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四年级语文版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实验学校习题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
1.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解释下列词。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
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
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2.小古文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③,乃
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注释]①抟(tuán):用手将松散的物质搓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重。③力
不暇供:力不从心。
[1]这则小古文讲的是《_____》的神话故事,关于女娲还有另一个神话故事
是《_____》。
[2]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3]“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A.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一个个
的人。
2/6
B.于是女娲便用草绳置于泥中,举起绳子就变成一个人。
[4]请用“”划出造人过程的句子,再结合句子谈谈神话故事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5]神话故事知多少:
中国神话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神:看到“天地开辟”一词,会想起化作万物
无私奉献的_______;看到“太阳”,会想起执着的______和勇猛无敌的
______;看到“百草五谷”,会想起勇于开拓的_______。外国神话故事也很经
典,你最喜欢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练习。
王戎七岁,。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取之,信然。
[1]补全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戎__________》,王戎是“___________”之
一,自幼聪慧。
[3]解释下列字、词。
(1)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竞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并答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
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面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_竞走:______________信然: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戎为什么站着不动?(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故:__________堙: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外你还读过哪些有关神话故事的书籍呢?请列举两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短文。
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①。久
之②,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③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两不相下:不相上下。②久之:过了很长时间。③逐:追。
[1]根据短文内容,在()里写出带点词语意思。
(1)耸毛竖尾。(__________)(2)白猫走入室。(____________)
[2]哪只猫输了?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
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
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
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里:乡里。⑤文
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
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____以堙于东海:__
[2]这则神话选自______,精卫是神话中___的名字,传说是__的小女儿溺水
身亡后的化身。
[3]神话拥有无穷魅力就是因为它具有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读了这
4/6
个故事,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④之⑤其坐⑥。至之市,而忘
操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⑧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⑨不得
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⑩足?”曰:“宁⑪信度,无自信⑫也。”
注释:①欲:将要,想要。②履:鞋。③度(duó):测量。④置:放置。⑤
之:量好的尺码。⑥坐:同“座”。⑦操:携带。⑧持:拿。⑨遂:于是。⑩
以:用。⑪宁:宁可。⑫自信:相信自己。
[1]根据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B.遇事不能嫌麻烦
10.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
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
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
词语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
[2]给下列下划线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蟾蜍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
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shàoshǎo)女,名曰(yuē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nìruò)而不返,故为(wèi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
5/6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常衔西山之木石诸儿竞走取之B.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C.夸父与日逐走诸儿竞走取之D.树在道边而多子道渴而死
[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___________)——(溺)——(__________)——(堙)
[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
现这种精神的有(________)(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
头绑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
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1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
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3.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
“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之满握“之”的意思是(_____)(A.代词,指手B.代词,
指果)
(2)母曰“曰”的意思是(_____)(A.说,告诉B.日子)
(3)汝勿贪多“汝”的意思是(_____)(A.你B.女孩)
6/6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
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各小孩______,只有王戎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8:1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9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