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情怀散文(通用10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玉米的情怀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月,东北大地一派丰收的景象,一片片高大的玉米整齐地挺立着,健壮的骨骼上,一个个粗大的玉米棒正捋着胡子慨叹对大地的感恩与依恋,和对史诗般秋天的赞赏。
这种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农作物,在我的家乡于谷雨时节里种下,到十月收获,短短的六个月生命之中,它们矗立在辽阔的黑土地上,于乡亲们苦涩汗水的浇灌中生长,在坚硬的锄头下加厚底蕴。
当秋的阳光为它们涂上深沉的底色,仿佛一夜之间,都谦卑的低下头,转向回家的方向,默默地等待着收割。
追忆玉米的生长过程。在优美的春光里,播种机正一埯一粒的辛勤工作着,20天后片片幼苗破土而出,就像新生儿降生一样招人喜欢!
炎热的夏天里,茁壮的叶子奋力的向天空舒展,互相鼓励着,张扬的野性在晨风中肆意蔓延。月朗星稀的夜晚,它们友好的地依偎着,安静地吸取着来自于天地的滋养,有时也能听到拔节的声响。
阴沉的天空突然愁云密布,吓人的雷电撕裂雨幕抽向它们,它们就会紧紧地抱在一起,用根牢牢地抓紧土地,恪守着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挺直身躯。生命中的苦难,教会了它们坚强!
后来,玉米个子都长高了,腿也长长了,一副俊秀的样子。它们的腰间,一个个青玉米棒冒出头来,头顶垂着粉红色的缨子,仿佛成年人的模样。
这个时候,村庄是清闲的,牛羊啃着青草,清澈的小河流着,小鸡捉着虫子,狗儿在树下乘凉,乡亲们三五成群的打着麻将。人心也非常清闲,傍晚的空气中,除了炊烟袅袅的余香,还有二人转曲调的回响。
到了秋分时节,玉米棒已有一尺多长了,饱满的籽粒露了出来,像一颗颗金黄闪亮的金子。这是皮肤的颜色,也是丰收的颜色,是黄河的颜色,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颜色。
收割后的玉米杆,也会在落雪的冬天走进牛羊的饲料中,填饱它们的饥肠,咀嚼后最终回归土地。于来年的春天里,完成生命的又一次生命的轮回,激情再次唱响!
成熟的玉米闪烁着雄性的辉煌,它们有如一群健硕的汉子,守卫在古村之旁,拒绝了懒惰与荒凉。在他们的怀抱中,每一个消沉的灵魂都挺起了脊梁!
每一次收割玉米的时候,乡亲们都在那一望无垠的黄纱帐,深深地弯下腰去,用镰刀在骨节之间划出声响。它们的一生,就是匍匐于二十四节气里,用生命丰富了人生的梦想!
一棵玉米的高度,只能由收割机来丈量;一块土地的希望,只能由汗水孕育芬芳;一段农忙的激情,只能由秋风吟唱。
月光下的打谷场,一堆堆玉米棒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起风的时候,我好像听到了叶儿在沙沙作响……
在莹绿的玉米杆上间,萦饶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每回老家,我总爱静静地坐在那一片葱葱绿绿的玉米地旁,迫忆童年的欢声笑语。
小时,我最爱食玉米,香喷喷的玉米,一粒粒地吃,一粒粒地数,数着数着忘了,只好再拿一根……不一会儿,我的肚子就被香甜的玉米塞面了。奶奶也在屋后空地上种了数排玉米。每当奶奶低着头为那些可爱的小猫儿们浇水的时候,我的心已飞向了丰收的秋天,那时候,这片地是我真正的乐土。
秋风瑟瑟地吹大了娇小的苗儿,叶片沙沙中玉米都挺直了腰杆儿,像一队队身着迷彩服的一般,在风中守卫头顶的果实。油亮亮的大叶片交错着,摩擦出"唦唦"的声音拢着我的心头。
我钻了进去,让绿色如轻柔的丝绸,凉爽的微风拂过我们的脸庞,我昂着头,看着那些穿着绿色晚服,戴着穗儿帽的小绅世们,每当看见稍大一些的,我就兴奋地跳起来,用小手扳下它,高举着,一路小冲跑回家,高喊着,“奶奶,奶奶—”每到这时候,奶奶就会闻声跑出来,慈祥地笑着,接过我手中玉米,说:“好,我这就给我的小孙子煮玉米,你等着。”升起火,放好锅,玉米放进锅中,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一旁,一边咽着、着口水,一边捕捉空气中的香味。玉米一熟,我就顾不上烫,拿起来就咬,弄得面嘴是汁水,嘴里都塞满了香味扑鼻的玉米,满心里都香得不行了。
现在回老家,见奶奶为它浇水,为我秋的兴奋欢悦浇水。我也快步上前…
我的母亲马上就70岁了,白发早已上了头,但她还在田间地头辛勤地耕耘,我们当儿女的怎么劝也劝不住。
前几日,我到我家的老房想去望望父母,虽然我们早已搬入新居,相隔半里地,但是仿佛不去看他们,心里就像缺少了点什么。
我刚走到门口,就看见母亲从山上扛了一捆玉米秸秆,我要把它从她的肩上接下来,她说:“如果你能干,就不用我了。”是的,我是一个重度残疾人,田地里的活儿,我根本没帮不上忙儿,我的一家四口人的田地一直是父亲操劳着。
走到院子里,母亲把肩上的玉米秸秆“甩”到地上,只见她的脸上早已浸出了汗珠儿,母亲的身躯仅有八九十斤重,且越来越佝偻,我可以想象出她是怎样从一里外的山上扛下来的,那种劳累的情景瞬间浮现在我的眼前,令人感动!
