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

更新时间:2022-12-25 20:38:00 阅读: 评论:0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数的初步认识》,课本第7、8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1、2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1和2。

2、使学生掌握2的组成,初步认识“>”符号。

3、结合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画挂图、实物图片文案、计数器、画好四字格的小黑板等。

学生准备学具:

小棒、2个小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教育: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

二、新课

教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数学知识,我们知道了数学知识呀非常的有用,小朋友们也兴致勃勃的告诉老师说要把数学知识学好,但是怎样才能把数学知识学好呢?那首先呢就应该从数字的认识学起,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学习认数、写数、还有许多新知识。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最会动脑筋,学得最好。

1、1的认识。

(l)数数量是1的物体。

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要为小朋友介绍一位新朋友:

①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打开书,看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学习的一页。告诉学生:这个小朋友呀兰兰,她可是一个乖孩子哟,今天她就要和咱们一起来学习,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和饿她比一比看谁最会学习了。

②提问:

“数一数这幅图里有几个小朋友?小朋友坐的姿势和拿笔的姿势好不好?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1?”

②出示小鹿圈,提问:

“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鹿圈的外面画一个圈。

“圈里有几只小鹿?”

③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提问:

“我拨了几个珠子?”

④学生操作。提问:

“请你在自己的桌子上摆出1根小棒。”

“请你举起1枝铅笔。”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看到图上有1个小朋友正在学习,还有1张桌子,1把椅子,1本书,1个铅笔盒,1枝笔,田里有1只小鹿,在计数器上拨了1个珠子,这些人或物的数量都是几呢?(让学生齐答)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说,咱们能把这些人和物体数出来,还能用计算器把她们的个数拨出来,但是咱们用什么来把它表示出来呢?(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然后老师引出数字“1”。

(2)认数字1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1字,然后解释:这个“1”呀,是一个数字,它的名字呢就叫“1”用数字“1”呀就可以把咱们刚才数的那些物体数量表示出来了。再让学生看教科书第7页中间的1字,告诉学生这些都是1字。

(3)写数字1

老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这个数字“1”了,但是你们会写吗?不会写也没关系只要愿意来试一试的都可以上来,现在老师就把黑板让给小朋友们。(学生写的“1”也许会存在大小、长短不一的情况,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说:学生写的“1”小朋友们还是挺不错的,都很聪明,老师还没教小朋友们,小朋友们就会写了,但是你们发现没有,你们的“1”有的长有的短,大小不一,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不规范呢?那怎么办呢?老师引出田字格)。

指导学生在四字格里写1。告诉学生1要写在田字格的左边格里,再边讲边示范1的写法:从左半格靠近虚线的地方起笔,向左稍斜一些,写到左下边止笔。笔迹要写直。

让学生举起右手,伸出食指,按照1的笔顺带领学生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教科书第7页下面的写字练习格里,按虚线描数字1、教师注意巡视,予以指导。

2、2的认识。

(1)数数量是2的物体。

①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打开书,找到有两个小朋友在玩飞机模型的一页。提问: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什么?你们喜欢飞机模型吗?”

“图上有几个小朋友?还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2?”

②出示小鸭图,提问:“这里有几只小鸭?”

③提问:“谁还能说一说,在咱们的生活周围,你见过的数量是2的还有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我们看到图上有2个小朋友,2架飞机模型,2只小鸟,还有2只小鸭子,人有2只手,自行车有2个车轮等等。怎样用数字表示呢?

(2)认数字2。

教师在黑板上写“2”然后出示准备好的写有2的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2”。

教师指黑板上的“2”字,解释这就是数字“2”,用它就可以表示数量是2的物体了。

提问:“谁能说一说“2”的字形像什么?”(先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再指出2的字形像鸭子,帮助学生记忆。)

(3)写数字2。

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2的写法。

让学生举起右手,伸出食指,按照教师在黑板上写好的2字的笔顺,带领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再在桌子上空写两遍,让学生把2的笔顺练熟。

指导学生在四字格内写2。教师要把起笔、拐弯、止笔处—一演示清楚,让学生在教科书第8页下边第一行的字格里描写数字2,教师行间巡视,及时指导。

(4)教学1和2的顺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在计数器上拨1个珠子,提问。

“这是几个珠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拨上1个珠子,并提问:

“现在有几个珠子?”

