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文
赏
析
及
教
学
设
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目录
1、草原
2、丝绸之路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6、冬阳童年骆驼队
7、祖父的园子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10、杨氏父子
11、晏子使楚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16、桥
17、梦想的力量
18、将相和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冈
21、猴王出世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临死前的严监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3、刷子李
24、金钱的魔力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6、威尼斯的小艇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草原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
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
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
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迂回渲染勾勒新鲜明
朗渲染勾勒低吟回味翠色欲流一碧千里;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
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
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地方?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高原辽阔的大草原。
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
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
分别是哪几自然段?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
画下来请你说一说:
(学生自由读)(假设学生回答:景色美人热情)(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
话斜阳)
2、学生说难读的词,课件出示词语,(迂回渲染勾勒新鲜明朗渲染勾勒低吟回味翠
色欲流一碧千里)指名认读生词。
3师:(假设学生回答:景色美人热情)(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过渡: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学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
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请大家用心地读读这一段,把自己置身于
辽阔的大草原之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
同桌交流讨论:你最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话?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汇报,细细品读,教师适时点拨
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
A课件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
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品读体会
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师:(板书:一碧千里)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
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生:小丘是绿的,平地也是绿的。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
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放眼处处皆绿色。
(3)、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一个形容绿色的词语,赶紧找一找。“翠色欲流
(3)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手来表现小丘柔美的线条?
(4)缓缓地高起,又缓缓地低下,就像是绿色的——波浪。沿着这条波浪般的线条放眼望去,
就觉锝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翠色欲流”。
(5)师:你能把这种柔美的感觉读出来吗??这段话给怎么读?(慢一点、轻一点、优雅些
甜一点)这绿色向周围慢慢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
感觉会更好。读出了这种自然、流畅、轻盈意蕴.齐读
D、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感情朗读,草原上这幅巨大的绒毯仅仅是一种绿颜色吗?
(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出示画面。这是什么修辞?(比喻)
(3)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4)是“绣”字!(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本因为吃草无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
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巨幅绿色绒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奇
妙!
E。、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说修辞,体会吧美景。
(2)感情朗读。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静静地望,细细地品,面对这番美景,此时此刻老舍先生他怎么了?难怪老舍先生会不由
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是作者的两次抒情,一次要高歌,一次要低吟,两
种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心境
小组讨论高歌什么?低吟什么?
汇报交流。
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
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四感情朗读回味草原美景
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
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配乐引读课文。
三、课堂巩固
草原是一幅画,草原是一首诗,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
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
做些什么呢?你可以用诗的形式,也可以用一句话把你最深的感受记录下来,好吗?(生写、
师适时点评)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深深的感受到,草原的美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
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六、作业设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一碧千里
草原景美
翠色欲流
白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用了托物言
志,借物喻人的比喻手法;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
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
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
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
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
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
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
的波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
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西部建设的资料;了解戈壁的特点;白杨树的生长特点。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出示矛盾《白杨礼赞》中的一段描写白杨的话。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读到一篇很美的散文,就赶紧记下来了,这会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看短文,老师朗诵。
师:听了这段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师:这段话就是出自文学家矛盾的《白杨礼赞》,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陶铸先生的《白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生词
1.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出示词语:清晰新疆陷入
这组词你觉得该注意什么?课件(易写错的地方变色)
戈壁茫茫浑黄一体
读了这组词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高大挺秀坚强生根发芽
看到这几个词你又想到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特点
1浏览课文,找出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1)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2)“你看那树多高!”
(3)“你看它多直!”
(4)“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体会特点。
(1)出示: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师:自己读读这句,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生谈印象,高大挺秀。
(3)怎么理解的“高大挺秀”?换成“高大挺拔”行吗?(出示对比句)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每隔几分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4)为什么在这用“高大挺秀”,究竟秀美在哪?
(出示第一段)感受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理解感悟秀美体现在:自身--高大挺拔,生命力强。
环境中--于茫茫戈壁更衬托它的美
(5)感悟朗读。
(6)体会爸爸说的话。(出示)
第一句:体会白杨直,高大。
第二句:抓住“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生命力强。
(1)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地方需要它?学生想象
(2)出示:
阳光明媚的学校需要它,它就在学校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的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戈壁滩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
干。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
第三句:从“不管……不管……总”体会白杨坚强不屈。
(1)对比读,体会出什么?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暴雨倾泻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烈日曝晒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天灾虫害侵袭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3)此时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生谈。把你想说的告诉它吧,指导朗读。
四、体会神态变化,感悟心声
(1)爸爸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要表白自己怎样的心呢?学习第13至15自然
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通过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
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同学们知道吗?
学生通过理解,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当时新疆条件艰苦,边疆建设者的伟大)
五、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爸爸的神态还发生变化了呢?
(出示最后一段)“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
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
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
2.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此时他可能会想什么呢?
3.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会浮起一丝微笑呢?
4.理解最后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爸爸欣慰的
笑了。
(3)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新疆有了巨大变化,现在也是一片繁华景象。(出示图片,感
受新疆的变化)
六、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通过写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表达爸爸要像白
杨树一样坚强,要和自己的儿女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
人,托物言志。
七、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
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冬阳·童年·骆驼队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
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
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
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
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
行间的深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
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童年的美好。
4、能了解作者的背景,有进一步的阅读期待。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来聊一聊,你的童年里有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
触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起阅读兴趣。】
预设1:觉得课题很有意思,很特别。(师: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预设2)
预设2:会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等等。(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
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预设3: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师:请大家再读课题。这个题目把三种事
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
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
题。
(二)交流信息,作者简介与背景
1.师:除了要熟悉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经过预习,你们对本文的作
者有了哪些了解呢?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表扬从资料袋
中摘取信息的学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介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
解。为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地铺垫。】
预设1:这篇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写过一本《城南旧事》,并且被拍成了电视剧。
预设2:作者林海音是在日本出生,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城南旧事》就是描写了她
在北京经历的童年往事。
师:《城南旧事》是一部你们爸爸妈妈曾经看过的电影,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家问问,他们
看后的感受。
2.引导学生质疑。
师: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你现在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预设1:作者的童年经历的哪些事情,能让她为此写一本小说?预设2:给作者童年留下印象
最深的是什么?等等。
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3.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
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
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
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Ppt}
(三)经过我们的预习,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哪些字的字音和字形需要我们注意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
主动地学习生字。】
结合预习情况,在在生字、新词的音形义上进行点拨。
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点拨:
卸煤中的“卸”的笔顺,第7笔是“提”。共9笔。并在生字本上书写一个“卸”。
咀嚼中的“嚼”、是个多音字,它还念jiáo,如慢慢地嚼。
傻事中的“傻”右上部分里面的笔画。并在生字本上书写一个“傻”。
(四)初读课文,理解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
预设1:学生默读后交流,答案基本一:4个片段。接2。
预设2:答案不统一,有说三个片段,有说四个。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按顺序梳理片段。
并追问具体描写段落。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讲的第一个童年片段。
【设计意图: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理解方面,重点之一就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意在
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根据叙述顺序梳理出具体内容。】
:4个童年片段
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
骆驼队过来时,。
春天就要来了,。
夏天来了,。
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我看骆驼吃草,我的牙齿也动起来。4
骆驼队过来时,我和爸爸讨论骆驼脖子下系铃铛的来历。5-9
春天就要来了,我想剪去骆驼的旧驼绒袍子。10
夏天来了,我问妈妈骆驼的行踪。11-14
3.用小标题来概括这四个片段:
(板书:学咀嚼、猜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3、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4、能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句段。
教学重点:能抓住课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感受语言特点。
(一)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还记得文章描写了童年的哪几个片段吗?