接着,我和母亲开始掰秸秆上的玉米,她说:“今年就只剩下这点嫩苞米了。”因为我掰得很快,她又说:“从小到大,我没看见你掰过苞米,没想到你还能干活儿啊!”我既感到欣喜又很惭愧,因为四五十年来,我从未为父母分担点什么。
玉米全部掰完后,母亲把它们装到塑料袋子里,对我说:“你赶快把它拿走吧。”刹那间,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回家后,妻子问我:“苞米不是早已掰完了?”
“这是咱妈在山上新开辟的一块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体每日俱下,看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样子,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协助父母把田地的玉米早已掰完了。没想到还有一块地,母亲在那块地上,还种点黏玉米,是专门留给我们吃的,又从玉米秸秆里挑出最嫩的。
当妻子把玉米煮好后,放在餐桌上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玉米,而是母亲的爱啊!
有风的日子,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走向村南的田野,看那片自留地里一株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听那片自留地里传来的一阵阵沙沙作响的声音。
那声音,好耳熟,好亲切,好温馨,好动听,一如母亲正站在玉米田里,呼唤我的乳名……
记忆中的母亲,很深刻。一身老蓝色粗布衣,一条裹在头上的白毛巾,一抹永远挂在脸上的慈善的微笑……将母亲定格成一帧流动的风景,绽放在那片绿影婆娑的玉米田里……
小时候,家中的日子很困苦,有心计的母亲,每到春季,都是把村南的那一小片自留地,打理得绿意盎然,葱茏一片。整块地里,井然有序地生长着一株株旺盛的黏玉米。那些玉米种子,是母亲步行几十里地,亲自从姥姥家拿来的。玉米行间是各种不同的蔬菜秧苗,一到夏天,满地里虫吟鸟唱,瓜果飘香,一片诗情画意。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株株长势茁壮的玉米苗子,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一如给那片土地圈上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每每这时,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日子。每天在队里干完活后,不马上回家,顾不上身子的劳累,一头又躬身扎进那片自留地里,匍匐在地上,认认真真地在里面薅起草来。通常的情景都是,我下学回到家,找不见母亲的影子,便哭嚷着跑到那片自留地里,冲着里面唤娘。话音刚落,母亲便会应着声从里面一身泥污地钻出来,一边抹着脸上的汗珠,一边投给我一个歉疚的微笑。
最为开心的,是黏玉米长成时,母亲从自留地里掰回家几个大个头的,剥掉皮子放锅里煮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兴地吃嫩玉米的情景。那味道儿真叫爽,劲道,醇香,回味悠长。那时候,我还小,常常都是吃一个不过瘾,闹着还要吃,可翻遍馍筐子再也找不到一个,就嚷着直哭。往往眼里一掉泪,母亲便像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又突然变出来一个,令我破涕为笑。
玉米收获时,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她兴奋地将一个个大棒子,从秸秆上掰下来,用粪箕子扛回家,倒在院子里。等到晚上,便唤来姐姐和哥哥,一块围到玉米堆前剥起来。母亲拎起一个个头大的,熟练地揭去外皮,只保留最里面的一层薄皮,包裹着玉米颗粒。她说,这样做可防止鸟虫叮咬,又能很好地保护着玉米金灿灿的色道。随后,她便将几个剥好的玉米棒子拧在一起,一块系起来,挂在大门底下通风的地方。待到以后空闲时,便从大门底下拽下来一个,抠掉粒子,放在一个墩窑子里捣碎,和在地瓜干面里掺和着蒸几个花窝窝吃。
那时候,家里吃的都是清一色的地瓜窝窝头,又苦又涩又黏,玉米花窝窝是专门留给爷爷和弟弟吃的,一个年龄最大,一个年龄最小。我和哥哥姐姐是绝对吃不得的,父亲偶尔也能沾上一次口福。那都是到了冬季,他出门去挣钱谋生时,母亲便会拿出一个花窝窝来,用一块干净的旧毛巾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递给父亲时又千嘱咐万叮咛,非要叨唠上老半天。每每这时,父亲都是一边冲母亲点头“嗯”着,一边趁母亲不留意的当儿,快速地解开毛巾,掰下一半花窝窝来,利索地塞给一旁的我,然后冲我一摆手,示意我出去吃,免得让母亲看见,再添事端。
父亲出门后,母亲总是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有时逢上城里大集,节俭的母亲会盯着大门底下的黏棒子看上一阵,然后便拽下几棒,装在一只竹篮里,挎到集上去卖钱。或跟人家的米、面、油等实物直接的对换,总是想着法子,改善着家中的生活。
日子冷了,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成了母亲对外深情的遥望。多少个冬寒料峭的夜晚,母亲手中会捧着一个玉米花窝窝,独自来到那棵老槐树旁,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望着远方出神,口中时而还呐呐絮语:“这么冷的天,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也不能给你送去,撑不住就赶快回家来啊!”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牵挂和惦念,守望成一个个揪心的日子;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祈愿和念想,站立成一条通往天际的漫漫长路。
最难以忘怀的,是那年夏季在生产队里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队里都是集体干活。全家人除了我和弟弟小之外,每天都要去队里劳动。尤其是一到夏季玉米快成熟时,全队里能干活的妇女,都要被队长统一召集到玉米地里薅杂草。钻进高过人头的玉米地里,又闷又热,又脏又累。可这么难干的活,队长的老婆竟表现得格外的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天天跟着大伙儿一块来一块去,曾一时被队里推选为劳动标兵。
可后来的一天,邻居菊嫂在薅草时突然看出队长老婆的异常。每天下班时,她的肚子都是胀胀的,像是怀孕几个月的样子。细心的菊嫂没吱声,便留心注意起了她,很快便看出了破绽。原来她肚子大是往裤裆里偷装棒子撑大的。菊嫂忙将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一愣,忙嘘了口气,小声道:“多叫上几个人看看,让大家都知道咋回事。”
两天后的一天晌午,母亲在队里薅完草,顺便拐到那片自留地里掰了几个大个头的黏玉米,带回家里煮着吃。
开饭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正津津有味地分享着母亲种植的又香又甜的黏玉米时,突然听见大门“哐”的一声,给撞开了。只见队长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一眼瞧见我们手中正吃着的熟棒子时,二话没说,“呼啦”一下便围了上来。队长将手朝母亲一指,几个人很快就将母亲的双手反扭了起来。母亲奋力地挣脱开身子,据理力争,大声质问队长凭啥要抓她。队长冷笑两声道:“还用问吗?人赃俱获,耍什么赖!带走!今晚上大街里放电影时要当个典型狠狠整顿。”
“敢!”母亲怒吼一声,毫无畏惧的样子,“噢!你是怀疑我们这是偷来的队里的棒子不成?!”
