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有关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从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弘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它是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都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工程。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去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并相应改变了考核评价机制,旨在给学生松绑,给中学教育松绑,力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1. 设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先提出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使学生沿着“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出思维方向。
2. 纠错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碰壁”和“跌跤”。然后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从而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正反启发往往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举例:有效数字
教师:我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直尺测量出讲桌的长度是9.8分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将这一数据分别用千米、米、厘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学生:9.8分米=0.00098千米=0.98米=98厘米=980毫米
教师:他做的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分析:只有像上面这样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得才越彻底。
这时教师在前面三个等号处画“√”,在最后一个等号980毫米处画“×”。于是,全班哗然。
教师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9.8分米中的8是最后一位数字,这说明它是一位估计值。而980毫米中的8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值,而末位的0是估计值。这样,就使8从不可靠数字变成了可靠数字,从而错误地表现了这把尺子的准确度。怎样才能既正确地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正确地表示测量数据的量值呢?用有效数字就能正确地处理这一矛盾。
正确的写法是9.8分米=9.8×102毫米。
3. 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几乎每一步都孕育着实验过程。无论是加大课堂容量还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就要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以揭示“物”中的“理”。因此,每做一个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认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从这些问题中如何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举例:在讲“弹力”这节课时,教材中分析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原因是桌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但这种微小的形变学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么怎样使学生相信这个微小形变的存在呢?老师拿一个一尺左右的竹片,用手压弯,这个形变很明显。让竹片恢复原状,再往竹片上放一个小铁车,由于重力的作用,学生能看到竹片发生了形变。拿下铁车问学生,若竹片上落一只苍蝇呢?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会发生形变。这时得出结论:形变有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又确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教师恰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思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图表、教具、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爱提问题,甚至不愿意回答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学生感觉作业负担重,忙着完成作业,不善于发现问题;有些学生思想保守,怕老师和学生笑他,不愿提问题;有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提问题;有些教师实行“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观察的情境和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对自我能力、思想、理念的一种正确估计、积极肯定和激励的内驱动力,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是学生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给班里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要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我班里一名女生,数学学得不好,在上小学时数学就经常不及格,到了初中后,仍然如此,课下我和她交流了几次,发现她其实基础并不差,只是因为缺乏自信,失去了进取心。当我了解这些情况后,在课堂上,我就经常提问她,回答对了就及时表扬她,如果回答错了,我就表扬她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然后逐步往正确的思路上引导,这样,该生慢慢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不断提高,并且在中考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无法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索、提问、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挖掘出创新的潜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当抽象的,是用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用我们的双手摸不到的东西,我们教师仅仅靠口头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时,我们就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课堂教学情境,由抽象变形象,由枯燥变乐趣,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这样的问题才会吸引学生,激发强烈的兴趣,学生因兴趣而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图形运用到数学课堂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数学规律性的体现,更是数学学科的优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个世界著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名学生他有没有创造的本领,他们的区别是将来成为一级才华和三级才华的社会人主要标准。那么,在职教的机械专业学习与教学时怎样才能培养出他们的这种本领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机械专业要实行启发性教学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既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又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者。他们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教育者要重视对他们的开发引导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主体性、敏感性、逻辑性。在学习中唯一方法就是经过老师在教学时的启发,才能调动他们的自己主体性、积极性、自我批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因此达到在学习时新的发现性思维和思维的创新。从而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教学行为要具有探索精神。
不管怎样的思考它都来源于对问题的思索,创新思维只是所有思维中的一种它同样从对问题的思索开始,它是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法更新的思维追求。所以,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他们主动寻找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主动探索时,区别真假,吸收精华。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我们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心理表现。老师在平时教学时,应该对学生耐心诱导,启发他们进行归纳比较,为他们设计寻找问题、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处理问题的机会和平台,深入寻找教科书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训练方面的素材,精心设计具有创新思维恰当的实例,让他们渐渐形成***获得知识和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讲授拉伸实验时,利用电教设备,演示色彩鲜明的图片文案,对学生提出观察拉伸实验呈现实际现象的应该注意具体方面的细节,要给他们提供宽裕思维时间,让学生自己经历、亲自得到探索结论的创新过程,在实行创新经历中发展自己的行为能力。
二、机械专业要实行多样性教学
世界著名创新专家托马斯说过:创新能力的养成只有在思想自由和各方面安全的氛围中才可以完成。在机械专业的学校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构建民主、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创设创新环境,让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心理环境符合最佳时机,才能保证他们心情舒畅,思路开阔,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创新思维都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大量创造心理研究表明:在学习中相互讨论、遇到问题相互争论、不同意见相互辩论的教学方法,对养成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很有利。所以,专业教师在机械专业课堂教学中,要能够科学处理教科书的重要部分、困难部分和教材知识的关键理论,正确引导学生采用、三论$方式开展教学运动,努力创设出师生、生生间快乐、公平的气氛,为他们构建创新氛围,如在机械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能够提出和我们教者截然相反的意见,老师应该引导他和自己一起讨论,审查他的观点和我们教师的观念,在共同探索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此这样能够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确立起自己形成***思维及创新的自信心,让他们创新思考力一直得到活跃。
在机械专业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具有其共同的规律,但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有时具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各自创新活动中他们的思维同时反映了自己个性特点,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励和引导这部分学生培养自身的主动思维,提问时要寻找新颖、奇特的思想,寻求符合这部分学生的思维方法,在问答中寻找创新思维的感悟点或灵感的接触点,引导他们开展联想,同时应用发散性思维从多维度、各个层面,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维,让他们从问题的多样性方面进行思考,对问题进行跨越性思考,提高思维速度,这是提高他们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促进学习主动性,养成创新习惯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的作用是能够促进人们主动地仔细观察和分析事物。世界计算机专家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来自于他对信息学科长久的爱好对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追求;陈景润青少年时从老师那里知道上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懂得了、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1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故事促使陈景润对数学有了很大的爱好,在零件历经自己大半身的艰苦奋斗后,最终获得了成功,夺取了这棵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所有老师中最好的一个,它比其它任何的东西都具有吸引力。这些都证明了兴趣在我们的一切活动中的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它是我们成功的来源,成功的动力。