教师说明:l个珠子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2个珠子。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圆形(或其它实物图)。教师边说要求边指导学生摆,先摆1个,再摆1个。提问:

“先摆1个小圆形,又添上1个小圆形,现在有几个小圆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2是由1添上1得到的。

③教师在黑板贴上画有一只小鸭的图片文案,

提问:“这里有几只小鸭?”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写1。

在上面那一只小鸭旁边再贴上一只小鸭图,提问:“现在这里有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只小鸭图下面写2。

教师:现在1和2排好队了,你能说出1的后面一个数是几吗?2的前面一个数呢?让学生自主观察,学习。

(5)比较1和2的大小。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果——苹果(老师可以说小朋友们,看到了老师手里的水果了吧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呢,那只要小朋友门一会儿积极的动脑筋,老师下课后就把她作为奖品,给那些最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然后先在左手拿2苹果,提问:这是几个苹果?学生回答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写上一个数字2,再在右手拿1个苹果,提问:这是几个苹果?也肯定学生的回答,在2的右边写上1。

提问:2个苹果和1个苹果相比,谁多?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2比1多。

教师:2比1多,平常我们就说2大于1。2大于1怎样写又好写又清楚呢?在2和1的中间画一个符号,开口朝着2,教师边讲边板书“2>l”,并带领学生读两遍“2大于1”。

三、巩固练习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1和2。

把预先准备好的图片文案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来,在图片文案的下面的小括号里,写上图片文案上物体数量(1或2)

出示数字卡片1和2,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提问:“2和1比,谁大?”外出示卡片“2>1”,提问:“它表示2大于几?”

让学生在教科书第8页下面四字格里练习写1和2,先描,后***写,对于写得好的给予表扬。

四、本节课的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最后,给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在课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字1和2,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下去收集资料看哪一组收集的最多。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2

设计说明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时,结合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并掌握比较两个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通过画一画、填一填等活动,给学生创设亲身体验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同时进行两个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相关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84页第一个问题,然后请大家动手写出几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整数、小数和分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各自所写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数可以作为数量的数(基数);计数的数(序数);度量的数(量数);计算的数。

2、复习数位顺序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数位顺序表吗?请大家把教材84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1)学生***完成。

(2)个体汇报。

(3)出示教材84页计数器,让学生***写出各数。

(4)指名汇报每个数中的“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在每个数中的“5”所在的数位上添上7颗珠子,那么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这些数呢?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小组内交流后个体汇报,然后集体总结)

(5)课件出示教材85页1、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3、复习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1)举例说一说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2)学生先与同桌交流,然后个体汇报。

(3)集体总结。

(4)课件出示教材85页3、4题,组织学生个体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4、复习分数的意义和简单计算。

(1)请分别画图表示和,并画一画、说一说如何计算+和-。

(2)学生***完成后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并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比较数的大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加强知识的灵活性、综合性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数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体会转化、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灵活运用。通过对易混知识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对数整除的相关概念的区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系统整理形成认知结构。

(一)创设情境,整理自然数、整数、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1、创设情境,整理自然数、整数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

(1)学生自主报出自己出生年月。

(2)问:①你们刚才说的数都是什么数?

②研究数的整除时,是在什么数的范围内研究的?

(3)师:0是自然数,因为它也表示物体的个数,0个,因此,它既是自然数,也是整数。但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时,一般不包括0。

2、借助算式,整理因数、倍数的概念。

(1)出示算式

182=9

2.46=0.4

308=

305=6

816=0.5

120.3=40

(2)提出要求:把算式填在集合图中。

(3)提问:结合算式说一说因数、倍数的概念

(4)小结

①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②结合集合图,说一说整除与除尽的关系

3、借助算式整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1)借助算式整理特征

①结合305=6说一说能被2、3、5整除,能被2和5整除,能被2和3整除,能被3和5整除的特征。

②练习:用0、1、8三个数组成数

a.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大三位数

b.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三位数

c.从这三个数中任选数组成新数,看看这个数还能同时被谁整除

(2)回忆奇数、偶数的概念。

①问: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又叫什么数?

②练习:读出黑板上算式中的奇数、偶数。

4、借助情境,整理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1)提出要求:用黑板上算式中的数,按要求填图。

只有两个约数有两个以上的约数

(2)提问:两幅图中的数各有什么特点?叫什么数?

(3)强化练习

①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请起立;②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③问:同学们都站起来了,说明什么?④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坐;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坐;⑥问:你怎么还站着?(1号)说明什么?

(4)利用选择整理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①出示:下面四个答案中,哪个是把30分解质因数?

30=2351

30=65

235=30

30=235

②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③问:其它为什么不是分解质因数?

④问:2、3、5是30的什么数?

5、利用填图整理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

(1)出示

①1,2,4②4③24④24,48,72

(2)按要求填

(3)问:重叠部分应填什么数?你选哪个?

(4)问:24是8和12的什么?4呢?

(5)第④组后面为什么有省略号?第①组后面为什么没有?

(6)问: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就叫做?

(7)举例:什么是互质数?

(二)结合板书,整理概念,形成网络图。(完成板书)

二、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投影出示)

1、判断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填空

三个连续的奇数和是183,其中最小的一个奇数是()

两个质数的乘积是94,这两个质数的和是()

在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合数的个数最少有()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20: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82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小学数学   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