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精选16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整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教改的主题之一。本文通过课堂试验证明:创造性地运用好“合作教学法”是数学学科教学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合作学习、创新教学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讲,他们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控制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可能强迫任何学生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试图强迫学生学习总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带有浓厚的情谊色彩。学生合作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我所采用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的STAD教学法----
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一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具体作法是:首先,我把学习提纲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使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每个小组派代表抢答;第二步是必答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给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给大家演示。最精彩的是第三个环节,就是让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指定的类型自己给自己出题,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每个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的学生虽然平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也敢于代表小组给大家演示,从而获得大家的阵阵掌声。第四步是***作业,即:每位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做题,每个人的题目均不相同,做完题目后,电脑自动评分,以检验本课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每一项都要给每个小组打分,几项累计分数最高的两个小组为优胜小组。
我用这种教学方式上过复习课、新授课、习题课,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我现在就用一堂复习课来具体说明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效果。
以上四步的课堂效果分析:
第一步:给出学习提纲,指明了思考方向,避免了盲目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按提纲分小组讨论,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按回答的质量给每组打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我上的那堂课是初二上学期代数第八章因式分解的复习课,学习提纲是: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的方法是甚麽?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甚麽?
4、按多项式的项数分类,讨论每一类多项式所能应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前三个问题通过看书都可以找到答案,第四个问题需要自己归纳总结。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拿到学习提纲,为了给自己小组争光,学生们会主动寻找答案;第四个问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自然他们会找到小组成员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每个小组都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答案。第三小组的答案很完美,他们的答案是:二项式的分解方法有(1)提取公因式;
(2)平方差公式;
(3)立方和(或差)公式。
三项式的分解方法:(1)提公因式法;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3)分组分解法;
(4)x2+(p+q)x+pq型二次三项式分解方法.
四项式及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分解方法:
(1)提公因式法;
(2)分组分解法.
他们得到了该题的20分,也得到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并把归纳的思路给大家讲解得很清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步分组作练习,我设计了五组因式分解的题目,在规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在完成本组题目后还有时间可选做其他组的题目,多做多加分,当然是在答案正确的前提下,做题时小组成员之间可充分讨论。这样各组之间就展开竞赛,不仅比质量而且比速度。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用实物投影的形式给大家演示,根据各组演示情况给每组打分。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我给每个小组指定了出题的类型,在规定时间内若完成了本组的命题,可选做其他小组的题目,如果得到大家认可的话,均可以得分。这给每个小组,每个成员提供了一次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组的代表出的题,该组出题的题型是提取公因式,题目为:5x2y-15xy2;她的解说很生动,她说别看这一题简单,分解因式的时候别忘了系数的最大公约数5也要提出来,然后把正确解答过程演示给大家,大家给这组打了满分。她所说的这个问题也是多次强调的、作业当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这样一来,给大家印象很深,以后这类问题很少出现。还有其他组的发言都很精彩,有的是针对平时作业中容易犯的错,有的是自己编的综合题,还把出题的意图讲的很清楚。这一环节,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步是达标测评,目的在于检验这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每位学生自己通过电脑操作做题,每个人的题目均不相同,并且每题做完后电脑会自动判断正误、自动打分,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反馈,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都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在整节课当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思维活跃。课堂效果:五个小组的均分都在80分以上。
合作教学法的课堂试验使我得到了以下启发:
传统教学与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分析:第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更加注意学生的活动,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了,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了真正的“演员”。另外,如何对待优、差生问题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即:通过小组活动,使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沉浮与共”。由此,优、差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共同提高。合作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还有许多优点,让我体会最深得是,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由传统的“学会”,变为“会学”。
第二,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教学法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在整节课当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高。特别是复习课,若用传统教学法教学,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有“烫剩饭”的感觉,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采用合作教学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了积极性,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真正能够融会贯通。
第三,学生学习成绩比较: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采用合作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群体:所教的两个班,平均分一个提高将近10分,一个提高将近5分。个体:两个班85人当中,一年来成绩提高10分以上的将近30人,最高的从61分提高到96分。有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从没到过80分,通过一年的努力,成绩上升到92分,家长很高兴,对我说:“老师,我的孩子以前对数学没什么兴趣,现在也能考到92分,她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了。”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很开心,因为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说明合作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会继续探索下去,也希望这种好的教学方法能早一点推广,使更多的学生早点受益。
论文导读: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本文从创新意识的条件、激活创新欲望、教师作为监护人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xx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xx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
论文摘要: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
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
