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通用10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坐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
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曾经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
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雇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打击,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得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这种人吗?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对爱情婚姻轻率的行为,违背了人伦道德,可以说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入德国学校学习,专攻幼稚教育,五年后学成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作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陆小曼,1903年农历9月19日出生在上海南市孔家弄,比张幼仪小3岁,比林徽因大1岁。是一个肌肤白皙、眉清目秀、机灵聪明的女孩。小曼的母亲曾生育9个孩子,不幸先后都在幼年和青年时死去,只剩下排行第五的小曼。小曼是陆家惟一的孩子,体弱多病,从小娇生惯养。比起一般女孩更骄慢、任性。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幼时在上海的幼稚园度过,因为机灵漂亮,非常招人喜欢。6岁那年随母亲从上海到北京,与父亲一起生活,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是父母的心头肉,命根子。
陆小曼出生于既富又贵的家庭,她的家庭虽然比不了林徽因那样的显赫,父亲和公公都曾出任过北洋政府的部长,是真正的社会名流。但陆小曼的父亲曾任***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还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虽然社会地位不及林徽因的父亲和公公,但比经济实力却有过之无不及。陆定是真正的实力派,而梁启超与林宗孟却只不过是文人、秀才。由于陆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往都是军政界的要员,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结交的都是国家级的大人物。小曼从小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交往的也都是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
陆定虽然是官僚加金融家,但他并不是一个庸碌之辈,他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知识型的官僚。他不仅是晚清举人,而且还是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才生,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与曹汝霖、袁观澜、穆湘瑶等民国名流是同班同学。陆小曼的许多同学和小姐妹都是当时社会名流的千金,她们有一个小圈子,经常在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因此陆小曼是一个深感家庭优越感的女子。小曼的父亲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又加入***,也是有一定政治抱负,活跃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中的活跃分子。民国初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下令逮捕很多同盟会员,陆定就是其中之一。不久袁世凯杀害了其中的13名同盟会会员,陆定由于曹汝霖、张一鏖等人的营救,才免遭杀害,不久获释,因此他有许多政界同仁。陆小曼就出身于这样有钱、有势、有社会地位的家庭,是一个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历来骄慢、任性、我行我素、自我中心、感觉良好。
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对小曼却十分严厉,完全按照上流社会要求于淑女的标准教育小曼。既要她严守礼教,又让她学习上流社会一个女子具备的一切礼仪和知识。小曼从小的教育和后来的发展都是朝着做贵妇和名媛的标准按部就班进行的。而不像林徽因那样,被教育要做一个改造社会的职业女性。她们俩最初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她们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女性。前者是消极、享乐、玩世不恭。后者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职业者,是女界的推动者,具有***的人格。虽然小曼在行为上比林徽因更激进,更果敢,但那只限于爱情。她不关心社会,更关注自己。
16岁的小曼在圣心学堂成绩优异,招人喜欢,活泼快乐,如鱼得水。她精通英文、法文。英文论文、英文书信、法文书写熟极能流。她还能弹纲琴,长于画油画。一个外国人看了她的油画习作后,非常喜欢,以200法郎的高价买走。在圣心学堂,她是非常出色精彩的学生。她既有上海女孩儿的聪明机灵,又有北京女孩儿的端庄娴静,是学堂最受欢迎的女学生,一个未来的名媛。那些外国人非常喜欢她,称她为“东方美人”。
