼儿主体性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主动感受,那么欣赏的目的便能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表达和创作打下基础。
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文案,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04: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211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