《果树栽培技术》是种植专业的主要骨干课程之一,理论抽象难理解、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区域性强、季节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我们依据《果树栽培技术》课的特点,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从县域经济林果业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急需实用技术人才的实际出发;结合如何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突出地方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技能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虽然有兴趣爱好广泛的特性,但是缺乏稳定性、专一性,有不切实际的盲目性。再加上受小农意识影响,轻视现代农业生产,故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地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则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进行职业指导与创业、创新教育。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操作性为一体,重视专业兴趣的引导、强化,成为乐趣。有良好的爱专业练技能思想,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认识和兴趣,在开始上课前先组织学生到红富士苹果丰产园中参观体验,感受丰收喜人景象。在开始正式上《果树栽培技术》的第一堂课时,向他们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及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产业化、实现经济上台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对方资源优势,发展高效农业。果树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作物,被誉为“绿色工程”和“绿色企业”,正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讲述省内外靠果树致富的好典型,并详细论述了河南省卢氏县发展果树生产的得天独厚条件(比河南省灵宝市寺河山气候更好)。如卢氏县官道口镇秋凉河村果农刘发旺依靠科学栽培红富士苹果不但获利还带领村民致富,而且他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在全国评比中获得金奖(超过灵宝市寺河山的红富士苹果)。卢氏县委县政府已将发展林果业定为支柱产业之一,并且制定了发展林果业的优惠政策。“发展果业靠技术要人才,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河南卢氏的希望,卢氏发展果业未来的技术员和农艺师。努力吧!勤奋钻研吧!亲爱的青年学子”。这极大地振奋了他们的心灵,沁人心肺,强烈地激发了他们学好专业的浓厚兴趣。坚持每一节课都要渗透强化专业教育,为培养持之以恒的果业永久牌人才奠定基石。
2、妙用典型引路,强化专业教育和创业及创新教育。采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报告会、座谈等形式进行教育,亲眼看到丰收的希望,与果农求技术的强烈愿望,激发强烈学好《果树栽培技术》这门新技术,造福河南卢氏及中国人民的坚强信念。
二、针对本地实际优化教学内容,选编乡土教材。
河南省卢氏中专从一年级开始上专业课,与农村农事季节配合,灵活调整和补充教材内容与次序,并使内容科学化、系统化、连贯化。
1、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田间果园果树是课堂具体化,也可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讲疏花疏果技术时,将学生带到果园,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边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操作,突出“三边教学”。
2、教学内容概括化、系统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部分内容都要概况总结,前后连贯,突出重点和难点技术要领,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技术要点,学会运用综合技术指导果品生产实践。如讲果树不同年龄时期的栽培技术要点概括为:“促、缓、清、稳、更”五个字;将现代果树结构概括为:“矮、密、扁、实”四个字;将果树春秋栽技术概括为:“三埋两踩一提苗为321”等等,进行剖析与浅讲,这样突出重点难点又好记又易做。
3、按果树生长季节和农事,调整改革补充新技术。近年来,我校把果树育苗、嫁接、栽培、修剪等实践性、季节性、创新性强的教学内容与技术,按照果树生长季节,采用把学生带到果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动手操作的“三边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
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又要面对生产实际,突出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更好地为农村、农民、农业“三农”服务。
1、依据科研、教学和生产发展动态,及时搜集和传授最先进的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生产。
2、成立科研研究性兴趣活动小组。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态度,推动新技术在果树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校成立的科研小组,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定期组织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搜集新技术和鲜果生产科研动态,掌握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推广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学会奉献的良好品质;还锻炼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分析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收集、研究的新技术编印成《现代农业科技》,散发到果农手中。
3、结合山区实际,编写乡土教材。在讲授国家统编教材《果树栽培技术》(北方版)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我省果树区划的概况外,重点讲授卢氏特色“豫西温凉,浅山丘陵区的自身条件和适合当地果树区划的果树——苹果、梨、枣、核桃、板栗、猕猴桃、桃、杏、李等适合品种,小气候建园优势,特选编《山区果树栽培新技术》乡土教材,增强实用性,达到更好的为山区经济服务的目的。
四、针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为当地经济和产业化培育大批用的上留得住的“永久牌”实用开拓创新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要任务。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落实“三边教学模式”。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与我校合作有50多个企业,运用双元制模式,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把田间地头果园当成课堂,边学习边示范边操作的“三边教学模式”。
3、搞好送科技下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感受到提供技术服务深受果农欢迎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力。也提高了果农对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认识。
4、学生家里自建果园或承包他人果园,边学习边生产(创业)边致富,体验到用技术致富的快乐。
5、组织为果农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农事季节组织学生到果园进行果树生产环节的实习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果树栽培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职业教育学》天津教育出版社。
3 《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1多媒体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点
1.1重视教学实验过程
多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近些年被逐渐的应用于学生教育,原因主要是它与先进技术结合,能够将视频文案、音频、图片文案等资源进行最直观的展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活动适当简化,而相应的教学效果却能得到明显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技术设备所传达的知识文化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的动手动脑,从而将单一的教师说教拓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的实验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让教师采用新模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够让与之有关的教研调查得以实现。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实验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比如教研小组定期进行有主题的教学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模式下的学习体验,所展示的学习成果还能够被用于下一次教学改革的参考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作为主要的改进指标,及时询问并解决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多媒体教学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得到最为直接的提升。
1.2强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几年前就已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该项资源在教师的操作下却呈现着不同的效用与效果。它不应该成为教师投机取巧、放任学生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现代化教育虚假的外衣。严格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应该是集成度较高、要求智能化操控的教学工具,只有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得出高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创新之前,教师有必要接受来自学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的系统培训,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后再对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学生解释抽象难懂的定理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屏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规律应用、知识拓展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比较自由的向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诉说自己的困扰,从而做到课堂上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价值也能够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体现。另外,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还能够催生该领域新一代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从而再次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积极的正向循环链条能够保证多个领域实力和水平的螺旋上升。