预设1: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我和爸爸谈论驼铃的来历。春天骆驼脱掉绒袍子。夏天我问妈妈
骆驼的行踪。(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再说说。)接预设2
预设2:用小标题概括:学咀嚼、猜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设计意图:学生有的会根据语言的直接描述,梳理主要内容,有的会根据小标题来概括主
要内容。经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发现,运用小标题的方法,能使主要内容更简练。】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常用的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合并段
意、题目扩展、六要素、找中心句,当一篇文章描写了几件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提炼
小标题的这种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请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
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设计意图:阅读叙事性作品,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
回顾、梳理体会感情的方法。以读带讲自主的关注文章的重点词句。】
PPt: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1:从“那样….那样….那样….”体会到作者观察骆驼非常仔细。
(从骆驼的“咀嚼”这个动作,体会到生活在城里的孩子,看见了骆驼吃东西的样子,一下
子被吸引住了,并幼稚的模仿起来。体现出小孩儿的天真,童真。)
师: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
童真、童趣。
预设2:如果学生在理解“咀嚼”时遇到困难,我会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咀嚼是什么意
思?怎样咀嚼?接预设1。
预设3: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看“呆”了。(师:是什么让她发呆呢?接预设1.请生读
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引读:PPT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那样(),那样()。它
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大鼻孔里(),白沫子()。我看得呆了,
()。
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
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看得太入迷了)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五六岁)
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
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
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
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
—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引导学生读出童真。)
自由学生朗读,指名朗读,相互评价。
(三)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师:这是一篇笔触细腻,文辞优美的文章。聪明的同学可能注意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反
复读,然后画下令我们感触最深的句子,认真体会;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是一种非常好
的阅读习惯。请大家在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预设1:猜测挂铃铛的原因(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
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师:这一部分大量地御用的任务的什么描写?(对话描写)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
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指名说。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小英子的观点是——这两个观点那个对呢?(其实
这两种看法都没有错,就连爸爸最后也很认同小英子的看法。不管怎样,从她与众不同的答
案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师: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接预设3
预设额2:看骆驼脱毛
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指名读。
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预设1:天真、可爱、充满童趣。(师: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预设2: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
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
反穿大羊皮呢?这样写突出了小英子的天真,被新奇的骆驼吸引,把自己当做骆驼的一员。
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
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从“想替骆驼剪毛”
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预设3:
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接预设1)
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可是,夏天过去,秋
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ppt分角色朗读
四、链接拓展,体会对童年的怀念
1.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
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
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
抒发自己的情呢!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
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她所要留住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林海音她怀念故土)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出示ppt引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
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
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
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
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文章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
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
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
年发现。
全文共有1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
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
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上了六年级,在一次生物课上,
老师讲到了人的起源、发育和进化,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可能是自己太高兴了吧,
居然情不自禁笑出声,遭到了老师的惩罚,被老师罚站在外面。虽然被罚站在外,却使“我”
明白了一个小道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
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
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
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
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
走进童年去寻找童年的发现吧!(板书:8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教师梳理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流利。
2、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并理解词语。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
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师:作者的发现非常有趣,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
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
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话。
3、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
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
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格外高兴、得意……)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
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谁来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童年的秘密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
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
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
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
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
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爱迪生、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
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
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小朋友: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小朋友: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
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
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朋友: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办。”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
逐和迫害的风险。”
五、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获得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同学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
发明”“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沿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
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身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3、有感情地读课文。师:当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格外高兴和得意,生物课上当众受到
惩罚的愤懑。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有感情的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1、写一写自身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七、板书设计:
梦中飞行富于幻想
请教老师勤学好问
8童年的发现
痴迷研究执着探索
发现规律大胆想像
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
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
事。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
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
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
停顿的恰当。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
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
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字里
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
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
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
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
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
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
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
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
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
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
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
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
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方法,
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
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
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
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
原因。
2、师: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
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
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
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3、师:你来读读,你读明白了什么?(可追问:两家关系怎么样)(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
彼此比较熟悉)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
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
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读一读。
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
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
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
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
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
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
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你们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
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你们的校长,可以称为——阮夫子。称孔君平为“夫
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
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
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预设评:你真是伶牙俐齿;谁愿意跟黄鼠狼结亲啊?真是臭大了;黄帝,我可高攀不起啊。……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出口成章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唇枪舌剑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
四、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
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参考答案: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
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
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
喜可贺!”(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评价:动作、心理、
神态)
五、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
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2、指名背。3、男女生比赛背诵。
六、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
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除了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
内涵。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比杨氏子更小的孩子的聪明机智。大家自由读读看。
1、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如果有时间可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
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是战国末期佚名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
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
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
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全文语言简洁明了,层次分明,
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且叙述客观,情节一波三折节奏紧凑充实,作者将两国交锋时的
紧张刺激娓娓叙来,并且通过语言描写向读者传递这种气氛使读者如有亲身体验之感,同时
也能领略到晏子的风采。
全文语言精炼,却写得生动传神,文中所塑造的晏子形象,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
娴于辞令,出妙语而制胜。其思维的敏捷,论辩的严密逻辑性以及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气
量风度,均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晏子形象在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艺术画廊中,也是
独具特点,闪烁着耀眼光华的晏子的炉火纯青的外交艺术和高超绝妙的讲话艺术,丰富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至今仍值得人们研究和借鉴。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
的表达方法。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体悟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去理解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简单
推理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介绍背景,推出晏子。
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很多有学问有才能
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今
天老师将向你们介绍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他就是“晏婴”,
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2、引导理解“子”。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发学生兴趣,读文:
晏子作为外交使节出使楚国,理应受到尊重,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楚王又是怎样一次次地侮
辱晏子的呢?
2、学生展示读文。
注意:(1)引导学生正音,识记词语,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楚王是怎样一次次地侮辱
晏子的,画出有关语句?
3、师生交流:
楚王是怎样一次次地侮辱晏子的?结果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不敢不”。
句式变换练习: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引导小结:楚王前后会有如此之大的态度转变,不得不尊重晏子,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
晏子有出众的()。
三、研读第一个故事。
1、学生仔细读课文,思考:面对楚王的挑畔,晏子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语句。
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3、深入读故事,注意晏子的动作、表情。
思考:晏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结:是呀,晏子正是以他的睿智和不卑不亢的精神气节,不但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而且还讽刺了楚王。让楚王未见其人,先受其一次迎头痛。
你看晏子是多么会说话呀,那么接来的情况,他又是怎样一一化解的呢?
四、拓展、作业:
1、同学之间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2、继续读文,晏子是怎样面对楚王的挑畔的?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能言善辩、不卑不亢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1课《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思
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从人物的语言
中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和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怀。难点是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接着进行部分细化分析,再进行课文结构首尾呼应的点拨,
最后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品读全文,升华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楚王与晏子间的第二、三次较量的事例,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
2、抓住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国情怀。
3、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楚王与晏子间的第二、三次较量的事例、体会晏子说话的技巧。
2、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结构,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事件组成?
(二)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结果楚王没有成功侮辱到晏子,晏子
获胜了。难道楚王就此罢休吗?不会的。接着他又想出了两件事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晏
子是否败下阵来了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接下来的两次较量。
(设计意图:这是导入课堂的环节,我抓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利用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回归课堂。每节课只有40分钟,激趣入课,有
利于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是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这个激趣属于有效学习。)
二、体会侮辱的原因和结果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的句子。
(二)课件演示想侮辱宴子原因的句子: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势,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傲慢自大、目中无人)
(三)课件演示楚王改变对宴子的态度的句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设计意图:文章利用楚王对待宴子的前后两种不同态度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是一种首
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这个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四)指导朗读。
(五)晏子最后得到楚王的尊重是楚王自己改变了态度吗?
(晏子依靠自己的机智善辩、不畏强权、不卑不亢的表现,获得了楚王的尊重)
三、交代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复习宴子与楚王的第一次较量,总结学习方法
1、请学生复述第一次较量的过程。
2、感受晏子语言的巧妙、体现人物的特点。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
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不卑不亢、将计就计)
3、小结过渡:
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地挫败了楚王的侮辱计划,取得胜利,接着我们来学习晏子如何挫
败楚王的第二次侮辱。
(二)学习晏子与楚王的第二次较量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楚王想侮辱晏子,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经过: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小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
结果: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赢得这回较量的胜利。
2、画出描写晏子言语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课件出示重点句: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引
导学生体会晏子聪明过人,不畏强权。)
⑵指导朗读。
⑶找出其他语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如:“这是什么话?……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
齐国没有人呢?”
⑷提问:晏子的这次回答的话,你觉得妙不妙?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谈到:晏子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结果却是有力
地贬损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⑸小结过渡:
在第二次较量中,楚王没有从晏子身上捞动任何好处,反而被晏子给取笑,他环恨在心特意
安排了第三次事件,想一雪前耻,他的计谋能成功吗?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次较量。
(三)学习宴子与楚王的第三次较量
让学生用学习前两次宴子与楚王较量的方法自学宴子与楚王的第三次较量
1、出示自学提纲:(幻灯片演示)
(1)默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晏子的语言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生汇报:
(1)指名回答提纲1题:
起因:楚王利用安排的囚犯借口齐国人在楚国干坏事,侮辱晏子和楚国。
经过:晏子利用推理逻辑,把柑橘变成枳推理出齐国人在楚国干坏事的原因,回敬了楚王,
使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结果:楚王向晏子赔礼,晏子在第三次较量中又取得胜利。
(2)课件出示重点句: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
同吧。”(体会晏子的机智善辩、不畏强权、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迁移学法,将学习的行为和主体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
主学习、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
验和理解。”)
3、指导朗读。
4、提问:你认为这次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谈到: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了楚
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好人变成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
脚。)
5、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⑴提问学生:“不敢不”是什么语气?(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⑵出示句型进行比较: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
(让学生比较句型,明白双重否定句的语气要比肯定句强烈,表达效果要好。)
6、总结本文结构,了解首尾照应的写法。
文章一开头交代楚王想侮辱晏子是起因,然后介绍了楚王与晏子的三次较量,谁胜谁负,这
是文章的经过,最后文章结尾也说明了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这也是经过三次较量的结
果。这是一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平时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上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结构,感悟文章写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只有一点一滴地做,
学生才会像滚雪球似的有所收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日积月累,
学生就从读文中悄悄地学会写文了。)
四、回顾与拓展
1、想一想:如果你是宴子,你会怎样跟楚王辩驳呢?