“告诉你吧!有人汇报说,你们妇女在薅草时偷掰队里的嫩棒子了,我们这是在执行公务,上门抓贼,还有啥可说的?”队长咆哮着。
“哼!谁偷队里的棒子谁清楚,把你老婆叫过来,当面问问她,薅草时是哪个孬种往裤裆里装棒子了,挺着个大肚子往家里偷。问问队里一块去薅草的妇女,这孬种干的好事谁不知道?良儿(我哥哥的乳名),快把你菊嫂、兰婶、桂花奶奶……一块儿叫来。仲儿,不要怕,把院子里娘剥掉的那堆棒子皮子拿来,让队长看看,咱这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到底一样不?快去!”
哥哥飞快地跑出去了。
我很快地来到院子里,将地上的一大堆棒子皮抱进屋。父亲也一脸的怒气,他端着筐子里几个剩下的熟棒子,气呼呼地跟队长道:“看看这是啥棒子?跟队里少的一样吗?”
队长瞅了眼筐里的棒子,正想开口说话,突然听见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一块嚷嚷着走了进来,脸色一下变得黑紫起来,嚣焰骤减。他扭头漫不经心地又看了一眼地上的棒子皮子,最后吱吱呜呜地道:“哦!是我们看错了,你们吃……吃的都……都是……是黏……黏棒子,不……不是队里少的,误会了,走人!”然后一挥手,随带着众人灰溜溜地走了。
母亲冲着队长狼狈的背影,狠狠地“呸”了口,然后便笑了。全家人都笑了。随后一块进来作证的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也都跟着笑了。
母亲高兴地拿起筐子里几个未吃完的熟棒子,递给她们几个道:“你们也都尝尝,俺得要好好谢谢你们几个哩!”
我不由地向母亲投去敬佩的目光,关键时刻竟表现得那么刚烈,毫无畏惧,一下咋迸发出来那么大的勇气。母亲又恢复了一脸慈善的微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咱说的是理,有啥可怕的!”
父亲一边又啃着桌上未吃完的黏棒子,一边对母亲道:“亏得这是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不一样。要是一样的话,麻烦还真大哩!”
母亲也许跟父亲想到了一块,她长长地吁了口气,没再吱声。她收敛起脸上的笑容,随后站起身来,对着桌上唯一的一个未吃完的黏玉米,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躬身施了一礼。
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特地挑选了一个个头大的黏玉米,专门放在神坛上供奉起来。也就是打那时起,母亲年年在神坛前,都要摆上一个大个头的玉米,敬酒烧香,祁愿着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愿着全家人岁岁平安,万事顺心。
玉米,在母亲的心目中,分明已上升为一种神圣,已转化为一种平安的福祉,已成为她一种精神上的拜膜,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
感恩玉米,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滋养着全家困苦的日子,让生活的味道变得斑斓多彩。
感恩母亲,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用一双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支撑起一方温暖晴朗的天空。
我常想,一株玉米,不仅仅只是一颗生长在土地里的庄稼,更是一帧凝聚着母亲呕心沥血的绿色缩影。
母爱无边,一如昔日那片自留地里母亲种植的黏玉米,质朴,敦实,朴素,不粉饰,不造作,自然真实而美丽,回味悠长,永远——绵延在我心里……
如果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母爱,便是这岁月长河中的一汪汩汩不息的源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如果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母爱,便是这天地光华中的一首绵绵不绝的歌曲,陪伴着我幸福长大。
敬畏玉米,让我怀念更多的,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慈爱和担当,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胆魄和力量,是敬畏来自于母亲骨子里的一种捍卫尊严的不屈和坚强。
玉米,给了我儿时生命的滋养;母亲,教会了我人生路上的做人。
多少年过去了,行走过太多的路,品尝过太多的美味,远不及当年吃着母亲煮熟的黏玉米馨香、暖心。每每回想起来,不觉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田地里一株株站立的玉米,开始以成熟的姿态昭示着一颗颗丰满的头颅;当农人储满喜悦的眼里,开始翻滚起丰收的旗帜。蓝天依在,白云悠然,骄阳下,我至尊至爱的母亲——那一个匍匐在玉米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却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永远定格成我记忆中一帧温馨的风景,令我在睡梦中望穿秋水,泪沾衣襟……
一直到今天,我对玉米都有着一种别样的情结。每每徜徉在绿野阡陌,看到满地里郁郁葱葱的玉米,便会自然而然地怀想起已故的母亲,怀想起母亲在那片玉米田里匍匐劳作时的悠悠岁月……
周末,如期接到老家母亲的电话。我打断她的絮絮叨叨,问:玉米熟了吗?