1.3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大胆创新
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强大支撑,教师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创新,离不开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与热情。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正处于自我提高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帮助,不断地解放思想,卸下心理负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接触和尝试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想法与便捷灵活的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的发问和质疑,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出于这一目的,学校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为有能力的学生争取培养机会、提供研发基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鼓励与帮助。学生作为日常学习以及多种教学改良活动的主体,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尊重,所以广大的学生需要勇敢的挣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所划定的条条框框,积极地寻求自我展示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2结语
处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技术尝试,多媒体技术除了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捷径,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机会。只要做到学生创新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惊喜。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以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向和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旺盛等特点出发,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浅显的问题学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大多提出的问题是一般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解难。应鼓励学生自己解答,使学生既敢于质疑,又能解疑,以树立信心。
2、难点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讨论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如教学“面积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教师先教学认识“物体的表面”,让学生摸课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观感知。由于教师举的实例其表面都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提问: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你还想到什么?这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有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物体的表面”作了颇有新意的描述:“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物体的表面。”这样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得学生从生疑到释疑过程思维活跃,并能自己解决
三、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个量比差应用题“篮球比排球多几个”这一问题时,让学生从多个面,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例如:
(1)排球比篮球少几个?
(2)篮球和排球相差几个?
(3) 篮球再少几个就与排球一样多?
(4)排球再多几个就与篮球一样多?这些问题虽然实质是一样,但由于问的角度不同,回答时语言组织就不一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四、诱发学生感受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数学时,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 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灵活运用方法、恰当引导,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课前教师精心钻研,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新颖,富有创新意识,就能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要引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媒体,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各种媒体特点及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媒体实现目标。如:利用录音机播放单词和课文,利用投影仪对单词用法比较或难句分析,利用录像提供语言运用的情景,利用计算机进行做题训练技能指导等。这样课堂教学不仅能收到形象、直观、生动、多样化的效果,而且充实完善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其从听觉、视觉全方位多层次受到刺激,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寓教于乐。同时也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多信息、大容量、快节奏、勤反复”的教改方向。
二、要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交流活动,情感的交往是实现知识交流的依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值日生汇报、每日一故事、每日一谚语、答记者问、自由谈话、看图说话、情景对话、扮演角色、猜谜、游戏、分组讨论、分组竞赛、演讲比赛、翻译比赛、校园英语竞赛等。以生动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同学互促的和谐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密切了师生情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三、要指导学生会学
科学的进步是以方法的进步为推动力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教法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改进自己的教法,指导学生探索学习规律,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讲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自主学习的理想境界。
四、要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地思维。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口语的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在课堂上说英语,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 Reading“A lucky escape”后,创设如下几个情境:
a 假如你是Paul or Justin ,亲身经历了这场幸运的大逃亡,事后讲给朋友们听。
b 假如你是一名警察,调查后,写一份报告。
c 假如你是Susan,请从受害者的角度谈这一故事。
d 假如你是Mr hu ,警察来问,请复述这个故事。
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各写一份报告,在班上讲给学生们听,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五、要培养发展观念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应站在时代高度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体现新时代学生的风貌。学习英语要密切注意时代的动态,从中外文化不同的差异上,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将逐渐懂得怎样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在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随从,有主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心灵中燃起创新的火花。只要精心播种创新种子,细心扶植创新精神之苗,就会收获创新能力的硕果,为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创新型的人才。
有创造力、有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品质。创造力是最好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具有显而易见的创造性。没有创新的作品,读起来是老生常谈,味如嚼蜡;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才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搞创作就是搞创新之作,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这项工作呢?