在机械专业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自身就要注意学习和积累素材,构建民主、公平、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列举他们所经历的身边熟悉的事情,精心设问,应用文字技巧,把有趣的寓言故事、学生喜爱的音乐、充满智慧的谜语,发人深思的漫画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学习欲望被调动后,老师要注意保护、维持并在此基础上千方百计进行提高,此时可应用一些成功的实例进行鼓励。机械专业教学中的实习环节能够给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老师在实习厂家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成功完成一道实习题目时,他们会非常高兴,我们要把实验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机械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努力构建机械专业学科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摘要】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迁移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就是创新。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注重推理的学科,决定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物理科的学习中能够将知识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够做到联系生活,举一反三,学有所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能力;创新;培养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知识迁移从某一种意义上说就是创造,就是创新。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注重推理的学科,决定了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物理科的学习中能够将知识上下衔接,前后贯通,能够做到联系生活,举一反三,学有所用,这才是物理教学的应有之意,也只有这样的物理教学才会使学生有所进步,有所超越。我认为,物理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打破传统,师生间的角色要有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定位
在新型师生关系的定位下,有经验的教师,他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民主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无处不在,在这里,学生的个性被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被广泛倾听;这样的课堂上不见了往日的师道尊严,少了学生羞涩、胆怯的目光,更多的是老师循循的引导,学生积极热烈的发言,活跃的思维,迸发的激情,走的更高远的联想和想象。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在这样课堂上学习的学生,他的积极性就会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学生的参入度非常的高,参入,探讨,交流,甚至争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激烈,看似紧张的课堂氛围实则是民主的体现,当然,这时教师要把握时机,要使学生归心,回归到知识点上来,回到课堂的教学目标上来;在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对话、交流和知识的迁移创新代替了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尊重、信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取代了以往的惟命是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在这样的氛围中而盎然,您可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思维的最大驱动力。
二、以境激情,增强学生的创新力
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既备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并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并运用自己的积累,创造性的发挥,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营造和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关的氛围,触碰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参入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体察细微,善于发现,表扬鼓励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利用一切可能锤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刻意求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物理实验与理论学***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感知创新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科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法宝,它能够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具体,又因为感知了理论生成的整个过程,所以学生对物理事实的获得变一目了然,晦涩深奥的道理也因此变得浅显生动起来,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也就有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解决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获得成功,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大胆提出问题,因疑善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习---实验---探究---兴趣,物理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只要我们老师引导适当,方法对头,学生学习物理的这个循环就会由浅入深,步步加码,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烈,由最开始的小扣柴扉到后来的脑洞大开,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起来,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因而产生。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中职生的发育已经基本完全,他们有较强的自控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而且中职课业不太紧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多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改革课堂教学,进行角色的再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知疑善问,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加以比较,好中选优,形成最佳策略;此外,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首先要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对问题的相关探究,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自己去搜集相关问题的材料,根据现有材料,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主线,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基于问题来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的思维定势由此形成。总之,中职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知识范围较广,内容也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创新首先自己得开拓创新,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角色定位,使授课由过去空洞的说教变为活力飞扬,生动满堂的创新场,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目前体育创新是一种演变的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3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二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三是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个富有创新精种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还未想到,但必会喜爱的活动,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的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界规则等等。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是他人未曾想过、做过的,常常突破传统方法,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代替、否定,非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是与教师的"干中学"和学生的"用中学"等活动紧密相关的。因此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但是我们追溯上去,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哪些是主要因素?现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等,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技能越高,就会产生更多的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1.教会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
参加人数 → 达到目的 → 活动形式 → 胜负规则 → 场地、器材、时间 → 裁判安排 ,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
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多等等。
2.优化组合
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捧+海绵球=棒球等。
3.重新排列
学生已经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驾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4.迁移提高
创新从学生的纵向活动情况来看,是一种前赴后继的过程,当前的创新源于从前的创新,同时当前的创新也可进一步激发以后的创新。如低年级戏绳(个人抛投接等)--中年级戏海绵球(2人抛投接等)--高年级戏篮球(多人抱抛投传等)。
5.学会几种思考角度
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踢抛传等)、静态(小范围)创想(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等。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笔者不能用某一个学生创新过程的典型事例来刻画其他学生创新过程,每一个学生创新过程与他的创新态度、创新技能、创新思维的分布有关。每一个创新过程都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尽管以上简略刻画了创新过程的三个特征,但是每个特征的显著性在每一次创新过程中的比重和表现形式都可能不同。
