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000字

更新时间:2022-12-23 23:38:00 阅读: 评论:0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精选8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

《经济学原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中,向读者先阐述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紧接着就向我们介绍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仿佛是赋予读者一个经济学家或者说研究者的身份,更深地去体会这本书的奥义。

然后曼昆从不同对象看待经济学的不同角度来深入阐述,这个角色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同时,大量的举例也让我更好地去理解。书的左右侧还特意留出了一块对一些名词作专门的解释,好像划重点一样,读起来也是很方便,且回头再复习、检索也更容易。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版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当然,不同的人读这本书肯定有不同的见解,我在网上也不乏看到一些反驳曼昆观点的论据。那么我对于《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读过之后,印象里最深刻的一点就是经济学可以让我学会做决策。我引用书里对一篇新闻的摘录中一句话:“我想象不出对于公司CEO、国会议员或美国总统来说,什么专业比经济学更好。”说学好数理化是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因为你会有很多对于生活细节上的知识以及更强的逻辑能力,被扔到一个荒岛上理科学的好得或许可以比文科学的好的多活好久等等。但经济学是一种系统的、经过严格训练的思维方式,只要不出现被扔到荒岛上的这种特殊情况,我觉得经济学更能使我终生受益。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2

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

①享受的生活;

②政治的生活;

③沉思的生活。

一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二是追求权力和荣誉

三运用理性追求真理

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3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People face tradeoffs.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Apple的总裁,Oracle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金融0901班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5

《曼昆经济学原理》很意外的想法,老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其实经济学的书很多,以前本来选择学金融。但是我想教科书,我是没法看的。因为那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吸引了。给我的结论就是这本书让人很轻松快乐的接受他,不像其他经济学的教科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读来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人身的道理。学经济的同学,在课堂上听得像一个机智善辩的老师滔滔不绝地步道,让人有着醍醐灌顶的新鲜感,但总担心老师咄咄逼人的提问。但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则是用例子说话,像年轻的老师谈吐风趣,总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讲课一样,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让我们愿意去接受他。曼昆在书里有说过:“本书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会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并且本书通过把理论、案例研究和新闻中的经济学事例结合起来,将给你提供充分发展和实践这种技能的机会。在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细节之前,概述一下经济学家如何研究这个世界是有帮助的。

本书第一章就有十大原理: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书。可是网上的评价让我匪夷所思,在我觉得一本写理论的书,是乏味的,但是我却看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力不是一般的大,让我很有兴趣去看他。并且看了后也没有失望,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每阐述一个经济学原理以后就尽可能地回到与这种原理有关的应用和政策上来。例如,这本书在第4章到第6章阐述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以后,紧接着在第7章至第9章把这些原理应用于市场经济社会所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自由市场制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的途径?税收是如何妨碍市场机制运行的?谁是国际贸易的赢家和输家?“案例研究”原本是工商管理课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曼昆把它运用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来说明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一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有相关的案例研究。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还设有“新闻信箱”,引用报纸上的新闻来说明如何运用经济学思想来阐述当前的社会问题。最后,这本书的体系结构也不同于流行的经济学初级教程。它不是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经济学研究什么”开始,而是在开篇第一章集中概述了经济学的十个基本原理,这使初学者一开始就能抓住经济学的精髓。这本书也没有严格遵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传统二分法,而是尽量模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界限。第一章的“经济学的十个原理”既有微观经济学原理,也有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这个宏观经济学内容现在被曼昆放在了“供给和需求”篇目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6

6月14日和表弟一起去吉林大学闲逛时,正好遇到毕业生在甩卖个人物品,无意中瞥见了摆在地上的《经济学原理》,我也没有还价,拿出15块钱将其收入囊中。之前在网上看到大家对《经济学原理》评价都很高,各种推荐。但是由于我手机里的电子书太多了,所以虽然对其慕名已久却没有仔细去查找,这次无意中买到纸质书,也算是一种缘分。

回到上海后,我就开始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翻看它。因为自己感觉真正可以静下来看书的时间其实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所以可以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是在地铁上,我为此还背了一个可以装下它的双肩包。直到前天才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这两本书,刚开始时还能看懂个大概,直到出现了各种公式和复杂的定义,我就只能去意会而不深究了,所以只能说是浏览了一遍,不能说看懂。不过即使没有看懂,但我已经被里面深入的讲解吸引了,使我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章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党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后面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从这十大原理中的一个或几个出发进行分析,可以说它们构建了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经济活动。

供给和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通过竞争实现了稀缺资源的分配。无论是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微观经济学,还是研究整个经济的宏观经济学都可以利用经济学十大原理,从供给和需求出发来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全书没有向我灌输任何一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只是在利用各种中性的语言和案例诱导我***地去思考,真不愧为《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7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8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本文发布于:2022-12-23 23: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9/104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