一、破思维定势,立创新意识
在美国的许多华人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刻苦,书本知识掌握得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归根结底是由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强的人能够进行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过程中,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发散,得出新奇而较正确的结论。
二、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搞好创新
作文是思维的再现,一切作文训练实质上就是思维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1.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
即从题目、内容要求的相反方向去思考,一反传统做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需求多方面去阐述,注意事物的各个方面,从而写出看问题全面、解决问题有方的好文章。如以“手有五指”为题写说理性文章,学生们就从四个角度确立了不同的论点:(1)五指有长有短,众人千差万别,办事不能“一刀切”、一样要求;(2)手指各有各的用途,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各科课程不能偏废;(3)一个手指做事难,协同合作有力量,同学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4)握笔写字,小指要自觉站在一旁,同学之间不仅要互助,还要互让,要看需要、顾大局。还可以采用“同一题目,多种体裁”的方法进行训练,这类训练既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训练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培养想象思维的习惯。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机盎然、光彩夺目。 比如假设情境式的作文训练题——《写字台上的鲜花》:“早晨,老师一跨进办公室,只见写字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贴着脸庞,情不自禁地问:“这是谁送来的花?”请续写下去;幻想式训练题——《太空旅行记》;推测式的训练题——《第八代电脑》;假想式的训练题——《三十年后全班聚会》……这些都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得新材料的有效方式。
三、扩大阅读量,创新有基础
作文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表现,没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是写不出具有深刻思想性、高超艺术性的好文章的。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籍,应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为了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我们应当这样做:首先要用好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多读报刊,作好读书笔记。班级要时常组织读书交流会谈体会,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让学生锻炼口才,交流各自读书所得;通过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广播站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想活跃了,创新能力强了,学生就会写出一篇篇思想深刻、手法新颖的佳作来。
四、激发兴趣,乐于创新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内驱力。叶圣陶说:“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里的“动机”、“内驱力”就是“想说”,就是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了内部动力的驱使,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1.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活泼的学习气氛。
教师学生要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大胆探究,鼓励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热烈奔放的课堂氛围。
2.倡导学生写富有个性的文章。
学生人小,单纯直率,天真烂漫,思想上一尘不染,要体现他们的写作优势。
3.要采取激励措施。
既要鼓励写作上出类拔萃的学生,也要鼓励写文章开头好或结尾好的学生,既要表扬一个词用得好或一段写得好的学生,又要鼓励选材好或写作视角好的学生等等,以此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我常用的激励措施有:选取学生中的佳作登黑板报,编墙报,广播播放,学生传阅,班上朗读,编印《优秀作文选》等。
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焦点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领导和把握科技发展的潮流。作文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们潜心研究,努力工作,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联合国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无形的绳索紧紧束缚着学生的手脚,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精神。但是,当今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技术迅猛地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要求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及体会谈一谈。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一个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两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怎样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怎样看待‘抑商’,这个政策在封建社会曾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讨论。有学生认为:“以农业为天下根本,打击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这个政策应该肯定。”还有学生认为:“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应该否定。”又有学生认为:“尽管西汉政府奉行了一套‘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前提下,商品经济仍然兴盛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商人财力雄厚,甚至‘富于天下’。”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不够全面。然后,我归纳学生的发言,作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说明我国古代一直把农业称为“本业”,而把商业称为“末业”,因此长期以来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其次,介绍西汉初年各统治者普遍重视农业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汉文帝诏书中“夫农,天下之本也”,同时介绍从汉高祖起实行禁止商贾及其子孙为官,禁穿丝、葛、毛织衣服,禁止乘车骑马,并加倍征收算赋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推行抑商措施。直至东汉,统治者依然规定商人不能兼营农业。这说明重农抑商是当时的一贯政策。第三,对于这个政策既要肯定它对西汉农业的恢复、发展和政权巩固所起的积极作用,又要指明限制商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以及它对后世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中国商品经济长期不发展的原因与“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之后,我又让学生思考往届的高考题──黄宗羲“农商皆本”一题,并总结说明“商亦本”观念并不始于黄宗羲。古代中国人并不都愚昧地视“商”为洪水猛兽,聪明的古人早已看出农工商三者各有“本末”,凡“本”皆重之,凡“末”皆抑之。东汉末年思想家王符《潜夫论·务本》中的一段话就很有代表性:“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这样,给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门户。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在于激发、鼓励、支持学生养成***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会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农民战争问题。因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几乎都爆发过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我着重分析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和意义,使学生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那么,在以后学习“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秦末农民起义,分析其作用。学生就会以分析秦末农民战争作用和意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借鉴,从而得出这次农民起义同样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地主阶级。同时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推翻”了暴秦,后者是“瓦解”了东汉政权,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使其一蹶不振。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共性和个性。当讲完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我引导学生思考,尽管每次农民起义都有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但是撇开具体原因,怎么总结出共同的原因呢?有的学生回答是“统治阶级的暴政”,也有的回答是“遇到自然灾害,统治者照样催租交税,农民无法照旧生存下去”。学生回答的众多内容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谈,不能全面概括。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共同原因,一学生回答“天灾人祸”。纵观历次农民起义,其爆发原因尽管不同,但都有相同的因素,这一学生仅用四个字就将复杂的原因展示出来,回答得很到位。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要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优化学习,让学生抓住重点,挖掘出知识的内涵
以《美国内战》一课为例,本节突出三个重点:一对矛盾、一个人物、两个法令。