小曼的英文、法文十分流利,好像英文、法文更适合她的表达,懂得一两门外语是当时名媛的资本。小曼会钢琴,善绘画,还能写漂亮的蝇头小楷,具备名媛淑女的艺术修养。小曼能朗诵,会演戏,走到那里都引人注目。小曼更美丽动人、活泼可爱、温柔娇憨。这样的女孩儿就是圣心学堂中国女孩儿中最出色的女孩,一个完全合格的未来名媛。因此当外交部长顾维钧,要求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法文又年轻漂亮的女孩儿,参加外交部接待外国时节的工作时,小曼成了学校的首选人物。她是当之无愧的,机会是给那些有资格的人准备的。对于塑造一个淑女,外经部的接待工作也许是锻炼小曼的好机会,要想让小曼嫁给最有前途的一流男人,要想让小曼成为真正的名媛淑女,不能不经过这种锻炼,这是天赐良机。陆定夫妇看到了这种机遇,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带有荣誉性质的工作,让女儿参与外交部的工作。
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塑造和改变了小曼,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女中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她成了一个时时处处有意识表现自我的名媛淑女。她不再安于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她喜欢上了社交场合被人追捧、簇拥、高高在上的感觉,社交生活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的家庭生活一旦与她的社交生活发生冲突,她就要起而捍卫她的社交生活。因为她是名媛,社交场合之于她,就像水之于鱼,鱼离不开水,名媛离不开社交界,这是她给自己的定位,这是她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名媛,一个即使没有成就,也可以感觉良好的女人头上的光环。
小曼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最成功的,或许要算这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对于这项外交工作她十分胜任,完成的相当出色。她的顶头上司顾维钧部长也看到她出色精彩的一面。有一次,他当着小曼父亲陆定的面对一个朋友说:陆建三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陆定听后即尴尬,又得意。假如小曼以后不是嫁人,而是做一名专职的外交人员,或许她会和章含之一样出色。如果她成为一名外交官夫人,也是极好的选择。因为她喜欢社交生活,当工作和生活方向一致时,就不会有以后与两任丈夫的矛盾。如果那样,说不定她的人生要成功得多,她的生活也会幸福得多。
名媛淑女也爱国,喜欢国家富强,官场清廉。因此在翻译工作中她屡屡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情感,表现出自己机智幽默和风趣自然的一面。也许因为她是一个女学生,仅仅17岁,还是一个孩子,她说什么话别人都不在意。有一次法国的霞飞将军在检阅我国仪仗队时,看到仪仗队的动作很不整齐,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因此他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与世界各国都不相同吧!小曼虽然看在眼中,但却机智地回答:没什么不同,全因为你是当今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大家见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无法整齐。她的回答既挽回了中国人的面子,也让将军愉快之余对中国人有了好感。这样令人赞叹的表现,只有小曼这样聪明、伶俐、大胆的女孩可以做到。有这样令人满意的经历,小曼当然对自己十分自信。
外交部的工作,小曼不仅要陪同使节检阅仪仗队,还要陪同外宾观看属于国粹的文艺表演。可外国人往往不太喜欢我们的节目,而我们的节目有时也不够精彩,有些外宾就会毫不客气地说:这么糟糕的东西,怎么可以搬上舞台!小曼虽然也知道节目水准不高,不能让外宾满意,但她还是要回敬几句,杀杀外国人的威风。她说:这些都是我们国家有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外国人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耸耸肩了事。他们见识了这个小女孩儿的厉害,不仅没有对她反感,反而对她多了几分尊敬,以后的关系倒融洽了许多。
她的许多看似稚气,实则聪明的举动和言语,既是小曼机智天性的表现,也是她独具个性的特质。有一次在节日的宴会上,人很多,大概是联谊会一类的活动,不仅有外宾和上流社会的许多重要人物,还有他们的孩子们。孩子们兴冲冲地拿着气球玩,可是有些骄蛮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烟头把中国儿童的气球点爆,然后捧腹大笑。小曼看了气愤不过,也仿效外国人的做法,把外国儿童的气球点爆。外国人看得目瞪口呆,而中国人却不免有几分担心和恐惧,小曼像无事人一样继续玩她的,这就是她的个性,这就是名媛的气势,名媛是有个性、尊严的,她们是骄傲的,名媛不是奴隶,绝不忍气吞声。
对于活泼、好动、不甘寂寞的小曼来说,外交翻译工作既有挑战性,也有娱乐性。在一些豪华、热闹的场合,与一些精彩、文质彬彬的人共舞,是年轻的小曼热衷的事情。"北京的外交部常常举行交际舞会,小曼是跳舞能手,假定这天舞池中没有她的倩影,几乎阖座为之不快,中外男宾,固然为之倾倒,就是中外女宾,好像看了她也目眩神迷,欲与一言以为快。而她的举措得体,发言又温柔,仪态万方,无与伦比。"
天生具有艺术气质的小曼,有一副柔曼多姿的身材,听着美妙的音乐,摇动着轻盈的身体,一晚上转下来,确实有几分忘我,有几分陶醉。小曼在肢体的流动里感到飞扬的喜悦。也许喜欢于肢体的流动里感到喜悦的人,也喜欢飞扬的人生。小曼就是喜欢这样飞扬的人生,这是她一生的追求,"撒手",是多么的过瘾。名媛蔑视平淡,要的就是精彩。