电话里母亲怯怯地说:玉米是熟了,你们有空就回来,没空就甭回,不指望你们。说完就赶紧挂掉了电话。
我拿着听筒有些自责,母亲真是老了,以前从来不这样婆婆妈妈、没完没了的。
周六,我和孩子回到了老家。母亲在门外的石头上坐着发呆,我们走到近前,她仍目光呆滞。女儿喊了声奶奶,她陡然醒来,兴奋得像个孩子,拉着孩子的手,脸上溢满了幸福。
走进院子,父亲正在磨一把镰刀。我问:爹,几时去地里?母亲接过话说:不急不急,吃了晌午饭再说。
父亲烧火,母亲在案上忙活,我过来搭把手,帮着母亲翻锅里的馍。新麦面的清香溢出来,久违了的味道。葱油饼、炒南瓜、小米粥,孩子和我狼吞虎咽。
午后,我们带着工具来到田地里。田地一派熟悉的景象,玉米宽大的叶子开始干枯,棒子包着一袭白衣,露出成熟的底色。
玉米杆子十分粗壮,我手持镰刀砍玉米杆子。镰刀和我有些生分,弯腰侧身,用力砍削,我竟累得不行。
父亲哼哧哼哧地装车,母亲和我边干活边唠嗑。母亲说,唉,真可怜,咱老房子隔壁你刘大娘也随丈夫去了,留下个孤儿,没人萦记哟!
母亲又说,那谁谁被癌症折磨得受不了,一口气喝了瓶百草枯,肠子都烧没了。人老了,怎么这么难?!
我蓦然感到心底沉重,不知怎么安慰母亲,生老病死这个人生命题,谁能说得清?
我说,你们到城里住吧,看病吃药多方便。父亲接过话,不去,人多得像蚂蚁,闹哄哄的谁受得了?!
傍晚时分,终于把一亩多玉米弄回了家。孩子嚷着要返城,我想住一晚,母亲也极力挽留,想让我们在家过个中秋节,莫衷一是。最后,母亲还是尊重孙女的意见,送我们走。母亲整理一番,竟然搬出大包小包的行李,全是吃的用的,要我带走。想起我带回的小盒子月饼,十分惭愧。
咳咳喘息的父亲、步履蹒跚的母亲站在村口,用温情的目光注视我们。我忽然有个决定,每年都要回来掰玉米。掰玉米不只是掰玉米,是父母想念儿女的恰当理由。回家掰玉米吧,看看父母,也让父母看看你!亲亲故乡的泥土,也让故乡的泥土亲亲你!
在乡下,夜晚,屋檐下的蛐蛐开始嘁嘁地叫成一场比赛的时候,玉米却渐渐地安静下来,陷入沉思或等待。从青翠的畅想和滴着露水的梦境出发,直到秋的深处,玉米不是倦了,而是成熟,惟有成熟,沉思才有味道,秋才入诗入酒。
在北方,玉米像北方的汉子一样骨骼粗大,秉性豪爽,所以在庄户人的眼睛里,玉米从来不是种植的庄稼,而是自己的兄弟。从玉米地里划锄或施肥回来,庄户人伸长脖子把冰凉的井水猛灌一气,喉咙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和玉米哗啦哗啦的笑声遥相呼应,嘘寒问暖似的。
庄户人的生活是从一首诗里开始的,那里面首先就有玉米,然后是汗水、辛劳和盘中餐。玉米从还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所以每一株玉米在粗糙的大手播进土地的一霎那,不管贫瘠还是肥沃,不管黄土还是黑土,就已抱定了金黄的决心,而且矢志不渝。在家乡,一场疾风骤雨后,小麦常常会东倒西歪,难经磨难的样子,玉米则不然,玉米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伫立,伫立成庄户人眼中绿色的旗帜,而旗帜没有轻易倒下去的道理!这一点,和我在水瘦山寒中长大的乡亲息息相通。
玉米身子高大,叶子修长、碧绿,即使到了躁动的青春期到了生儿育女的时节,也不像一些艳丽的花朵一样招招摇摇,它把自己的希望和精力集中在头顶天线一样毫无光彩的花穗上,冷静而含蓄,然后在风中歌唱明天。
仿佛一夜之间,每株玉米怀里都仙人似的抱了翠绿的`带鲜嫩红缨的“拂尘”,秋把自己化作无数颗黑夜里的星星,让每一缕星光普照在玉米身上,然后,“拂尘”一挥,玉米的怀里便是金黄的智慧,智慧一粒粒的,每一粒都闪烁着光芒,光芒一直闪进庄户人的眼睛里,渍进庄户人的笑纹里。
中秋月圆的时候,万家团圆,庄户人的玉米兄弟也要回家,它们被编成辫子似的挂满了庄户人的墙头边、屋檐下,和一串串燃烧似的红辣椒,丰腴着庄户人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那年丰收,作为庄户人的父亲,在小院中旗杆似的竖立起十根碗粗的木头,上面密密层层挂满了玉米,看上去蔚为壮观,一天晚上,一阵轰响,“结满”玉米的柱子不堪重负倒了一地,父亲听到了玉米们哈哈大笑的声音,但父亲一点也没有生气。当然,也有在深秋才接玉米回家的日子,不过那得委屈它们了,那时天早晚都有些冷了,玉米却还在为回家积蓄着最后的力量,就像一个出门游学的学子,不饱读诗书,不胸藏锦绣是不愿回家的。
蛐蛐在玉米脚下一跳一跳地做着游戏,唱着歌,嘁嘁嘁嘁的,蛐蛐说,玉米啊玉米,还不回家啊?玉米说,回家,回家,我的兄弟就来接我了,我们就要团聚了。
秋天听到了,放慢了疾走的脚步,回头笑笑,阳光灿灿烂烂的。
昨日与荷姐姐一道,从开心龙处拿回叶静老师散文集《秋天里的单音节》,很是和夫君炫耀了一番。上次没有应开心龙的邀请,参与聚会,错过了叶老师赠书的机会,原以为会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不想在短短的时间内,这遗憾就被热心的柯老师给补回来了。
当我们得到这本书的时候,开心龙说他已拜读完毕,荷姐姐张大嘴巴表示惊讶,我则表示理解。因为叶老师的文章,就像是金子一样。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金子的,已经拥有的人谁都会视若珍宝,一口气读完,那是对叶老师莫名的崇拜与景仰。