2、想象说话:假如你见到晏子,你会跟他说些什么?
3、课文中的晏子与楚王,你喜欢谁?说一说,为什么?动笔写一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更能体现语言文字回归语文课堂的特色。)
五、朗读全文、感情升华
播放伴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全文。
六、作业布置
将《晏子使楚》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家人听。
七、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晏子楚王
访狗国钻狗洞大开城门
下等人访下等国陪着笑
坏风气产坏人赔不是
机智善辩不畏强权热爱祖国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选自随军战地记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课文叙述了1958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时的情景,回忆了与朝鲜人
民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
中,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
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
含义;学习作者叙事与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在读悟中感受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1、领悟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模仿课文的写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媒体:
重点语句课件;相关音乐、视频文件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认识亲人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
生:是清明节。
师:这一天你们要跟着大人们做件什么事呢?
生:给去世的亲人扫墓。
师:在去年的清明节,我们的前任总理温家宝和朝鲜人民去扫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
看看这段视频。(播放1)
师:中国志愿军烈士永远地留在了朝鲜,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一起来了解一下60多年前
这场抗美援朝的战争。(播放《中国志愿军军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志愿军经过八年抗战后离开朝鲜回国的情景,成千上万的朝鲜
人民来送别的场面让人十分感动。随战记者魏巍记下了这感人得一幕,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
14课《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在生活中,一般指有血缘关系的才是亲人。
二、整体感知,了解“亲人”
师:说说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亲人指得
是谁?(出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中亲人指得是谁?
生: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生:中国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师板书中国志愿军|)
师:从血缘关系来说,他们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师板书不是亲人)
师: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现在就
让我们默读1—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令你感动的事例,并在旁边这作上简单的批注。(出
示问题)
(学生默读)
师:年迈的大娘,年幼刚强的小金花,处着拐杖的大嫂,他们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每个
人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出示表格)
感动的事付出的代价
大娘洗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生:我知道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衣服、送打糕和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生:小金花为了救老王而失去了妈妈。
生: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
师: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像大娘、小金花、大嫂这样的朝鲜亲人又何止千千万万。而作者
仅仅选取了三个有代表老年、中年、少年的人物来说,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三、精读课文,走近“亲人”
(一)走近大娘
师:孩子们,在送行队伍中,有一位年迈的大娘。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大娘,看看大娘带给
了我们怎样的感动!谈谈让你感动的语句。
生:令我感动的句子是(出示句子)“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因
为大娘为了我们实在是太累了,为了帮我们洗补补衣服,她都几夜没合眼了,我都仿佛能看
到她双眼红肿着。
师:对呀,大娘就像我们的慈母,八年来,从未间断为我们的付出。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让我们不由的想到了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慈母手。。。。。。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大娘早已是自己的亲人,就是自己的慈母。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
师:令你感动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令我感动的句子是“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
来给我们吃。”因为从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给我们送打糕。
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这是怎样一位大娘啊!孩子们,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生: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
这是一位满脸皱纹的大娘;
这是一位双眼布满血丝的大娘;
这是一位双手粗糙、裂着大大小口子的大娘;
这还是一位弯腰驼背的大娘等等。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她竟然带着全村妇女:
生接: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我们送来打糕的呢?
生:是在志愿军空着肚子饿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的
是在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的情况下给我们送来的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透过炮火、硝烟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出示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炮弹从敌人的飞机上扔下来,在大娘身旁爆炸
我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机关枪不停的在扫射
我仿佛看到了忙尸横遍野的战场
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的鲜血已经把战场染红了
我还仿佛听业炮弹爆炸的声音
我还仿佛听到了机关枪扫射发出的声音
师:就在这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您:
生接: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大娘,战场上这么危险,快回去吧!
生:我不能回出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的战士已经空着敌人跟敌人拼了了三天三夜
因为我们的战士正在前线为了我们舍生忘死的打拼啊
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娘,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空着肚子拼了三天三夜的时候,带着全村
女:
生接: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师:这真是:
师生一起读:雪中送炭啊!(出示词语)
师: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送的打糕。
师:大娘啊!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赢了那次阻击战,可您在回家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
旁。您说:
生接:(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令你感动?
生汇报:(出示):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不惜牺牲自己惟一的小孙孙,在令人感动了。
师:“惟一”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一个
师:独一无二,仅此一个。那失去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的生活将无依无靠
大娘今后的生活将孤苦伶仃
大娘的心情肯定还很难过
师:是啊!小孙孙对她来说是这么重要,可是,为了抢救志愿军伤员,她却失去了这惟一的
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能忘怀吗?
出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生接:不能。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我们不能忘怀,所以,分别时才这样难舍难分。(出示照片、音乐)
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
往事,情更深,意更浓。大娘你这么大年纪,我们怎能让您送了一程又一程呢?
出示: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
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
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生:读(请求读)
师: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您能支持得住吗?我们只好恳求道:
生:读(恳求读)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志愿军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再一次地乞求大娘
生:读(乞求读)
(二)、走近小金花(5分钟)
师:我们不会忘怀这位朝鲜阿妈妮,我们也不会忘怀——
生接:小金花。
师:请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生:为了救老王,小金花的妈妈居然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一起死了。
师: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别人,牺牲自我。这种高尚的品质令我感动。
生:侦察员老王被敌人关在一所小房子里,而且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情况相当危险,但
小金花和妈妈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混进敌战区。
师:她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们的勇敢令人感动,也叫人佩服。
生:在救老王的时候,她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
师:明知危险,还要这样做了,她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让人敬佩。
生: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们都伤心的痛哭起来,只有小金花没哭,而是狠狠地说:“妈
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的刚强我感动。
师: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动的很多,我们感动妈妈的勇敢、视死如归,但我们更感动小金花的
刚强。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后,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只有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
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出示:“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抽生读、齐读)
师:妈妈牺牲后,你一滴泪都没留,为什么没有哭?生:她把悲痛化为力量
师: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她把悲痛化为力量,要像妈妈一样坚强勇敢,为妈妈报仇,
一起读读这句:(小金花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可是今天,小金花,你为什么哭了呢?
出示: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生:自由汇报(2——3名)
师:为了救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她早已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亲人就要走了,
所以,小金花伤心的哭了起来,志愿军真不忍心看着小金花哭泣,忍住自已的泪水,安慰到:
“出示: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
(三)、走近大嫂
师:在送行的人群中,还有一个拄着双拐的大嫂,她也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这个段落的
结构和前两段一样,仔细的同学就和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谁来说说这三段的相同之处?
生:每段开头都是祈使句。
生:结尾是反问句。
生:中间都分别举了事例。
师:既然三段都一样,这段的学习也可以用前两段抓住令人感动的语句或词,体会中朝人民
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出示问题)
(学生自学)
师:谁来讲讲大嫂的故事。
生: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
师:读出感动的语句吧。
生:后山的野菜。。。。。。
师:当你读到失去了双腿这里,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大嫂付出了太高的代价,这真是无价之宝呀!
出示: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大嫂啊!从此以后,您只能架着双拐走路了,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
生接读: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当你看到大嫂背着孩子,拄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送了几十里时,你想说什么?
师:是啊!大嫂,您一步不送,我们也不会忘记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
不忘记你对中国人得友谊。
师:对于大嫂来说,这样高的代价指失去了双腿。
师:那对于大娘、小金花来说,他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生汇报:大娘失去了自己惟一的小孙孙;
小金花失去了自己的妈妈
师:是啊!他们虽然与志愿军没有血缘,但他们他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他们的情谊比亲
人还亲。所以说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板书)
四、感悟亲情
师: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同样,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出示:(图片资料,配乐)。
师:咱们的志愿军就是这样浴血奋战,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
师:忘不了上甘岭战役中舍身赌机枪的黄继光;
忘不了战火焚烧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忘不了英勇杀敌的战斗英雄杨根思;
也忘不了永远长眠于朝鲜土地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
忘不了五次战役后的尸横遍野;
忘不了松骨峰战斗后的惨烈场面。
师解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
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师:孩子们,在持续了八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深
情厚谊。可以说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师相机板书不是亲人,又胜似亲人)
五、告别亲人
师:如今,亲人即将离别,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
离别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出示: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已经鸣响,火车徐徐开出,亲人们追着火车不停的奔跑,紧握的双手怎么舍得松开,
志愿军只能深情的呼唤:
出示: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火车越开越快,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他们唯
有轻声呼唤:
出示: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
上再停留片刻。
师:火车越开越快,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朝鲜人民的心,他们唯有希望:
出示: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
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火车越开越远,亲人已经分别,再也看不见那亲切的面容,再也看不见那熟悉的身影,
他们只能在心头一次又一次默念:
出示: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再见了,大娘!再见了,小金花!再见了,大嫂!再见了,朝鲜的亲人!