徐志摩爱上陆小曼的时候,是离异了的“单身贵族”,而陆小曼却是正宗的“有夫之妇”。20出头的陆小曼,当时已经是北京交际界的名流,喜欢音乐、书法,舞也跳得好。因为婚姻的不幸吧,自叹独守空房、空度岁月,所以把精力发泄在牌桌上、戏园里、还有交际场合中。这里我说一句,所谓“婚姻不幸”,许多情况是男一女对“常态幸福”的一种误读,生在福中不知福,对婚姻有一种总也满足不了的“变一态”期望,所以幽怨不已。
徐志摩绝对是洋道德、西文化的急先锋。他在欧洲跟张幼仪离婚的时候,写了份离婚声明,张幼仪还听不明白,以为徐志摩要纳妾,她当时还是倾向于让徐纳妾的,可徐说,这不是纳妾,这是离婚。徐志摩即便不是中华民国离婚最早的,肯定也是比较早的。接着,就狂一热的追求起陆小曼了,方法也很简明,投其所好、写诗吟句,《翡冷翠的一一夜》就是写给小曼的诗文集子。陆小曼这堆干柴很容易被徐火给点燃了,终于下决心跟徐志摩一起粉身。通过一番磨难,这个比登天还难离的婚姻离掉了,要知道,当时陆小曼的丈夫,正是东南五省联军的司令王庚。1926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他们选择在北京北海公园结婚。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是证婚人。梁启超先生说,徐志摩啊徐志摩,你用情不专,结婚又离婚,你们两个都是“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做一次“过来人”。
事实上,知人莫过恩师,他们不幸被梁启超言中,又做了一回“过来人里的过来人”。离婚的原因也很简单,陆小曼过去是哪样的人,她将来仍然是哪样的人,如果她过去会感觉到婚姻的孤独,那么将来,她肯定还要品尝这种滋味,并不因为她跟“不孤独”的'人结婚了,她就感受不出来这个情绪了。我就说过,瘾君子,不因戒除了烟瘾,就一定能戒除得了心瘾。
如果徐志摩和陆小曼40岁再相遇,再谈爱情,那么有可能是另一种情状。可惜,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我们只能感叹他们相爱的还是太早了些,有些盲目和幼稚。可如果真晚了,又会有什么情调呢?哪里会有《翡冷翠的一一夜》里的种种柔情!
坊间传闻赛珍珠徐志摩曾经有一段暧昧关系。两人的相识还跟泰戈尔有关系。1924年,泰戈尔接受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中国。徐志摩不仅精通英文法文,也非常尊敬泰戈尔。因此,徐志摩充当泰戈尔中国之旅的翻译,同时照顾他的起居。
泰戈尔到达南京后前往东南大学演讲。徐志摩的翻译让大家赞叹不已。而赛珍珠也早就来到了现场,此次她是专门为徐志摩而来。赛珍珠早就通过徐志摩的诗集了解他。在晚上的欢迎宴会上,赛珍珠主动到徐志摩的跟前,与他交谈。有人向徐志摩介绍赛珍珠。在徐志摩的眼中,赛珍珠身材高大,虽然说不上漂亮,但具备一种神秘的魅力。徐志摩在与赛珍珠的谈话中知道她在两年前因为想要补贴家用才开始写作,他衷心地劝诫只有热爱写作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当时二十八岁的徐志摩比赛珍珠小了三岁,却已经出版诗集,翻译外国诗歌,这大大鼓励了赛珍珠。
赛珍珠的婚姻并不幸福,丈夫老实木讷,与她的性情并不匹配。而两人在婚后更生下了一个残障女儿,这让赛珍珠经受了巨大的压力。与徐志摩的交谈让赛珍珠的痛苦得到缓解。赛珍珠的父母笃信宗教,尽管她已经动心,但不敢抛弃家庭。不久,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街知巷闻,赛珍珠只好将自己的女儿心思藏匿了起来。赛珍珠着手翻译水浒传时还曾经给徐志摩写信,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指点。赛珍珠和徐志摩之间保持着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
让我们先看一则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报》的报道吧:“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则报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当时有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当然也是没能忘怀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文中说道:“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在同一时间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四个女人,一个是始为道义终被抛弃的原配,一个是追求经年苦恋未果的爱人,一个是爱炽生怨悲胜于欢的妻子,一个是朦胧暧昧抑或隐秘的红颜,都在为徐志摩“唱悲伤的歌”,为何如此?只为徐志摩曾经有过的深情,他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值得一说的是,这四个女人都非等闲之辈。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倶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发奋图强,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还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林徽因后来成为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陆小曼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名满北京城社交界,擅长绘画和表演,写得一手好诗文;凌叔华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小说方面颇有成就。