理论上支持开心龙,实践中,我却与荷姐姐走上了一条路,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要慢慢品味,慢慢学习。
事实上,我是一个很浮躁的人,一篇文章太长,我看不下去。当然,特别好的除外。一本书,很少从头开始看,往往斩头去尾,从中猎奇,这是我最大的毛病。
中午,躺在竹躺椅上,翻开叶老师的“单音节”,随意看到《剥玉米》,遂看了下去,一遍读完,觉得有意思。两遍再读,意味深长,再读再琢磨,意犹未尽。从中,我看到了其貌不扬的叶老师(姑且让我这么说,相对于叶老师的文章来说,叶老师实在不能算一个帅哥,就像我和一个朋友调侃说另一位作家,长的像个猪八戒,怎么就那样玉笔生花呢)那不同凡响的笔墨里,渗透了他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还有他踏踏实实的为人与作文风格。当然,叶老师的文笔之绝,非我拙笔所能形容。
首先,叶老师的文章里,不乏崇高的境界。文章的第一段里有这样的话:“然而跟山叔坐在一起,一边说话一边动作,你就觉得一个人要想活得滋润。不一定非得当总统作将军,即使是盘腿而坐,保持跟玉米垛子差不多的高度,也就占尽了季节的风情。”叶老师这段话既是对社会生活的领悟,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剖白,叶老师来源于乡土,眷恋于乡土,叶老师本可以有更好的去处,可是叶老师却把自己植根在最基层的群众当中,叶老师深爱着他的家乡,叶老师把自己交给他的学生,叶老师愿意与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常来常往,这就是叶老师,一个伟大的灵魂与普通的身躯结合在一起的叶老师。
其次,叶老师的文章里,不乏含蓄的情愫。文章的第三段这样写着:“父亲喝得熏熏的,红着脸回来的第一句话便是:小孩子应该学会剥玉米。后来我摸清了这句话的来由,父亲在山叔家看见他有个女儿,年龄和我相仿,正是个剥玉米的巧手,不但玉米剥得伶俐,人也长得乖巧。后来父亲叫我学剥玉米,我的脸就发热”,在父亲的醉言中,叶老师懂得酒后吐真言的道理,所以叶老师硬是摸清了父亲此话的由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叶老师知道这学“剥玉米”的背后,蕴含了父亲怎样的期望,因此,年轻的叶老师一听到父亲叫自己学剥玉米,脸就发热,已经是情理之中,虽然,文中没有直接说明。这就是多情的叶老师。
再次,叶老师的文章中,不乏细致的描述。文章的第五段说“要想把玉米剥得飞快,首先只须记住一条,那就是沿着玉米的行列,由大头上去,由小头下来,手在玉米棒子上走着之字路。尽管右手的拇指摩擦得生疼,甚至起泡,还得坚持着”,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会有这样的细致描述,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叶老师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在叶老师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很难看到那些无病呻吟的章节,我们也基本遇不到那些晦涩得要翻江倒海查字典的字词句。这就是真实的叶老师。
第四,叶老师的文章中,不乏普通的真情。文章第六段有“山叔老得真快,额上脸上都像犁得很深的地垄沟。他眯着眼睛偎在秋阳下,以拉家常的口气跟我说:我家丫头一定要找一个有出息的人。说过了那句话,山叔就从我的感激里走远了,直到他走进对面荒山上的一座黄土堆里”,从这一小段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叶老师有着平常人一样的真情实感,叶老师事实上也不是一个神,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叶老师对人生的感悟超过我们每一个人,叶老师对山叔的感激与怀念,是那样的刻骨铭心,那一段话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出叶老师深深的感伤。这就是人情更甚于才情的叶老师。
第五,叶老师的文章,不乏抽象与朦胧。文章第七段:“母亲告诉我,没有山叔,可能就没有你现在的这份工作,就没有你印在报纸上的哪些诗和作文……山叔在他的那抷土丘下,默默地受着我的怨愤,一直到我的孩子长到他外孙腰高的时候”,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山叔的女儿终没有与叶老师结缘,可是,我不明白的一点是,山叔激励了叶老师,叶老师没有聚他的女儿,这已经有些对不起山叔了,可无辜的山叔怎么又会受着叶老师的怨愤呢?为什么叶老师会对山叔有怨愤呢?难道是山叔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叶老师?