一对矛盾,就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在简要概括了19世纪上半期美国北方、东部经济发展的状况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资本主义发展最需要什么?”(资本、劳动力、原料、市场)引导学生总结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规律性的问题,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通过这四个条件,对南、北方史实的不同对比,史论结合,引导出当时产生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必然结果,而黑奴制的存废问题成为此矛盾的焦点,从而得出美国内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物,就是领导美国北方资产阶级取得内战胜利的风云人物──林肯。林肯凭着勤奋、刻苦、好学,还有诚信的美德,终于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获得了参政的机会,并成为美国第16任民选总统,是时代造就了他。但他毕竟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内战初期,他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结果北方失利。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他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法令,带领美利坚民族向着恢复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目标前进,迅速扭转了战局,从而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
两个法令,即上述《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我提出设问:两个法令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这是因为两个法令解决了当时最实际的问题,具有最现实的意义。对奴隶而言,最渴望获得的莫过于自由,废除罪恶的奴隶制;对农民而言,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土地,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因此,在自由和土地的旗帜下,汇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他们肩并肩走上战场,为自由和土地而战。林肯颁布的两个法令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心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他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的伟大之处。
本节的三个重点问题:一对矛盾是导致这场内战的根源,时代造就了林肯总统,两个法令则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这就是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内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崛起,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教学中;抓住重点,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揭示教科书中并没有明确展示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笔者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摘要:信息技术对我国影响最明显的是教育上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它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乃至整个的教育体制等,本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提出信息化学习的概念,并将从信息化学习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化学习 创新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学习的界定
1、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人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课堂教学融合多媒体,学生以学习PC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并与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家庭作业以电子文件为主。
2、信息化学习的界定。信息化学习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依据教学目标创建以形象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信息化学习具有信息载体的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
(1)媒体信息的集成包括信息的多渠道统一获取、多媒体信息的统一组织和存储、多媒体信息表现合成等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
(2)交互性即学生能控制信息化设备的运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运用这种交互式的沟通,学生就可按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信息化学习对学生创新的带动
信息化能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共同投入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信息化学习的作用主要有:
1、激发学生想象力。信息化学习为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它为教学创造最优化的声、像情景环境,形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听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认知潜能。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把真实情境再现或仿真,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的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从而激发学生潜意识的创新思维。
2、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的形式更加灵活,可以从不同角度表示教学信息。如用文本描述,用图形、图像增强其直观性,用动画创造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其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既可突出重点,难点,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模糊变清晰,并且可以提供示范的动作等,这些形式正是学生创新火花所需要的。
三、信息化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即重视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5个环节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多方面支持,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但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优秀的信息化学习和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按照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信息库,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信息化学习提供的开放环境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广阔的空间。
四、信息化学习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进行了革新,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1、重视接受信息,轻视实践活动。重视智商培养,轻视情商的培养;重视智力活动,轻视体力活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往的学生经常抱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将来的学生的生活终日面对着冰冷的计算机,与同学和教师的交往会更少,生活会更加孤独,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信息化学习往往会轻视体力劳动,而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最明显是,学生减少了课外活动和户外活动,不会拼音、写字,而且现在的学生许多已出现孤独、冷漠、性格孤僻的症状,这些都是迫切需要人们引起重视的问题。信息化学习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能提供大量的图片文案和录像,能迅速地得到大量复杂运算的结果,使学习者养成了只看图画不看文字、不愿动笔计算的毛病,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
3、信息化学习忽视人际交流关系,导致“人机”关系严重。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室安装有电脑,学生直接接收图像,声音,音乐的影响,而不远与教师,同学沟通,因而其沟通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严重的“人机”关系。
五.在信息化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创新能力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当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即LEO),应设计比较宽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1、阅读一定量的手写材料和书本,掌握读、写、算的技能。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和写字占有很大的份量,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而计算机上汉字输人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学生习惯用计算机打字,写字意识逐步淡化,信息化学习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化,写字技能逐步退化,更不愿意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学生似乎更迷恋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因此必须使学生脱离这种状态,让学生从计算机中回到书本中来,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写字和算术练习。
2、信息化学习为创新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要有效的融合。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利用所学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使教学得到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新型人才。