出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听着志愿军的话语,朝鲜人民也早已泪流满面,他们也在深情地呼唤(学生接读):
出示: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列车啊,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
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七、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中
国
小金花不是亲人人
胜似亲人民
大嫂志
愿
……军
桥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
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
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
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
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本课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描写震撼了人心;赞颂了
老汉与儿子的精神品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
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情朗读、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老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感悟课文题目“桥”的深刻含义,感受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敢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现代技术手段:
1.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看洪水图片、视频充分感知洪水的可怕无情。
2.预设课堂,将文中的关键词句提前导入,课堂上可以通过看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提
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
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
伤害。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走进洪水,学习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桥》,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
桥的课文,你能列举吗?(学生自由发言)
2.师小结:《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了台湾青年为杭州
的青年小钱捐献骨髓,用爱架起了海峡两岸的生命桥,那课文中的“桥”又会为我们介绍什
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预设:介绍桥的特点,桥的作用,关于桥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开始老师的叙述便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因为
师从学过的课文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课文
中去。】
二、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分组列举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清瘦沙哑豹子胸膛
●乱哄哄跌跌撞撞
(1)纠正字音:势不可当的“当”读dāng,不读dǎng,提醒学生“势不可当”与“势不可
挡”意思相同,“挡”读dǎng,和“当”都是“阻挡”的意思。
(2)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描写洪水的,第二组是描写老汉的,第
三组是描写村民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相机板书。
3.同学们,课文写的与你刚才的猜测一样吗?(不完全一样,有区别)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吗?提示:可以用上老师给出的词语,把主要人物的活动叙述
出来。
(黎明,当洪水袭来时,党支部书记----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指挥一百多号乱哄哄的村民有秩
序地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师小结:我们平时在读文章时,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
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的很快。
4.是狂奔而来的洪水使人们身处险境,请同学们在描写洪水的词语前面加上“洪水”再读一
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咆哮洪水狂奔洪水狞笑洪水放肆洪水势不可当
(洪水可怕,来势凶猛)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洪水的词语,积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为后面的细读、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
1.过渡: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可怕的一幕。请同学们浏览课
文,找出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文中做批注。
2.指名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五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①指导体会:“像泼。像倒。”这是怎样的雨?这样的雨在小村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倾盆大雨来势凶猛,会导致山洪暴发,会摧毁村庄,会危及村民的生命。)
②指导朗读。读出雨大,来势凶猛。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什么是“势不可当”?(联系上下文理解山洪像野马一样狂奔而来,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②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把山洪比作受惊的野马,更能体现洪水来势凶猛,
让人无法阻挡。)
③指导朗读。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①这三句都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跳舞、舔着”给人什么感觉?可是用在洪水身上让你感
受到什么?
②“狞笑、放肆”是什么意思?(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洪水像魔鬼一样疯狂,肆虐,露着狰狞的面目无情地淹没着人们,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③指导朗读,读出洪水的疯狂,肆无忌惮。
3.课件出示洪水肆虐的图片,无情的洪水摧毁人们家园的视频。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洪水
狂奔的场景吗?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4.感受村民的紧张:在这样魔鬼般的洪水面前,村庄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课件出示:
①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你能想象男女老少那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象,体验险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
自己的感受。
5.小练笔:假如你是村民中的一员,请把你看到的写出来。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这也是学习这组课文的阅读要求。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谈感受。】
四、课堂小结,讨论写法
过渡: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在死神面前,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
他是谁?(老汉)课文要赞颂老汉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
拟人、短句写出雨大及洪水的可怕,烘托环境。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小组合作,讨
论)
(渲染紧张的气氛,更加突出老支书在危急面前冷静应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
险留给自己的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精神。)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能较好地
指导学生今后的写作。】
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文是一篇小小说,环境描写是为了更好的烘托人物形象,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积
累描写洪水的词句。
【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咆哮狂奔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村民:乱哄哄跌跌撞撞
牧童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
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
的向往。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
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
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
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
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
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
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5]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
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
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
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
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
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
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
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
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
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
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
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
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一、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对儿童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猜一猜,他们分别写了什么?
(课间出示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散学归
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向
我们展示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唐代作家吕岩又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童
年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作家吕岩的《牧童》,去品味童年生活的美好。(板书:牧
童)
一、初读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课件出示牧童横野蓑衣)
2、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自由读)
3、(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个别读)
4、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生示范读
5、老师读得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
韵味。谁来试一试。
6、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男女生配合朗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
三字,生前四字)
二、细读赏析,品出“趣
1、读完诗之后,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
卧月明”的牧童。那在这首诗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一说?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a.透过这两句诗,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怎样的画面吗?(预设:看到的是广阔无垠、望也望不
到边的草地,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这是怎样的一片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
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除了大,这片原野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
(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
太好了!
如果让你在这原野之上,你想做点什么呢?(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享受呀!)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男生读)
8、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谁在吹笛子?
9、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体会牧童的顽皮。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时而••••••时而••••••谁在吹笛子?(牧童)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弄。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弄:逗弄。结合注释
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10、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放眼望去,眼前绿草茵茵,这正是:草铺横野六七里;侧耳倾听,
耳畔牧笛声声,正可谓笛弄晚风三四声;多美的景色呀!一齐(课件出示前两句)
2.你还觉得哪个情境最有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结合诗句,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
出来的?
预设二:“卧”。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
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生齐读)
4、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
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5、牧童的生活可真是____________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6、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四、背景资料,回味“趣”
过渡句:吕岩又为何要写牧童这样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找到答案。(资料
补充)
在唐朝涌现的灿若星河的诗人中,吕岩虽然不是最闪亮、最出名的那颗星,但他在诗歌《牧
童》中流露出的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闲适心态,却传达出了身在官场之人少有的一份自然、
一份从容和一份喜悦。现在,让我们体会着作者的心境,走进山村迷人的暮色,再去感受一
番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吧。(配乐齐读)课件出示诗句。(生齐背)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整首诗的意
思)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五、课外拓展,延伸“趣”
出示: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诗人栖蟾的《牧童》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
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
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
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
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
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
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
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
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
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
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
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
开了伞。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
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
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
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
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当时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小童的形象,体会诗人对小童的喜爱与赞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童趣: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1页,齐读本组课文的主题。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
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故事。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
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感受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看看这两个孩子身上是否有你的影
子。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叫做《舟过安仁》,大家齐读课题。(板书课题:舟过安仁)
师:它出自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师: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篙(gāo):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竹篙。
棹(zhào):船桨。船棹、停棹。
遮(zhē):遮挡。
舟:船
安仁:县名
怪生:怪不得
张伞:张开了伞
使风:使,促使。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船向前行驶。
师: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全诗)
师:谁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ppt展示)
一叶/渔舟/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师:我们进行一个朗读比赛,好吗?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读的最好?
(组齐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首诗都讲了些什么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
诗的意思吗?我们以前后桌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获得学生的反馈)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成果?
总结:
【一叶渔船两小童】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收篙停棹坐船中】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却张开了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进。
师:说的真好,看来啊,你们小组的自学真有效。
【总结故事:】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停下了船桨,坐
在船中。咦!怎么这么奇怪呢?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却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
而是想利用风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进。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ppt展示)
师: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无意之间瞥见一艘小船上的两个孩童,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为么?
生:收篙停棹坐在船中没有下雨张开雨伞
师:为什么他们有篙不撑,有桨不划?猜猜他俩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
啦,嘻嘻!
师: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天真的
生:聪明可爱
生:很有趣
生:顽皮的
师:哦,这两个小童是那么的聪明伶俐,天真可爱。
【板书】: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师:看来“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感受儿童的天真稚
气、聪明伶俐吧!
2、走近诗人的内心: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ppt展示)
师:我们知道,这是杨万里在行船途中,偶然看见的一件事:有两个小童收篙停棹坐在船中,
没有下雨,却打着伞。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仔细想想。
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却打开伞,而且伞也没有生遮在头上呀!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这样有
什么用呢?
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非常疑惑,他会怎么解开疑惑呢?想象一下。
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
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师:哦,杨万里顿时明白了,你也
明白了,是吗?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师:当诗人弄清后,杨万里心里肯定很惊讶。那我们就一齐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
的惊讶、恍然大悟,孩童的气、聪明。
师:疑惑解开了,此时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觉得这两个小孩子很聪明。
生:他很喜欢这两个小孩子。
生: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吧!
生: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
师:他对小童是非常喜爱和赞赏的。当他看到如此可爱,天真浪漫的两个小童,他们的天真、
聪明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充满乐趣的童年,这说明诗人同样拥有着一颗不泯
的童心!
【板书】:喜爱赞赏、童心未泯
师:眼前此景不觉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的童心,眼前的孩童不禁让人啧啧称赞!让我们再
次齐读这句话,读出诗人此刻心中种种感受吧!
