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归纳

更新时间:2022-12-25 11:33:00 阅读: 评论:0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在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又比如: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而且可以推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责即求,备即全。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即平坦、平安。再如下面几个出自课文中的语句,对句子中词义的推断就可采用此方法。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

【解析】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①更加,②精通。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五、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例如:

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解析】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到砺:磨刀石。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⑤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语文报高一版)

六、常见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11: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51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词   文言文   推断   归纳   方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