3、注重信息化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教育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开发智力、陶冶情感。信息化教学中与同学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不是直接面对面,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连接成小组性的团体,利用声音、文本和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由此形成一个虚拟的沟通环境。这种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完全不同,它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私有化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关系减少,因此,教师和学生要突破封闭性,加强交流,注重交往,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何克航.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xx ;151-159
[2]王晓晖,全天竺.谈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管理出版社 20xx.23
[3]田振英.大学教程[M].河北大学出版社,20xx;101-104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时代的发展,物理知识愈来愈趋向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物理课堂,它以多彩多姿的画面,物理现象的动态变化,丰富多彩的声音资源,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而前,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感知物理实例,学到物理知识物理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而且能帮助学习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学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利用仪器和设备,探讨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规律然而初中物理教学而对的是活泼、有强烈好奇心的初中生,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缺乏自制力,学生而对实验,只有浓厚的兴趣,抱着好玩好看的心态,看热闹而已他们没有思考看到的现象的原因在哪,和课本中理论有什么联系等针对多媒体教学和实验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笔者有如下感悟。
一、多媒体教学能形象地再现物理情景,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浮力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泰坦尼克号船在海而上行驶的画面,学生感觉到巨大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感叹浮力之大,同时又能思考到钢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接着撞上冰山后,巨大的轮船沉向了海底的画面,学生不仅思考到是什么让轮船沉到了水里,为下面的浮沉实验做了铺垫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物理实验的动态变化。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因为实验现象不很明显,学生不是很容易看见现象,感受不到折射光线的偏折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我用多媒体展现了折射光线的行进路径,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慢慢地靠近法线,垂直光线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在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对漂浮的、上浮的、下沉的、悬浮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分析,比较抽象,而且上浮和下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受力分析不太容易观察我就用小球在水中慢慢的上浮和下沉同时显现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的动画画面,让学生感知了物体的沉浮条件是因为浮力和重力的合力大小在物理现象动态变化中感知物理情景,总结物理规律,学到物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物理和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逆向思维、实际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原理,分小组讨论实验,说器材,说实验步骤,说看到的现象;在实验时,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去做,启发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想象是创新精神的起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生正处于脑子灵活发散思维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必须要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在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前,先让学生回家看妈妈做饭时水开的现象,这样学生对水的沸腾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把物理和生活也联系在一起了我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自己操作、观察得结论在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遵照预习报告,很快组装好实验但也有两组学生胆小不敢点燃酒精灯,在我的鼓励和示范下,实验也很快进行了学生初次***做实验,很新奇,我就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水数据实验进行10分钟后,学生都已进入状态,认真观察水的情况,当有一只气泡从水底升起来时,就如实记录,待水快完全沸腾时,大家都忙了起来最后,每组同学把实验结果记录交给我,基本都把实验做成功了,学生明白了水沸腾时的现象,而且观察到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的学生提出:温度计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将会怎样呢?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行吗?酒精灯中的酒精洒在桌子上怎么办?尽管此次实验简单,但学生还是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从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五、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利用课外小实验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生活中让学生寻找物理现象,做好课外物理发现笔记,使学生的有一种成就感课外小实验和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容易把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能给学生提供大量动手机会,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
总之,多媒体教学和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将来生存所必须的诸多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物理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重视物理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美术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爱好,乃至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从各方面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创新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标准之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自由、灵活、开放,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最喜爱的题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经验,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使学生内在的发展要求和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这种灵活、开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距离接触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真正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位学生。这种充满兴趣与激情的积极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生发提供了更大限度的可能。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的源泉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应该变以书为本的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三、学生的想象是创新的羽翼
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联想、创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术活动是借助形象思维的,而形象思维是最容易激发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开启学生的创造灵感,只能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丰富的想象。
美术课之所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美术活动是一种脑、手、眼等多种器官并用的活动,在训练感觉想象等方面都是十分有益的,并能促使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种综合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内核。