(生齐读)
师:【主题思想:】
《舟过安仁》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杨万里对之情溢于言表,对两
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
【诗歌欣赏:】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
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
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却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想利用风
吹伞的力量让船前进。
师:在行舟过江时,这样的一幕令诗人哑然失笑,诗人为小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
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次齐读整首诗,
回味这充满童趣的画面。
(生齐读)
五、以歌结课,童心流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充满童心的
少年。在最纯真的童年岁月里,一点一滴,都是一种乐趣。最后老师把这首诗编成了一首儿
歌,我们一起唱一唱!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背诵《舟过安仁》,并正确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舟过安仁》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3、收集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江上所见收篙停棹小童:天真稚气、聪明伶俐
恍然大悟张伞使风诗人:喜爱赞赏、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
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
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
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
的风格。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
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
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
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
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
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
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
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
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
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
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
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
神来之笔。“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
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比“坐”“躺”“趴”等用得更妙。所谓一字千金,
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
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
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
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
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
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
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
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
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
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与村居相关的
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弃疾,能描绘出怎
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
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
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
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
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
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
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
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
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
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
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
说出几个词夸夸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想象着中儿专心致
志的样子,请你读!看来翁媪的儿子们都是干将,哪个字写出了了中儿的专心工作?织,所
以这个字要重读。)板书:中儿
过渡:老两口最喜欢的是?
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子?引出
并解释“亡赖”。从哪个字看出他的“亡赖”?引出“卧”“卧”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别的
字吗?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
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
服就怎么卧。这样的小儿充满了童真童趣,让我们觉得他?天真,活泼、可爱、顽皮……)
板书:小儿
指导朗读,读出小儿的调皮、可爱。
小结:一家五口,其乐融融,这真是幸福美满、温馨和谐的一家人!让我们齐读,感受这和
谐快乐的村居人家!
7.你们真是太出色了,找到了五幅图。还有一处重要的景色我们可不能忽略,它可以把大家
看到的画面连到一起,是什么?快去词里找找!
(出示: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
“小溪”,溪上?——青青草。溪东?——大儿锄豆。溪头?——小儿卧剥莲蓬。
这小溪简直就是这幅村居图的“点睛”处,因为有了这溪水,所有的画面才和谐地连接在一
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村居图》。(出示全图)这可真是“绿水人家绕”呀!(板书:画
小溪)
四、感慨词情
吟着吟着就多出了一些感慨,送给这村居生活一个词、一句话吧!(——美、惬意、舒适、
和谐、让人陶醉……是呀,你们陶醉了、老师陶醉了,还有谁醉了?)
师简介辛弃疾生平: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
是呀,看着眼前如梦境般美好的村居,目睹了金宋乱世的辛弃疾会想些什么呢?
——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
——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难怪辛弃疾会在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他渴望的不正是醉卧在散发着软糯吴音的村居
里,看百姓安居乐业,盼国家国泰民安吗?这是辛弃疾的心愿,也是我们华夏儿女世世代代
的心愿呀!
让我们合上书,看着这村居图,吟出这祥和的《村居》——师生合诵。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殷殷期盼,吟出这梦境般的《村居》——
让我怀揣着对中国梦的向往,齐诵这充满希望的《清平乐·村居》——
五、作业设置:
1.将本词改写为一个小故事。
2.推荐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辛弃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
相和,平天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
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
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
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
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
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
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
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
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
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
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
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
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
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
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
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
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
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
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
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
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
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
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
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
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
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结果:完璧归赵
将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结果:将相和
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草船借箭》一文,生动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
曹期间,周瑜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为借口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成功,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足
智多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
一、结构严谨,首尾照应
课文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按事情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为什么借箭,
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叙述得非常清楚。暗线的发展也随之展开,开篇即讲,“周瑜看到诸
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便以作战需要弓箭,请诸葛亮帮忙造箭为由,又以“军情紧
急”逼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达到陷害诸葛亮的目的,这是“斗智”的起因。然后吩咐
军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从中作梗,派鲁肃前去打探军情,诸
葛亮表面上按兵不动,秘密请鲁肃帮忙却不让周瑜知道,双方“斗智”向前发展。故事转而
叙述诸葛亮与曹操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选择“大雾漫天”的“四更”
时直逼曹营,让“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来虚张声势,巧取十万支箭,“吩咐军士
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宣告借箭成功,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故事结果是诸葛
亮如期交箭,周瑜得知借箭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和诸
葛亮的“斗智”也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线暗线步步展开,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开头结尾互相呼应,结构谨严。
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课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三、语言运用,精炼传神
课文中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是通过精炼传神的对话描写反映出来的。课文第二自然段中,
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特别能反映两人的性格特点。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
但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
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
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
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
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
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
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
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妒(dù)督(dū)寨(zhài)擂(lèi)呐(nà)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
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
“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
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
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习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
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
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
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
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
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
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
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
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
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
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习法,用自己最喜欢
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
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
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
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
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
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
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
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
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
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
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
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
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
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
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
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
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
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
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
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
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
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习,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诸葛亮受命“借箭”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鲁肃老实诚恳帮助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勇于创新)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5个生字和儿化音,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
腰粗”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通过想象,写第二次摔跤的片段,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识“嘎”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小兵张嘎》吗?
生:看过。
2、想一想人们都是怎样称呼“张嘎”的?(小嘎子、嘎小子、嘎子哥……)
无论怎样称呼都含着大家对小嘎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喜欢嘎子这个人物吗?一起叫叫他的
名字吧!
3、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人物描写的第一组课文。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师:齐读课题,“嘎”是个多音字,注意读准字音,小嘎子。
4、师:知道什么叫“嘎”吗?“嘎”在字典里有下面两种解释。﹙出示﹚
(1)乖僻,脾气不好。
(2)调皮,淘气。(有时用来称小孩儿)
师: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那种解释更合适,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二种,因为文中的“小嘎子”就非常淘气、调皮。
师:是的,那种活泼、淘气,但又不让人厌恶的小男孩,北方话就叫“小嘎”。
师:从课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从课题中,我们不仅知道主要人物,也知道了主要事件,你们很善于捕捉信息,读书就
应该有这种敏锐感。
二、学习字词,突破方言
师:课文不长,就300多字,但很多的是地方方言,虽然难读,但我相信我们会读的更好。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练习读一读,谁来给我们试着读一读。(出示)
胖墩儿单褂儿一点儿虎势儿猴儿牛劲儿
师:什么叫“虎势儿”一站那?
生:就是指“小嘎子”和“胖墩儿”对站着,互相像老虎一样虎视眈眈,气势汹汹地盯着对
方。
师:虎视眈眈,气势汹汹这两个词语用得真好,第二组词语谁来读。﹙出示词语﹚
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再开火车读。
公鸡鵮架傻大黑粗精神抖擞推拉拽顶手疾眼快膀大腰粗
三、整体感知,聚集动作,再读“嘎”
师:读好了这些词句,我们再来读课文就容易得多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争
取把每个句子都读通顺。
师:关于摔跤的方式,胖墩儿提出两种供小嘎子选择,一种是—一叉一搂,另一种是—随便
摔。
师:小嘎子选择了那种,他为什么这样做。
3、他们到底是怎么比赛的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深入研读。
生:他选择了第二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劣势,如果和胖墩一叉一搂,他就输定了,说明他机
灵,老师认为摔跤厉害的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技巧派,靠技巧取胜。一种是实力派,靠身
体结实,人高马大来取胜。你们觉得小嘎子属于什么派别?
生:巧取派。
师: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看技巧派的高手在摔跤时有哪些技巧,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小
嘎子摔跤时动作的词语画出来,好吧,我们开始动笔吧。﹙学生默读,圈画﹚
师:咱们交流一下,你们都圈画了哪些动作的词。﹙学生逐一汇报,PPT出示﹚
师:读读这些动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小嘎子有很多的方法,真不愧是技巧派的摔跤高手。
生:我觉得这些动作的词都非常生动,写这些动作的词说明嘎子非常灵活,非常机灵。
师:从这些动作的词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小嘎子,这让我想起老舍的一句话。﹙出
示﹚
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老舍。
师:这里描写行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作描写,这个人物才能站起来,我们该怎样理解
那?
生:在这篇课文里,就是指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那么在这些动作词当中,你觉得那个词最能突出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四、聚焦动作,丰富“嘎”
生:我找的这一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
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我觉得这句话中“蹦”字最能
说明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师:﹙ppt出示该句话﹚大家看看这句话,你觉得小嘎子为什么要蹦来蹦去?
生:我觉得他在想办法,寻找机会。
生:我觉得他一方面在寻找机会下手,另一方面也在故意干扰对手。
师:一个“蹦”字让你读出了怎样的嘎子,把你想到形容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生上讲台
板书:机灵、聪明、富有心计、灵活﹚
师: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词,就让我们读出了小嘎子的活泼机灵,富有心计。这小嘎子真不
愧是技巧派的摔跤高手。谁来读,读出小嘎子的机灵劲。﹙出示句子并指名读﹚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
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师:你们觉得还有那个动作的词也突出了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生:我觉得“两个人走马观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个句子中
“转”字也用的非常准确,说明小嘎子非常机灵,很有心计。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咱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如果我们这么改一下,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
同?﹙PPT出示,去掉走马灯似的﹚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走马灯似的?
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当嘎子,再由他推荐一个伙伴当胖墩儿,你们说不清楚,就让他们
用动作来表示吧。﹙两名学生上台,互相对站着﹚
师:像他们这样,你转我也转。两人互相对视着,随时准备动手,这就是走马灯似的转,两个
人走马灯似的的转了一圈,两圈,三圈。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小嘎子不仅身子转,而且—
生:﹙齐﹚脑子也在转。
师:那我采访一下,台上的小嘎子,你脑子也在转吗?