一、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我国IT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IT行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模式和理念亟需做出创新和转变。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首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上,并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实施和运用这些先进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机会不断积累创新教学的各种理论和手段。借助现有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再将他们限制在课堂之上。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学生能够注意到普通事物与特殊事物之问的不同之处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来总结、归纳、推理。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首先应当对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有更加系统和熟练的把握,对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历程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同时还要在这种对过去的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解决未来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这种创新思维的流露会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一些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经常出现一些不方便操作的地方,这些细微之处若能得到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通过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和微妙之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转变创新理念对于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教育中的问题,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育理论和技能增加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创新素质提升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应当注意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保护。在当前的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他们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和轨道时,往往使得教师猝不及防,教师也会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始阶段就被扼杀了。这种教学环境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反映的新问题应当及时的给予解答和分析。
将创新教育扩展到课堂之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完善和发展。这与计算机学科的性质存在很大联系,计算机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上接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大量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还应当扩展到更广泛的环境和氛围当中去。鼓励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去发现新问题。带着些新问题回到课堂上做理论验证或者提出之后由教师系统的解答。另外还应当注重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整合。加强学科创新能力的迁移,例如用计算机知识设计数学学科和教学演示软件等。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举办各种创新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探索实施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能调动更多的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举办创新教育活动在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方法,每年各大院校和职业院校都不定期开展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各种赛事,这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这些创新活动的举办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大赛作品来看,其实用价值不高,虽然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这些创新成果“看上去很美”但是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再就是从参赛的选手来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公平获得这种资格。有些创新项目非常有潜力,但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但是这些项目要么教师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要么没有精力去帮助学生完善。因此只能选送那些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参赛了。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在根本上具备一种较为明确的创新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点培育,只有在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之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必要的教学辅导手段,解决学生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应当以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一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牵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语言识别转化软件等,让学生调动一切资源和知识完成这项任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小型技能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虽然我国每年都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大赛,但是这些大型的赛事不是结合教学开展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小型技能竞赛的灵活性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中课程内容进展到某一程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时候,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能比赛。比赛规则中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成分的体现。教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指导,对于创新的方向和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做简单介绍。学生应当以具体的创新项目参加这种小型技能比赛。在当前的教学中,笔者也举办过几场这样的小型技能比赛,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要求学生自愿参与的话,参赛人数不足全班10%,如果要求全体参与的话,学生被动情绪较为明显,抄袭现象大量存在,敷衍塞责。对待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应当从教师做起,注重投入更大的精力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和依托。结合教材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教材内容非常容易因科技发展而显得滞后,对当前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技术应当及时体现在教材当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新科技的魅力,了解创新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体验这些创新精神对自身的指导意义。同时教材还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是一个复杂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带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现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教材设计和编写中应当注重个性化设置和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这样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常规思路的约束,努力寻求对问题全新、独特的解答的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做到:
1.让学生破除“权威定势”。
迷信教师权威、专家权威,对问题不假思索、不敢质疑,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人,专家也是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局限性,他们有时也会有想不到的地方,也会有出错的地方。例如,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认为落体加速度是与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从比萨斜塔上抛下不同重量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断,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让学生破除“从众定势”。
有些学生常这样说:大家都是得的这个答案,大家都是这样说的,应该不会错吧。人云亦云,草率了事。其实,有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不一定正确,需要***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用手向上抛物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是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很多同学通过试验后都认为“手是向下运动的”,但正确的答案却是“手是向上运动的”,如果随大流就不能得到这个结论。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类似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从众不一定正确,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破除“经验定势”。
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不正确的。如: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应该如何运动呢?“经验”好像告诉我们,这个物体会一直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相反,假如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一般我们会认为是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始终作用于该物体,如常见的汽车的运动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力学却告诉我们:物体只受一个恒定的力所做的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匀加速运动。日常观察的物体是在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的情况下保持速度不变的运动,这时的确需要向它另外施加一个恒定不变的力。
由于观察的不全面,造成了经验的缺陷,根据这样的经验作出的判断当然就是不正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主要反映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需做到: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物理实验教学特别需要这种环境,不怕不会做,就怕不去做。在压力小的环境下,学生就敢去做,不怕做错。因此,对做错了的学生不能简单批评,更不能横加指责,而要肯定他们做出的努力,引导他们找出失败或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该学生做的实验,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后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报告,不必做统一规定、统一标准,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直接接受这些成果是比较容易的,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探究某些知识,即使是重复前人的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有益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前人探究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创新过程往往是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它需要持久而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为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新人,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祖国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鼓励学生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为科学而献身。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列举一些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是在人类不断探索、追求和创新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正是许许多多崇尚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人们的不懈努力才创造了今天灿烂而辉煌的人类文明。要用这些优秀人物大胆创新、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勇于进取的精神去激励学生。