创新是最富于激情的活动。在情感的驱动下,审美想象力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举一反三,真正进入自由联想的空间。学生一旦进入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就能创造出无数富有情趣而又奇妙的画面。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学习、制作、创造中,教学过程自然会呈现生动、活泼、自由、激情、诗意与美的气氛与意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上陶艺制作课时,我先让学生们欣赏一些传统、现代各种不同风格、个性鲜明的彩陶制品;欣赏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根据作业要求,他们异想天开,大胆实践,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陶艺作品。当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争先恐后、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独特创意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四、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的土壤
美术教育的目的和活动就是通过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的人格,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并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在教学环节上应有意识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美术课活动中去感受和发现作品的内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发掘潜能,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重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性与个性化,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提出与他人不同的理解或有所创新。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不搞“标准答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教材为本。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主动、自主、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享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内在生成的自发力,是有知觉、感觉、冲动、精力、意志力的个人;艺术教育不是教“艺术”,也不是进行“教育”,而是激发主体“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促使创新能力的自发形成。
美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美术教学中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在教学中如何联系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主探索,培养数学创新能力,是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的。
一、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二、数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般来说,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
我个人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三、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文案、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生接近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实践来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创新也是教育形式进步的表现,是教学内容丰富的地方。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学中通常以内容的全面性作为基本发展点,而忽视了对教育的创新,不能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本文以中学政治教育作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锐意创新也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对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学校中,教师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突出教育本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中学政治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的中学政治教学中,更多的是一种统一的教学手段。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安排课程进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学生通常都已经掌握了教师的基本套路,在上课之前也就不对政治课堂有所期待。另一方面,政治的内容比较枯燥,具体本质又很难去理解,教师的思维也非常单一,所以导致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与欲望都不是那么的强。没有动力,也就失去了创新能力的锻炼机会,无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1]。
(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政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必考的项目。尽管一些学生不愿意学,没有兴趣学,但却不得不进行学习。就学生而言,基于这种成绩导向的学习目的是无法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就教师而言,应试教育让更多的教师将授课任务摆在首位,学生的接受能力摆在后面,这样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2]。
二、中学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要想使学生思维得到创新,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前提。中学生的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教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列举出来,为学生们制作一些图片文案来增强他们的理解。还可以为学生们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能够体现其精神的视频文案。视频文案的主要内容是“西北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以“卖羊肉串摆摊”的方式进行。这个话题,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想主义”展开讨论,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分别论述支持或者反对的理由。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够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又能够使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的同时也是思维扩展的时刻。教师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对辩论成功的一方予以奖励,这也激励了中学生充分开拓思维,将创新实践继续下去[3]。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就教师而言,他不仅要在教学的手段上加以创新,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整个政治课堂都处在一种锐意创新的模式下。第一,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教师去构建,更要得到学生的配合。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为学生设置一些情境模式,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而不是停滞不前,只等待教师来告诉我们答案。例如:在学习到“爱国主义共同理想”的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针对此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这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政治领袖所认为的爱国理想是什么,使学生们先有一个具体的思路,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爱国主义就是为国家做出牺牲,也有的同学说对社会所付出的点滴小事都算是爱国的行为。学生在探讨爱国理想的同时,也是创新思维,开拓进展的时刻。他们能够从思考中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确定自己前进的目标,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4]。
(三)利用有利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步
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学可以按照学号给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为各小组制定不同的资源收集任务。比如:教师在讲到“中国社会的变迁”这节课使,可以让小组同学搜集一些中国社会成立之初的图片文案,再让另外的一组学生搜集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图片文案。通过课上对比的形式让学生们真正的对这节课的内容充分的了解。如果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在每组分别派出一位同学在讲台上为大家讲授他们的心得与从中学到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体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使思维得到了扩展,促进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懂得迎难而上。第二,教育资源的整合也要求教师改变教育方式,对学生多进行鼓励。一些学生在政治学习中不愿意去创新的原因是没有教师的鼓励,他们得不到关注点。所以,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师可以在课上多表扬学生。尤其对于那些上课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自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全面提高[5]。综上所述,中学政治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全面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挖掘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发展学生兴趣为目标,做到多元化的教学思想。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增强自身的创新思维。中学学生政治思维的创新不仅能够促进自我良好发展,还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珍香.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xx,05:142-143.
