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名人的故事
华罗庚,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华罗庚名人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华罗庚名人的故事
从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与人类相伴。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出88位古今数学伟人,华罗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 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 扬。从此,他喜欢上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 着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 这样,华罗庚攻下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 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 “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早 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他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信心,因为 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 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杂货店的“暗室”,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 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 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十几篇论文,自修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 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 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 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 桥,是为求学问,不是为得学位的。”他放弃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 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华罗庚被认 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 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 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拓展
华罗庚回国的故事
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若敝屣。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罗庚
1936年,在清华大学的.资助下,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求学。英国的学术研究环境相比于那时的中国要好上许多,在英期间,他发表多篇论文,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
次年国内抗战爆发,消息传到英国,华罗庚再也无法当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毅然放弃留学计划,奔回祖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回国后的华罗庚随清华大学迁往昆明西南联大任职。据华罗庚长子回忆,在昆明的日子十分艰苦,吃喝都成问题。为了节省开支,华罗庚还把多年的烟瘾戒了。
不仅如此,敌军频繁轰炸,人们的生命安全完全没有保障。华罗庚曾经被炸塌的防空洞活埋,幸而最后得救。
1946年,华罗庚等科学家被派遣前往美国研习。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教授,同年其妻儿前往美国与之团聚。对于华罗庚来说,这是一段来之不易的安逸时光。
次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听到消息十分激动,不顾美国伊大的挽留,抛弃优渥的条件踏上归国征程。
1950年华罗庚携妻儿回国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引用梁园典故,呼吁海外学子不要贪恋他乡,要为了真理和民族归国。这封信鼓舞了无数海外华人,引发了留学异国知识分子的归国风潮。
在美国时陈省身曾和华罗庚相聚多次,讨论过数次归国与否的问题,陈省身后来谈到这件事,说华罗庚回国之心比任何人都强。两次在国家多灾多难之时毅然回国,与国同行,华罗庚忧国忧民的一片赤诚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继往圣绝学,传后世之人
1950年华罗庚回国后,在一次会议中,伟人拍着华罗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华,你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华罗庚听罢十分感动:“绝不负期望!”
这不仅仅是对领导人的承诺,这也是华罗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华罗庚回国之后回到母校清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次年担任数学研究所所长。
肉体终会毁灭,唯有知识和思想永存,而培养人才是传承知识思想的最好方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薪火相传方能成就大业。华罗庚深深理解这点,所以回国后,除了继续做数学研究工作外,他把工作重点转到了培养年轻数学家上。
华罗庚非常看重下一代的培养不仅是因为出于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宏愿,还因为他的人生经历。
华罗庚少时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他靠着惊人的意志自学成才,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篇论文被当时的中央化学所所长王琎推荐给了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熊庆来。
熊庆来
熊庆来慧眼识人,不顾学历门槛,让华罗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担任馆员。随后几年间,华罗庚先后被熊庆来、杨武之等人破格举荐升为助教、讲师、正教授。