生:转。
师:你在转什么?
生:如何才能扳倒他。
师:其他同学也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嘎子,你在想什么?
生:汇报……
师:由此,你们又看出小嘎子是什么性格?如果你想到新的词语,请继续到黑板上补充﹙学生
上讲台板书:有计谋、机敏﹚像这样,在动作词前面加上比喻的修辞,人物形象更鲜明,其实,
文中的类似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出示﹚。
师:动作词前面加上比喻,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非常生动,非常形象。
生:这样写,就更有画面感了。
师:咱们也来学一学,请看大屏幕,谁来说一说。﹙出示﹚
发令枪一响,只见他——跑了出去。
胖墩儿一拳挥去,小嘎子—闪到一边。
师:活学活用,同学们真了不起!好的,咱们再回到课文,你觉得还有那个动作词也能突出
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生:我觉得“推、拉、拽、顶”这个词也说明小嘎子很灵活。
师:是的咱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这句话集中写了小嘎子的动作,面对膀大腰粗,一身牛劲的胖
墩,小嘎子首先用什么办法?﹙出示句子﹚
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生:用推。
师:假如你就是小嘎子,面对一身牛劲的胖墩,你怎样推?
生:我用双手使劲推,我用吃奶劲推,我对着他的肩膀用力推。
师:可结果?
生:﹙齐﹚扳不动。
小嘎子们,看来推是没有用了,那怎么办?
生:我拉。
师:你怎样拉?
生:汇报。
师:可结果那?还是拉不动,小嘎子们,这推也不行,拉也不行,这可如何是好呀?
生:我就拽,我拼命地拽。
师:结果那?
生:﹙齐﹚还是拽不动。
师:“小嘎子”们这手头上的功夫你们会用它了,还是扳不动胖墩,你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通过预习,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出
示词语)
生:好家伙,居然这么厉害。
生:我一定要想办法摔倒他。
师:所以,你们还打算继续。
生:我顶,我用头顶,肩膀顶。
师:孩子们,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嘎子呢?
生:一个永不服输的小嘎子。
师:好一个永不服输,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想到其它词,也可以写到黑板上。
﹙生上讲台写:坚持不懈、争强好胜﹚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想象当时的情景,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
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师:我看到了一个大汗淋漓的小嘎子,谁再来读?﹙学生在读句子﹚
师:我看到了一个满脸通红的小嘎子,咱们在一起读读。﹙学生齐读﹚
五、总结提炼,升华“嘎”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品读了描写小嘎子动作的词语。相信小嘎子的形象在你们的脑海里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老舍先生这样说道:﹙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老舍
师:﹙指板书﹚透过小嘎子的这些动作,我们读出了小嘎子的什么?
生:﹙齐﹚机灵、聪明、富有心计、争强好胜。
师:人如其名,这么多的性格特点,用北方方言概括成一个字,那就是—﹙学生齐说﹚“嘎”
师:擦掉其它的词语,板书:嘎
师:真是嘎人嘎事,嘎性十足。
六、学以致用,丰富嘎
师:你们知道他俩是怎么比赛摔跤的?
生:不知道。
师:小嘎子有一个木制手枪,胖墩儿有一挂鞭炮,两人决定以摔跤的形式决定胜负,获胜者就
能得到这俩样东西,根据你们对小嘎子的了解,嘎子摔跤输了,他心里服气吗?
生:﹙齐﹚不服气。
师:那他会怎么样?
生:他拿着鞭炮和“手枪”会跑。
生:他可能会要求在比一次。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想,我们一起看看原著。﹙出示原著)
七、发挥想象,探究情节
1、小嘎子输了,现在就你的了解,小嘎子会善罢甘休吗?那你猜一猜接下来他会对胖墩说什
么呢?
2、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看原著吧!谁来读读?
屏幕出示: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小嘎子摔跤失败后说的一句话:“慢着!”小嘎子脑
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倒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
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
3、配乐写:同学们,你们猜中了。第二次摔跤开始了,拿出练习纸,接着把你想象到的第二
次摔跤的过程写下来。提示: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来写,这样会更具体
更生动。
4、谁愿意给大家分享第二次摔跤比赛?指生2人。
(1)你抓住了动作,使人物活灵活现(2)你抓住了语言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
5、同学们,想不想欣赏原版的二次摔跤?自由读一读。
6、这节课我们通过这个小片段走进了一场如此精彩的摔跤比赛,实际上徐光耀爷爷的《小兵
张嘎》这篇小说里还有很多关于小嘎子的故事,例如“堵烟囱”“烧炮楼”等,都特别精彩。
八、通篇会意,领悟表达,归纳写法
师: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为大家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你认为作者为
什么会写得这么形象呢?
根据板书归纳总结: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两个人物写的如此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呢?
板书:动作、心理、语言、神态。
2、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再加上语言、神态的描写,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富
有心计、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和沉稳,憨厚的小胖墩儿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写
人物的特点时,也要学习作者这种写法。
九、推荐原著、延续嘎
师:进行了第二次比赛,那结果怎样?想知道吗?
师:﹙手举原著)自己到原著中寻找答案。下课!
十、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希望爱读书的你课后走进这本小说,更全面的去了解嘎子这个人物;爱写作的你,运用今天
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突出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准备聪明机灵老实动作
过程富于心计沉稳语言
结果争强好胜憨厚心理
临死前的严监生
第一板块:“初识”严监生
一、导入
1、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在这些经典的作品中又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部经典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出示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
林外史》。
2、题目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监生”,有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什么是“监生”呢?出示关于“监
生”的解释资料:明清两代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
格的人为监生。清代可以用捐纳的方式取得这种称号。
3、请学生读一读关于《儒林外史》的有关介绍资料:
《儒林外史》是我国的古典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小说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
中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严监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物。课文节选了小说中的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在小说里,
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本文写的是他临死前的情景。
二、自由阅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看看临死前的严监生究竟是怎样的。
(一)思考
1、文章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种种情景,那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概括)
(1)临死前身处两个手指头、不肯断气的情景。
(2)三次摇头、一次点头的情景。
(二)分析
1、两个手指头
出示文字: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
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这是严监生临死的那天晚上伸着两个手指头的情景。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设想一下,如
果一个人快要死了,话都说不出来,却非得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放下,就是不断气,你觉得这
两个指头可能代表什么呢?
(2)而事实上,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代表着什么呢?(两茎灯草)是啊,不是自己的亲人,不
是巨额的财产,也不是没做完的事,竟然是两茎灯草!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他的亲人跟我
们一样,都猜错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他的亲人是怎么猜的。
2、三次摇头、一次点头
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
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
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
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
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登时没了气。
(1)请各位同学同桌之间互读
(2)我请四组同学起来,一个同学扮演严监生,另一个分别扮演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和赵
氏,一起通过阅读来重现当时的情景,看看他的亲人是怎么猜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是怎么
表现的。谁想来读?
①谁来演大侄子?谁来读严监生摇头的句子?
(提问:他心里在说些什么?【提示:此时的严监生失望了】)
②谁来演二侄子?谁来读严监生摇头的句子?
(提问:他心里又在说些什么?【提示:这一次心里说的话语第一次一样吗?严监生着急了、
生气了、愤怒了】)
③谁来扮演奶妈?谁来读读严监生摇头的句子?
(提问:此时他心里会在说些什么?【提示:这一次心里说的话语第一次、第二次一样吗?
严监生都快绝望了】)
④谁来扮演奶妈?谁来读读严监生摇头的句子?
(提问:此时的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了,就这点头的一瞬间,严监生心里又在说什么呢?【提
示:这可真是如释重负、夙愿得偿啊】)
3、感受创作手法
(1)我们从这三次摇头、一次点头猜中了严监生此时的心里活动,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写他心
里是怎么想的,但我们还是猜出来了。我们是通过什么猜出来的呢?
(提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猜出来的。)
学法指导:通过任务的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小说创作中描写人物的重要
方法。
(2)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严监生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吗?若是不一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体会严监生心理变化过程:失望——焦急、生气、愤怒——绝望——如释重负。这就是坐
着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样是摇头,但三次摇头的描写却都不一样,表现的也是不一样的
心理过程,这是多么细腻的表现手法啊!)
(3)在展现严监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地调动我们的阅读兴趣,伴随着严监生的每
一次摇头、伴随着他的失望、焦急、生气、愤怒、绝望,我们作为读者脑海里会不断地想??
想什么呢?
(提示:我们不断在想,这两个手指头究竟代表什么呢?)
(4)直到赵氏把谜底解开,情况急转而下,伴随着严监生的如释重负,我们作为读者,此时
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叹呢?
(提示:哦,原来是这个意思!我们一颗悬着的心也跟着严监生如释重负,
作者真是太高明,让我们的情感也跟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板块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一、讨论严监生的吝啬
1、当你看到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种种情形,了解了他的心理活动时,你想对严监生说什么呢?
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交流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吝啬、精明、小气、节约、有钱??)
