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赏析

更新时间:2022-12-25 02:36:00 阅读: 评论:0

偶作寄朗之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偶作寄朗之》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诗。以下是整理的偶作寄朗之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偶作寄朗之

唐代 白居易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

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

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

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

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

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译文

回想为官时的日子,没有比做刺史时更快意舒畅了。

欢乐的接待来访的宾客,妻儿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

自从来到东都以后,生活清闲更胜从前。

做分司时清闲的生活胜过刺史,辞去官职后生活清闲胜过分司。

更不说是在这偏远的家乡,能收到你的书信非常欣喜。

仰慕你的大名就像与你相识已久,一起做乐曲就像是新得的知己。

下雪时就先到朗之家里拜访,不是花开时节不相约。

边畅饮着自己酿造的美酒,边细细品味所作的诗句。

作为邻里已来往无数遍,在那京都城门也已分别五次。

翘首以盼你的来信,书信到时放能舒展眉头。

槐亭院中已满是落叶,竹阁池中的水也结满冰霜。

门庭冷落无处询问讯息,只得放弃追问。

身体病痛增多,容貌与体力也在逐渐衰退。

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注释

历:经过了的。

无如:不如,比不上。

及:达到。

东都: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安闲:安静清闲;安逸舒适。

分司:唐宋制度,中央之官有分在陪都(洛阳)执行任务者,称为“分司”。但除御史之分司有实权外,其他分司多用以优待退闲之官,并无实权。又清制,“盐运使”下设“分司”,属运同、运副或运判管领。

致仕:辞去官职。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

欣然:喜悦貌。

仰:尊敬仰慕。

斗: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醲:味浓烈的酒。

里巷:街巷。

都门:京都城门。

岐:岐山,在中国陕西省。

雀罗: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

鹤氅:泛指一般外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白居易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

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02: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9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白居易   偶作寄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