除以上几方面外,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因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动力。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首先应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处于最佳发展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注重学生基本绘画技能,而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则很少受到重视。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艺术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初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老师单纯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情感,不曾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致使他们缺乏上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针对这种现实,亟需教师丰富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方式方法,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就是其中之一,将之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二、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三、教师应把以往的教学“灌输”转变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陈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四、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总之,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应做到“创造性施教”,学生尝试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教师应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教育功能,使每节美术课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舟(小学教学)素描是美术学习中的基础技能,它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造型能力、素描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要点讲述、实践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一、发展深刻的美术思维
绘画者要发展出深刻的美术思维,在创作时首先要能够在二维空间上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效果,这种表现能力需要学生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严谨的造型手段。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基础上,理解“视点”“心点”“余点”和“灭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单一的平面绘画向有深度和透视效果的绘画发展,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了投影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的大小变化,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出来,并让他们从自己画的图形中找出问题。学生们通过绘画发现,他们所看的物体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即“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处的物体形象清晰,远处的模糊,近处的对比鲜明,远处的灰暗模糊”。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文案,让学生了解了“视平线”“消失点”“视点”和“余点”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这些知识,用山、树、路三种景色元素表现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学生们结合空间透视,发展了深刻的美术思维,画出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描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对所要表现的物体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思考分析,能够发展学生的美术思维,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取舍,从而更好地体现画面中各元素的空间关系、层次,表现出作品的美感。
二、借助正逆反逆,加强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特点。在素描中,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绘画表现时,往往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合理安排构图、表现物体结构,赋予画面更强的节奏感。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正逆、反逆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静物写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素描写生中体现物体的位置关系,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写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生时用线较死板,画面缺乏变化,于是引导他们从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不同角度观察静物的组成和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了写生的原则:“物体本身也有纵深感,看不到的面不代表它不存在,看不到的面也要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在表现的过程中,看不到的面,用线要虚,整个画面,近处的线要粗重,远处的线逐渐变轻,这样画面就会有变化,也能体现空间感。”学生通过正逆、反逆思考,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画出了更有创意的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通过改变物体的方向、位置、角度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再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去表现物体的形象,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提高了画面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融入生活实践,强化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在素描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发现美,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绘画造型的方法,在素描写生中激发创新的意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明与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笔者让学生观察纸张在平铺、卷曲和被揉皱的情况下被光照时发生的明暗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平铺的纸几乎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卷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有了亮面和暗面之分;被揉皱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明暗层次丰富,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受光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在球体、立方体上投影,引导学生掌握了“三大面、五大调子”变化规律,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对几何体素描写生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几何体的体面变化和明暗变化,形成自己的思考,大胆表现出了画面的明暗变化。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形成扎实的素描技法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让自己的美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摘要:培养创造性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未来的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关键字: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人类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都闪耀着人类创新能力的光芒。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刻不容缓、义不容辞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样,学生的***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新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不过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创新并不神秘。
学校创新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如在学习自然选择时,向学生介绍达尔文探索生物进化的实际例子,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学习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勇于质疑;学习真菌时可以介绍英国著名科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发现培养基上混入的青霉菌竟将周围的葡萄球菌块溶解了,于是他发现了青霉素,教导学生要养成勤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就能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将有关信息按内在联系,抽象归纳、逻辑的概括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操作、推理和想象的思维,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发端。创新思维决定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爱因斯坦早有断言“创新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2.1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物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蝗虫时,对于“气体进出的门户”的探究,就可以应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办法把气门堵住,或将蝗虫的头部捂上,与外界隔绝空气,过段时间看经不同处理的蝗虫有什么变化。