[2]王昭敏.中学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少年,20xx,19:12.
[3]李醒.浅谈中学政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农村科技,20xx,11:69.
[4]王敬焕.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xx:1.
[5]戈文娟.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xx:1.
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1、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娶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3、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4、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5、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布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1.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2.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3.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4.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5.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探究。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为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环境。
7.取得有1定影响的1定量的教科研成果。
包括教师论文、理化课件库、实验研究报告、学生的小论文、小发明等等。
4、研究对象
实验年级:初中9年级、高1年级、高2年级、高3年级
实验班级:初中9年级133班、134班、135班、136班、137班、138班、139班、140班、141班、142班
高104—1班、04—2班、04—3班、04—4班
高203—1班、03—2班、03—3班、03—4班
高302—1班、02—2班、02—3班、02—4班
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涉及初中和高中各年龄段的学生。
5、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验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研究文章,结题时写出实验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实验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做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每1单元学习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进行1次延时测验。
以上研究的方法,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6、课题研究的步骤
(1)XX年1月——XX年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① 制订课题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② 根据课题目标,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③ 制订相应实施计划。
④ 对教师进行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操作的培训。
⑤ 实验学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准备工作。
(2)XX年9月——XX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根据课题目标,对教育教学及设计理论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提出课题实施策略。
②按课题目标分网络课件和单元计划的样式,进行教学开发与设计。
③组织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收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和信息。
④进行中期评估并调整课题方案。
(3)XX年7月——XX年11月为深入实施阶段。
根据中期调整、深入实施并适时进行推广实验。注意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
(4)XX年11月——XX年12月为结题阶段:
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7、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程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有关课题的实验报告,有关论文或专题研究文章。
3、有关课题的优质实验课教学录和个案例集。
4、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网络课件和单元教学资料。
5、实验检测所得的各种资料的分类档案及子课题组活动的图片文案、文字、音像等资料。
8、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 长:张振山负责人员的培训、课题的综合研究及组织的管理
组 员: 何东升 胡伯龙 单爱春 杨艳芳
负责高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刘金水 薛松春 王振月 王金旗 张 庆 马兰萱
张凤秀 果 顺 古学丽
负责初中课题的研究资料的收集,论文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及做课
9、课题的实施和完成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均具是专科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参与实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并都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素质和经验。对参与研究该课题都有较高的积极性,这些条件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经费自筹为主,其余费用由学校承担1部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组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体育学科是学校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更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体育学科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所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都很老套、死板。没有能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部分学校出现“放羊式”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国家提出了中小学课程改革,体育课也随之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如何顺着时代的要求,顺着课程改革的潮流,打破传统落后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优势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已成为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本课题是以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体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着手,试图通过调查学生和老师以及观看一些优秀的体育与健康课,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上网访问中国期刊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体育教师之家。对所收集的资料运用教育学,学校体育学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
(1)体育学科的鲜明特性
(2)体育教学与创造力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并着重探究对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见解以及体育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新大纲强调了要注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他们在体育学习中,能够提高主动的探究性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体育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高中学生学习锻炼的***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推动青年教师对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加速提升学校体育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实践能力,借此积极地培养教师终身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建立起符合学校体育学科的较完善较系统有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未来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创设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22:0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