不知是我的愚钝,还是叶老师故意留下的悬念,带着这一丝丝的遗憾。我在学习《剥玉米》的同时,总算与叶老师走近了一点点,虽然我们之间距离还很远,远得我对叶老师望尘莫及。
童年的记忆中,喷香的老玉米是天下无双的美味,一半因为饥饿,一半因为它的清香,如今,每每嚼着那粘粘的玉米粒,那些记忆的碎片夹杂着一种异样的情素便会涌在心间。
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我与伙伴们约好放学后帮家里剜菜喂猪,说是剜菜,在我们看来那简直就是一种出游般的玩乐。此时暑气已渐渐退去,天也变得高远起来,尤其是到了放学之后,秋气爽人,野外真是一个好去处。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早已勘察好的那条大沟里,这里因土地潮润,阳光充足,各种野菜肆意般疯长着。南北走向的沟沿之上,东西两侧全是玉米地,由于雨水均匀,地主人除草、追肥、打药又跟得上,郁郁葱葱的玉米长势喜人。一个个玉米棒子像是挂在母亲肩头调皮的娃娃,一穗穗棕色的玉米须,预示着现在的玉米棒子应该可以煮着吃了吧,我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
走下沟底,我们停止了一路上叽叽喳喳的吵闹,瞬间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开始低头忙活着。野菜很多,我们四人很快找好了自己的一个小地盘,铲起菜落,整条沟里就剩下铲、割草的唰唰声了,我偶尔直身看看西边的太阳,唯恐它走得太急,太阳怜惜的目光也正地望向我们,于是再次蹲下身,手中刀割草的劲不觉又加紧了些。一会儿功夫,大家的篓子都满了,我把菜摁了再摁,家里猪圈里的大肥猪可能吃了,基本上一天就得一大筐啊。剜猪草是我们份内的事,半点不敢马虎的。当我们把自己的篓子整饬好,拎到沟沿之上,剜猪草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现在,太阳落山尚早,大家争分夺秒得来的时间就可以尽情地玩了。
我们顺着沟底往上去,便来到一堆高土下,这些挖水渠时堆在沟沿上的土,是沙质的,且细腻。高高的土堆延伸至沟底,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陡坡,是天然的滑梯,我们已玩过无数次了。我们四个先走上那个陡坡的最顶上,小芳胆子大,每次都走在前面,然后再一个接一个地按顺序往下滑。那种从高处飞翔而下的悸动刺激感,深深的套绕了我们,就是如此走上去,再滑下来,贪玩的我们却不厌其烦。那些欢快的尖叫声,在尘土飞扬中升起又落下,记录着我们童年最有趣的玩乐。及至去年在草原玩滑草时,滑翔中胸中升降的震颤体验再次激活了我的回忆,瞬间想起了童年时的这个大陡坡,原来它已浸润到了自己的生命里,如今还是这般的熠熠生辉。
太阳落山了,暮霭升起,意犹未尽的我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瞅着彼此沾满泥土的笑脸,依依不舍地背起各自的草篓朝村里走去。路两旁是愈显苍翠的玉米地,远远望去,红砖青瓦的房舍,袅袅升起的缕缕炊烟,盘绕在村子的上空,与高远的天空静然相处,如画一般。突然,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我中午吃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地瓜饭,加上刚才又疯玩了一通,身上不知何时冒出了虚汗,脚步也拖沓起来了。
没人说话,我们慢慢地前行,背上的草篓似有千斤重,我的腿变得绵软无力。这时,走在前面的小芳回身说到:“我们掰几个老玉米吧?”顿时,馋虫再次从心底里钻了出来。要知道在那个没有零食的童年里,喷香的刚出锅的老玉米,算是我们最奢侈的零食了。没有犹豫,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无声地回应着。路西侧就是一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几近成熟的玉米棒子侧歪在玉米杆上,正挑衅地瞅着我们。前后看了看,见没人,放下篓子,我们几个就迅速地溜进了玉米地,我手忙脚乱地只掰了4个棒子,包产到户后,这些可都是私人家的。然后将篓子里菜掏出一些来,再将玉米棒子藏在篓底下,再重新把菜装上,掩好,我便背起草篓就走,这次脚下似乎也生了些力气。一路上,只有小芳还叽里呱啦地说着话,我们三人都表情凝重,我走得贼急,恨不能飞起来。我想赶在父亲下班之前进家门,这是我第一次偷东西,心虚得很。
到家后,父亲果然还没有回来,我稍稍松了口气。母亲正在做饭,从味道上就能闻出又是煮地瓜干。我赶紧从篓子底摸出老玉米,红着脸低声说了它们的来历,母亲皱了皱眉头,张了张口却没有说话,瞅着瘦骨嶙峋的我,轻轻叹了口气,然后默默地接过了玉米。
正在这时,父亲推着自行车进了门,他一下子看见了母亲手中的玉米,大声问:“谁掰的玉米?”我赶紧低下头,脸火辣辣的,想溜走。但父亲堵在门口,看着我,心痛地说:“这时候掰太可惜了,减产很多,再说人家种庄稼多不容易。”父亲的声不高,却句句砸在我的心上,我想走开又不敢。“是你干的吧?”父亲盯着我,面无表情,“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我愣在了那里,羞愧的泪水开始无声地滴落。时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最终母亲帮我解了围:“你这人真是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天天吃地瓜干,喝稀饭,哪能行?再说,玉米已经掰下来了,你这不是难为孩子吗?”父亲瞪了母亲一眼,气鼓鼓地进了房间。确切地说,那晚玉米的味道很难忘,但绝对不是唇齿留香。