2.2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质疑问题开始和解决问题出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问难、勇于探索标新立异。发散思维具有多面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特点,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又富有趣味的情景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例如,讲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后提出:“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
①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故树下温度较低;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故树下空气清新;
③树叶能阻制尘埃、过滤空气,故树下空气清新。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有所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来思考问题,培养了发散思维。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不仅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而且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让他们去发现、去寻找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心中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这种探索过程的主体,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情景中去,进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在学习骨的成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任何办法把一根猪的肋骨和鱼的肋骨折断,让学生感知到骨既有弹性又有硬度,从而产生疑惑(发现问题)— 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学生马上联想到这可能与其成分有关,从而学生自主的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我们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因此,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够做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事实上,学生做出上述假设不仅仅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他们还利用了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多吃高钙奶可补骨(无机物),骨可以熬出骨胶(有机物)等。然后,教师做一个简单的化学演示实验:将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在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稀盐酸中,同时产生气泡。这个演示实验结果启发学生得出:骨中无机物不但可以用燃烧的方法,还可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来鉴定。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了起来,设计出了许多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先把骨用稀盐酸脱钙后放在火上燃烧;有的组先燃烧后再把它放入稀盐酸中,结果有的小组的脱钙骨、煅烧骨都消失了;有的小组还剩有一部分,于是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分析探究。学生一旦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证实他们的检验方案成立,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施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真正做到“润五细无声”。只要老师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素质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便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就一定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耿向东.教师的科学思维.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福康主编.生物学教学.上海:上海市报刊发行局,2003.1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性的教育。创新型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有富于开拓的创新型的教师,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就应转变观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是说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说让学生获得了多少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让学生会发现问题,愿意解决问题,也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我总结了自己教学经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无数次成功的喜悦后,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谈一定自己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创新到底是什么。
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不一定是什么惊人地发现,学生对物理现象对独特认识,从中发现新颖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能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提出新颖的,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只要合乎情理那也都算是创新。 从物理的角度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教师当然也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富于情感的生命个体,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消失,才能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平等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伙伴。
课堂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其次才是获取知识的场所, 学生是这个场所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客人、参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 落后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做学生的好朋友,每一次探究实验都应放手让学生***完成,让学生从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并得出结论----物理实验结论的拓展全由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万万不能探究实验由老师代替完成,也不能先讲了物理知识,在做探究实验,那样就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逐渐消失,久而久之学生就不知道何为探究,这样的“探究实验”也就起不到探究的作用,只能教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根本没有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进行多向交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分组探究,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师生讨论,这样就是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探究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生 学习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的见解,对新颖的,富于创新的意见和建议应 虚心听取,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能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决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枯燥的、痛苦的。
(三)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物理探究活动就是要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进行探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老师应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要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学生的质疑过程,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管错对,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才提出来的,对的一定要表扬,错的绝对不能批评,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的辩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也就不会有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前进的过程。许多科学家的观点被推翻了,被修正了,物理知识也就更新了,这正是科学家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识论认为:认识于实践,发展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只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知识,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物理知识,还应适时的将物理知识迁移到生产生活中、迁移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开拓了视野,也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富于创新的自学能力
对于自学能力许多老师认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回家看看书,做做题,这是错误的,自学能力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例如上物理课的前一天,我先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提出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形成每个学生各自的、不太完整的认识,再经过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不仅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水平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引导学生参与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来讲同样是热点话题,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再讲解能量的开发与利用时,提了一下陕西省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通告,一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可以说是见解五花八门,但却都有可用之处,甚至有些观点非常独特,有谈焚烧秸秆的危害,有谈秸秆的再利用,仅秸秆的合理利用,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方法,比有些大人都专业,让我感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潜力巨大。适当的让学生分析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避险方法等可以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创新型的教师,每个教师就要不断参加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的革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各种业务素质。要明确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是培养墨守成规的庸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的途径很多,方法很多,这是教育的永恒话题,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探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22: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