徐志摩,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毕生都在不懈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只活了34岁,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人吟诵的优美华丽的不朽诗章,还有那些为后人乐道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爱情,最先提到的就是张幼仪了,虽说他们在徐志摩中学毕业之后就结婚了,那时的张幼仪才15岁,他们在结婚之前素未谋面,可以说得上是靠人介绍而结婚的,当时大多都是听命于父母,而他们的结婚时两家人都是十分满意的,因为两个人的家庭条件都差不多,也可谓是门当户对。
张幼仪18岁时给徐志摩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留学在外,张幼仪也就随着爱人到了英国,去那边陪伴着他。但是好景不长,徐志摩遇见了他的第二段爱情,也就是林徽因,他们一见倾心,想要尽快的结婚,组成一个家庭,于是徐志摩向怀孕两个月的张幼仪提出了离婚,于是,他们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当徐志摩转身回来找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也回了中国,也就不了了之了。就在他心灰意冷感到孤寂的时候,他遇到了他的最后一段爱情。他最后遇到了陆小曼,没有过多久他们便结婚了,可谓好景不长,陆小曼用钱十分的阔绰,挥霍无度,不仅在家里面与徐志摩大吵大闹不知悔改,还在外面与别人整天厮混在一起不务正业,徐志摩只好在外努力工作补贴家里的用钱,直到徐志摩因一场意外逝世,陆小曼才顿然醒悟,改过自新,这便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波折,直到他飞机失事而死,他的爱情都是不圆满的。
徐志摩出生在商业家庭,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出国游历。在英国他遇见了对他一生都影响巨大的康桥。徐志摩有很多关于康桥的诗,包括《再别康桥》、《康桥再会吧》,还有《我所知道的康桥》,这三本书构成了徐志摩的康桥系列,也反应了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和他的家庭、婚姻和游学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商人,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安排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所以说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在国内徐志摩受到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虽然他内心有所想法但是没有付诸实施,但是在他到达英国之后,西方开放的教育让他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抛却最开始的包办婚姻。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林徽因,成就了他对爱情的幻想,林徽因是不知道徐志摩结婚的,所以接受了他,康桥就这样成就了他的爱情。
从传统的教育到西方新式的教学让徐志摩一直躲藏在心中的浪漫因子开始释放,是康桥让徐志摩睁开了自己的双眼来看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康桥拨动了他的求知欲望,也是康桥告诉他你应该有自己的意识,不应该固步自封,这样的康桥怎么能让徐志摩不为之动容?康桥是徐志摩的新生地,无论是爱情,还是世界观。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并且对他影响巨大。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徐志摩
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
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
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
(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关于徐志摩大全
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提起徐志摩就会令人想起他的那首《再别康桥》,诗中流露出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不舍之情,而这份离别时的不舍既是对康桥,也是对他一生痴情的女子——林徽因。
徐志摩的诗歌大多都是抒情诗,用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抒发着自己快乐、悲伤的情感世界。而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就是与林徽因分手之后。在他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讯之时,他已经与张幼怡离婚,急忙回国正想要把这个高兴的事告诉林徽因,畅想着两人以后的幸福时光时,林徽因的喜讯就像是一道闪电击向了这个多情而又专情的男人。
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结局是早就注定了的,只因为他们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林徽因是不愿意为了成就自己的爱情而破坏她人生活的,她与张幼怡同是女人,懂得女人失去家庭后的悲哀,所以她选择了梁思成。她是极为不愿意做感情里的第三者的,这与她自身的修养以及坦荡的心性及相关的,也正是这样一个豁达的女人才能配得上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般绝佳的男子了。