父亲是一名粮所的工人,从小吃了很多苦,他对土地和粮食的热爱是由衷的。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电视剧《天下粮人》时又一次想到父亲,也才真正理解父亲的心。没有多少文化且言语木讷的父亲,有一颗宽广的胸怀,足以装下整个世界。
成年后,当老玉米上市时,父亲会在早市上给我买回热乎乎的老玉米,还总忘不了说:“你不是最愿意吃这个吗?”这时,我的心里便涌满了感动的潮水。多年前那个秋日的傍晚,疯玩后的饥饿感,老玉米带给自己的诱惑,以及父亲严肃的面孔,就在老玉米馨香的味道中,徐徐浮出记忆的水面,它时时提醒自己,应该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
现在又是老玉米上市的季节,我依然爱吃老玉米,可是,那个给我买玉米的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今年我没掰玉米,当然现在还不到掰玉米的时候,即使麦子也只才举了饱满的穗儿,它也不到收获的季节,但我知道真正到了收秋,那少之又少的玉米田也没一块属于我的,我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去那一片迷人的绿中忙碌。
鞋底残留着村道上的纤尘,举手投足间亦会带出泥土的气息,我却离开了我的农家小院,怯怯地步入了城市的喧嚣,开始学着去做一个所谓的城里人。
我所居的小城,我成为一份子时最初的小城,它也是被浓重的乡村气息笼罩着的。同样的乡音,穿行于街道上众多的农人;那曾经或许铺了柏油,不知何时却已坑洼不平的路面,偶尔颤巍巍走过的一辆吉普也会掀起一阵若乡间土路上的尘烟,或许它要淡些,即就是“淡”,也泄露着“土”,坦露着它的淳朴,我其实喜欢这种样子的小城的。
终于有一日小城也若都市般开始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开始被钢筋、水泥所侵扰,那点缀在街两边也能挂一树绿叶,被万般恩宠着的树又能算的了什么,怎么能和我曾居住过的农家小院中那众多的果树相比?又怎能和村外那一汪绿莹莹的庄稼相比?钢筋、水泥它烫伤了我……
没有那激起纤尘的路面,平坦了,整洁了;没有那屋顶上生长着瓦松,早上开门非得摘一溜木板的老店铺;没有那生着杂草的土围墙;没有那保留着泥土地面可以长出小花的小院……我为之一叹,我想我曾经的小城了,我想我出生于彼的乡村了!
乡村却也已不再是曾经的乡村!出了老家的院门,它也是平坦的水泥路,即使是抱着热爱土地的激情走到田野,满世界却是苹果、梨子、桃儿……小麦、玉米就算在各自的季节也已经很少见到了,所谓的收秋似乎也早已与玉米无关。
我之所以一再地怀想玉米而要舍弃同为庄稼的麦子不谈,自有我的理由。夏太过热情,虽然背心、短裤,也热到了。其实呢,有机会在夏季的农田里奔跑的时候,我还小,我有资格在架子车下躲太阳,在麦垛的背阴处无所顾忌地玩耍,没人催我,也不会有人责备,即就是这样,我也不喜欢。
我曾经有机会在农田里奔跑,那是因为我也有过一亩八分地的,我也有希望骄傲地说我是一个农民,若您偶尔碰到我,您得唤我一声“农民伯伯”。不过我却终没能拥有如此的称号,当我刚刚有了点力气可以架起车辕,可以熟练地挥动镰刀的时候,我却成了一个城里人。曾经作为农民的我还是一个小不点,一个跟屁虫一般跟在父母身后,没有目的,也没有能力,只是在玩耍的间隙帮着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尽管如此我还是接触了几乎所有与耕作有关的活计。
耕作与收获相比,我喜欢后者,窃以为喜欢后者的人也一定居多。耕作是辛苦的,只是无怨地付出,成果还只是脑海中一个虚幻的东西,或者说它还只是一个美好的希望。而收获就不同,它虽然也辛苦,也要为之付出一定的汗水,但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令你我开心,快乐着。
对于要在秋季陪着父母在田间地头奔忙我是非常乐意的,甚至莫名地有那么点兴奋。天还不是太凉,干活的时候由不得不想卷起袖管,却又不能卷,玉米叶上短短的绒毛样的东西若细针般随时都可能划伤手臂。将一个个玉米棒子掰下来扔成一堆,然后再一点点的用篮子或者肥料袋转至地头,而后装上车,一车车的拉回去。
渴了可以折汁液甜丝丝的玉米杆吮它的水分,当然不会每个都甜的,找它也是一种乐趣;或者隔壁瓜田里采摘完偶尔遗漏拳头大的西瓜,也让我这班大的小孩兴奋,急急地跑上去,迫不及待地用小拳头捣开,也不一定能吃,已过了西瓜的时月,却也不会丧气,眼睛四下瞄着,又去找下一个。
玉米棒子拉回去,玉米杆也得拉回去。
这个时候的玉米棒子已经不适合在锅里蒸熟,然后每人一个啃着吃了,但也能找出些熟得不太足,若是将它晾干便会显得有些秕,碎成玉米糁自然皮多肉少。那么,拿来直接捣碎,熬一锅粥,却竟是那么清香可口,一季的丰收喜悦就漾在那淡黄色的粥里。
玉米棒子在院里堆一大堆,淡褐色的玉米壳,深褐色的须子,那是一种有别于枝头花儿的另一种美。剥了褐色的壳儿露出淡黄色的里衣,却也不去干净,留着那么几片,收拢一下,与另五个一起分两组对接着编到一块,多了便可层层叠叠垒起一座玉米塔来。手拙的或者怕麻烦的,则两个一系,搭于矮树杈或者其它可悬物的地方。白天忙不完,晚上还得稍微加会儿班,听院里不知匿于何处的秋虫低唱,享受着一份淡淡的秋凉。手却是不闲着的,一边忙碌着;嘴也不闲着,扯一些不着边际的闲话。如此几日或十几日,院子也变了模样,中间立着木桩或者干脆围着院中的树一层层垒上去的玉米塔便多了几座,醒目的金色,看着令人心里踏实,看着令人无比的兴奋。
剥的玉米壳也有用,巧手的爷爷、奶奶编了蒲团、椅垫、小笤帚……称家具似乎有些夸张,但一年四季也离不了,当然这玉米壳也能编成小包,配了图案,也挺漂亮呢!玉米须子也要收集一部分,拧成一条粗粗的绳子,可不能当做绳子来使唤,不结实!它有它的用途,晚上休息之前,将其挂于门框之上,点燃末端,这便是不花钱的蚊香,秋天的蚊子依然那么讨厌!