(2)有的同学说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有的说严监生是一个精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看法。那么,在这部小说里面,严监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来看以下的几段资
料,然后再继续讨论。
先出示严监生舍不得花钱的资料:“不瞒二位老舅,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在家里
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算到三更鼓,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
瘦如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过渡:严监生不舍得吃药,他没有钱么?
再出示严监生很有钱的资料:赵氏在家掌管家务,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成仓,童仆成群,
牛马成行,享福度日。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资料再和同学讨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小结:严监生那么有钱,却把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比自己的亲人还重要,总之,比什
么都重要。把这两茎灯草所耗费的灯油与严监生的财产进行对比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小,甚至
是可以忽略不计。但恰恰就是这一茎微不足道的灯草,却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这种在生
命已经所剩无几的时候居然还不如两茎灯草来得重要时内心的纠结,表面上无言的挣扎就制
造了一种数的效果——讽刺。
这篇文章讽刺了谁?讽刺了什么?
(讽刺了严监生把钱财过分看中,看得比亲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就不是我们一般传
统意义上的“节约”,而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吝啬”了。)
小结:所以,后来人们一提到吝啬鬼,守财奴,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严监生,想到了他临死
前伸出的两个手指头,想到他的三次摇头,想到他因为一茎灯草而不肯咽气??就这样,严监
生成为我过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第三板块扩展阅读
一、简介《儒林外史》的其他经典片段人物
1、其实,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吴敬梓还介绍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比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一个叫范进的读书人,听到自己
中了举人之后竟然高兴地疯了。
再如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中,一个叫王玉辉的秀才,女儿的丈
夫死了,他竟然鼓励女儿也随丈夫去死,当一个所谓的节妇烈女。女儿死亡的消息传来了之
后,他非但不哭,反而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
怎么样?对这些人物感兴趣吗?想看吗?那就自己去看吧!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凤辣子”初见林
黛玉》。板书齐读课题。
师:它选自一本文学名著《红楼梦》。《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
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但这篇课文只是一个片段,选自《红楼梦》,这个片段里面主要
有三个人物。你预习过了,请你说一说哪三个人物?
生:王熙凤、林黛玉,还有贾母。
师:前面两个人物在这课题里面就已经出现,但他还发现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贾母。(板
书:贾母)
师:有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看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所以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人物。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荣国府从盛到衰的历史,在荣国府里面,贾母年龄最长,辈
分最高,权威最大,管理荣国府。但是由于刚才说了年龄大了,于是呢,她想找一个精明能
干的接班人来管理荣国府,她看中了谁呢?她看中了她的孙子媳妇凤辣子,她的名叫王熙凤,
是她的孙子媳妇。这林黛玉又是谁呢?林黛玉是贾母外甥女儿,是贾母口头心头,天天挂念
的心肝宝贝。只可惜这林黛玉母亲刚刚病世,她的祖母心疼她,于是把她接近荣国府。于是
呢?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同时呢?也是林黛玉初见凤辣子。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就交流一个问题,你觉得凤辣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白了吗?
师:好,现在把书本打开,发出声音从头到尾,好好再读这个片段,想一想,这个问题。现
在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这是篇古白话文,读起来有难度。你们觉得哪部分最难读?
生:她身上穿着这部分很难读
师:觉得这一段难读的请举手(基本都举手)。我们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话写了什么?
生:外貌。
生:她的穿着打扮。
师:我们来看课文就这一段话,这段话不但难读,而且难于理解,这王熙凤究竟,戴着什么,
纨着什么,系着什么,罩着什么……我想除了那些研究古代服装的专家,除了那些研究《红
楼梦》的专家,像我们这样的一般的读者很难搞明白,是不是?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有时
候也不一定要研究的那么仔细,也不必一定要把它练得读的多么熟练,读这样小说关键是读
这样片段的时候我们找到那份感觉,留住那份印象。
师:我们再浏览就这段话,待会儿我们交流,用一个两个词概括地来说,她的穿着打扮留给
你什么印象?
生:很美
生:我觉得王熙凤非常有钱,满身“珠光宝气”。
生:我觉得王熙凤穿得非常“华丽”。
生:我觉得王熙凤非常“高贵”。
师:同学们,看黑板,我们读书都有个初步印象。我们读这一段描写就觉得王熙凤是个贵妇,
有钱,很华丽,很讲究,珠光宝气的,对吧。好,刚才你们已经读了整篇课文,那么,从她
的言行举止,你又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把你的第一印象说出来。
生:她很关心人
生:她有点孩子气
师:凤赖子语言让你感觉到凤辣子有点孩子气,,我知道你说的这个意思,别人都恭肃严整,,
敛声屏气,她说的那么多,那么响,就是课文里有一个词,不拘小节。
生:我觉得王熙凤很大方。
生:我觉得王熙凤性格放纵,很泼辣。
生:我觉得王熙凤很热情
生:我觉得王熙凤对人很好,会关心人。
师:注意,这很珍贵,这是你们自己读课文得到的感受,你们觉得王熙凤这样的一个人。
二、品读感悟
1、体会她的“伪关心”
师:好,就顺着你们的思路来,很多同学说她很热情,很关心人,。那么你们主要从那里感
受到的,她很热情,很关心人呢?请你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体现关心、热情的那一
段句子或者话,把它画下来。
师:找到了吗?好,头抬起来,请你读一读,你画的那段句子。
生:(当学生读到这段,出示课件)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
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你也从这段话里读出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那份热情和关心,生读
师:你也是这段吧,好,再读一遍。
(连续三个人读这一段话)
师:这一段话真的值得一读再读。因为这一段话有人说有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会说话,
这一段话,也就50、60个字,但是她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你自己每个人再读读这段,
她关心到了林黛玉哪些方面呢?
生:(读)
师:读好了吗?读好了头抬起来,我们交流:你觉得王熙凤关心到了哪些方面?一人说一处。
师: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哪些方面?
生:王熙凤问到了林黛玉的年龄。
生:王熙凤想了解林黛玉的学习情况。
生:她关心林黛玉的身体健康,问她现在吃什么药。
生:王熙凤特别关注林黛玉的心情,让她“在这里不要想家”。
生:王熙凤想到了林黛玉生活上的种种需求。
师:她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你看王熙凤就50、60个字,全都关心到了,真是热情,真是
关心,大伙儿再讨论,下面我们再读这段话,各位同学,再读,有时读书要将心比心。假如
你是林黛玉,你看母亲刚刚病世,又初来乍到,进入这个荣国府,心里是很复杂的,听到王
熙凤说这些话,你听到哪一句的时候,会特别感到。读好之后,我们再交流,自己读自己体
会。
生:(读)
师:好,入情入境之后,你听到哪一句你会特别感动。实话实说
生:当我读到“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这一句时特别感动。
师:是呀,一般最亲近的人才关心这些呀。
生:当我读到“现吃什么药?”这一句时特别感动,因为只有你的亲人关心你累不累,身体
好不好。
生:我觉得“在这里不要想家”这句话特别感动人
生: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师:这一句让你感动在哪里?
生:王熙凤好像是我的依靠
师:好,同学们,你看这一段话,真的可以突出那份热情和关心,下面我们来朗读一下,谁
来朗读这段话,把这份热情和关心送进去。
生:朗读
师:谁再来读读
生:读
师:好,读得真好,言语中透着关心。同学们,我要跟这三位同学对话了,请你们仔细听,
看看你能听出什么问题,三位同学把自己当作王熙凤,刚才你们读了王熙凤吗?我问你们,
你们只答“知道”或者“不知道”。
师:(面对刚才感情朗读的一位同学)林妹妹几岁了?
生:不知道。(笑)
师:她上过学吗?
生:不知道。(笑)
师:她现吃什么药?
生:不知道。(笑)
师:一问三不知。(大笑)
(连问三个同学,都是这样的情况)
师:那问题就来了,各位同学,王熙凤不是明明已经问了吗?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那林黛玉为什么不回答呢?
生:思考不语
师:同学们,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就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里边,有一个地方肯定要
停顿,哪一个地方要停顿?
生:“她现在吃什么药?”这句话后面应该停一停啊
师:对呀,三个问题提问完了,肯定要停一停,等林黛玉回答,如果她真的很想知道答案,
就这段话里面,估计要停三次,对不对,每个问题后面,都得停一停,但是王熙凤根本没有
停下来,因为她根本不想知道答案,,因为她说的这段话别有用意。那么她说的这段话用意
何在,用心何在呢?小组里面讨论,开始
师:好,有的小组讨论很激烈。来,我们来交流,把你的大胆想法说出来
生:每个问号后都应该停一停
生:林黛玉没有回答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回答。
生:王熙凤并不是真正关心林黛玉。
2、体会她炫耀身份
师:不是真的关心,(擦去板书:关心)这就叫会读书呀。那王熙凤说这番话除了要表明对
黛玉的关心之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小组讨论)。
生:王熙凤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不一般。
生:我觉得王熙凤这些话其实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她是为了讨好老祖宗。(老师简单解说她
为什么要讨好老祖宗)
师:她当然要讨好贾母,讨好贾母了,地位就巩固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当然可以捞点油
水。
师:我们再来研究,顺着你们的思路呀,很多同学说她在炫耀自己的地位,也有的同学说在
讨好贾母,还有的同学说她要故意显示这份关心跟林黛玉搞好关系,对不对?这个我们已经
读过了。那就这段话里面,你从那个关键词里边,她在炫耀自己的地位?你从哪个关键词里
面。
生:只管
师:只管。我在荣国府的地位可不一般呢?其实,你再读这篇文章,你觉得有意思,这个经
典就是这样读很有意思,你会发现从头到尾王熙凤都在炫耀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下面静下心
来默读,你从那些地方发现,他在炫耀自己的地位呢?