华罗庚家贫辍学是不幸的,但他的一生能得到这么多伯乐的赏识是非常幸运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多少有才之士因为无人问津而被埋没。
华罗庚也想当其他千里马的伯乐,继往圣绝学,传后世之人。他培养过的人不计其数,其中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华罗庚的得意门生。
陈景润
1956年,华罗庚收到一封信,信的主要意思是:我研读了先生的《堆垒素数论》,实在是伟大的书籍,但是书里有个问题算错了,我愿为先生拭去这粒小灰尘。华罗庚看完信,立马就这个问题重新演算,果然如那位青年所说的存在错误。
读完那位青年发表的《塔内问题》后,华罗庚十分兴奋,对这位青年赞不绝口,当即邀请青年来参加数学研究会议。随后举荐青年加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任实习员,这位青年就是陈景润。
除了陈景润,华罗庚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如万哲先、王元、潘承洞、龚升等等。
他还组织了数论导引和哥德巴赫猜想两个数论小组,鼓励陈景润专攻哥德巴赫猜想,后来陈景润发表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具有卓越贡献的“1+2”证明。
许延滨回忆恩师华罗庚时说道:老师总是让他们大胆发言大胆思考,弄斧就要到班门,耍刀就去找关云长练,不要害怕挑战权威。
华罗庚不仅是著名的数学天才,他还是一位甘为人梯的园丁,不遗余力提携后辈培养人才,为新中国的数学世界和社会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
1978年,华罗庚的恩师熊庆来逝世,华罗庚悲痛不已,为恩师写了一首悼念诗,里面有一句:“学生已有后起,苟有英灵在,可以安息矣”,这是华罗庚写给恩师的,也是写给自己的,能培养后起之秀,死后也可以安息了。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
50年代末期,华罗庚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数学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他意识到如果国内数学还是只专注于学院式科研,很快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脱离实践脱离群众,这和他归国想要为“大众谋福利”的初衷不符。数学是十分高深的科学,深入研究的大有人在,但把数学应用到实践中的人却很缺少。
由此,华罗庚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的第一次转变,由一开始的“向上”探索转变成“向下”普及。
回想当初伟人希望他培养出好学生的话语,华罗庚意识到培养人才不要只拘泥于象牙塔的精英,而是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习数学,让数学深入到生产每一个环节,这才是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
1958年开始,华罗庚一边在科技大学授课,一边研究数学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并带领学校师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去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华罗庚发现当时国内许多生产方式和思维仍然十分落后,这让他更坚定了要研究出用数学思维和方法改变当下落后生产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实验,华罗庚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对于工农生产具有重大实践与应用意义。
统筹法改变了很多工农生产无头苍蝇式的蛮干局面,利用数学理论对生产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管理。优选法主要利用黄金分割法用尽量少的实验次数选出生产的最优方案。
华罗庚的“双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原料浪费,增加了生产产量。
华罗庚在推广“双法”时,十分注重群众性,他认为这不是大学授课,这是面向广大群众的知识普及,高深冗长的理论不可取,重要的是要让群众听得明白,学的会,有成效。
为了更好地普及,华罗庚先后编写了《统筹法平话》、《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与其补充》等册子。
册子里的语言通俗直白,幽默形象。担心群众看不懂,华罗庚带领学生到各个工农生产基地进行宣讲,和工人、农民以及战士打成一片,人们称赞他是“人民的数学家”。
1970年,华罗庚给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讲授《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见当时国内对“双法”有多重视。70年代开始,华罗庚组建了推广“双法”小分队,亲自带队到中国各地去推广“双法”。
“双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工农业,在国防和科研项目中,皆可应用。例如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模拟训练系统等等,这些都是在华罗庚的启发下完成的。
伟人因为华罗庚推广“双法”的事曾经两次致信给他,一封说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另一封赞扬他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至此,可以说华罗庚没有辜负伟人当初的期望,也完成了归国之时自己写下的为祖国社会建设的承诺。
没想到,20世纪80年代,完成“双法”使命后,已是70岁高龄的华罗庚又再次转变研究方向。这次他着重研究数学和宏观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希望可以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
1985年,为了解国外应用数学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华罗庚应邀访问日本。6月12日,在完成一次演讲后,华罗庚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
早在1975年推广“双法”时,华罗庚就就曾因心肌梗塞一度病危。这位“人民的数学家”像他生前说的那样“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天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写照。
华罗庚在1950年写的公开信里说自己归国的决定是经过一年思想斗争后的结果,有犹豫有顾虑最后却还是不问前路,义无反顾。
华罗庚先生已经逝世多年,但像他这样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还有很多,就像是抗疫战士、消防队员、抗洪士兵等等,即使心里有着恐惧却依然逆行而上,可能这就是真正的英雄吧,平凡而伟大。
本文发布于:2022-12-24 23: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11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