玉米杆扎捆拉回来竖在门外,除了以后打成糠留作牲畜冬季的饲料之外,立在那儿也总在无声地召唤着淘气的我们。已经晾干的玉米杆也不怎么扎人了,完全可以放心地在其中钻来钻去,捉迷藏那是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那种特有的虽不怎么迷人的玉米杆气息,似乎已久驻于鼻端。
刚从地里剁下来的玉米杆对于小孩来说,可供玩耍的方式还真不少:折拇指般粗细的一段,两端的节得留着,用刀子从中间挑开薄薄的一层皮,不能转圈挑,挑开一处就行,由于“节”在,自然不会脱落,再折更细的一段,从那挑开的空隙穿过去,粗的给它立起来,搁膝盖上,交接处很不文雅地吐上一口唾沫,然后将细杆扯动起来,便奏出一曲单调的曲子来,也是一种乐趣不是?
找更细点的,剥下皮来,芯用小刀细致地切成短短的小段,这个用来作为连接件,剥下的皮细心地划成两毫米左右宽的丝儿,弯成圆形,两个,用切成小段的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连接起来,再配上腿儿,一副眼镜就成了,戴上,瞅瞅,文雅不?
玩法可多了去了!这众多的,曾让我的童年,让我童年的秋季分外开心的玩法随着年龄地增长,已沉淀为一份记忆。那曾经在玉米田里奔走的孩子,在初夏淡淡的热中莫名地怀念起秋季的那一汪绿,那一汪结着淡褐色的壳,深褐色须子的玉米棒子的绿。
却已好久不掰玉米,却已好久没看到别人掰玉米了,在一片片果园的空隙中也很难再寻到玉米田,我不知道如今的孩子是否也和我们曾经一样,在掰玉米的间隙去折玉米杆,吮那甜丝丝的汁液,当然他们有矿泉水或饮料;我不知道他们将那青绿的杆儿折下来会不会也用小刀剖开做成那种稚嫩的小琴,做成那种粗糙的眼镜,做成……当然他们有万能的手机解闷;我不知道那晾干的玉米杆垛中会不会还有小孩钻来钻去捉着迷藏……
我在这不恰当的时间怀念着或许也不恰当的东西……
我一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构思一篇小说,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很不满意,最终把它迁怒于时晴时雨、气温居高不下的气候中。
秋蝉声锐,透窗而入。
这是一个阴天的黄昏,晚风偶尔吹过,带来片刻凉爽,我竟然感觉咶噪的蝉声此时却是那么入耳,有了想出去散步的冲动。
引着那条熟悉的小路慢慢行走,目光所到之处是一片片涌动的绿,生机盎然;有轻风下植物叶片与叶片摩擦发出的声音,优美动听;小水沟深处传出的阵阵蛙鸣,让我隐隐嗅到间杂在风中的稻香,置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一个个绿皮玉米棒子鼓鼓的展现在茎杆上、绿叶间,让我忍不住用手撕破绿皮去触摸那鲜嫩的玉米粒,脑海瞬间跳出一行字
——玉米熟了。
快的让我猝不及防,只记得好像前些日子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说地里的庄稼已全部种下,叫我不要分心、好好工作。
细算来,已经有三个月没给母亲打电话了,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家了,顿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又怀念起母亲用鲜嫩玉米粉做出的面食,那是母亲推着笨重的石磨磨出的,味道自然独特、喷香可口。每次玉米熟的季节回家,母亲都要做给我吃,并且总说:“这是用石磨磨的,比电磨磨的香。”每次我都吃得热泪盈眶,母亲则看着我们吃,幸福的笑了。
思绪信马由缰,温暖的回忆,让我咀嚼一种温馨的幸福,而眼帘中的美景、绿意,犹如一幅画,一由让我动心的画,那个动心的理由却让心胸顿时豁然开朗起来,没有不快,只有赏景的愉悦。
突然,又觉得一种隐藏的幸福:再吹几次风,再沐浴几天艳阳,这些青绿的玉米棒子就黄了,乡村又引来了新一轮忙碌而又幸福的丰收。
我在微笑,风轻轻拂面,送来一股股玉米的清香,我在黄昏的尾巴里折回来路,脑海中那篇构思的小说越来越清晰起来。
玉米熟了,而我仍在播种,播种丰收渺茫的文学之梦。
前些日子听到我最崇拜的文友呐喊:狗的屁文学,当不了饭吃,折磨的人好累!之后的行动是他烧毁了他所有的作品和获奖证书,再之后是在一家灯红酒绿的歌厅我陪他醉了一场,然而他却哭了。
我不赞成文友如此的呐喊与做法,却懂得也品尝着文学的艰辛。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的想法是追求趣味文学,绝不能为了文学把自己弄得身心交瘁。
玉米熟了!
我又在播种文学梦想,只是这一刻我是快乐的。
本文发布于:2022-12-26 00: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9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