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12-24 03:29:00 阅读: 评论:0

关于数学情境创设教学的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情境创设教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与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关键;精髓;教学情境

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数学问题提出首先要观察、分析情境,从中获取“问题”信息,然后从数学情境中创造并提出新问题。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提出的情境成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首要前提。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理智、恰当的数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示,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示与发展的条件。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与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兴趣、动机是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催化剂

当人们要从事一项有目的的活动时,事先都要有一定设想,进行一些规划和设计,作为教师,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也必须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它是一种构想,是教师为将来进行的教学勾画的图景,它反映了教师对未来教学的一种认识和期望。通俗而言,那就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你这样做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大家知道,教学设计首先要勾勒教学的顺序,即应当怎样提出主题?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勾勒教学顺序的时候,应当先关注怎样提出主题,这个主题应该跟学生是接近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又要围绕着教学主题,还能够使得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首先要关注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否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引起更多学生的深入思考,即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其次要关注问题的“障碍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不会阻碍学生的接受与兴趣,影响研究质量。

二、优化教学方法是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而对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其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加以利用,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教材带来了一些开放性、探索性习题,而一些教师仍是老观念、老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与探索,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比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一货车送货上山,上山速度为x千米/时,下山速度为y千米/时,则该货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千米/时。让学生试着完成它,两个班96人有8人能做出答案,其余的绝大部分是答案。

这是一道经典题目(小学奥数里就有),学生脑中已有小学里的平均数公式,以往的做法基本是做错后评讲,大部分学生当时是“理解”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碰到类似题目时仍旧是正确率不高。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无论是听教师讲还是自己看书,都有一个自己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给知识赋予一种自我意识下的意义,这就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德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上面学生的解法,笔者给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去登山,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从山脚爬12公里登上山顶,又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山顶按原路返回山脚下,求你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教师:按照大部分同学的解法,答案应该是千米/时,再请大家做出登山总共花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小时。

教师:那么总路程应该是多少千米,而事实上是多少千米?

学生:25千米,事实上是24千米,怎会多出1千米?

让学生自己自然而然地从中发现了错误,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进行了“自省”,加深了印象,并产生了一种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的心情。

教师:请大家回忆小学里所学的平均数公式?

学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教师:只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并不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应是什么?

学生: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学生在解决习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上述情况:新的习题出现后,本来应该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去解决它,但学生往往从过去的解题经验出发来看待新习题、解决新习题,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或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若能设法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就可创设出非常有效的问题情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习题的可变性、发展性,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结论,让学生“暴露问题”、“碰壁”,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这种心理冲突转变成探究知识真谛的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评价,发现不完善之处,并主动、***地进行调整,这样既能优化思维品质,又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益。

再比如一元二次方程中的问题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上课时竟有好多学生认为每年增加1.1万册书,学生对于自己在习题中出现的理解错误一般都持立即解决的心态,但因个人的能力有限,在自行解决部分错误的同时(不排除仍有错误的可能),总会有一些错误需要教师帮助解决,此时学生不仅需要知道与知识有关的错因,更需要知道与自己思维有关的错因,但正是在后一点上,教师有时却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需要打破教材结构,插入中间环节,减缓教材梯度,特别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数学命题,可分成若干相关的小问题,组成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链”,然后对小问题由浅入深、各个击破,这样可以减小思维的坡度,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并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只要自己“积极”地去面对它。

所以,笔者尝试了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解决的方法:

(1)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如果到今年年底达到6.1万册,问增长率是多少?唤醒学生脑海中的增长率公式;

(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年增长率为10%,则到今年年底应有多少万册藏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为5(1+10%),此时将10%换成x,学生基本会做;

(3)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年平均增长率为x,预计到明年年底将达到多少万册?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先前解决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有关目标问题的解决和形成。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得法”,从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学方法又呈现多边化、合作化、组合化,而且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不管怎样,优化选择教学方法,使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一定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以前做过什么?他在数学活动或者是数学实验方面,曾经做过什么?实际上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经验。

第二,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会有什么不同?实际上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构成,班级当中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什么样的不同。

第三,要初步确定课堂的组织形式,是整个班级一起学习,还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来活动,甚至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包括开展一些个体性的实验活动,包括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还要关注这堂课要利用什么模型,是否需要做适当的课件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这也是在确定课堂组织形式时所必须要关注的。

三、灵活处理与应用是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精髓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情境”和“境地”,指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问题情境”是指带有问题的情境,它会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出现矛盾和不平衡,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

一个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情境,笔者认为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真实,简短,能迅速引起数学思考。真实,就是指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从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如果问题情境能够有趣一些,那么效果就会更好。简短,就是指问题情境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太长,问题情境只是一个“引子”,要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能迅速引起数学思考,是指问题情境引导的方向尽可能明确,不拖泥带水,不拐弯抹角,通过一两个问题就可以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或方向,符合这三个特点的问题情境就是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情境。

需要说明的是,一节课的问题情境,如果能来自生活固然是好,但如果这节课确实是研究数学内容的知识,并没有合适的生活实例,那也没有必要“造”出一个生活场景,例如,有些数学知识要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来完成教学,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制定问题情境,如果是第一课时的延伸,那么完全可以取一个第一课时学习完之后,学生在作业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用辨别正误来作为第二课的问题情境,一样能够达到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2-12-24 03:2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情境   教学论文   数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