徐志摩也是一个随性、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爱情,抵制旧制度,崇尚新思想的文化学者。他与张幼怡的结合只是两方家人的撮合,没有任何爱情的基础,只因门当户对这样的旧观念而合作并组建起一个家庭。张幼怡的确是一个贤妻良母,可是徐志摩要的并不是一个贤妻良母而已,他要的是一个能够与他的思想并驾,有见识、有思想的爱人,显然那个时候的张幼怡并不符合这个要求。他曾对张幼怡有“小脚女人”这样的称呼,张幼怡并不是小脚,这个称呼实在讽刺她的见识之短浅,从此便可以看出徐志摩对这个妻子的不喜程度。即使在自己三岁的小儿子过世后,他也在父母的压力之下才勉强回去看了一眼,他是极为想摆脱这样一个陈旧的家庭的。
徐志摩是一个多情且专情的男人,却也是一个狠心的男人。徐志摩一生都难以忘记的女人就是林徽因,即使在林徽因结婚以后,他也不曾放弃对她的追求,直到遇见了陆小曼。而他也是因为要赶去林徽因的文艺沙龙,所以才会乘坐那一趟免费的飞机,最后留给这三个女人一生的悲伤。徐志摩是一个为爱情而生的男人,他的爱浪漫、炽烈、且充斥着文人的笔墨香。他的诗歌是写给林徽因的、是写给陆小曼的,却唯独不能给张幼怡一丝温柔,即使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略显疏远的,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男人狠心的一面。他可以去爱很多女人,他也有让很多女人为他疯狂的才情,再加上他温文尔雅的气质,他的身边是不缺女伴的。多情总比无情苦,有些感情、有些人只能勿相忘、终不成。
徐志摩于林徽因是牵挂,林徽因于徐志摩则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美好;徐志摩于陆小曼是理想的爱人,陆小曼于徐志摩是一个摆脱旧思想的契机,也是走向经济困难时期的转折。而他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一段感情颠簸的经历里走向了巅峰,是感情成就了这位诗人,也是这个诗人的才情注定了他爱的女子都不一般。
徐志摩的死是充满悲凉的,飞机失事以后徐志摩的尸骨本应由陆小曼领取,却被她拒绝了,最后由他的前任妻子张幼怡领走。他生前最看不起的女人却因他的抛弃而重生,他生前想要摆脱的女人死后却还是没有摆脱。他爱的女人却已经无法正视他死亡的结果,开始将自己的思维囚禁,做起了那个“小脚女人”。命运弄人,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到死后也都成了泡影,只为心灵寻求一个归宿。
剑桥内,河水穿过大学城,波光不兴,安静祥和。徐志摩清瘦的身姿立在河岸边,望着柳树垂枝,轻曳水面,划出一片涟漪。
回想那时,徐志摩同林徽因踩着播洒下来的月色和雾气,听异国的钟声,漫步于此。
闻者不禁唏嘘感叹——才子佳人不在,风景依旧。
24岁的徐志摩,满腹才情,生活的曲折磨难使他郁情难释。上帝让他身边多了情窦未开的林徽因,这是一个青春年少,美丽纯情,但又充满智慧的女孩。徐志摩能感觉的到,身边的这个女孩,同他一样,洋溢着澎湃的感情,能够激发起难以想象的力量,那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认同感,他们都是有感情,有诗人血液的人。
传言说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
徐是浪子,是善于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对林徽因的爱,他表现出了自身最浓烈的爱恋。正如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回忆道,自从徐志摩见到林徽因之后,他言必称林;见到林时,那魂不守舍的目光;他常常跑到理发店去看邮件,这一切,坦白无疑的表现出了徐浓烈的爱。
徐志摩那炽热的表白像一阵又一阵的浪头,不断的拍打着林徽因少女的内心。少女的内心中有一块极其柔软的地方,不经意的碰触都会敏感的异常,哪经得起徐那烤的人脸红发烧的情信。
林徽因初识徐的时候,被徐的才华、热情、忧郁的气质迷住了。林惊讶于徐志摩能够读懂自己眼中的情感,那是一种饱含泪水,对于生活中美的感悟。
感情发展到无法排遣的时候,林徽因做出了决定,她给徐的信只有这么一段话:我不是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你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
徐做出了决定,他看到这封信,应该是喜悦大于痛处。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外界的质疑和反对都没能阻止他改变决定,他和张幼仪离婚了。
他放弃了家室,却未能得到林徽因。
爱情使人盲目,使人丧失理智,林徽因也一样迷失于其中。可一阵凉风就吹醒了陷在爱恋中的林,林终究是拥有中国传统的女子特有的稳重。
林同父亲乘着回家的轮船,只能望着雾气中微微颤抖的徐志摩,她心痛了。
林徽因给徐的信道出了林徽因一直以来心中的郁结,她对徐是有感情的,但是对他的家室一直心怀芥蒂。她同她的两个姑姑一样,不能释怀的是一个有婚姻的男子,也不能释怀他在婚姻面前做出的过激行为。她是一个有思想,有尊严,有超乎常人智慧的人,她不是那种在爱情面前卑微匍匐的人。她能体会到自己和徐在一起时,少女的心跳动得是那么快,脸颊是那么绯红,可是理智又在警示着她,徐并非能够陪她一辈子的人。
世人一直把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但是由于社会的荆棘,才未能在一起。
那浓烈的爱恋固然使人内心澎湃,可也只是一时的激情而已。
林徽因是个感性的人,可也是一个理智的存在,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了时代的奇女子。
本文发布于:2022-12-24 00: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04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