生:(默读)
师:好,很多同学都有所发现,我们来交流,从头到尾都可以有这份发现。
生:一开始王熙凤就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是呀,一屋子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突然听到外面一阵笑声,接着一句
生: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人未到声先张: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语未出笑先扬
生:“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师:明知这是个重要的时刻,其他人都到齐了,她却是故意姗姗来迟。他敢迟到啊,迟到就
迟到吧,悄没声儿就行,她还大张旗鼓,说,我来迟了,这个出场很重要,反是小说的人物
出场很重要。
生:“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围拥”也说明了王熙凤的地位不一般,没点地位怎
么可能前前后后有那么多人簇拥着呢。
师:是啊,你看那气势,那做派。如果把这个情景拍成电影,不知道要多少群众演员呢!(笑)
这就是人物的出场,人物的出场往往暗示了很多信息。
生:她穿着打扮的那一段话也能看出王熙凤的地位高
师:一般人哪穿得起呀。这样读课文就有意思了,这样细读课文,我们可以从许多细节,从
王熙凤的动作、神态、语言发现王熙凤的“炫耀”。
3、感悟她对贾母的讨好
师:她在讨好贾母呢?再读,而且静下心来默读,不要急着举手,找到了画下来。
生:默读
师:好,找到了吧,?交流有一个好处,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头抬起来,有所发现找
到的请举手,你从哪些句子里看到了王熙凤在讨好贾母。
师:如果你从王熙凤的动作发现的,请举手示意。
生:携着黛玉的手“送至贾母身边坐下”,说明王熙凤自己说的做的都要让贾母看到。
生:王熙凤说到黛玉的身世时,马上显得很伤心,“便用帕拭泪”,这个动作太夸张了,是
做给贾母看的。
师:如果你是从她的神态感受到的,请举手示意。
生: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
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这王熙凤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她的情绪变化很快,
都是为了贾母满意。
师:你从她话里感受在讨好贾母了。
生:王熙凤说林黛玉像贾母嫡亲的孙女是为了让贾母高兴。
师:在古代,孙女总是自己家里人,外甥女是别人家的人,王熙凤看出了贾母太疼爱林黛玉,
故意这么说。
生:“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这句话是撒谎
师:她不但没有忘记,而且是时刻记着。
播放放视频
师:我们一读再读,细读之后,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你对王熙凤有什么新的印象?概括的
说
生:会讨好贾母
生:爱说假话
生:爱炫耀
……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是你们的感受,细读课文之后,经典呢?就值得这样一读再读,再读。而且
呢?我们就要感受它,反复的读,读起来就很有趣味,但是王熙凤这个人物,不要认为我们
就解读完了。如果你有机会去看整本书,你可能对王熙凤的看法又有所改变。一个人研究一
辈子凤辣子,最后她说一句话送给大家,“恨辣子,骂辣子,不见辣子想辣子。”说明凤辣
子这个人物,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所能概括,明白了吗?下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
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首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
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
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最
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
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初步领悟以小见大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
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象》、《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品读“以
小见大”课外小品文。
设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
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
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指
题)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
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
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范写“暇”,关注日字旁。
(3)学生练写。
4.请4位学生轮读课文4个自然段。学生评价。
5.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花美”。
1.请学生读课文,找出写花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请学生再读这3句话,用横线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
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这两个词边想象画面。(课件再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2)“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
②小结:山阴道是地处我国的一处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风景名胜。
(3)“花的海洋”
①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浩瀚无边的海洋。
③这段话中还有用得非常贴切的词语吗?说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让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贴切。
(5)“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能去掉吗?有更贴切的词语替代吗?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什么是“应接不暇”。在哪见过这个词语?
(比如在《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见过,课文中的“应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儿多得看不
过来。)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贴切啊。正所谓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当。真让人折服!
③课件播放画面,师生美读并背诵。
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教师配乐范读)
课件:图片配乐连播。
学生多种形式读。
3.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画面、用心揣摩文中每个词语的
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闻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读出了文章所
蕴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关于“人美”,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相机课件出示:
①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
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
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生读。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4.刚才我们读到的内容是描述德国什么时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当作者再次来到德国,
看到的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课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5.如果今天我们再去德国,看到的一定还会是怎样的景象?
6.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怎样的感叹?为什么?
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养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过写“花美”和德国人民种花习俗的特别来赞美德国人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过写德国人民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爱花、养花的
习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来赞美德国民族精神的伟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
──(板书:以小见大)
2.推荐阅读:《德国印象》
威尼斯的小艇
它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
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代了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
工具,接着详细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说了小艇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
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用比喻的手法将小艇的外形描写
得很详细。
2、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威
尼斯的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并学会运用。
2、带着自己对威尼斯的感觉,朗读课文,试着背一背第4自然段。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的方法,了解威尼斯小艇特点,以及船夫的驾驶技术的高潮,
领会作者极富特点、准确描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交流:
同学们,大家一定喜欢旅游吧!说说看,你都曾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印象?
导入新课:
可以四处旅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更能换一种心情。今天,我们将跟随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意大利的古城威尼斯,看看那里的独特风光。(齐读课题)《威尼
斯的小艇》。
1.出示威尼斯图片资料。(师出示图片,一边做向导,介绍威尼斯)
2.作者看到那么多景物,为什么单单选小艇来写呢?生各持己见。
师总结:威尼斯就是这样一座独一无二的水上城市,板书:河道纵横以艇代车
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马克吐温游览后,对威尼斯的小艇情有独钟。小艇有哪些独特的
魅力吸引了作家?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生自读课文
2.交流:课文围绕小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这都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独有的风景。
二、品读赏析,深入理解
1.来,说说看,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小艇?生找第2段。默读第2段,想一想,
威尼斯的小艇什么样?(交流完成学习单)
2.出示第2段
(1)大家看,这段文字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比喻)
(2)比喻句变红:大家看这句话——
(3)接读感悟:作者由小艇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联想到了挂在天边的新月;由行动轻快灵
活联想到了田沟里的水蛇。
这样的小艇还像什么?(答案纷杂)大家说到的这些,马克吐温在写作时可能也想到了,可
他选用的是新月和水蛇,这样写,会使文章产生怎样的效果?(副板书:准确表达)
(4)指导读:是呀,遣词造句要讲究严谨。马克吐温就是这样,根据事物加上联想,准确表
达,把小艇写得活灵活现,极富特点。(板书:小艇极富特点)
想象着小艇的样子来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第3段
坐在这样的小艇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齐读第3段。
4.学习第4段
师:坐在这新月般的小艇中有这样的感受和情趣,原因还来自于驾驶技术特别好的船夫,文
章第4段有一个词最能说明船夫驾驶技术高。是哪个词?(板书:船夫操纵自如)
(1)从哪里能看出船夫对小艇操纵自如?(交流完成学习单)
(2)生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师引读:是呀,就是这样,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还能——
指导读:(示船夫照片,了解传统)师口述。大家看,这就是威尼斯的船夫,他们头戴礼帽,
身穿制服。在威尼斯,船夫不是谁都可以当的。在那里有这样一个传统,想当一个船夫,他
的家族必须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座水城,驾船技术要代代相传,大家看,衣服上不同的颜色就
代表着他们家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种独特的历史传统,使得威尼斯的船夫们驾驶技术炉火
纯青,驾起小艇来个个游刃有余,操纵自如。
5、(你佩服威尼斯船夫吗?尊敬他,羡慕他……)用你们的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赞美。
6、给你一个支点,我们来背背这段文字。
生据提示,再读句子(示“他操纵自如….急转弯”,将“不管、总能、而且、还能”变红,
其余隐去)。
过渡: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作者乘坐小艇游览威尼斯时,也把目光投向了生活在这
座水城的人们,还有哪些段落也写到了威尼斯的人们?
(七)师:聆听着马克吐温轻松的叙说,我们陶醉在威尼斯那独特的风情中。
师结合板书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马克吐温来到河道纵横交叉,以舟代车的威尼斯。我们
看到了那极富特色的小艇,驾起船来操纵自如的船夫,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威尼斯悠闲幸福的
人们。
三、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推荐阅读
师:马克吐温描写威尼斯的文章还有呢,老师向大家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
英镑》也很值得一看,课后请同学们阅读。
四、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河道纵横以艇代车
独木舟准确表达
小艇新月
水蛇极富特点
船夫操纵自如
本文发布于:2023-01-20 07:4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8/998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