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杜甫《登高》
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解读杜甫《登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远望群山,好像被黄色染过一样。面对这一切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彻心扉。杜甫写这首诗时55岁,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那秋风中慢慢飘落的枯叶,正是他漂泊一生的象征。秋风劲吹,无情地把他卷下树梢,他的飘舞因命运不青睐反而变得更加壮美,纵然已经枯黄,他甘愿化做泥土,滋养着大树,融入那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长江”用“不尽”、“滚滚来”修饰。奔腾万里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这是何等的气势。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体生命、个人的成败在浩荡的长江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却是永恒的。作者因个体生命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感悟到生命的悲哀,他用酣畅的诗句为自己的生命唱出一曲悲歌。
通过以上各个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首联和颔联中的景物描写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这里有无边落木和滚滚不尽的长江,凄凉之中有壮阔和深远。所以杜甫虽然悲愁,但是不哀婉,细细读来,景物描写字字关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可看出客居他乡,漂泊流浪,而“万里”可看出地域之广,漂泊之远,“常”可看出时间之久,杜甫经安史之乱,十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虽然有过短暂的稳定生活,但是一直漂泊西南天地间。“独”正是说明漂泊的结果,孤独一人,无亲无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中适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之日,“独登台”,自有对家的一种思念。
人生百年,杜甫早已是垂暮老朽,总想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在“多病”的登高中自有对生命的叹息。而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纵观杜甫一生,他仅仅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低微的官职,回想自己一生能不苦闷、能不忧愁吗?他在为自己的生命流逝、功业无成而悲歌。
满目秋景,凄凉萧瑟,满怀愁绪无法排遣,秋景添悲意。杜甫虽然是年迈多病孤单一人却依然要登上高台祈福。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对不幸的抗争精神。所以杜甫的诗歌虽悲却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中虽有个人境遇的叹息,但年迈多病的诗人为何会长年漂泊,不能终老故里,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这时安史之乱虽已经平息,但地方割据乘机争夺地盘,民不聊生。而杜甫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艰难苦恨”中自有忧国的情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纵使“吾庐独破”他依然想到“天下寒士”,所以“艰难苦恨”中还有忧民的叹息。杜甫是宁苦身以利人,这样的一个悲天悯人的伟大诗人独登高台,想到自己的漂泊、人民的流离失所,可以说是悲从心中来。
“繁霜鬓”是自然的规律,更是“艰难苦恨”所致,而这更使杜甫“艰难苦恨”。
千般悲愁压于心头。在贫病交加中,杜甫连喝酒浇愁的权利都没有了,更要命的是“新停”,刚刚不敢喝酒,悲愁之深总对酒有一份向往,情感的需要而理智却告诉自己不可以,真是“长恨此身非我有”。这是个人多大的不幸,想到此真是又加一层悲愁。
综观全诗,杜甫为萧瑟秋景而悲,为长年飘泊流浪而悲,为孤独登台而悲,为年老多病而悲,为壮志未酬而悲,为国家百姓而悲,为潦倒穷困而悲,为不能饮酒解忧而悲。《登高》是杜甫在乱世中为我们唱出的一曲悲歌。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思乡、孤独、悲秋、年迈、多病、抗争、潦倒、贫困、忧国、忧民的杜甫。
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了种种磨难,他用满含泪水的双眼审视着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他用枯瘦的手拿起饱蘸人间悲苦的墨汁的巨笔书写下生命的感怀。
杜甫如落叶,又如一株寒梅。在凄厉的冰霜下,他开得高洁如明月。他病弱憔悴,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心宽如海。对天下之人报以亲切的怜悯,还有什么比这样一位老人博大的胸怀更震撼人心呢?心中的光明,驱散了阴霾与黑暗。留给人间的,是清风携来的寒梅的幽香。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开得坚硬如磐石。千般无奈,万种悲愁压于心头,他却高扬起不屈的头颅。他的身体是残破的,精神却是完整的。无论经历多少艰难坎坷,他始终不曾向命运低头,面对浩荡的江水一吐胸中块垒,永不屈服的呐喊伴随清风融入天地的正气,摇撼人间。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杜甫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1,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萧萧3下,不尽长江滚滚4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5,百年多病独登台6。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新停浊酒8杯。
注释:
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3、落木:落叶。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5、万里:远离故乡,指夔州距长安遥远,回京无望。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外。
6、百年:犹言一生。多病:杜甫患有疟疾、肺病、风痺、糖尿病、耳聋等多种疾病。独登台:时逢佳节,诸弟分散,好友先死,孤客夔州,举目无侣,故云。
7、艰难:一指个人生活多艰,一指国家世乱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白发日多。
8、潦倒: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新停:最近方停。时杜甫因病戒酒。浊酒:混浊的酒,指劣酒。
赏析:
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感,情景交融,气象高浑,语言精练而富变化,对仗工整且复自然,极沉郁顿挫之致,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首联起势警拔,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注,层叠而下。“风急”二字最为紧要,以下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皆从此生出。此联每句各包三景,上句风急、天高,下句渚清、沙白,皆从大处着笔,上句猿,下句鸟,则从小处陪衬,大小相形,格外醒目。颔联二句亦是从大处写秋景,犹如骏马走坂,奔腾无羁。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连用两叠字,已气势非凡,而又冠以“无边”、“不尽”四字,则悲壮中更极阔大,遂使萧萧之声,滚滚之势,精神跃然而出。若不如此,则振不起下半首。前半写登高所见秋景,泼墨淋漓,雄浑悲壮,遂为下半悲秋张本。颈联两句即从天地风物之大环境,紧缩至孤身一人,但内涵却极深广。宋人罗大经说得好:“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十一)此诗八句皆对,而又章法错综变化,前后紧相照应。尾联“艰难”应“作客”,霜鬓则又年老,何堪颠沛流离!“潦倒”应“多病”,止酒倍加寂寞,何以解忧消愁!妙在一结,大有登高极目、百感交集之慨,使人唏嘘感叹不能自已。明胡应麟盛赞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又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诗薮·内编》卷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通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登高》诗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脍炙人口。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风景的风俗。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也是一首登高思亲之作。
《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这天五十六岁的杜甫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旷代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写“登高感触之情。”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诗人登上高台,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写出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腾播众口的名句。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表现了诗人用词造句写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专以虚字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无边”句融《楚辞》“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登高》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先看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由以上的写眼前景转入抒胸中情,写得凝练而深沉。“万里悲秋”与颔联“无边落木”相承,由落叶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与颔联的“不尽长江”相承,由岁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壮志难酬之感。此联是诗人潦倒半生的生动写照。“‘万里’,是说离家有万里之遥;‘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犹言一生,又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八、九层可悲的意思: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无限的感慨!我们非常佩服诗人高度的概括能力。”
诗人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就开始携带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华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达成都,后由绵州泊梓州、阆州,大历元年(766)达夔州。十余年间,诗人辗转流徒,到处作客,生活无着,备受折磨,穷愁潦倒,多病缠身。“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牙齿半落左耳聋。”(《复明》)“卧愁病却废”。(《客居》)“眼复几时暗”(《耳聋》)。诗人耳聋、眼花、脚废,还有消渴症(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试想,一位“窃比稷与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伟抱负的诗人,现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独自登台,面对苍凉萧条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把颈联的“内容补充得更具体、更深沉了。这两句诗的含意十分丰富:久客他乡,则备尝艰难,这是第一层;艰难自然愁多,是第二层;愁多势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层;艰难、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诗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层;穷愁潦倒,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愁烦,这是第五层……。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好象意犹未尽。诗人把此时的情怀描述得这样细腻,给读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唐诗选析》)
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构成了一种雄浑、悲壮的基调。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一种壮烈的感情,读者依然能感触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
《登高》诗“雄壮高爽”,“故世共推之”,为“古今独步之作。”清施补华评赞曰:“《登高》一首,起‘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山说诗》)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而此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这首诗凝结着诗人壮志难酬、悲愤潦倒的喟叹,字字蕴含着愤慨,加之诗人技巧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故句句流畅自然,如天球石琢,已臻化境,充分体现出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
【原文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七言律诗 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题解: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2-12-24 01: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05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